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消毒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共场所(足浴)的卫生管理工作,保证顾客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制定本制度与规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共场所(足浴)的卫生管理工作。

第三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制定卫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同时,还应当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制定细化的操作规程。

第二章卫生管理制度第四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场所内的环境清洁管理制度:包括清洁工具的使用规范、清洁频次、清洁剂的选择和使用;场所设施、设备的清洁管理等。

二、卫生消毒管理制度:包括消毒用品的种类、消毒方法、消毒频次、消毒用品的储存与使用等。

三、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员工定期健康检查、员工患病期间的禁止上岗、员工个人卫生和保健常识的教育等。

四、原辅材料管理制度:包括原辅材料的质量要求、检验和验收标准等。

五、顾客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提醒顾客关注个人卫生和保健,要求顾客遵守卫生规定等。

第五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定期对卫生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章操作规程第六条公共场所(足浴)应当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卫生消毒操作规程:1.消毒用具的选择:应选用经国家认证的、符合标准的消毒用具。

2.消毒用具的存储:应当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受潮和阳光直射。

3.消毒用具的清洁:使用前应先清洗消毒用具,确保无明显污染。

4.消毒方法:应当采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如化学消毒、高温消毒等。

5.消毒频次:按照制度规定的频次进行消毒,保持卫生。

二、员工个人卫生操作规程:1.员工穿戴:员工必须穿戴整洁、干净的工作服,并保持整齐的仪容仪表。

2.手部卫生:员工工作前应进行手部的洗涤和消毒。

3.员工禁烟:员工在履行职责期间,严禁吸烟。

4.饮食卫生:员工饭前饭后应洗手,并且禁止在工作区域进食。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5篇)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5篇)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1、应配备专人负责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工作,建立有清洗消毒记录资料档案。

2、必须设有公共用具专用洗消间和洗消设施、专用保洁间和/或保洁柜,分类存放,标志明显。

回收用后用品用具应专用回收间存放。

3、使用的用品用具及一次____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使用前应洗净消毒,并按卫生要求保管。

4、公用杯具、毛巾布草、浴盆、脸盆、脚盆、拖鞋每客用后必须严格按照一洗二过三消毒四冲洗五烘干(晾干)的程序进行洗消,并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

客房座便器应每日一消毒。

5、用于用品用具清洗消毒的洗消药械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

6、各类用品用具的运输应采用密闭方式进行,应分有干净和已用或受污染用品用具的运输工具和容器,并有明显标志区分。

7、各类用品用具数量应配备足够能供周转用,一般应不少于满负荷量的三倍量。

8、供客人用的各类食品、化妆品、一次性卫生用品、其它用具用品必须符合有关卫生安全要求。

消毒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2)一、总则1. 为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工作。

二、消毒管理责任1.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的领导责任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

2. 指定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并明确其职责和权利。

3. 不同场所消毒需求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消毒方案。

三、消毒设备和消毒品1. 对于不同场所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品,应根据需要购置并保持良好状态。

2. 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消毒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作。

3. 购买消毒品时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并妥善保存。

四、消毒操作1. 提醒员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洁净和整洁的工作环境。

2. 制定公共场所消毒操作规程,确保清洁和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消毒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消毒操作方法。

4. 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全面消毒,特别是易污染的区域和设施。

五、清洁程序1. 制订日常清洁程序和计划,并制定相关清洁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规范。

公共场所消杀方案

公共场所消杀方案

公共场所消杀方案一、消杀目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容易成为细菌、病毒传播的温床。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全面、科学的消杀工作。

二、消杀范围(一)室内场所1、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场所。

2、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教育场所。

3、医院、诊所、养老院等医疗和养老场所。

4、酒店、宾馆、民宿等住宿场所。

5、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

6、体育馆、健身房、游泳馆等体育场所。

7、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8、写字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场所。

(二)室外场所1、公园、广场、游乐场等休闲场所。

2、公交车站、地铁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

三、消杀频次(一)高风险场所1、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每天至少消杀 2 次。

2、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每天至少消杀 1 次。

(二)中风险场所1、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场所,每周至少消杀 2 次。

2、酒店、宾馆等住宿场所,每周至少消杀 1 次。

(三)低风险场所1、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每两周至少消杀 1 次。

2、公园、广场等室外休闲场所,每月至少消杀 1 次。

四、消杀时间(一)室内场所1、商业场所一般在营业前或营业结束后进行消杀。

2、教育场所一般在放学后或周末进行消杀。

3、医疗和养老场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消杀时间,但要避免影响患者和老人的正常休息和治疗。

(二)室外场所1、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一般在清晨或傍晚人流量较少的时候进行消杀。

2、交通枢纽一般在夜间进行消杀。

五、消杀方法(一)物理消杀法1、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2、紫外线消毒:在无人的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

3、高温消毒:对于耐热的物品,如餐具、毛巾等,可以采用高温煮沸或蒸汽消毒的方法,消毒时间不少于 15 分钟。

(二)化学消杀法1、消毒剂喷洒: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等对室内地面、墙壁、门窗、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 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一、清洗
(一)手工清洗
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含洗涤剂的溶液洗净用品用具表面。

3.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机械清洗
按洗涤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消毒
(一)物理消毒。

包括蒸汽、煮沸、红外线等消毒方法。

1.蒸汽、煮沸消毒:煮沸15~30分钟,主要用于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棉制品的消毒。

2.红外线消毒箱:温度﹥120℃,作用30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制品。

3、紫外线消毒:将洗净后的用品用具放入紫外线消毒柜中,按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化学消毒。

包括使用卤素类、季胺盐类、醛类和乙醇等消毒药剂,消毒后,应当用净水冲去用品用具表面的消毒剂。

1.氯制剂消毒:使用有效氯含量500 毫克/升的溶液,作用30~60分钟,主要用于面盆、毛巾、拖鞋等非金属类、不脱色的用品用具浸泡消毒和物体表面喷洒、涂擦消毒。

2.戊二醛消毒:使用浓度2%戊二醛溶液,作用60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用品用具的浸泡消毒。

3.新洁尔灭消毒:使用浓度0.1%的新洁尔灭可用于美容操作人员手部消毒和工具、器械浸泡消毒。

4.乙醇消毒:使用浓度75%的乙醇可用于美容操作人员手部和高频玻璃电极、导入(出)棒等美容器械涂擦消毒。

三、保洁
(一)消毒后的用品用具要在洁净处自然晾干或烘干,不应使用毛巾擦干,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二)清洗消毒后的用品用具应当及时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公共区域消杀规章制度

公共区域消杀规章制度

公共区域消杀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共区域的卫生和安全,维护公共秩序,预防疾病传播,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的公共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商场、医院、学校、车站、机场、酒店等公共场所。

第三条公共区域消杀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确保消杀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条公共区域消杀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消杀措施,确保全面覆盖、全面杀灭。

第五条公共区域消杀工作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落实到位,切实发挥作用。

第六条公共区域消杀工作应当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消杀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七条公共区域消杀工作应当与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第八条本规章制度由公共区域管理单位负责执行,相关部门和个人应当配合,确保顺利推行。

第二章消杀目标第九条公共区域消杀的主要目标是杀灭病毒、细菌等有害微生物,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第十条公共区域消杀的次要目标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第十一条公共区域消杀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公共卫生和安全,提升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章消杀措施第十二条公共区域消杀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等。

第十三条物理消毒包括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高温消毒等,可以有效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毒。

第十四条化学消毒包括喷洒消毒剂、擦拭消毒水等,可以有效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

第十五条生物消毒包括放置杀菌植物、使用杀菌菌剂等,可以有效减少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

第十六条公共区域消杀措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确保消杀效果和安全性。

第四章消杀频率第十七条公共区域消杀的频率应当根据区域类型、使用频率、人流量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一天一次。

第十八条公共区域消杀的频率对高风险区域应当加强,如厕所、洗手间、医疗区域等。

第十九条公共区域消杀的频率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确保全面覆盖、全面杀灭,不得有遗漏。

第二十条公共区域消杀的频率应当在人员不在场或用途停止的时间内进行,以免影响正常使用。

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制度

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制度

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制度1理发、美容用具消毒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为加强本单位公共用品清洗消毒的卫生管理,保证消毒质量,防止疾病传播,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设施及药物准备1、消毒柜或臭氧消毒柜:用于理发用刀、剪、梳子等的消毒;2、蒸汽消毒柜或含氯消毒制剂:用于毛巾、面巾等的消毒;3、医用戊二醛消毒药:用搪瓷或不锈钢灭菌缸浸泡消毒痤疮针、眉夹等美容工具。

二、操作程序1、消毒顺序:消毒前洗净→消毒→保洁2、消毒方法:(1)理发工具消毒:将理发工具放入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柜内消毒,消毒时间为20分钟2剪刀应打平放,双面消毒。

(2)毛巾消毒:用蒸汽消毒柜热力消毒,80℃蒸10分钟以上或用100-500mg/L含氯制剂浸泡15分钟以上。

或使用一次性消毒毛巾。

(3)痤疮针、眉夹美容工具:用2%戊二醛在搪瓷或不锈钢灭菌缸内浸泡30分钟,2%戊二醛14天更换一次。

(4)美容用盆:用100-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5分钟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卫生塑料袋。

(5)美容师手部:洗净后用酒精擦拭或用100-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分钟。

3.保洁:(1)采用高温消毒:消毒后的工具应干爽清洁,可直接放入保洁柜内。

(2)采用药物消毒:消毒后的工具应放置10至15分钟后才放入保洁柜内。

(3)消毒柜兼作保洁柜:消毒后可直接留置柜中,但该柜的`容量应不少于日常最高用量的2倍。

凡新置入的工具应消毒后使用。

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制度2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领取“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后方能上岗工作。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3、旅店业、餐厅、咖啡厅、酒吧、茶座、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其余场所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办事大厅消毒工作制度

办事大厅消毒工作制度

办事大厅消毒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保障办事大厅内员工和来访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确保正常的工作秩序,根据国家及地方卫生部门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办事大厅内的消毒工作,包括大厅、会议室、接待区、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及办公区域的消毒。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消毒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设立专门的消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消毒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消毒内容与方法1. 大厅消毒(1)每天对大厅地面、墙面、桌面、椅子等表面进行清洁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2)对大厅内的公共设施,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每2小时消毒一次,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3)定期对大厅空气进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周至少一次。

2. 会议室消毒(1)会议结束后,对会议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桌面、椅子、墙面等表面。

(2)对会议室内的设施,如投影仪、话筒等设备,用酒精擦拭消毒。

(3)会议室内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次会议结束后进行。

3. 接待区消毒(1)对接待区内的沙发、茶几、桌面等表面进行清洁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2)对接待区内的公共设施,如门把手、饮水机等高频接触部位,每2小时消毒一次,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4. 卫生间消毒(1)每天对卫生间地面、墙面、洗手池、马桶等表面进行清洁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2)对卫生间内的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高频接触部位,每2小时消毒一次,使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3)卫生间内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周至少一次。

五、消毒剂的选购与储存1. 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剂,确保产品质量。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3篇)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3篇)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一、要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每天打扫,随脏随扫,每周五大扫除。

二、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春、夏、秋季常开窗,上午课室7:30—8:00开窗,中午活动室12:00—14:00开窗,卧室11:00—14:00开窗。

三、一人、一巾、一杯、一床,毛巾用后及时清洗,每日消毒,餐具餐餐清洗,保持无锈、无污迹,餐餐有专人消毒并记录。

四、教具、桌椅要保持清洁,每周彻底擦洗、每月消毒一次。

五、厕所要清洁通风,用后冲洗无异味,每天打扫,每周彻底清洗一次。

六、学生饭前、便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每周剪指甲一次,周一检查。

七、学生床单要求每两周回家洗一次,被褥每学期拆洗一次,定期晒被子、褥子。

八、保证学生及时饮水,不限时限量,上午下午温开水,随时补充矿泉水。

九、保持室外环境卫生,不留死角,垃圾日清。

十、每周对室外、草坪、水沟、垃圾箱、教学用具消毒一次。

十一、妥善存放保管消毒剂、洗涤剂,避免学生误服。

十二、消毒由专人负责、记录、检查,做到责任到人。

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制度范本(2)1. 引言公共场所是人们集体活动、交流的场所,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障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消毒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提高卫生水平,预防疾病传播。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规范、科学、有效进行,促进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的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学校、医院、餐饮场所等。

4. 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疫情发展和公共场所特点,制定消毒方案和周期,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

(2)规范性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管理,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性。

(3)全员参与原则:要求公共场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消毒管理中来,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5. 责任与义务(1)公共场所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本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检查评估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消毒操作规程一、公共场所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二、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三、杯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四、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草、棉制品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五、美容、美发、修脚等工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六、面盆、浴盆、坐便器、擦背凳足浴桶等公共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七、拖鞋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八、游泳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九、沐浴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公共场所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一、公共场所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及一次性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重复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使用前应洗净、消毒、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

二、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有给排水设施,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三、公用饮具每日必须清洗消毒,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消毒后保洁。

清洁的茶具必须表面光洁、无水渍、无异味。

四、公共用品、用具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方能供顾客使用,并做好清洗消毒记录。

公共用品用具如外洗的,应与承洗单位签订送洗合同,并做好每批次送洗记录。

五、毛巾布草、浴盆、面盆、马桶、脚盆、拖鞋等公共用品用具每客用后必须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的程序进行洗消,并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

六、干净布草与脏布草必须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布草柜要密闭,并保持清洁,布草分类存放,并有标识。

七、清洁公共用品、用具的抹布、工具必须严格分开,并有区分标识。

八、公共场所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用品用具,数量应满足消毒周转的要求。

(二)公共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一)手工清洗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含洗涤剂的溶液洗净用品用具表面。

3.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机械清洗按洗涤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消毒(一)物理消毒。

包括蒸汽、煮沸、红外线等消毒方法。

1.蒸汽、煮沸消毒:煮沸 15 ~30 分钟,主要用于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棉制品的消毒。

2.红外线消毒箱:温度﹥120 ℃,作用 30 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制品。

3、紫外线消毒:将洗净后的用品用具放入紫外线消毒柜中,按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化学消毒。

包括使用卤素类、季胺盐类、醛类和乙醇等消毒药剂,消毒后,应当用净水冲去用品用具表面的消毒剂。

1.氯制剂消毒:使用有效氯含量500毫克/升的溶液,作用30 ~60分钟,主要用于面盆、毛巾、拖鞋等非金属类、不脱色的用品用具浸泡消毒和物体表面喷洒、涂擦消毒。

2.戊二醛消毒:使用浓度 2%戊二醛溶液,作用 60 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用品用具的浸泡消毒。

3.新洁尔灭消毒:使用浓度 0.1 %的新洁尔灭可用于美容操作人员手部消毒和工具、器械浸泡消毒。

4.乙醇消毒:使用浓度75 %的乙醇可用于美容操作人员手部和高频玻璃电极、导入(出)棒等美容器械涂擦消毒。

三、保洁(一)消毒后的用品用具要在洁净处自然晾干或烘干,不应使用毛巾擦干,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二)清洗消毒后的用品用具应当及时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三)杯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原则:茶具、饮具在客房的每天撤换,在公共区域的每客一换,撤换出来的茶具饮具要实行“一冲、二擦、三洗、四消毒、五保管” ,茶具、饮具的消毒做到“三专”:专室、专用设备、专人管理。

一、清洗:清洗杯具时,要遵循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的方法进行操作。

在洗涤池中用洗洁剂清洗,并注意洗刷杯口。

二、消毒:①高温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

煮沸、蒸汽100 ℃作用20 ~30 分钟以上。

红外线消毒(如红外线电子消毒柜)125 ℃作用 15 分钟以上,口朝红外线灯管放置。

冷却到 40 ℃取出放入保洁柜备用。

②药物消毒:消毒间内至少应设有 3 个饮具专用清洗消毒池,池子应加盖,并有相应的消毒剂配比容器量杯。

在药物消毒池内,将杯具完全浸没入消毒液中,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 250 毫克/升的消毒溶液浸泡 30 分钟。

途中不得开启放入新的杯具。

三、冲洗:采用药物消毒的杯具必须在过水池中用清水漂洗,去除残留的消毒液。

四、保洁:消毒后的杯具应倒置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并有明显标志。

保洁柜内如果采用毛巾作垫子的,所垫的毛巾必须定期更换、清洗和消毒。

(四)毛巾、面巾、床上用品等布草、棉制品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一)手工清洗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含洗涤剂的溶液洗净用品用具表面。

3.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机械清洗按洗涤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二、消毒1 、蒸汽、煮沸消毒:①耐热耐湿的可用流通蒸汽100 ℃作用20 分钟~ 30 分钟,或煮沸消毒作用15 分钟~ 30 分钟。

100 ℃作用20 ~30 分钟以上。

②用大型消毒洗涤机清洗消毒。

2、化学消毒:不耐热耐湿的可用化学消毒法,配备加盖、外壁标有刻度的消毒桶和量杯,使用 0.2%~ 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 250 毫克 / 升~ 500 毫克 / 升的消毒溶液浸泡 30 分钟。

③有条件的还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三、冲洗:化学消毒后的公共用品用具应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液。

四、保洁:消毒后的共公告用品用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及时放入专用密闭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五)美容、美发、修脚等工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1.去除用品用具表面的大部分污渍。

2、用清水漂洗干净用品用具。

二、消毒:1、物理消毒:①紫外线消毒:将洗净后的用品用具放入紫外线消毒柜中,按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②红外线消毒箱:温度﹥120 ℃,作用 30 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制品的消毒。

2 、化学消毒:①酒精消毒:用浓度 75 %的酒精对高频玻璃电极、导入(出)棒等美容器械涂擦消毒。

②戊二醛消毒:使用浓度 2 %戊二醛溶液,作用 60 分钟,主要用于剃刀、推剪等金属用品用具的浸泡消毒。

三、冲洗:采用药物消毒的公共用具应用清水冲去表面的消毒剂。

四、保洁:消毒后的公共用具要自然滤干或烘干,及时放入专用密闭保洁柜内贮存,并有明显标志。

(六)面盆、浴盆、坐便器、擦背凳足浴桶等公共用具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清洗:清洗时,要遵循由上而下、由外到里的方法进行操作。

二、消毒:浴盆可采用含0.05 %~ 0.1%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 毫克 / 升~ 500 毫克 / 升的消毒溶液浸泡30 分钟。

洗脸盆、擦背凳可采用含量为0.05 %~ 0.1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 毫克 / 升~ 500 毫克 / 升的消毒液揩擦,擦背凳宜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

擦背工具可采用含0.05 %~ 0.1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 毫克 / 升~ 500 毫克 / 升的消毒溶液浸泡 30 分钟或揩擦。

足浴桶可使用有效氯含量250 毫克 /升~ 500 毫克 / 升的溶液喷洒消毒,作用30 分钟。

(七)拖鞋清洗消毒操作规程1.设施:设置两个洗消池或洗消桶,备有橡胶手套、消毒药物、水源、量杯等。

2.清洗:先用清水或洗洁液清洗拖鞋。

3.冲洗:在清水池或清水桶中用清水冲洗拖鞋。

4.消毒:①用量杯量取消毒液放入加盖、外壁标有刻度的消毒桶中,将拖鞋完全浸泡在消毒池或消毒桶中,消毒液浓度及浸泡时间应当按使用说明严格操作。

用含氯消毒液时,浸泡液有效氯含量应达250 -500 毫克 / 升,浸泡时间不少于30 分钟。

②耐热拖鞋可经流通蒸汽 100 ℃作用 20 分钟~ 30 分钟,或经煮沸消毒作用15 分钟~ 30分钟。

5.保洁:从消毒液中取出拖鞋,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液,凉置 10 至 15 分钟,待拖鞋干后放置保洁柜或保管箱。

(八)游泳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游泳池水消毒:1、(包括儿童涉水池连续供给的新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 0.3 ~0.5 毫克 / 升计算确定,浸脚消毒池水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 5~10 毫克 / 升计算确定,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 1 ~2小时进行。

游泳场所开放时,要定期测定游泳池水余氯,并做好记录。

有条件的,室内游泳场所开放时,每2 小时测一次余氯;室外游泳场所开放时,每小时测一次余氯。

2、为防止人工游泳池生长藻类,池水中应加入除藻剂。

若使用硫酸铜,其最大加药量不应超过 1.0 毫克 / 升。

二、游泳场所消毒:(一)每班开场前和散场后均应对游泳池外沿、池边走道及卫生设施进行清扫、擦洗或冲洗一次。

发现有污染时,可用浓度为 250 ~500毫克 / 升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洗。

急救室应定期清洁消毒。

(二)淋浴室应经常刷洗,地面可使用浓度为 500 毫克 / 升的含氯消毒液定期消毒。

(三)更衣柜应于每日开放结束后做好清洁消毒,可用浓度为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洗。

(四)公共卫生间(厕所)和垃圾箱(桶)应每天及时清洗,定期使用浓度为 500 毫克 / 升的含氯消毒液消毒。

(九)沐浴场所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浴池消毒:每天营业结束后或必要时及时清洗消毒。

对浴池消毒使用含 0.1%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500 毫克/升的消毒溶液喷洒浴池四周和底部,作用 2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或者用自动消毒设施(氯、二氧化氯、臭氧)产生高浓度的消毒药水浸泡30 分钟。

二、浴池水消毒:每日必须经循环净化消毒装置处理。

人工加药消毒的,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 0.3~0.5 毫克 / 升计算确定,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1~2 小时进行。

桑拿、脉冲等各类池浴浴池开放时,要定期测定池水余氯,并做好记录。

(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一、范围和时间1、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一次。

2、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3、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次。

二、消毒方法消毒对象消毒剂消毒方消毒时法间过滤网含氯消毒剂浸泡15—30 (有效氯 250-500mg/L)分钟冷却水、冷含氯消毒剂30 分钟凝水(余氯≥6.5mg/L)投放含氯消毒剂冷凝器、冷(有效氯 1000 —擦拭或30 分钟凝盘喷雾2000mg/L)过氧乙酸 (1g/m 3)风管内壁或臭氧 (20 一 30g /熏蒸l 小时m 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工作记录时间清洗、消毒工作内容记录人生活饮用水部分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档案目录1、单位基本情况表;2、二次供水卫生许可证副本;3、卫生管理组织;4、卫生安全管理制度;5、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及培训证明;6、卫生监督部门文书;7、水池(箱)清洗消毒记录;8、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水质检验报告单和卫生学评价报告;9、余氯检测、消毒药物投加记录;10、所用的管材、滤材、涂材、净水剂、净水消毒设备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批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