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勇敢面对困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 感悟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全文。
2. 相关地震知识的资料。
3.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b. 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c.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如何应对?2. 初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3. 精讲细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悟父爱的伟大。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组合作: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关爱。
b.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
6. 课后作业:a. 学生回家后,给家人写一封表达爱意的情书。
b. 调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故事,下节课分享。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儿子的角色,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父亲或儿子,你会如何应对地震中的困境?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活动,如家庭运动会、亲情绘画等。
2. 各组分享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参与讨论、分享感悟等。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和分享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通过讲述父与子在地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互助的精神。
3.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预警信号等。
2.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如何正确躲避、如何正确逃生、如何进行自救等。
3. 父与子的故事:地震发生时,父亲如何保护儿子,儿子如何勇敢面对地震。
4. 地震后的重建:如何进行灾后自救、如何参与救援工作、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2. 故事法:讲述父与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实践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地震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级别和预警信号。
3. 讲述父与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的精神。
4. 分组讨论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5. 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父与子故事的感悟。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地震后重建工作的思考。
4. 学生参与地震逃生演练的情况,以及对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1.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2. 家庭地震应急包的准备:介绍应急包的必要性、contents以及使用方法。
3. 地震后的互救与自救:学习如何救助他人和自我救援的基本技能。
4. 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探讨地震后心理创伤的应对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地震次生灾害的案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公开课教案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精编版

公开课教案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设计理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
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
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
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A、(指名——齐读)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B、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你读懂了它的意思。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7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7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7篇教案在编写的时候,你们务必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写好教案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17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课文。
1、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哪些画面深深感动了你,让你觉得这位父亲很了不起,用横线画下来,简单做下批注。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交流: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2)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3)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2)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
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出示一段赞颁亲情的抒情文字,让学生齐读(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重点记住“墟砾”等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后你有什么想法?三、再读课文,直指重点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Shān jī hùn xī xū màn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曼谷jí bào lì zá chàn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一、抓住重点合作研究1、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品味词句(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③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鱼利明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艺术前途。” 朱丹说:“请原谅……”
——《木笛》节选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与子》
《不管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
你喜欢哪个标题?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
墙角,房屋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地震中的父与子》节选
"我们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 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 的洞,救了我们。"
“爸爸,是你吗?”
“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 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 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 教室的墙角,房屋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 没被砸着。”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鱼利明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 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 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 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通用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通用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
……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出示文字)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设计理念】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
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学生:1.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熟课文,把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并简单写一写体会。
3.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搜集并阅读颂扬亲情的故事或实例。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一)同学们: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灾难,是无情的;亲情,更是无价的。
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二)揭示课题,深情读题,生读课题。
【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课文上来】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叩响情感和弦(一)请大家小声快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让你感动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
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二)老师检查字词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板写:父子了不起)【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同时,检查了预习,摸清学情,以学定教】三、细读品味,掀起情感波澜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是多么了不起啊!现在就让我们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聚焦到一个镜头,出现在你眼前、震撼着你的心灵的是谁?是什么情景?(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哪些语言行动,感动了你。
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那了不起的儿子感动你的语句。
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只要认真读,仔细体会,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
)(二)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分享收获的快乐。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出示课文的有关句子及相应画面。
)父亲:1.我们把镜头聚焦到父亲的身上,那如山的父爱,你感受到了吗?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的爱。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学生谈完自己的理解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
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1.概括: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意志坚定,决不放弃,不顾一切,很有毅力;2.具体:父亲的头已经破了流出了鲜血,身上手上也被划出了斑斑血迹,衣服早已破烂不堪,可父亲的目光还是如此的坚定。
)②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挖着。
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他挖瓦砾时手会被扎破。
到处都是小孩血肉模糊的尸体。
)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怎样?(浑身冰凉、浑身发抖)他会想什么?(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
)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配乐读)【课文中父亲个性鲜明,主要是通过外貌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语言描写,让学生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父亲的品格。
同时出现汶川地震中被废墟掩埋人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感悟文本。
】【抓住课文空白处,大胆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掘已有的知识储备,拨动他们的情感心弦,让学生透过文本,体会人物的心情,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父亲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着,谁来了?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
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④其他父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
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
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播放洛杉矶大地震视频,让学生体会地震中的不安全性,从而感悟父亲的伟大。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父亲的伟大。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 2.我们把镜头聚焦到孩子的身上,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男孩,他的了不起,你感受到了吗?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②此时此刻,你想不想对阿曼达深情地说一句话。
③指导读:多么了不起的小男孩啊!读出你的敬佩来!【通过阿曼达的语言,引导学生读中感悟,透过词句揣摩阿曼达的心理,以此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使阿曼达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也丰满起来。
】3.说小练笔:阿曼达说,他不怕,同学们他真的不怕吗?师叙述:同学们都在教室,突然,教学楼像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
把我们送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狱,只觉得四周是无边的黑暗。
耳边是轰隆隆的声音,那是房屋倒塌的声音。
还有小孩哭泣的声音。
废墟会随时倒塌下来,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我们有理由相信,七岁的阿曼达恐惧过,颤抖过,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并且影响着同学,他是怎样面对这三十六小时,他会对自己说什么,对同学说什么,请你写下来,把这个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学生交流: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在想什么?他会说什么?【读、说、写体现了感悟人物想象的层次性。
】四、回文引读,引发情感升华(一)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压力,可是他却从不间断对儿子的寻找!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贴:“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1.引读: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是啊,8小时过去了,他满脸灰尘,双手早已被磨破,可他还在挖着,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12小时过去了,他更加疲惫了,可他人在坚持。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6.24小时过去了,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双手早以血肉模糊,可他没有停下来,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