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论文
审美 美育申论作文范文

审美美育申论作文范文审美与美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
审美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人们对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方面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而美育则是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审美与美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审美能力是一个人个性和品位的表现。
一个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享受艺术和美的体验,对于生活也会更加热爱和向往。
此外,审美能力也是判断事物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个具备较高审美能力的人,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和选择时,能够更加理性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美育则是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人都能从小就接触艺术,养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
这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社会层面上,审美与美育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社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艺术才华的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美育也能够加强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而审美与美育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人们对于美的共同追求和欣赏,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尊重。
然而,当前审美与美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一些弱势地区的学生缺乏艺术教育的机会,导致他们的审美视野较为狭窄。
其次,部分教育机构过于注重功利性教育,忽视了美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对于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丧失。
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浅薄的审美观念和盲目追求流行的问题,使得一些艺术作品过于商业化,丧失了原本的价值。
为了推动审美与美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首先,应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艺术教育的培养。
其次,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扶持和推广,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中医药审美文化特征论文

浅谈中医药的审美文化特征摘要本文从审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中医药中的审美文化特征。
认为其中蕴涵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非功利性、伦理性、情感性等审美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审美审美文化中医药的审美文化特征,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等,及其所彰显出的追求整体性的哲学观、非功利性、伦理性、情感性等特征。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中药就肩负了治病救人与宏扬中华美德的双重使命。
随着中医中药的发展和成熟,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现分析如下。
一、中医药与“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一)药中有“天地”药用植物栽培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采种中药讲求熟悉环境、掌握采、种、收的季节。
所谓“三月茵陈五月蒿,秋天拔来当柴烧”。
中草药采集季节性很强,如不抓紧,错过时机,不仅影响药物质量,有些根本就收不到。
如金银花于长花蕾时采集,红花在花冠由黄变红时采集。
药用花蕾者必须在花未开时采,如槐米、辛夷。
松花粉、蒲黄则应在花盛期采集;采树皮以春夏之交为好,因为这时植物生长旺盛,皮内养分较多,皮层部分和木质部也容易剥离。
如木槿皮、黄柏皮。
但在采根皮时以秋后为好,因秋后植物的养分多贮于根部。
如苦楝根皮、椿根白皮等。
果实宜在初熟但未完全成熟时采集。
(二)中医药中的生命意识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是一门生命科学,更是一种生命文化。
中药的采集、炮制也需灌注人的“生气”,即黑格尔所谓的人的灵气,人的精神。
如此一来,中医药的发展就从表层的生理生命救治进入纵深的人的精神生命空间,并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系统;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
《黄帝内经》就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承袭老子构建的“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
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一、色彩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
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主色调几乎都是深色系的。
黑色、白色、灰色、暗红色等暗调的颜色被认为是成熟、稳重、庄重的象征。
而在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亮鲜艳的颜色也被引入到传统服饰中。
亮黄色、绯红色、宝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使传统服饰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二、形态的审美在传统服饰的形态审美上,中国人非常注重“平衡、和谐、协调”的美学原则。
如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就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上下统一,形态非常平衡。
而蒙古族传统服饰则以宽松、舒适为主,造型简洁,颜色以灰、白、蓝为主。
再如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就以其独特的裁剪、绣花、合身等特点,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图案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如汉族传统服饰上的云纹、龙纹、莲花纹等,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而彝族传统服饰的“八卦、四象、五行、十二生肖”,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背景的集中体现。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服饰也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还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彩色和美丽。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
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古典社会,也存在着民间的通俗审美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高雅审美文化之分。
但在现代社会,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分化远远超出了古典的形式,他们各自极端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分化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一种世俗性,既包括理性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包括感性层面,体现为一种感性的解放。
审美作为超越的文化,与现代性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对立的一面。
审美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以超理性的形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产生精英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写通俗文化相结合,以感性化的方式对现代性(理性)的消解,就产生大众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继承了古典社会贵族审美文化的传统,保持人的超世俗的精神追求。
精英审美文化以其超越性和自由的品格,反叛现代性,批判现代性,企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扰。
精英审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超世俗性。
它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
第二,反叛性。
它自觉地批判现代性,抗议人的异化,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从而凸显自由的品格。
第三,精英化。
满足一部分知识阶层等少数精神贵族的精神需求,拒斥商业化、大众化、功利性,追求个体性、艺术性,趋向精致化。
第四,非理性主义。
抵制理性统治,诉诸非理性,以反抗理性来争取精神的解放。
第五,经典性。
以其高雅、超越品质,传为经典,具有永恒价值。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这是由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决定的。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中国审美文化史环境13-1 孙一公1321010142史前部落早期,常见的是生殖崇拜以及图腾崇拜。
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祖先是物,自己的女祖先感应了某种物之灵而孕,形成了母系氏族。
氏族以鸟鱼蛙等作为图腾,譬如殷商以殷鸟为图腾。
彩陶绘饰壁画等大抵代表了当时发生的氏族间战争、吞并、通婚等事件。
所以在彩陶绘饰中,占据整个彩陶文化中心画面的是鱼蛙鸟等图腾象征。
而后男权崛起,男性也在远古遗留下的图案上有了一席之地。
这个时期,是文化的孕育,“从无意到比较有意,从粗糙到大致精美”,“美”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
这一时期的审美可以说是启蒙与萌芽。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随着技术的发展迎来鼎盛时期。
然而二者风格迥异:殷人尊神,商器则外观狰狞,并不拘泥于实际,充溢神秘气息;周人尚礼,周器则平和素雅,内蕴铭文,朴实厚重。
商周的审美是“崇上”的,是对神鬼礼乐的尊崇。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走向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
有人认为:“用理性的、宏观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中国审美文化,就会发现,如果将先秦时代视为审美文化发展的“自发”阶段( 以“艺术”尚未同“非艺术”分别开来为标识) ,而将魏晋以降视为其发展的“自觉”阶段( 以艺术开始走向独立为标志) 的话,那么,秦汉时代恰好可以看作中国审美文化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转化的一条历史长廊。
”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景观”可谓规模宏大、数量繁多而又种类齐全。
而大体上,不只是秦兵马俑、霍去病墓前巨石群雕、“马踏飞隼”青铜造型、汉画像石、画像砖之类的实物,汉乐舞、汉大赋、秦小篆和汉隶书也蕴含着“大美”。
这不只是外在上感性直观的恢宏壮阔大气磅礴,更意蕴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万物探索征服的伟大信念与崇高情怀。
魏晋士人讲究风度,注重自我超越。
个体对伦常、礼法、俗归、功业等外在的价值疏淡,开始回归于自我、人性、真情、自然。
“各人自我的觉醒”“任诞行状”,“自我张扬”,“越理任性”,“姿性率真”。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V1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论文-V1
正文: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
念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逐渐被遗忘,需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之处。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以朴素、自然、含蓄、典雅为主要特征。
在
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服饰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与气质,而
非单纯的时尚潮流。
例如,汉代的“衣冠禽兽图”,就是一种以动物
群像来表现服饰意义的艺术形式。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对颜色的讲究
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
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黄色象征着庄稼、丰收,白色象征着纯洁、端庄,这些色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它以纺、织、染、绣等传统
手工艺为主要特征,追求的是色彩、线条的自然流畅和生动形象的表
现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服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人与自
然融为一体。
例如,春天穿的唐装尤其注重柔和、舒适和文静的特点,在颜色的选择上多以淡雅的色调为主。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审美观念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服饰的美。
关于美学的论文

关于美学的论⽂美学是研究⼈与世界审美关系的⼀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是⼈类的⼀种精神⽂化活动。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关于美学的论⽂1 ⼴告在今天商业社会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虽然对“⼴告艺术”还存有很多争议,其商业属性和功利性使“艺术”这⼀概念的纯粹性⼤打折扣,但⽆法否认现今的⼴告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艺术和审美的成份。
从古到今,并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品,艺术总与⼀定时代社会的实⽤性结合在⼀起的,总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关联。
因此,我们把⼴告从经济、市场、信息等学科中独⽴和分化出来加以⽂化和审美的审视是可⾏的,现代⼴告逐渐确⽴了⾃⾝的⽂化形象和美学地位。
当⼴告在品牌的周围不断的附加越来越多的概念与故事时,其⽂化上的艺术与审美便成为了可能,并且由此产⽣出⼴告的独特品牌的价值。
今天被称为数字时代,许多品牌营销⼈员满脑⼦关注的焦点是媒体采购成本的降低,炒作创意上的短线的传播策略。
⽽且⼏乎所有的⼴告企业都已开始请求综效、企业再造、节省成本、以及策略规划等等。
他们往往忽略:品牌塑造中⼴告作品⾥究竟是哪些东西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哪些东西才能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哪些事物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光临。
由于科技与信息的发达,商品的差异性⽆法加⼤,对⼤部分消费者⽽⾔,其基本需求各品牌都能获得满⾜。
因此唯⼀能够产⽣差异性的就是创造难忘的感知经验,⽽美学就是创造品牌⼴告难忘的感知经验的有效武器。
其实美学并⽆任何奥秘可⾔,它早已存在于商品品牌性格于消费者⽣命之中。
在此差异化与区隔化渐渐泯灭的年代,美学使得以创造差异的有效武器。
⼀、⼴告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告美学,是近些年才崛起的边缘性科学。
从属于实⽤美学的范畴,是实⽤美学中的技术美学在⼴告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这种美学是将美学的理论与⽅法,运⽤于⼴告学,并吸收⼀些相关学科的成果⽽发展起来的。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美与文化的关系》姓名:于潜专业:汉语言文学审美与文化的关系于潜【摘要】“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在高处、远处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线连成的天际线。
使我们知道天地之大,天地之限,领略那永恒的生命文化仪式。
要寻得潜流,就要做减法,减法更重要,也更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大胆取舍是一种心理高度,更是品鉴高度,需要锐利斧钺开山劈路。
”文章以——余秋雨《中国文脉》为例,浅析文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一、“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审美文化”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美学范畴,它最早出现在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
《现代美学体系》作为新时期以来较早成形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构筑了一个包含八个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即审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设计学、审美发生学、审美哲学。
其中审美社会学依作者的说法旨在“研究审美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吸收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围绕审美文化进行社会学的研究。
”[[1]]就是说,作者将审美文化视为审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而这一点,在该书的第五章“审美文化”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对于“审美文化”的概念,该书是这样界定的:文化作为大系统无所不包,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子系统便是审美文化。
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详细点说,审美文化是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
第一是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衣饰、建筑、日用工艺品等,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播、保存这些审美物化产品的社会设施,诸如美术馆、影剧院等等。
第二是审美活动的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
第三是人的审美行为方式,也就是狭义的审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一个在生活中人人都提及的词,它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包括客观的和主观。
而审美文化是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
它尤其指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
审美文化已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它构造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来源于“有用”二字,苏教授进行的动物人类学实验中,黑猩猩坎奇用石头割开绳子,找到钥匙打开箱子拿到香蕉。
而香蕉对它来说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为了得到这种有用的东西,猩猩付出努力最终达到目的,同时收获了喜悦,即为美感,这就是审美最初的来源。
同时,通过分析原始宗教与猩猩坎奇的时间差,我们知道审美意识的萌生先于我们所认为的“礼、乐”。
影响美感的外部因素有很多。
一,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共同审美标准,“燕环肥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西汉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与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体态完全不同,但在她们各自的时代就是美的典范。
还有诸如“三寸金莲”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看来,这种裹足的习惯就是对人的一种虐待,但在那个时候裹足就是一种美德,美的标准,三寸金莲则是女性最美的小脚。
二,民族性。
美感还因名族。
种族地域的不同有区别。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南太平洋汤加女子从14岁起开始增肥,缅甸巴洞族妇女以脖子长为美,5岁以后就开始就由村医把一根直径三分之一英寸的铜棒绕在脖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二到三年就加上一个新的铜圈。
这种习俗现在已被认为是陋习。
三,功利性。
从审美的发源“有用”来看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名家验证。
苏格拉底说过“实用就是美”——对于我们这个主体而言是实用的事物是美。
农村里,只要自己的儿媳妇能生孩子,婆婆就把它看成是一种美。
人们对烈士的崇拜也是一种功
利性的表现。
四,阶级性。
它其实可以被认为是功利性的一种。
鲁迅说,“饥民不种兰花”,兰花被看做是高雅的。
饥民们连填饱肚子都成困难,哪里还有闲情雅致去赏花。
“焦大不爱林妹妹”,林妹妹对他来说并不“实用”,自然就不美了。
五,个体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由个体差异导致的,光洁度看麻子就是这样,麻子对她的感情改变了光洁度对他的情绪,在别人看来丑的事物都变美了。
美感的这些性质可以用从世界上对不同国家对人体艺术的观点以及其发展来体现。
在中国,我们崇尚忽视自我的利他主义,裸体不是不得已而非营造的,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因为他尝百草以拯救苍生,需要观察过程,“春宫图”是与礼相悖的,是伤风败俗的表现。
但是西方是崇尚裸体美的,古希腊是人体艺术最兴盛的地方,他们认为人类自己是最美的,因而希腊雕像有着共同特点—静穆端庄,坦然无忸怩作态。
健康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我们捕捉美发现美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同时要注意我们得按照美感的规律并且要符合自己的传统审美意识来提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审美实践的丰富。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全才苏轼不断的在池里洗笔,形成了墨池。
巴塞罗那奥运会点燃圣火的方式—射箭,被练习了不下一千多次。
其次,审美联想。
广博的知识是联想的前提和翅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试问没有想象何来的美呢?任何知识都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发展,多一分知识便多一分审美联想的空间。
三,形象思维。
有时候美感能够被我们眼睛直观的发现,但有时候我们只能想象补充。
还有一些音乐作品体现的音乐形象诸如天鹅湖,长征组歌也需要我们的形象思维。
四,历史眼光和美感。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代的一首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细细分析,这首诗是描述的大雪,再倒回诗本身来看,美感油然而生。
最后,坚持具有名族特
色的审美观。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有国画,京剧等数之不尽的瑰宝。
有些人说“中国电影没有看头”,暂且不论中国电影,这种说法就是一种浅薄的说法,因为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习惯,应当尊重。
从卡西莫多的例子,我们知道美不仅仅在于外部因素,也在于情感和思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美,我们也在不停的追求着美,自我美化是必要的,这一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天然美,同时注意和谐二字。
美,因时间,地域,名族,个体的差异而变化,所以审美就要求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地更改审美的眼光,从而以一种正确的审美标准使我们自身获得最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