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说明材料(第六篇)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2020年整理).pdf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2020年整理).pdf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研究材料)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研究材料)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27. 浮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1. 直接灸技术2. 隔物灸技术3. 悬灸技术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9.耳鼻喉擒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经穴磁疗技术 7.经穴光疗技术 8. 揉抓排乳技术9.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 11. 药线(捻)引流技术 12. 烙法技术 13.啄法技术共96种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黄帝内经》概述1.2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1.3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1.4 中医经络理论1.5 中医脏腑理论1.6 中医五行学说第二章:中医病症分类与诊断2.1 中医常见病症分类2.2 中医病因与病机研究2.3 中医四诊合参方法2.4 中医辨证施治方法第三章:中医常用治疗技术3.1 中药药物治疗技术3.2 针灸疗法与理疗技术3.3 中医推拿按摩疗法3.4 中医气功调理技术3.5 中医饮食疗法第四章:中医特色技术应用4.1 中医针灸麻醉技术4.2 中医草药外敷技术4.3 中医凤眼穴疗法4.4 中医刮痧疗法4.5 中医火罐疗法第五章:中医康复技术5.1 中医康复理论与原则5.2 中医康复针灸技术5.3 中医康复按摩技术5.4 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第六章:中医重要经典著作介绍6.1 《伤寒杂病论》6.2 《金匮要略》6.3 《内经素问》6.4 《外台秘要》6.5 《针灸甲乙经》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一:中医常见病症分类表附件二:中医经典著作电子版附件三:中医康复案例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也称为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

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古代医学著作的集合,共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 辨证施治:中医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病人的脉象、舌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4. 经络: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5. 五行学说: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描述宇宙间物质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六篇)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传统医学诊疗技术证明材料范文

传统医学诊疗技术证明材料范文

传统医学诊疗技术证明材料范文Traditional med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providing a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health of individuals. 传统医学诊疗技术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为个人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力。

These techniques often rely on a combination of observat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medical history to make a diagnosis. 这些技术通常依赖于观察、身体检查和病史的结合,来进行诊断。

One common traditional diagnostic technique is pulse diagnosis, where the practitioner uses their fingers to feel the pulse at various points on the body to assess the quality and rhythm. 一种常见的传统诊断技术是脉诊,医生使用手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触脉搏的质地和节奏来评估。

Another traditional diagnostic technique is tongue diagnosis, where the color, shape, and coating of the tongue a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individual. 另一种传统诊断技术是舌诊,通过检查舌头的颜色、形状和舌苔来确定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These techniques are oft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diagnostic tools, such as blood tests and imaging studie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 patient's health. 这些技术通常与其他诊断工具,如血液检测和影像学研究结合使用,以提供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第一篇针刺类技术第一章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2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1.3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1.4 中医诊断方法1.5 中医治疗原则第二章:中医常用治疗技术2.1 针灸疗法2.1.1 毫针疗法2.1.2 灸法2.1.3 耳针疗法2.1.4 头皮针疗法2.2 推拿按摩疗法2.3 拔罐疗法2.4 刮痧疗法2.5 中医外治法2.5.1 贴敷疗法2.5.2 熏洗疗法2.5.3 敷脐疗法2.5.4 中医美容疗法第三章:中医内治法3.1 中药煎剂3.1.1 中药煎药方法3.1.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3.2 中成药3.3 中医食疗3.4 中医养生保健第四章:中医适宜技术4.1 针灸适宜病症4.2 推拿按摩适宜病症4.3 拔罐适宜病症4.4 刮痧适宜病症4.5 中医外治法适宜病症第五章:中医急症处理5.1 常见急症诊断要点5.2 常见急症治疗方法5.3 急症用药原则第六章:中医护理常识6.1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6.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6.3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第七章: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7.1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7.2 中医与康复医学的结合7.3 中医与预防医学的结合附录:中医经典著作推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第八章:中医养生与保健8.1 中医养生理念8.2 中医保健方法•中医美容护肤•中医养生茶饮•传统健身术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第九章: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与调理9.1 呼吸系统疾病9.2 消化系统疾病9.3 心血管系统疾病9.4 神经系统疾病9.5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第十章:中医预防与康复10.1 中医预防原则10.2 中医康复方法•传统康复技术第十一章:中医特色疗法11.1 火罐疗法11.2 灸法11.3 耳穴压豆11.4 穴位注射11.5 中医定向透药第十二章: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12.1 中医与现代医疗设备12.2 中医与生物科技12.3 中医与信息技术第十三章: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13.1 国际中医学术交流13.2 国际中医合作项目13.3 国际中医教育与培训希望这份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温。

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

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11.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三)剂型的选择目前临床常见的穴位贴敷剂型有:散剂、糊剂、饼剂、丸剂、锭剂、软膏剂、硬膏剂、橡胶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磁片等。

1.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此方法制作简便,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药味和药量,储存方便,临床应用较广泛。

也可将药末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

2.糊剂: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鸡蛋清、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

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

3.饼剂: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面粉等粘合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可入笼蒸熟,并贴敷于穴位上。

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

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4.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于应用。

5.锭剂: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6.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

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7.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

使用时可直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

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橡胶膏剂:是以橡胶为基质的含药硬膏剂,粘着力好,成品稳定性高,使用方便。

但制备工艺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9.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位上。

10.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11.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

12.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四)穴位选择穴位贴敷技术的穴位选择与针灸技术基本一致,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

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1.局部取穴:可以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

2.循经远取: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

3.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和保健师的经验选取穴位,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调理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调治百日咳等。

(五)贴敷方法1.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2.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

因为皮肤受药物刺激会产生发红、水疱和破损,容易发生感染。

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

3.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若贴敷在头面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眼内,避免发生意外。

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六)贴敷时间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

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敷贴技术(一)哮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外源性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导致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的气急、咳嗽、咳泡沫痰和肺部伴有哮鸣音。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有内伏之痰,外感风寒之邪,或因饮食、情志、劳累过度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降逆祛痰,止咳平喘。

【敷贴验方】1.白胡散组成: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细辛12g、甘遂各1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调制成饼,在夏秋伏天贴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上,外以胶布固定。

贴1~2小时取下。

每10天贴敷1次,每年贴3次。

2.哮喘膏组成:百合36g、川乌36g、草乌36g,当归12g,肉桂8g,赤芍18g,马钱子48g、仙鹤草48g、老鹤草各48g,桑枝30g、柳枝30g。

制法:将上药放如铜锅内,用植物油3000ml浸泡3天,熬焦去渣。

当熬至滴水不散时,将广丹1000g徐徐撒入(用文火),并以桃柳棍2根,搅至滴水为珠,入乳香、没药细末各24g,搅匀冷缺即成。

用法:将膏药烘软,贴于身柱穴上。

3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3.寒哮膏组成:细辛5g、生半夏5g、甘遂5g、延胡索5g、肉桂5g、橘红5g,白芥子10g。

另配麝香2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先用生姜汁调药末成糊状,再加麝香于药面备用。

用法:取药饼贴敷于大椎、肺俞(双)穴上,包扎固定,每次贴2个小时,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可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中。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发作,鼻内发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且有鼻塞和嗅觉减退等。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比常年性者严重,多在有花粉的季节发生,症状呈持续性。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卫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其发病多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祛风抗敏,调理阴阳【敷贴验方】1.克敏灵组成:白芥子20g、延胡索10g、甘遂10g、丁香10g、白芷10g、细辛10g。

制法:上药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用新鲜生姜汁调匀成糊状。

用法:取一定量药膏放于4cm×4cm的纱布棉垫中央,敷贴于大椎、肺俞(双)、膏肓(双)、肾俞(双)、膻中穴上,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敷3小时,5天贴1次,3次为1个疗程。

2.菖蒲散组成:石菖蒲20g、皂角刺20g。

制法:上药烘干,共研成细末,过80目细筛。

用法:每用要少许,以药棉薄裹如球状,塞入患侧鼻孔中。

每日3次。

3.复方麝香膏组成:白芥子20g、细辛20g、甘遂20g、辛夷20g、麝香0.3g。

制法:将前4味药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麝香研细另装用法: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姜汁调成糊状,做成如铜钱大的药饼。

药面放入少需麝香,分别贴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每次贴6~8小时后除去,10天贴药1次,3~6次为1疗程。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常见病。

临床主要以无规律的阵法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为特征,除疼痛外,可伴有纳差、恶心、腹胀嗳气,或见疲乏、消瘦、贫血、腹泻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体弱等所致。

由于病程较长,易于反复,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等复杂症候。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敷贴验方】1.温胃膏组成:附子20g、肉桂20g、炮姜20g、小茴香20g、丁香20g、木香20g、香附20g、吴茱萸20g、麝香0.3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