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诲患者注意小我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带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良,有效下降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8年7月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XXX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本规定旨在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包括但不限于针灸、中药煎煮、污染物清洁等环节。

第三条定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是指在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中,患者或医务人员因接触感染源、路径或感染源载体而导致的感染。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四条设备消毒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设备消毒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设备消毒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设备的消毒达标。

第五条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相关防护用具,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第六条环境卫生中医医疗机构应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加强消毒工作,定期检查污染物清洁情况,确保环境卫生符合相关标准。

第七条感染监测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医疗技术操作相关感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感染风险。

第三章控制措施第八条感染隔离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中医医疗机构应当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扩散或交叉感染。

第九条培训教育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第十条病例报告对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病例,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配合开展调查和追踪工作。

第四章处罚与责任追究第十一条违规行为对于违反本规定的中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相关部门将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试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有效期为三年。

第十三条解释权本规定的解释权归中医医疗主管部门所有。

结束。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消毒灭菌规范1.所有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或灭菌要求。

2.使用的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定期检测其浓度和使用效果。

3.对不耐热、不耐湿的医疗器械,应当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

4.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手卫生管理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必须执行手卫生。

2.手卫生设施应当方便使用,并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

3.定期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和评价,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三、器械使用与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2.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3.器械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当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四、环境卫生监控1.定期对治疗室、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2.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五、患者隔离措施1.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2.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标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六、医护人员防护1.医护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等。

2.在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当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3.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

七、废弃物处理流程1.医疗废弃物应当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

2.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中,避免刺伤。

3.废弃物应当定期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当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指南明确了其中涉及的技术类别和范围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在管理方面提出要职业暴露的预防不处理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与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不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指南发布
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 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该指南将被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消毒伤口
无菌操作要求
(一)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1、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 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2、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双手,遵循洗手指征。
3、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
2、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 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
1、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 2、洗手5件套:充足干手纸,流动水、洗手液、贴画 、垃圾
桶。 3、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4、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 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全行业专项 整顿活动。
全国没有统一规范
目的: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控制中医医疗技术 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
添加您的标题
简单了解下常用针灸器具
毫针
最常用的针灸针 血疗法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背景- 中医医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 由于中医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 为了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相关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标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三、制度内容1.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明确责任、流程和措施。

2.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经过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3.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在进行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感染源筛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4.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等感染防控规范,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5. 中医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设备、工具和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6.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源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7. 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暴露和感染源评估。

四、责任分工- 中医医疗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感染源相关工作。

-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负责遵守感染防控规范,积极参与培训和评估。

五、监督与评估- 中医医疗机构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 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实施。

六、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源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共同努力,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要求,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解读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是为了指导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有效防控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性感染而发布的一项指南。

本指南包括性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措施等内容。

首先,指南强调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预防第一、患者中心、科学规范、综合管理”的原则。

这意味着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从源头上尽可能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要将患者的需求和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操作,并实施全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

指南还详细列举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种类与感染途径。

其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等多种感染途径。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应针对不同的感染途径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要注意保持手部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要做好空气消毒和通风等措施;对于血液传播的感染,要加强注射与穿刺操作的规范等。

指南还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其中包括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环境卫生管理、消毒与灭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方面内容。

指南指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员参与,所以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医务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提高个人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同时,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确保医疗设施和器械的安全可靠,并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的发布对于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效防控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南提供了基本原则、感染种类与感染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相关内容,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制度,以确保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目标- 提高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减少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职责与义务医疗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制度;-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定期检测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加强消毒灭菌操作规范的执行,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监测和报告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从业人员- 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定期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升防控意识和技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遵守手卫生和穿戴防护装备的要求;- 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协助医疗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控制措施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传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彻底消毒灭菌;2. 加强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3. 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4. 加强患者管理,严格执行隔离措施;5. 定期检测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换;6. 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

总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相关防控制度对于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共同努力,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目的
本文档的目的是制定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制度,旨在规
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感染防控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
的安全。

范围
本控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医疗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
但不限于中医医生、中医护士和医技人员。

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加强患者感染预防措施,建立积极主
动的感染防控体系,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

2.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定期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度。

3. 严格个人卫生规范:中医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洗手、佩戴口罩、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

4. 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医医疗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及时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感染防控措施
以下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的感染防控措施:
1. 洁净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前应进行手卫生,并佩戴清洁的手套。

2. 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隔离措施等。

3. 器械消毒与灭菌: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对中医医疗技术所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

4. 床单及衣物清洁:定期对床单、被套、工作衣物等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卫生。

5. 医疗废弃物处理: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对中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理。

6. 健康宣教: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宣教,提高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监督与评估
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防控措施的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达到。

修改与更新
本控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更新,修改后的文本将在内部通知中发布,确保相关人员能及时了解修改内容。

附则
本控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并有权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