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准备课件。

(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故事、简评父子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

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生齐读)2、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事)3、是的,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事(板书:父子)这篇课文讲到了一场怎样的大地震呢?(生读第一段)4、在地震中,许多楼房都成了废墟,(出现影音资料)同学们,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埋在废墟下的人生还的可能性大吗?(生齐答——不大)5、是的,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然而这篇课文讲的一个儿子与十四个同学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一个父亲不顾危险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6、你关注到课文的结尾,真会读书,同学们也来读这句结尾(投影)投: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现在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你猜是什么问题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分两方面思考,请大学默读思考,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父亲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佑襄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篇),希望大家可以爱好并共享出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我能认得本课的生字词。

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我能充足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并积累语言。

学问链接: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显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相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更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更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它包含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预习任务:1、正确高声的朗读课文。

2、自同学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主、合作、探究: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学习巩固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身的感受。

我来闯关:1、洛()矶瓦()废()()抖()炸()乱2、解释词语:往日、废墟、疾步、无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3、课文叙述了()发生在()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究()的感人的故事。

学习收获:学问延长:找一找并搜集相关地震的学问。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a、我能领悟捉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b、我能体会到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学习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吸取的气力。

预习任务:正确流利的高声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勇敢面对困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 感悟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全文。

2. 相关地震知识的资料。

3.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b. 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c.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如何应对?2. 初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3. 精讲细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悟父爱的伟大。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组合作: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关爱。

b.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

6. 课后作业:a. 学生回家后,给家人写一封表达爱意的情书。

b. 调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故事,下节课分享。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的角色,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父亲或儿子,你会如何应对地震中的困境?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活动,如家庭运动会、亲情绘画等。

2. 各组分享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参与讨论、分享感悟等。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和分享感悟。

关于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关于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六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父与子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情节,理解父与子的关系。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热爱家庭的情感。

(2)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强的意志,要相信家人之间的关爱与支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父与子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地震场景,感受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通过课文细节,感受父与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地震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感受父与子之间的爱。

3. 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震场景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引导学生思考:在地震中,人们会经历怎样的恐惧与痛苦?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地震中的父与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分析父与子的情感变化。

(2)分组讨论,体会父与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在地震中与家人失散的情景,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焦虑与担忧。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感受父与子相互寻找、互相关心的过程。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中的父与子所传递的正能量,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2)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表达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如何在困难面前互相支持。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__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__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

(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这个令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却的日子吗?是啊,这天无情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的四川汶川等地,造成了近7万同胞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痛景象。

孩子们,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场大地震,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通过讲述父与子在地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互助的精神。

3.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预警信号等。

2.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如何正确躲避、如何正确逃生、如何进行自救等。

3. 父与子的故事:地震发生时,父亲如何保护儿子,儿子如何勇敢面对地震。

4. 地震后的重建:如何进行灾后自救、如何参与救援工作、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2. 故事法:讲述父与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实践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地震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级别和预警信号。

3. 讲述父与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

4. 分组讨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5. 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父与子故事的感悟。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地震后重建工作的思考。

4. 学生参与地震逃生演练的情况,以及对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1.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2. 家庭地震应急包的准备:介绍应急包的必要性、contents以及使用方法。

3. 地震后的互救与自救:学习如何救助他人和自我救援的基本技能。

4. 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探讨地震后心理创伤的应对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地震次生灾害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回顾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所需课时
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1.读课文,把你认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写在课本的空白处,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字词估计: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2.联系词语盘点学习本课词语。
3.指名同学读课文,进行指导评价。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悟全文。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指名交流,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几个方面说。
3.其他的人又是怎样劝说的呢?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到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4-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是怎么回答的呢?
父亲的回答都是类似的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们说,他是不是真的精神失常了?(不是)那为什么会这样?(他一心就想快点见到儿子啊!信念非常坚定)









1.小练笔。
难道阿曼达和同学们被埋在废墟底下从没有害怕过?(不是的)七岁的孩子啊,他们可能会——(有的哭、有的尖叫、有的大声喊-)阿曼达呢?(镇定、坚强、乐观)黑暗中,他们虽然看不见彼此的神态,但一定有过许多真实感人的对话。请想一想、写一写吧。写的时候可以模仿课文中父亲与其他人的对话,用上对比和反复的写作手法。
2.随文形成的打油诗:
儿子学校成废墟,父亲挖掘不放弃。一句承诺连两心,这对父子了不起。




变化多端的按课文内容填空,让孩子难以对付。教了将近二十年的语文,在基础知识的考察中,我最怕的是按课文内容填空。因为一则要求你要与原文一模一样,二则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填出答案的,许多同学又往往把握不住最主要的。所以在考试的时候,错误率是比较高的。而作为我这样一个不强迫学生去整篇背书的老师来说,这种差距就显得更大了。今天教学的这篇课文,就有好多的按课文内容填空题可以出。如:父亲伟大在哪儿?儿子了不起在哪儿?如:相关句子内容的填写,标点的标注等等。在单位时间的教学中,要对付多如此问题,想想也只有在课堂中多读,多练了。
1.儿子听见瓦砾堆里有挖掘的声音,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因为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他爸爸常常对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2.阿曼达在废墟中又是怎么想的呢?
3. “不!让我的同学先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和我在一起,我不怕。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里你读出了什么?(阿曼达先人后己。阿曼达对父亲的信任。)
5.父亲又是怎样挖掘的呢?理解:“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分解时间?
6.现在的父亲是什么样的?理解父亲的外貌。
7.他除了用手挖以外,还要干什么?(搬、顶、扛、推)
8.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五、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四、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读:“阿曼达,我的儿子!”从声音中,你听出了什么?
(父亲很爱孩子;父亲伤心欲绝;父亲在苦苦寻找儿子!)
2.再看,谁又在喊呢?他们喊过之后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就不爱孩子吗?
(父亲坚定的去挖,而其他父母是绝望地离开了。这里太危险了。已经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教 学 流 程
环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环节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揭题。
1.读题,师生同写课题。
2.2008年的5月12日,是一个值得永久缅怀的日子,就在那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外貌今天的课文讲的也是发生在地震之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六、总结
光明与黑暗两重天,这对父子在灾难降临时,心相连、情相牵,用爱与信任构筑了生命的桥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真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假如让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想用什么做题目?(爱、信任、奇迹、了不起的父与子)
读写结合,设计随文练笔,让学生对窃读的快乐与惧怕有较深的理解与体会,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构。提高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