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脏腑经穴推拿技术【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
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
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基本内容】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1.锁骨上部穴位(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
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
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
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
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2.肩臂部穴位(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
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 肋骨压。
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
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保定“脏腑推拿按摩”流派考证

保定市“脏腑推拿按摩”流派考证编者按: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特编辑此文,以提高大家对此疗法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
因笔者掌握的资料和写作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指正。
“脏腑按摩”名词早已有之,但历史上一直没有以“脏腑按摩”命名的专门著作和相关的技法出现。
自2007年段朝阳先生著述的《段氏脏腑保健按摩》一书面世并在“百度百科”上注释了“脏腑按摩”一词的概念,并根据“脏腑按摩”的定义,把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已有著述的、与定义内容相符的“骆氏腹诊推拿术”、“脏腑图点穴按摩法”和“段氏脏腑按摩疗法”三个流派归为“脏腑按摩疗法”,自始“脏腑按摩”或“脏腑推拿”一词才广为流传,并被群众和专业人士采用和认知。
“脏腑按摩”的定义是:脏腑按摩又称作脏腑推拿,是指运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躯干部位(以腹部为主)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以及儿科等病症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笔者认为此类技法称作“脏腑按摩”应该最为确切,因“按摩”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按则气血聚”,“摩则气血散”,“按为静”,“摩为动”,两种操作手法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聚一散,是此类技法的主要和常用两种操作手法,正适合于在人体的腹部操作,也符合腹部的生理结构的要求。
而“推拿”一词在明代出现小儿按摩技法时才出现,其最初主要用以对小儿按摩技法的描述,如明清流传下来的《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等书籍,多以“推拿”命名。
“推拿”一词的在小儿按摩中的引用主要因为是小儿按摩的操作部位多在手和前臂,多用“推法”,又因小儿好动,故在按摩时需要一手夹持其手臂防止其活动以便操作,故称作“拿”,二者合在一起命名曰“推拿”。
“推”和“拿”这两种操作手法因并不能发挥其在腹部治疗中的作用,也非各流派常用和主要手法,因此此类疗法称作“脏腑推拿”,应该有所欠缺。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
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脏腑经穴推拿技术【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
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
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基本内容】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1.锁骨上部穴位(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
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
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
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
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2.肩臂部穴位(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
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
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
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4)肩臂4: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操作方法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操作方法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调整和平衡人体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下面是脏腑点穴整体疗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进行疗法。
同时,确保自己的手部清洁,指甲修剪整齐。
2.了解穴位:在进行脏腑点穴整体疗法前,要先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可通过学习相关的中医书籍或向专业的中医师傅咨询。
3.确认穴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脏腑穴位进行刺激。
可以按照经络走向或具体疾病选择特定的穴位。
4.调整呼吸:在操作前,先闭上眼睛,轻松舒展身体,调整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5.按压穴位: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等力度适中的手指,用脏腑穴位上下左右的方式进行按压,用力要均匀、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或过度紧张为宜。
持续按压一段时间,一般为3-5分钟。
6.循序渐进:按压穴位时,可以自上而下、自左到右、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渐渐加深力度,同时观察身体反应和感觉变化。
7.适时休息:按压一定时间后,可以适时休息一会儿,用双手揉搓,让气血流通,缓解疲劳。
8.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感觉,遵循舒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用力或刺激。
如果有明显不适,应该及时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脏腑点穴整体疗法要求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具体的疾病和个体条件进行操作,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临床实站操作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
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
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
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配图:﹙一﹚腹部穴位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2、气海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3、章门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腰痛等。
4、梁门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5、巨阙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6、幽门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7、天枢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8、带脉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
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11、归来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14、阴交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行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脏腑点穴疗法

五、操作方法:
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 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 平面,全身放松,体态自然。
先行问诊,切脉,望舌。看有无异常, 判断脏腑的虚实、邪正盛衰的情况。
五、操作方法:
切腹:患者仰卧,两腿屈曲,露出腹部, 先 观察患者腹部有无异常变化,放松腹肌, 检查医师位于右侧,用右手指掌,逆时针 方向从左下腹诊查起,顺序向右下腹触摸 ,手法宜轻柔徐缓,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辩证选取鸠尾、上脘、中脘、下脘等穴,点按频率60~80次/每分钟,每穴按5分钟。 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全身放松,体态自然。
1、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 辩证选取阴陵泉、足三里、太冲、太白、公孙、解溪、昆仑、太溪等穴(手法、次数同前)。
2)每次治疗前,医生必须将手取暖(尤其是冬季),以免由于冷手之刺激,引起病人保护性的肌肉收缩而影响治疗。 搓叩下肢、骶椎至九椎,吸气时叩击(有高血压时叩击不过臀部),调息三遍。
腹部不仅是募穴所在,而且以任脉为中线, 两侧各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循行。
五脏除心肺之外皆藏于腹中,而心肺两脏又与 腹中的大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由此可见,腹部不但囊括着肝脾肾三脏和六腑, 而且亦与心肺有密切联系。
怎样治疗中医痹症?
痹症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内、外因或作用于脾 (中焦运化系统)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代谢 病),或作用于肾(下焦动力系统)由于肾 阳不足导致中焦不运(免疫病),二者皆致 中焦壅阻,气机不调,对上不能营养心肺 (上焦交换系统),对下不能营养肝肾(下 焦动力系统),进而影响三焦的气化功能, 发为痹证。痹证日久,三焦气机壅滞致脏腑 虚损,形成内虚致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临床实站操作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
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
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
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配图:﹙一﹚腹部穴位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2、气海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3、章门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腰痛等。
4、梁门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5、巨阙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6、幽门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7、天枢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8、带脉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
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11、归来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
14、阴交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主治:腹满,水肿,疝气,经闭,崩漏,带下,阴痒,脐周围痛,产后恶露不止等。
15、中脘部位:在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吞酸嘈杂,食欲不振等。
16、上脘部位:在脐上五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暖气,食欲不振等。
17、神阙部位:在肚脐窝正中。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二﹚胸部穴位1、天突部位:在胸骨上窝正中,仰头取之。
主治:咳嗽,喘,咽喉肿痛,气阳痰阙等。
2、璇玑部位:天突下一寸,在胸骨正中线上,天突与华盖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闷胀满,为开胸利气之要穴。
3、华盖部位: 璇玑穴下一寸,在胸骨正中线上,胸骨角处。
主治:咳嗽,哮喘,胸肋长满等。
4、彧中部位:在第一,第二肋间,华盖穴旁开二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肋长满等。
5、膻中部位:在胸骨上,当两乳头之中取穴。
女子可在第五胸肋关节之间,胸正中线上取穴主治:胸痛,胸膈满闷,产妇乳汁少等。
6、气户部位:锁骨中点下缘,璇玑穴旁开四寸。
主治: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心烦,胸部疼痛等。
部位:在胸前壁之外上方,第一肋间隙外侧,距胸骨正中线六寸。
主治:胸闷堵塞,咳嗽气喘,胸痹,疼痛等。
8、云门部位:在锁骨外端下方凹陷中,距在脉六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肩膀疼痛等。
腰背部穴位1肩井部位在肩上陷中,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取穴。
主治:头颈痛、肩背痛2大椎部位: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
主治:热病感冒咳嗽肩背疼痛。
治疗腰背部和督脉各穴时,无论何证,必先施治此穴。
3风门部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被正中线外侧1.5寸。
主治:伤风咳嗽,为散风解表主穴。
4肺腧部位:第三胸椎旁1.5寸。
主治:腰背疼痛,发热及肺结核。
5心俞部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惊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
部位:第七胸椎下,旁1.5寸。
主治:贫血、吐血盗汗等病。
7肝俞部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病眼病月经不调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为平肝气要穴。
8胆俞部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口苦胸痛胀满9脾俞部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胃痛水肿腹胀黄疸等症。
10胃俞部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1.5寸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11肾俞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肾部一切疾病12大肠腧部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1.5寸主治:腹痛、腰痛、泄泻等。
13小肠俞部位:平第一底孔旁1.5主治:腰痛、疝气、白带、糖尿病、骶骨神经痛等14命门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脊柱强直、腰酸痛、遗精白带、小儿癫痫等。
15长强部位:尾骨末端四腿部穴位1涌泉部位:足心陷中主治:失眠强肾等症2公孙部位: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主治:胃痛,泄泻、月经不调、足跟痛等3、解溪部位:踝关节前横纹中央,两筋间。
主治:头痛,眩晕,踝关节等。
4、足三里部位: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坐骨神经痛等。
5、阴陵泉部位:在胫骨内踝下缘,胫骨内侧之凹陷部取之。
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膝痛等,与彧中并用。
6、三阴交部位:内踝上三寸,当胫骨后缘,与外踝上三寸悬钟穴相对。
主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等7、承山部位:在小腿后面正中,腓肠下分肉问陷者中。
俯卧或站立,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当委中穴与足跟之中点,出现“人”字沟处取穴。
主治:腰腿痛,转筋,痔疾,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等。
8、委中部位:窝横纹之中央主治:腰背痛,下肢瘫痪,急性肠胃炎,坐骨神经痛等。
9、环跳部位: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另一取法,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空的连线上中1/3与外1/3连接点,侧卧屈骨取之。
主治: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部位:大指,食指伸展时,当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
功效:疏风解表,镇痛通络。
主治:感冒,偏瘫,各种疼痛,面神经麻痹等。
祖国医学中医推拿疗法,千百年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正骨推拿、一指禅推拿、 内功推拿等、大多数保健按摩馆都已背部为主,往往忽略了脏腑按摩的重要性,可是大家都知道心、肝、脾、肺、肾的重要性。
可是,被许多按摩师说按后背就能治疗内脏。
那就是引泉解渴 ,而当今内功推拿作为脏腑治疗治疗有效方法, 只掌握在少数人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得学武术啊没有几年的功夫怎能学成,有些人说我吃药得了,不知道大家体会没有,许多人越吃药身体越不好为什么?那就是你的体内不运化的原理,毒素的长期堆积,造成身体越来越虚,那有些人说我有排毒啊!不知道大家好奇的观察一下大多数西医的平均寿命是多少,被自己的医理偏见害死多少人,你本不是医怎知中医理,难道看几天养生堂就能调理自己了吗?可知大多数打的咨询电话是卖药的,不用把脉不用望诊,就给你开一个月的药,对方自称医师实则就是个刚毕业的学生,真是可悲。
这也是给中医界丢脸。
只想提醒大家中医脏腑点穴不难,你做推拿给你背部按摩,那做脏腑就是给你肠胃按摩,那就好比你的腹部好似一潭水,有死水不行,有死水则好似腹水胃内停水、淤泥过多也不行、淤泥过多则会出现、脾胃湿浊,气虚乏力等症,那我们要让这潭死水便活,就需要开闸泄水如子宫肌瘤便秘等症。
脾胃好比死水,只有把脾胃之气调动起来则周围器官才会气血顺畅,脾生肺、肺生肾、肾养肝、肝养心、心生脾良性循环。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那么脏腑点穴按摩技法通过最简单的望、闻、问、切便判断出脏腑的疾病状态啦!望:腹部形态,是鼓胀还是瘦瘪,鼓胀则可能胀气,瘦瘪则久病或长期营养不良者。
通过观察皮肤的滋润干燥,能判断腹部的气血盈亏。
这就是我们常说正常人要温润如抚玉,肥腻如凝脂的肚子啦。
再说聞诊,一当嗅觉讲如:闻气味便秘的人口臭。
胃胀的人反酸味等等。
二当听讲:如揉腹时发出汩汩声音、则表明腹部瘀滞之邪较深,最少疾病在3-5年时间,,正气很虚弱,若发出啪啪声,有气从肛门排出,则说明正气较盛,浊气浅,大约一个疗程左右就好了。
敲击若发出扣石之声说明脏腑功能较好,三次手法就可痊愈了。
再说问诊:问患者病史长短,可判断你要操作的疗程多少次,如病人患病3年以上则需要治疗3-7个疗程可痊愈。
如患者主诉这两天胀气则一次手法就好啦!当然还要询问疼痛的部位和感觉。
再说切诊: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很难,不跟师不得已领其精髓,让很多人望而止步。
那么咱们学脏腑就要切诊怎么切呀我们换个词语叫触诊。
比如一摸肚子从里头往外有凉气,则表明患者有寒症。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可不要夏天摸别人肚子说寒症,夏天大多数人手温总是比肚子热的哟!得按常温判断,相反热症也一样。
还要摸一下有无硬块积聚现象。
中医积症就是有型而不移动的块状物,表明病的很久数血分。
聚则痛无定出,聚散不定表明患病还比较,数气分。
中医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只要有瘀滞点,就会使身体产生不适,产生胀气疼痛等病症。
只有消除这个瘀滞点,气血运行好啦人就百病则消了。
所以现在养生方法重在调气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啦!那么如何运用手法呢?我觉得最简单,最实用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点法:通经散结,行气活血之功效。
揉法:温经散寒,活血散瘀之功效。
拨法:梳理肌筋,松弛挛缩解除粘连功效。
压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郁化滞作用。
四种手法图案配资料。
在用补泻法就行啦!一般学中医就会说补法泻法,什么轻补重泻或重泻轻补,还有调法。
大概二十多种搞得人很乱,我认为就会补法泻法两种就可以啦!什么是补法,简单说就是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比如久病气虚之人除了手法补外,还要配合滋补的食疗方子等等。
那么泻法呢!就是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就是泄啦!比如病人体内有结石或肿瘤,直接运用手法把病灶部位,消除排泄掉就可以啦!有很多医生把病情分析很复杂,其实所有的病症只要摸清原因发病机理是很简单的。
有些医生喜欢吹嘘自己如何了得,把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喜欢套用周易等书经典,让人认为学识渊博,其实是误人子弟。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问我胀气怎么治呀?胀得难受西医院查不到啊!中医吃了许多药也没见好转,什么肾胀啊、肝胀气、肠胀气搞得很晕。
我说三次让你不胀你相信吗?他说不信,我说试一下结果两次就好啦排出20多个屁。
他说在你这怎么就这么简单啊?我说是啊气排出去就行啦!何必过于纠结什么病的。
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小的十六七岁,大的有65以上的,还有日本的、瑞士的、德国的用中医理论教老外累死啦!只有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教会如何祛病就行啦。
西医有很多病名比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胃酸等!中医就是胃痛吗?只要胃好了不就行啦?为什么还要追究什么病名呢?大道至简啊!把话说回来补法就是手法慢一点柔和一点。
泻法就是手法重一些快一点就行啦!具体病症治法:,胃痛患者常感到胃部疼痛,恶心、反胃疼痛等,按照祖国医学同病论治的原则去治疗。
多因为郁闷、气滞不舒、忧愁过度而气结痰凝、饮食不调、胃部受寒形成的各种胃病。
临床按之胃区则有发硬或有条状硬块,或伴有压痛胀闷感或胃区有水声或伴有咕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