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语文必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一)一、文学常识必考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三类。
古代——作家姓名,朝代国别,作品出处,主要人物、名句等搞清。
重点作家有:屈原贾谊司马迁李煜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杜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等,其代表作品百考不厌。
现当代——从文学大家及名著角度入手。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名家及代表作,兼顾文学流派,例如白洋淀派、山药蛋派。
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作品及主要人物情节。
文学体裁——古代诗歌。
体裁分诗词曲。
古体诗句式有4567言、杂言等,用韵篇幅都比较自由,诗经多四言,楚辞多六言,乐府多杂言。
律诗为近体诗,多为八句;绝句由八律中断而成,只四句——都只偶句押韵。
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杂谈:1、戏剧:内容性质——喜剧悲剧正剧;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容量大小——独幕剧、多幕剧。
诗歌:先秦四言、杂言、楚辞体。
(赋比兴、《楚》开创浪漫主义传统) 两汉魏晋:乐府民歌,多五言诗。
(魏晋建安诗人,风格慷慨悲凉;陶潜开创田园诗) 南北朝:南朝多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代表《西洲曲》);北朝内容广泛,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刚健,亦五言为主,首创七言四句形式(代表《木兰诗》)。
同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唐宋:诗歌黄金时期,诗体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山水田园、边塞诗都有大量优秀作品。
(李白、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词生于唐兴于宋,比诗歌讲究平仄音韵,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或豪放(辛弃疾苏轼),前者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后者多联系自身国家,词风雄浑奔放。
元明清:元代(小令、套数),清代诗歌衰落。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二)三、称谓1、谦称(自己对别人)【王侯】寡人、孤、寡君(对别国人称己国君)、不善【帝王】朕、寡人【臣子】臣、老臣【普通人】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佞(泞)、不敏、贱子【女子】妾、贱妾、婢子【称家人】家严=家君、家慈、舍弟(妹、兄、姊)、拙荆、贱息(子女)=弱息(也可单指女儿)、息女、犬子(对别人孩子的蔑称)2、敬称(别人对自己)【君王】陛下、庙号(帝王死后追封的名号,例世宗)、殿下(仅此君王者的尊称,本指陛(宫殿)阶之所;汉时称侯王为陛下,唐时只称太子)【臣子】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管事人)、阁下、左右(左右侍人)、君【师长】夫子、丈人(老年男人尊称)、老(陈老、李老)、父(读否,字后加父是对男子美称或老年人尊称;读父则指父亲或男性长辈)、亚父(王侯称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指仅次父亲)、母(或女、姬),美称或泛指长辈,例如孟姜女、膝下=高堂(儿女称父母)、爷(父亲或尊贵者)、泰山(妻子父亲)、先考(逝去的父亲)、先妣(读比,逝去之母)【朋友同辈】先生、卿、子、公、吾子【称对方亲眷】令……,令坦(女婿)、千金【贱称】小子、竖子特定关系加从表叔伯关系,加太表上一辈,加先表逝者名、字(男二十取,女十五取)、号(为表尊重一般称人号)古代官职介绍爵——爵位,对功臣封赐。
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笔记

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笔记一、基础知识1.字音与字形:这是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常见字的发音和书写掌握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方言字的正确读音。
2.词语辨析:要求学生能够辨别近义词、同义词的不同用法,了解词语的词义、色彩和用法。
3.古诗词背诵与默写:初三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能准确默写。
对诗词中的名句、意象、意境等也要有一定的理解。
4.文学常识:对于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及其相关文化背景要有基本的了解。
二、阅读理解1.现代文阅读: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的理解能力,要求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文言文阅读:对文言文篇章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实词、虚词、句式和文意的理解。
学生需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名著阅读:根据中考要求,学生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并对名著的内容、主题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三、写作— 1 —1.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写出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记叙文。
特别要注意对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细节刻画等方面的训练。
2.议论文写作:学生需要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并使用合适的论据支持自己的立场。
3.应用文写作:包括通知、信函、演讲稿等应用文的写作,要求格式规范、语言得体、内容准确。
四、古文阅读与赏析1.古文篇章阅读:学生需要具备阅读和理解简单文言文篇章的能力,包括对实词、虚词的理解以及句意的把握。
2.古诗词赏析:对于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五、综合性学习1.语言运用:考察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编写短信、撰写贺卡等。
2.文化常识与名著导读:对中外文化常识和名著的导读与探究,要求学生对文化背景和名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 2 —。
初一语文月考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月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
- 字音。
- 重点关注课本后的字词表,如易读错的字:“确凿(záo)”不能读成“zuò”;“菜畦(qí)”的“畦”字读音要准确。
- 多音字,如“宿”,在“住宿(sù)”“一宿(xiǔ)”“星宿(xiù)”中读音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
- 字形。
- 注意形似字的区别,例如“辩”(辩论)、“辨”(辨别)、“辫”(辫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 课本中的重点词语字形要牢记,像“人声鼎沸”的“鼎”字写法,不能写错。
- 词义。
- 理解课本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如“油然而生”,基本义是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 掌握近义词的区别,“静谧”和“安静”,“静谧”更强调环境的寂静。
2. 文学常识。
二、文言文知识。
1. 实词虚词。
- 实词。
- 常见虚词如“之”“而”“其”等的用法。
“之”有“的”(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用法;“而”有表并列、表转折等用法。
2. 文言文翻译。
- 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 特殊句式要注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三、现代文阅读。
1. 记叙文阅读。
- 内容概括。
- 人物形象分析。
- 语句赏析。
- 从修辞角度赏析,如比喻句“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形态。
- 从描写角度赏析,如环境描写“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烘托出“我”当时孤独、绝望的心情。
2. 散文阅读。
- 散文的线索。
- 散文的主题理解。
四、写作。
1. 记叙文写作。
- 审题立意。
- 结构安排。
- 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开头要吸引读者,中间内容要具体,结尾要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
小学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小学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奠定基础,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下面对小学语文必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汉语拼音1. 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熟练掌握 23 个声母、24 个韵母和 16 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和写法。
- 能准确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声调- 掌握四个声调的发音特点,能正确标注声调。
- 了解轻声的发音规则。
3. 拼音规则- 掌握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 了解ü与 j、q、x、y 相拼时的省写规则。
二、汉字1.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 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点等。
- 掌握汉字的正确笔顺,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
2. 汉字的结构-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 能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和记忆。
3. 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 区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 辨析同音字的不同含义。
- 比较形近字的异同,避免混淆。
4. 查字典- 掌握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能快速准确地查找生字。
三、词语1. 词语的理解-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 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等方法理解词语。
2. 词语的积累- 积累常见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 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的搭配- 掌握词语的正确搭配,如形容词与名词、动词与名词等。
- 避免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
四、句子1. 句子的类型- 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不同类型的句子。
- 能根据要求进行句式转换。
2. 扩句和缩句- 掌握扩句和缩句的方法,使句子更加具体或简洁。
3. 病句修改- 能识别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并进行修改。
4. 修辞方法- 认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常见的修辞方法。
2024成人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2024成人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掌握不同读音下的常见组词,通过多做练习加强记忆。
- 易错字形,像“寒暄”的“暄”(易写成“喧”),“再接再厉”的“厉”(易写成“励”)。
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对形似字进行辨析,理解字的意义有助于正确书写。
2. 词语运用。
- 近义词辨析,例如“必须”和“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使用。
要了解成语的本义、比喻义等,注意成语使用的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如“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的意思,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语序不当。
如“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正常语序为: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表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应改为“国家队的(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篮球女教练”。
- 搭配不当。
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如“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搭配)、动宾搭配不当(如“开展并策划了这次活动”,应先“策划”再“开展”)、主宾搭配不当(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不是“季节”)等。
-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滥用介词“通过”“使”,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成分赘余如“大约”“左右”同时使用。
- 结构混乱。
例如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和“是由……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
- 表意不明。
如“几个学校的领导”,可以理解为“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或者“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
- 不合逻辑。
包括自相矛盾(如“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概念并列不当(如“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于“经济作物”)等。
安徽中小学语文必考知识点

安徽中小学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语文基础知识
1.词语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形近词等。
2.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词义辨析、词语的引申义。
3.词语的形式变化:词的构词法、词语的词性和变化等。
4.词语拼音和读音:读音辨析、特殊字音等。
5.句子的成分和结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6.语法基本常识:词类、词的性质、句子成分及语法功能等。
二、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品等。
4.古代典故:《红楼梦》、《西游记》等著名古代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5.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思想等的关系。
三、现代文学
1.现代文学常识: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品等。
5.现代文化常识:文学与社会历史、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等的关系。
四、修辞手法
1.比喻:直接比喻、隐喻等。
2.比拟:直接比拟、明喻等。
3.夸张:语言夸张、表现手法等。
4.对仗:平行对仗、交叉对仗等。
5.排比:并列排比、对偶排比等。
6.修辞语言:修辞运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等。
小学1-6年级语文必考基础知识大全(期末复习必备)

小学1-6年级语文必考基础知识大全(期末复习必备)本文涵盖了小学语文各年级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字母表、音序表、音节、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标调规则、关联词、修辞、标点符号、歇后语、句子、词语、反义词、颜色、小常识。
篇幅较长,为了孩子期末复习,建议收藏!字母表(音序表)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其实就是英语26个字母的大小写,只是读音不同)拼音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三拼音节还包括:介母)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c s y w韵母1、单韵母:a o e i u ü (6个)2、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9个)3、鼻韵母:(前鼻音)an、en、in、un 、ün(后鼻音)ang、eng、ing、ong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shi、ri、zi、ci、si、ye、yi、yin、ying、wu、yu、yue、yun、yuan(16个)标调规则有a别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这样标调准没错!拼写需注意的事项1、j、q、x遇到ü ,两个小点要拿去2、句子开头的首字母要大写;汉语人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专有名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例:Beijing;文章标题开头字母要大写关联词1、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那么...那么...2、承接关系:一...就首先...然后...又... ...就... ... 接着...3、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是...甚至不但...而且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故... 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因此...5、选择关系: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愿...不愿...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尽管...却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7、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8、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任凭...也修辞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点汇总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字音:- 多音字:如“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读音:例如“狭隘(ài)”不能误读为“yì”。
平时要多积累课本后的字词表以及常见易错字读音。
- 字形:- 同音字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形似字区别:如“戊(wù)、戌(xū)、戍(shù)”,通过笔画、部首等特征进行区分。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 从词义轻重方面:如“请求”和“恳求”,“恳求”的程度比“请求”更重。
- 从适用范围方面:“时期”和“时代”,“时期”范围相对较小,“时代”范围更宽泛。
- 词语感情色彩:- 褒义词:如“英勇”,带有赞扬的感情。
- 贬义词:像“狡猾”,表示负面的评价。
- 中性词:“结果”,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
3. 成语运用。
- 正确理解成语含义:例如“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的意思,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 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其他关系。
4. 标点符号。
-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 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
如“你吃饭了吗?”-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如“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逗号: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如“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画画。
”- 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如“苹果、香蕉、橘子都是水果。
”-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如“他说:‘我明天要去旅行。
’”- 引号:- 表示直接引用,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鲁迅的名言。
”- 表示特定称谓,如“‘嫦娥五号’成功发射。
”- 表示讽刺和否定,如“他这个‘聪明人’,总是办傻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语文必考知识点
1、以下两位谁曾经中过状元?(B)
A、范仲淹
B、文天祥
2、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A)
A 、干 B、戈
3、《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B)
A、花旦
B、青衣
4、《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
A、上古
B、崇尚
C、官名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C)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备
D、周瑜
6、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久,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D)
A、扁鹊
B、孙思邈
C、李时珍 D 、张仲景
7、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A)
A、孔子和孟子
B、老子和庄子
C、汉高祖和汉武帝
D、周武王和周文王
8、“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 、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目哪篇古文? (B)
A、《醉翁亭记》
B、《岳阳楼记》
1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B)
A、老子
B、荀子
11、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
(A)
A、阴文印
B、阳文印
12、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息弟息妹
13、“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形容的是哪一场起义?(B)
A、赤眉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起义、黄巾起义
14、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B)
A、王维
B、王勃
15、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B)
A、鼓
B、锣
16、“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哪位才女?(C)
A、朱淑真
B、秦良玉 C 、李清照
1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
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A)
A、《弟子规》 B 、《三字经》 C、《千字文》
1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 、喝雄黄酒
19、“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A)
A、酒窝
B、眼睛 C 、嘴角 D 、腮帮
20、“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
A、十五岁
B、二十岁
21、“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B)
A、文章
B、书法
22、河姆渡遗址位于:(B)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2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B)
A、三百首
B、三百零五首
2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A)
A、孙武
B、孙膑
25、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
A、能
B、不能
26、下面哪个成语与秦始皇有关?(C)
A、指鹿为马 B 、奇货可居 C 、图穷匕见
27、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C)
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2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名句?(B)
A、王勃
B、张九龄
29、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
A、晚春
B、仲夏
30、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
A、时不再来
B、失不再来
3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
唐
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
A、尚书省
B、中书省 C 、门下省
32、陕西省一块著名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B)
A、秦始皇
B、武则天(此题有争议)
33、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无关?(B)
A、白居易
B、李白
34、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
A、法律条文、圆规曲尺
B、美德善行
35、“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C)
A、为政清简 B 、平安长春 C、淡泊名利
3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A)
A、李商隐
B、骆宾王
3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B)
A、《金陵记》 B 、《石头记》
3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
A、黄河
B、长江 C 、淮河
3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A)
A、元好问
B、柳永 C 、晏殊
40、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A)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1、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C)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4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A)
A、八条
B、二十二条
43、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A)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44、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B)
A、令爱
B、令正
45、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A)
A、有关 B 、无关
46、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几位女性?(B)
A、两位
B、三位
4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形容的是下面哪位历史人物?(B)
A、诸葛亮
B、周瑜
C、曹操
48、按照戏曲界的行话,以下哪个表示最后一出?(B)
A、压轴戏
B、大轴戏
49、成语“请君入瓮”,“请”的是谁?(B)
A、来俊臣
B、周兴
50、琵琶本名“批把”,“批把”一词来源于什么?(B)
A、制造琵琶的材料
B、演奏琵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