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一讲律诗的章法,你能够知道多少说多少,胡婷。
”胡婷站起来说:“首联要破题,颔联和颈联的格式应该不同,比如两联里面的动词一般尽量不要放在同一个位置。
然后尾联应该有一个总结的作用。
”“我发现她说得非常好!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文思泉。
”文思泉补充道:“颈联应该是破题,颔联是承题。
”“颈联在前还是颔联在前?”她连忙纠正:“颔联在前,颔联要破题,颈联承题。
然后尾联除了总结,还可以放开一笔。
”“你说的放开一笔很准确,就是说尾联即可以就题作结,也可以放开一笔,余韵无穷。
那么破题的是哪一联?”“首联!”同学们纷纷说。
“你刚才说是的颔联。
那么承题的应该是哪一联?”“颔联!”“那么颈联就应该转了,颈就是脖子,脖子的功能就是转动。
一首好的律诗往往不自觉地符合这种规范。
前几天我偶尔发现我学生时代写的律诗--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主要是写同学闹着玩,我后面坐着一个陕北的同学,他喜欢画画,我就帮他题诗。
我发现的这首诗起因很有意思,一天早晨我落枕后,歪着脖子走进教室,大家都笑我,我就题诗一首,名曰《歪脖歌》。
”大家都哄笑起来,我开始读那首诗:昨夜高枕会南柯,晓起方觉已歪脖。
群筋越轨痛难忍,众人皆哂奈若何!灞桥柳美皆因曲,李贺文奇波折多。
时风日下须斜看,世人心歪反笑我。
我边读边按律诗章法分析,也讲了不合律之处,课堂上笑声不绝。
我顺便读了同时发现的另一首诗:五月流火已近人,羲和乱日蝉不闻。
经霜松盖有残枝,初发柳条无精神。
周公处处乱笔迹,南柯时时入梦魂。
安得舒臂千万尺,扯将云彩洗凡尘。
“好,我们来看《山居秋暝》。
我先问大家一句话,你在看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可能在哪一句出现的相对比较频繁?”我想他们大概会说是首联和尾联,因为首联是破题,而尾联则是结题,结果学生齐声说:“尾联!”“为什么是尾联?”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大意仍然是根据律诗的章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
《山居秋暝》课堂教学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教学实录作者:郑成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郑成林【教学设想】2020年9月,我有幸承担了浙江省衢州市名师送教活动的公开课。
作为示范课,我想教学设计应该既有创新,同时又要贴合新课改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我当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目标即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以学科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的具体进程能够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课程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是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有效途径。
备课期间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节,我于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设计了《别样的秋暝》这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读诗歌、解决问题。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以《山居秋暝》诗歌题目中的“暝”字为线索,从文字学、美学等角度出入于文本,引导学生体认汉字之精微,并通过品读诗歌语言、调动形象思维来把握诗歌意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增进对中国传统士人情怀的理解。
【教学实录】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也曾写尽春夏秋冬、日月晨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是春天清晨的雨润柳新;“柳色蔼春馀,槐阴清夏首”那是初夏时节的清新寂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则是秋天夜晚的宁静幽深;而“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则是冬季凌晨的清寒空阔。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五言律诗,它的时间感也颇强。
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它所描绘的是一年中的什么时节,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呢?生:秋天傍晚师:从何而知?生:秋暝师:好!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先大体领略一番这个秋天傍晚的独特景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
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语文要素】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朗读唐诗,感知诗意1.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后全班交流。
重点处理词句:“下渔舟”“对愁眠”。
3.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一、导入新课师: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
而在诗歌的欣赏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等等。
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
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
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_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暝》,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先放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两次。
(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适时正音)师:大家要注意“暝”的读音,它是后鼻音。
请大家齐读诗题。
师:你可以结合注释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生:“山居”的意思是是居住在山中;“暝”的意思是傍晚时分,那么“秋暝”的意思就是秋天的傍晚时分。
师:由此我们发现“山居”点明了写作的地点,“秋暝”点明了写作的时间。
师:大家都知道古诗很讲究韵律,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师:怎样才能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呢?我们合作,老师读前一句,大家读后一句。
(师生读)师:我们再交换一下,大家读前一句,老师读后一句。
(师生读)师:读着读着,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齐读)师:人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也藏着两幅画,你读出来了吗?生:我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二幅画面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身处其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幅图景描绘出来。
生:我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我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图景。
生:我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
师:(出示古诗描绘的画面的课件),是这样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画面中的“明月松间照”是静止不动的,“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的。
师:是的,你观察得真仔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
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
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
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
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
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
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
而在诗歌的欣赏
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
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
等等。
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
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
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
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
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
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
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他曾被安禄山
俘虏过,在安禄山营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
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他还被褒贬到什么地方?我们昨天刚学过
《汉江临眺》。
生:襄阳。
师:楚塞,是边远山区,还好,没像苏轼那样被贬到海南。
正因
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
后人尊称他为“诗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辋川,辋川在哪?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辋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
墅,什么别墅?辋川别墅。
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
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
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
我们一起来朗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有感情,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朗读?
生:想。
师:播放《山居秋暝》mp3音频朗读。
师:我们再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对最后两句读得感情不够到位,范读“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孙”指谁?
生:作者。
师: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
人自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典,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
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三、合作探究置疑探读
师:学习诗歌要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今天我运用另一
种方法学习诗歌,那就是意境赏析法。
诗歌主要抓“景”和“情”,看诗歌写了哪些景,抒发什么情。
意境赏析法即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从品味关键语句入手,对诗歌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意境赏析。
赏析的格式是:句子+什么写法+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评价。
我先给同学们一个范例:我喜欢的句
子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初晴图。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
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
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黑板赏析的格式对自己预习作业的赏析进行修
改,请A1上台板书自己赏析的内容。
生:A1上台板书自己赏析的内容,其他学生修改自己赏析的语句。
师:修改好后,在A2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时间三分钟。
发言时,声音不能太高,一个一个地
逐一展示。
生:小组内交流展示。
师:到各组巡视学生交流情况,并
进行指导。
四、能力展示释疑导读
师:我看了大家的赏析,都比较到位。
我想请同学上来展示,把
你己的理解讲给大家,谁来?生:向芙蓉举手。
师:大家掌声鼓励,
展示时要注意抓关键词,其他学生要针对性的做笔记。
生(向芙蓉):我们是第六小组,我们赏析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
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间明月朗晴,清泉轻流的美丽画面,傍晚皎洁的月光从松间洒落下来,清冽的山泉从石板上潺潺流淌,衬托出山间的静穆迷人,我们可以从“照”和“流”
两个词体会出它的静穆迷人,这是一幅多么幽静的画面啊,让读者沉醉其中,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这就是我们组的赏析理解,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学们可以对向芙蓉的讲解进行质疑,比如说,这句话在写
法上除了对偶修辞外,还有其他手法吗?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朗读中强调“照”和“流。
生(向芙蓉):还有化静为动的写法。
师:有这个味道,你能不能说清楚些?生(向芙蓉):动静结合。
师:对,动静结合的写法。
哪句话是写动,哪句话是写静?生(向芙蓉):“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
师:对,我们在
朗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联想和想象,仿佛听到了潺潺流水,这句诗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
很多组都展示的是这一句,第三组
展示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请第三组展示。
生(张
雪琴):我们三组喜欢的句子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句工整,前句写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
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由此猜想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后句写水面上的莲叶摇动而不见其船,由此推测是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山村生活
的向往。
这是一幅山村劳动归来怡然自乐的和谐场景。
师:这是自然
美还是人文美?生(张雪琴):人文美。
师:你能说出哪些人文之美?同学们可以提问。
生(向芙蓉):请问第三组组长,“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人文之美,那它到底描写了什么景物呢?师:我纠正,
应该是它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民风呢?生(张雪琴):和谐。
师:还有呢?生(张雪琴):淳朴。
师:恩,淳朴,我把这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请你解释淳朴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知道吗?生(张雪琴):可以请人解释吗?师:可以。
生(向术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阵阵喧闹声,劳
动的快乐,体现了纯朴的民风。
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
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
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
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
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
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
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
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些什么?师生:第一,我们复习了“知人论世”这一
分析诗歌的方法,第二,关键是学习了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现手法。
师:我们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生:朗读全文。
五、达标测评反馈信息
学生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在《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师总结: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这样一种意境:山雨初霁,万
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
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
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