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通过讲述父与子在地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互助的精神。
3.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预警信号等。
2.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如何正确躲避、如何正确逃生、如何进行自救等。
3. 父与子的故事:地震发生时,父亲如何保护儿子,儿子如何勇敢面对地震。
4. 地震后的重建:如何进行灾后自救、如何参与救援工作、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2. 故事法:讲述父与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实践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地震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级别和预警信号。
3. 讲述父与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
4. 分组讨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5. 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父与子故事的感悟。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地震后重建工作的思考。
4. 学生参与地震逃生演练的情况,以及对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1.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2. 家庭地震应急包的准备:介绍应急包的必要性、contents以及使用方法。
3. 地震后的互救与自救:学习如何救助他人和自我救援的基本技能。
4. 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探讨地震后心理创伤的应对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地震次生灾害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词。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一、新导入课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中的“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五、总结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jí bào lì zá chàn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优选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优选篇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11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1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体会在灾难面前亲情的伟大力量,培养学生坚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艰难过程,体会其坚定的信念。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的多次出现所表达的情感。
211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父与子的深厚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文中得到启示,学会在困难中坚守信念,勇敢面对。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背景等基础知识。
311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父与子的行为和情感,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1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13 情境教学法创设地震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紧张氛围。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震的视频或图片,营造紧张氛围,引入课文。
411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412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413 精读课文分析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
探讨儿子在废墟下的表现,感受其勇敢和对父亲的信任。
找出文中“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出现的地方,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41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父与子之间的情感是如何相互支撑的。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15 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1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
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
(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一)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
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
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__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黄丽钦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这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地震中的一对感人的父与子,课题是——生说(教师板书课题)。
2、生读课题。
教师:再深情一些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师:想象一下昔日里,孩子们在这片欢乐的土地上会做什么?师生预设:玩游戏------—是啊,快乐地玩游戏一起认真学习--是啊,依偎在一起学习快乐地跳舞----是啊,就如文中所说----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片废墟师总结:还有?还有?还有?都没有了,一切都没了,只剩下一片废墟,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废墟;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废墟!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
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4、过渡、感知内容就是在这样一场大地震,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预设1:评价:说得已经清楚明白了,厉害了,想要概括(简洁或者完整)老师这里送你们一个小法宝,看!如果能够再加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预设2: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历经艰辛,经过()小时的挖掘,终于在()救出儿子和他同伴的故事。
师:父子俩终于又——生: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师小结: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之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浏览:就是不动笔,用眼睛快速扫课文)5、引出中心句预设:你很了不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这个问题,恰恰文中也有这么一个句子,全班一起读!Ppt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边说边写: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
6、小结刚刚大家有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有的用文中的话来概括,这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三、精读课文,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强调)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请同学们静心默读1至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中许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你们仔细地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地方,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画下来,在空白处可以做上批注。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2、分享交流师:分享的时刻到了,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预设一“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联系上下文和对比感受父亲挖时的危险)你们还从哪里读否出这位父亲了不起?①生:地震非常危险:从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师:真好,同学们懂得联系上下文,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读一读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消防队长怎么劝?(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警察怎么劝?(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生:一模一样。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被你们发现了。
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
师:请你试试看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能再说说吗?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
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吗?生:是负责救援工作的。
师:所以,见到消防队长—生:他见到消防队长,以为是来帮助他救儿子的。
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的心情是非常的——生:急切。
师:还有谁愿意说?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父亲可能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
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突如其来,伤害巨大的地震。
师:是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咱们都能理解,但是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
策略:配合读书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读一读,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引读加强)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
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我想问问在座的你们--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
师:你也不会离开?生:不会。
师:你为什么不离开?(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很棒,课文中也写到了父亲坚持的原因)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
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其实文中也出现了这句话---生:承诺。
师:原来是这样。
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
师: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
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师:因为没有时间l,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去救儿子。
师:让我们走进父亲内心,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生:谁愿意帮助我?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焦急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小结:作者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板书)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
还有哪一处能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预设二:漫长的38小时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
策略:比较句子,同桌讨论:这一处的描写很有特点,PPT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样改,你觉得怎样?(同桌讨论讨论)师:那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坚持了这么久?生:是信念。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
预设三:信守承诺(方法:针对中心句的重点词)生:因为他想起对儿子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
师:他们之间的承诺是什么?(PPT出示该句)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老师没有读的词语,你们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跟你在一起。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有同学关注到了标点符号也发生了变化。
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生:“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
生:从“不论”可以看出父亲不管发生什么危险,总会来救儿子。
生:“不论发生什么”看出来,什么困难也不能把这对父子分开。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生无语。
师:再读这句话,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生做握拳动作读。
师: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生:信念。
师:齐读这句话。
预设四:痛苦的38小时:就是带着这样一个信念,父亲挖了8个小时。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时候,他已是怎么样?策略想象补白,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生:他已是一席破衫,满身都是血迹。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12个小时。
你们想象的出,他已是怎样?预设生:身上用力的肌肉都破,遍地都是血迹,身旁隆起了许多小山似的废墟。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
你们还能想象的出,他已是怎样?2生:他现在衣服全都破了,双眼布满血丝,身上到处都是血迹,在他的身后,都是他挖出来的石块,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
生:他已经疲惫不堪,眼皮老在打架,随时有可能睡着。
全身伤痕累累,血已经浸透了衣服。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就是多久呢?3生:两天一夜师:你们还能想象的出,他此时已是怎样?生:已是精疲力竭,随时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生:因为挖掘,指甲都掉光了,浑身破烂不堪,假如自己一闭眼,就有可能倒下再也站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