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制定感染报告制度,确保感染病例得到及时报告和处理
制定感染报告表格,包括感染 发生的时间、地点、症状、传
播途径、治疗等信息。
对感染病例进行及时收集、 整理和上报,确保病例的完
整性和准确性。
对感染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找 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经验
参考和治疗依据。
制定手部消毒标准
医院应制定手部消毒标准,明确消毒的步骤和方 法,并要求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执行。
3
对手卫生进行监测和管理
医院应对手卫生进行监测和管理,对医务人员和 患者的手卫生行为进行监督和记录,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04
CATALOGUE
医疗废弃物处理
制定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和处置的管理制 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预防与控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 制概述
• 消毒灭菌规范 • 隔离防护措施 • 医疗废弃物处理 •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 诊疗规范与操作流程
01
CATALOGUE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 与控制概述
人员培训与管理
对医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感染预 防与控制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感 染预防的基本知识、消毒灭菌技
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如高温灭菌、紫 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并确保所有中医医 疗器具在使用前均经过有效的消毒灭菌处理 。
隔离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的隔离制度,根据疾病类型和传染性进行合理分区,避免患者和医务人员 之间的交叉感染。
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 安全。
01
根据疾病类型和传染性进行合理分区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1)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7)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4)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0)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5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消毒灭菌规范1.所有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或灭菌要求。
2.使用的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定期检测其浓度和使用效果。
3.对不耐热、不耐湿的医疗器械,应当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
4.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手卫生管理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必须执行手卫生。
2.手卫生设施应当方便使用,并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
3.定期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和评价,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三、器械使用与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2.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3.器械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当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四、环境卫生监控1.定期对治疗室、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2.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五、患者隔离措施1.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2.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标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六、医护人员防护1.医护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等。
2.在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当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3.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
七、废弃物处理流程1.医疗废弃物应当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
2.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中,避免刺伤。
3.废弃物应当定期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当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在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性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器械、药物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感染。
中医药在感染预防与控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药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即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包括免疫系统。
中医药治疗注重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抵御感染的能力。
其次,中医药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感染的易感性。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体质的不同会影响感染的易感性。
一些体质较弱的人,易受感染。
而中医药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调理,改善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第三,中医药在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具有抗菌作用。
传统中草药中的许多草药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可以对一些病原微生物起到直接杀灭或抑制菌种繁殖的作用,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
中草药还具有广谱和多靶点的特点,能够同时作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第四,中医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康复。
感染患者常常伴随有发热、咳嗽、疲乏等症状和体征。
中医药主张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温通经络,清热解毒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康复。
最后,中医药在感染预防与控制中还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现代医学的感染预防与控制主要靠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且对于一些病毒感染无效。
中医药可以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辅助治疗,增强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中医医疗技术在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免疫力,改善体质,抗菌作用,改善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治疗等方式,中医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
在日常护理中,我们应当合理应用中医药,发挥其独特优势,在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1、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的原则? [单选题] *A先消毒后清洁原则B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正确答案)C先消毒、先清洁均可原则D不消毒、不清洁原则2、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更换原则? [单选题] *A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正确答案)B不是特别脏可以继续使用C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可晚点更换D上一位患者使用过且干净的物品可以给下一位患者使用3、中医针刺类技术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的是? *A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正确答案)B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
(正确答案)C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正确答案)D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正确答案)4、敷熨熏浴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正确的是? *A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
(正确答案)B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晚紫外线照射1小时,紫外线灯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安装和使用,定期进行辐照强度监测。
(正确答案)C药浴容器内应套一次性清洁塑料套,药浴液及内置一次性塑料一人一用一更换。
(正确答案)D消毒后的药浴容器应清洗后干燥保存。
(正确答案)5、灌肠器具的使用及处理正确的是? *A一人一用一废弃,按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黄色垃圾袋,严禁重复使用。
(正确答案)B肛门、直肠、结肠局部有感染病灶者,必须使用一次性灌肠器具,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严禁重复使用。
(正确答案)C可重复使用的器具,遵照“清洗—高水平消毒—清洁保存”程序处理,严格一人一用一消毒。
(正确答案)D器具的包装,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按照规定的路线和时间,将医疗废 弃物转运至指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 中心,避免二次污染。
05
环境清洁与空气净化技术应用
诊疗环境日常清洁保养要求
01
02
03
04
每日定时清扫
确保诊疗环境整洁无尘,避免 交叉感染。
地面清洁
使用专用清洁剂,定期清洗地 面,去除污渍和细菌。
物品表面消毒
对诊疗器具、桌面、椅背等高 频接触物品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中药煎煮、灌肠等疗法
在药物制备、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 当或器具消毒不严,可能导致病原体 污染,从而引发感染。
预防与控制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患者安全
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可 以降低患者在接受中医医 疗技术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有助于提高中医医疗技 术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 升患者满意度。
菌。
04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装备选择
手卫生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手卫生基本原则
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手卫生五 个时刻,即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 、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 者周围环境后。
操作方法
包括六步洗手法和手消毒法,确保双 手及腕部彻底清洁和消毒。
个人防护装备种类及选用建议
种类
包括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手套、护目镜或面罩、医用帽和鞋套等。
消毒。
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反 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及时
停止操作并处理。
操作后应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 和消毒,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 事项,如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等。
03
消毒灭菌技术在中医应用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介绍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背景- 中医医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由于中医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 为了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相关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标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三、制度内容1.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流程和措施。
2.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经过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3.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在进行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感染源筛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4.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等感染防控规范,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5. 中医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设备、工具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6.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源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7. 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暴露和感染源评估。
四、责任分工- 中医医疗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感染源相关工作。
-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负责遵守感染防控规范,积极参与培训和评估。
五、监督与评估-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 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实施。
六、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求,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 降低感染。
精品课件
空气通风与消毒 ✓诊疗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采用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 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每日诊疗活动前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 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1 空气消毒器 2 紫外线灯照射 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4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随园护理院院感 姜浩力 2017年10月
精品课件
行动 针对针灸科院感意识不强,所采取的医院感染控制 管理措施主要: • 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培训; • 提高认识, 改善诊疗环境; •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正确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执行标准预防; • 建立完善的中医针灸科院感制度, 提高我院中 医针灸科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精品课件
02中医针刺类技术
精品课件
适用范围
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 术、皮内针技术、皮肤针技术、浮针技术等。
精品课件
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 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 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 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 触患者黏膜、 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精品课件
01背景、目的、依据
精品课件
背景
新闻
温州15病人疑集体感染分支杆菌
卫生部门已介入。
× 记者连日来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发现,自去年下半年起,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附一医”)陆续收治 15例疑似分支杆菌感染的病人。该病治疗难度大,耗时长, 费用高,有些病人已重复入院好几次,花费十余万元。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微创技术 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 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 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2. 《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 北京市中医 管理局 京中医政字(2015)104号。
3. 根据中医医疗技术存在感染风险高低,为便于临床执 行,结合中医医疗技术分类。
精品课件
内容提要
指南明确了其中涉及的技术类别和范围,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在管理方面提出要 求: 指南适用范围 管理要求 空气通风与消毒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无菌操作要求 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 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精品课件
手卫生设施
应配备洗手设施、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流动水、非手 触式水龙头、洗手皂液、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 装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 医生从病人病史了解到,这15人都来自永嘉县瓯北镇, 而且都曾经在瓯北“吴美娥中医针灸诊所”进行过针灸治 疗英。国医学杂志报道,与针灸相关的感染病例日益增加。
精品课件
背景、目的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分别 向全国引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 作的通知》。
➢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全行业专项 整顿活动。
➢ 全国没有统一规范 ➢ 目的: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控制中医医疗技术 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
精品课件
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 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 范》、《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 的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 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 消毒湿巾。环境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精品课件
指南发布 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 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该指南将被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指南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编写,分为中医微创类技术 、中医刮痧类技术、中医拔罐类技术、中医灸类技术等七个类别。
诊疗室的桌、椅、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 次 。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消毒。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 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精品课件
织物清洁与消毒
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
应配备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 手纸巾。
医务人员洗手与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 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 的要求。
精品课件
无菌操作要求一
➢ 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 检查针具的包装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 期内使用。包 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 过4 小时不应继续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