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灸规范操作

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1、确定体位: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
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min 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
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
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刺注意事项:应将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棉球和废用针具放置在医用垃圾袋里,避免乱扔乱放。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
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
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七)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女口: 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 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 1cm ,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将针刺入深处。
麻、胀、重感, 称直刺”,适用(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频率掌握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刺频率掌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 针刺频率掌握
背景介绍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为了确保针灸技术的安全和有效性,对于针灸操作规范的制定
显得尤为重要。
在针刺治疗中,针刺频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
不同的病症需要针刺的频率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将从针刺频
率掌握方面,提出几点规范建议,以供参考。
针刺频率掌握的规范建议
1. 观察病情:在确定针刺频率前,首先需要观察病情,了解患
者的病情和症状。
根据疾病的不同,针刺频率也会有所不同。
2. 确定针刺频率:一般情况下,刺络和提气法的针刺频率为每
秒2~5次,而安神法和下行法的针刺频率为每秒1~2次。
但具体的
针刺频率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
3. 控制针刺频率幅度:针刺频率幅度不宜过大。
在针灸治疗中,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针刺频率的调整幅度应
该适中,一般不宜超过每秒1次。
4. 定期检查:进行针灸治疗时,应该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和反应。
如出现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调整针刺频率,以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结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针刺频率掌握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制定合理的针刺频率,并进行适当幅度的调整,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治疗的疗效。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反应,及时调整针刺频率。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课件.doc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 、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 2 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 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 ~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 横刺" 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是其中的一种,下面介绍其操作规范: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适宜的毫针,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进行选择。
2.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作为治疗部位。
3.选择患者舒适,医生便于操作的体位。
4.对针具、患者的部位和医生手进行消毒。
5.确保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1.持针法:可采用二指、三指、四指或五指持针。
2.进针法:进针速度可分为速刺法和缓刺法,刺入术式可
分为插入法和捻入法,刺押手势可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其中双手进针又可采用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和提捏法。
3.针刺角度:直刺90°左右,斜刺45°左右,平刺15—25°。
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
的疗效而定。
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6.行针手法:可采用提插法和捻转法。
7.针刺得气: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医者对刺手指下
的感觉。
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
般留20—40分钟。
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
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普通针刺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
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5.针后异常感是针刺后患者的穴位出现酸麻胀困重等感觉。
属于针刺后一些穴位正常反应,多不必处理,休息即可。
严重者用推拿手法训循按局部即可痊愈。
五.禁忌症
1.孕妇腹部
2.血友病,凝血机制疾患,出血性疾患极期
3.精神失常患者的其他疾患。
4.严重内科疾病发作时不可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