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文和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落花生课文讲解批注笔记

落花生课文讲解批注笔记

落花生课文讲解批注笔记(最新版)目录1.课文背景介绍2.课文主题解析3.课文结构分析4.课文亮点与难点5.课文的意义与启示正文一、课文背景介绍《落花生》是一篇选自鲁迅所著《呐喊》的短篇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落花生》一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展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文主题解析《落花生》的主题是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困境,以及对改变这种状况的渴望。

课文通过描述落花生这一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在贫困、疾病、饥饿和压迫面前的坚韧和顽强,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如贫富差距、疾病横行、教育不普及等。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呼吁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共同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

三、课文结构分析《落花生》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落花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第二部分讲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第三部分则是作者的思考和呼吁。

这样的结构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四、课文亮点与难点课文的亮点在于作者的描写手法。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花生的生活,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坚韧。

同时,他也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问题,让读者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文的难点在于主题的理解和作者的观点的把握。

因为课文的主题较为深刻,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理解能力,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五、课文的意义与启示《落花生》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困境,提醒我们关注这些问题,共同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文讲解《落花生》教材分析:《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落花生》句子解析: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

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

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教学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

在课文主导内容掌握后,可以允许学生有对事物的多种理解和评价。

2.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就不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看。

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人皆有。

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课文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许地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知识点一、生字组词亩mǔ(一亩、半亩、两亩地)播bō(广播、播放、直播间)浇jiāo(浇水、浇灌、火上浇油)吩fēn(吩咐、吩示、吩呶)咐fù(嘱咐、安咐)亭tíng(凉亭、茅亭、亭亭玉立)慕mù(羡慕、爱慕、慕名而来)矮ǎi(高矮、矮小、矮矮实实)二、多音字空kòng(空地) kōng(空旷)辟pì(开辟)bì(复辟)便pián(便宜)biàn(方便)种zhǒng(种子) zhòng(种菜)三、近义词可惜一惋惜开辟一开拓居然一竟然吩咐一嘱咐便宜一低廉可贵一宝贵爱慕一倾慕分辨一辨别体面一好看四、反义词便宜一昂贵喜欢一讨厌爱慕一嫌弃体面一寒酸希望一失望五、理解词语开辟:开辟,表示创造新事物、新天地、新事业等意思。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一、背景知识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

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

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

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

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

《落花生》课文简说

《落花生》课文简说

《落花生》课文简说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

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

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

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6个生字。

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说课稿(精选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说课稿(精选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说课稿(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说课稿【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落花生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课文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由此升华到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详略安排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小学的学生们已经学习和积累了很多的字词句,具备了须的思维和阅读本事,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思想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们特点的的认知,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知识和本事了解作者“居然”一词的感情并会造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分清课文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教学重点:由表及里,从花生的生长过程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上的详略分明,以及如何经过花生的品格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教法学法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而科学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由于每个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本事,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们在学习中积累知识,获得学习本事和情感认知,我将本课的学法定为质疑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五、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设想须经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定为两个课时,今日,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四个步骤:1、复习检查,探究新知首先我会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用了“居然一词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很容易能够归纳为:1: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2:丰收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落花生許地山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

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

”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咐附就在後園的茅亭裏過這個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我們爭著答應:“愛!”“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

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也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

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教案學情分析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

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三點:一要保證學生個體進行充分閱讀、思考和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的時間。

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教師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由內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長特點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師一廂情願地說教。

二要注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要對作者的立意有所瞭解,取得認同。

三要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

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一、全文概述
《落花生》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收获花生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分享收获的喜悦。

课文通过描绘花生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传达了勤劳、朴实、谦逊等传统美德,并为学生介绍了花生的相关知识。

二、花生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花生是一种豆科植物,生长在地下。

它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播种、出苗、开花、结果和成熟五个阶段。

花生具有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花生能够迅速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花生的营养价值和用途
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它可以炖汤、炒菜、制作花生酱等多种美食。

此外,花生还具有药用价值,能够润肺止咳、滋养补虚、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等。

四、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课文中,一家人通过共同劳动,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花生代表了一种勤劳、朴实、谦逊的品质,寓意着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懂得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

五、总结
《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故事,传达了勤劳、朴实、谦逊的传统美德。

同时,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花生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和
用途,使我们更加了解这种常见的食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生》课文后附课文分析
我是个谦卑的人。

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

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作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简直的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
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

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

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

这还只是看外貌。

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

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

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

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而都好吃。

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

瓜子可给诗的灵感?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袋里
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

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作了宰相或度支部尚书,他是不会有官僚气与贪财的。

他若是作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皇上,没错。

吃瓜子的照例不在街上走着吃,所以我不给他保这个险。

至于家中要是有小孩儿,花生简直比什么也重要。

不但可以吃,而且能拿它们玩。

夹在耳唇上当环子,几个小姑娘就能办很大的一回喜事。

小男孩若找不着玻璃球儿,花生也可以当弹儿。

玩法还多着呢。

玩了之后,剥开再吃,也还不脏。

两个大子儿的花生可以玩半天;给他们些瓜子试试。

论样子,论味道,栗子其实满有势派儿。

可是它没有落花生那点家常的“自己”劲儿。

栗子跟人没有交情,仿佛是。

核桃也不行,榛子就更显着疏远。

落花生在哪里都有人缘,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跟它是朋友;这不容易。

在英国,花生叫作“猴豆”。

人们到动物园去才带上一包,去喂猴子。

花生在这个国里真不算很光荣,可是我亲眼看见去喂猴子的人──小孩就更不用提了──偷偷的也往自己口中送这猴豆。

花生和苹果好像一样的有点魔力,假如你知道苹果的典故;我这儿确是用着典故。

美国吃花生的不限于猴子。

我记得有位美国姑娘,在到中国来的时候,把几只皮箱的空处都填满了花生,大概凑起来总够十来斤吧,怕是到中国吃不着这种宝物。

美国姑娘都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

花生大概还跟婚礼有点关系,一时我可想不起来是怎么个办法了;不是新娘子在轿里吃花生,不是;反正是什么什么春吧──你可晓得这个典故?其实花轿里真放上一包花生米,新娘子未必不一边落泪一边嚼着。

课文内容分析:
《落花生》是第一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

在前篇《白鹭》之后,教材编排了《落花生》这篇叙事散文。

它以花生映照人生,借物抒情,是在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之下又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朴实的小事,家常的絮语,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借助落花生,娓娓道出朴素而珍贵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抒发感情的方法”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契合,是学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加之时代的差距以及对作者背景的认知不足,在内容层面,学生会对“落花生”名字的由来以及“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等提出理解上的困惑。

文章说明的道理虽朴实却深刻,学生理解父亲所说的花生最可贵之处以及父亲借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有难度的,真正悟出它的真谛,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更不易。

教学中要注重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既能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充分发挥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为后续学习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