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针灸康复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主要运用针灸技术,配合中草药疗法和其他物理疗法,以促进人体自身的恢复和康复。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实施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一、环境准备1.准备安全、整洁、清新的治疗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舒适。

2.准备适宜的照明和通风设施,保证医生操作的准确度和舒适度。

3.准备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仪器,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患者准备1.清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和针灸穴位。

2.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反应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

3.确保患者放松身心,舒适就位,并提供必要的隐私保护。

三、操作准备1.保持医生个人卫生,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戴好口罩,清洁双手。

2.查验所使用的针具,确保其完整无损、灭菌有效,并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器械。

3.清洁针灸穴位,用酒精棉球擦拭穴位至干燥,保证操作的洁净度。

四、操作步骤1.针灸穴位定位:准确定位所选针灸穴位,使用解剖学和经络知识,并结合临床经验。

2.针具插入:使用正确的插入方法,对不同穴位选择适当的针具。

3.针灸技法:有针灸扎、搂、转、扭、抖、推、拉等技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法。

4.控制针刺深度: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针灸刺激深度,避免损伤重要组织或引发不良反应。

5.针灸应用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和疗效判断,控制针灸的应用时间。

6.针具去除:在合适的时间将针具取出,使用一次性针具需按规范进行处理。

7.补贴、固定和消毒:根据需要,对刺激后出血的穴位进行补贴;对需要固定的穴位进行适当固定;对使用的针具进行消毒。

五、安全措施1.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2.选择合适的针具,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应用前明确患者的禁忌症,尤其是对矛盾症状和禁针穴位的注意。

4.严格遵循针灸用具的消毒和无菌处理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康复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下面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

首先,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进针方法有四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

不同的进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腧穴和针长。

进针时,需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

直刺、斜刺和平刺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不同的三种方法。

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即在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技术。

3.2 捻转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操作规程》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针灸操作时,严格遵守规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还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针灸操作规程的一般步骤:
1. 询问病史: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质特点,以便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2. 检查脉象:通过仔细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及身体的状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 选择穴位:根据病情,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不同的穴位对应不同的症状,因此选择正确的穴位至关重要。

4. 消毒器械: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生需要对针灸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5. 操作技巧: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医生需要准确地掌握针灸的力度、深度和速度,确保针灸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 观察患者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维护病历: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及时更新病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后续建议。

在实践中,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生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务必遵循《针灸操作规程》,做到科学地、规范地操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

中医康复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康复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中医康复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康复技术,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服务,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第三条中医康复科应坚持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技术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

第四条中医康复科应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治疗技术水平,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第五条中医康复科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科室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六条中医康复科设主任一名,负责科室全面工作;副主任若干名,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第七条中医康复科下设康复治疗组、中医治疗组、护理组、行政组等,各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本组工作。

第八条中医康复科实行主任负责制,科室主任对科室工作负总责,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

第三章工作制度第九条中医康复科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医院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第十条中医康复科应建立健全病历管理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保管,保障患者隐私权。

第十一条中医康复科应严格执行会诊制度,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中医康复科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预防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第十三条中医康复科应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十四条中医康复科应加强科室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四章康复治疗制度第十五条中医康复科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中医康复技术和现代康复技术。

第十六条中医康复科应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技术的优势,如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等,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

第十七条中医康复科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第十八条中医康复科应加强康复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障患者安全。

第五章中医治疗制度第十九条中医康复科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运用中医治疗技术,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为患者提供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法
适用于感冒、中暑、腹泻、腹痛等。
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刮痧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刺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刮痧;有皮肤溃疡、炎症、皮肤病者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不宜刮痧。
禁忌症
涂抹刮痧油→刮痧→观察反应。
操作方法
04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应用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夹脊穴、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3
规范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降低患者负担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针灸治疗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效益。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颈椎病
腰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腰痛
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环跳、秩边、委中、承山等穴位,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坐骨神经痛
明确疾病诊断
选择合适的穴位
消毒
进针
运针
起针
针灸科技术操作的流程与步骤
滞针
滞针现象可能由于进针过深或运针不当等原因引起,应掌握正确的进针和运针技巧,避免该现象发生。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艾条的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拔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哮喘、咳嗽等。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患部有溃疡、水肿、炎症及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年老体弱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慎用。

康复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科中医诊疗技术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
一、毫针技术
二、头针技术
三、耳针技术
四、腹针技术
五、眼针技术
六、腕踝针技术
七、三棱针技术
八、皮内针技术
九、火针技术
十、皮肤针(梅花针)十一、芒针技术
十二、穴位注射疗法
十三、埋线疗法
十四、平衡针技术
十五、醒脑开窍技术
十六、电针技术
十七、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一、直接灸技术
二、隔物灸技术
三、悬灸技术
四、天灸技术
五、温针灸技术
六、热敏灸技术
七、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
一、刮痧技术
二、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
一、留罐技术
二、闪罐技术
三、走罐技术
四、针罐技术
五、刺络拔罐技术
六、药物拔罐技术
七、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
一、针刀技术
二、水针刀技术
三、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
一、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二、脏腑推拿技术
三、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四、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五、经穴推拿技术
六、导引技术
七、小儿推拿技术
八、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
一、穴位敷贴技术
二、中药熨敷技术
三、冷敷技术
四、湿敷技术
五、熏蒸技术
六、泡洗技术
七、淋洗技术
八、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其他类技术目录
一、砭石治疗技术
二、经穴电疗技术
三、经穴磁疗技术
四、经穴光疗技术
五、脐疗技术
六、火疗治疗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1(3)眼科疾病1、急性结膜炎;2、中心性视网膜炎;3、近视眼;4、白内障。

(4)口腔科疾病1、牙痛;2、拔牙后疼痛;3,牙龈炎;4、急、慢性喉炎。

(5)胃肠系统疾病1、食道、喷门失驰缓症;2、呃逆;3、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5、胃酸增多症;6、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7、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8、急、慢性结肠炎;9、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10、便秘;11、腹泻;12、肠麻痹。

(6)神经、肌肉、骨骼疾病1、头痛;2、偏头痛;3、三叉神经痛;4、面神经麻痹;5、中风后的轻度瘫、周围性神经疾患;7、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8、美尼尔氏综合征;9、痪;6 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10、遗尿;11、肋间神经痛;12、颈臂综合征;13、肩凝症;14、网球肘;15、坐骨神经痛;、关节炎。

16、腰痛;17针刺禁忌症: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储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火针疗法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火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文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使用。

一、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部同于一般的毫针,根据临床的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

细火针为针体直径不超过0.5毫米的火针,适用于面部、四肢等皮肉浅薄的部位。

中粗火针的直径为0.8毫米,适用范围较广泛,处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外,其他部位包括四肢、躯干、所有压痛点和病灶周围均可应用。

粗火针,直径为1.1毫米或更粗,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淋巴结核、痈疽、乳痈、腱鞘囊肿、皮肤病变等。

(二)、基本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包括消毒、烧针、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确定好穴位或针刺部位以后,以75%的乙醇局部消毒,以点燃的酒精灯或止血钳夹持95%乙醇棉球为火源,左手将火源移近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根据针刺深度,确定针体烧红的长度。

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准确地将针刺入穴位,并迅捷地将针拔出,这一过程不超过一秒。

一般情况下不留针,特殊情况留针时,可配合行针手法。

出针后需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火针的进针角度以直刺为多,对于疣、赘生物等可采用斜刺法。

进针深度由针刺部位、疾病、体质等多因素决定。

胸背部一般不超多3毫米,四肢可刺入超过10毫米。

(三)刺法可分为经穴刺法、疼点刺法、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等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表现辩证选穴,在经穴上施以火针。

本法主要使用于内科疾,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

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

2、疼点刺法(即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该点上施以点刺。

本法适用于各种肌肉、关节、神经痛,针具以中粗火针为主。

进针的深度较经穴刺法可以适当深一些。

3、密刺法:是一种使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刺法。

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每针相隔1厘米;病情轻趋于疏,每针相隔1.5厘米。

主要适用于增生性、角化行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等。

针刺深浅要适度,一般以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

4、围刺法:是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刺法。

其进针点多选择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只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间隔距离以1~1.5厘米为宜。

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

有时可直接刺络出血,以祛除瘀滞,可促进局部红肿消退。

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此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挛和痛症。

一般每隔1.5厘米1针。

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宜。

亦可分为快针法和慢针法: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刺法,即进针后不停留迅速出针。

2、慢针法: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留针1~5分钟后出针。

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

本法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痈疽、囊肿等各种组织坏死和异常增生等疾病。

二、禁忌症:1、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醉酒者。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3、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4、孕妇。

、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

5三、注意事项:1、操作时注意避开大血管、内脏以及重要的器官。

2、防止烧伤或火灾等意外事故。

3、体质虚弱的患者,应采取卧位。

4、须向病人交代一下内容:?针后针孔可能发红、发痒,或有高出皮肤的红点,属于正常反应。

?针孔瘙痒时,勿搔抓。

?当天不要洗澡,保护针孔。

?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头针疗法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天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天长1寸的线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之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9)顶旁2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1.5寸长的线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10)颞前线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额厌穴与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型失语、周围行面神经麻痹和口腔溃疡疾病。

(11)颞后线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与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12)枕上正中线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眼病、足癣等(13)枕上旁线部位:在后头部,与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天长1.5寸的线。

主治:皮层行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14)枕下旁线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2寸长的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适应证: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瘫痪、肢体麻木、失语、皮层行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二弱智、震颤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等。

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型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操作方法:1、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

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成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相应深度。

3、针刺手法:一般以拇指掌面和指面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