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1[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yín
吟
口要小。
结构:左右 部首:口 笔画:七 组词:呻吟
吟诵
人字要 舒展、中 间有一小 点。
易错提示:右 面是“今”不 是“令”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准确 地表达,感受到了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陶醉在 了诗人笔下夕阳西下时江面美景和月光下露珠的 晶莹可爱。
如蛾眉
似镰刀
像小船
露水像珍珠一样。
露水是一颗颗大水 珠,早晨上学时路边 的小草上就有露水; 珍珠圆圆的,具有明 亮艳丽的光泽。
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 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 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 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 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 因为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所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
· __因_为_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__,所以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_。 · 之所以__看__不__清__庐__山__的__真__面__目_,是因为_身__在__庐__山__之__中__。
可怜九月初三夜
“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 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 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 了。
这么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到的? 又是怎样写出来的?
作者在江边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才 看到了“残阳铺照”“月似弓”“露似真珠” 的美丽景象。作者斟字酌句,运用“一 道”“铺”等词,以及两个贴切的比喻,形 象地描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
要写紧 凑,亻和 刂的竖钩 要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本课是依照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按“三顾茅庐”的顺序,能够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第二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
第三段,写刘备三访孔明,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详写第三次拜访,突出了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此外,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显得鲜明生动。
是训练学生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的好课文、教学目标:1、细读二、三段,找出写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的词句。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诚、感悟诚、赞美诚、教学过程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师:同学们特别会学习,也特别能总结、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伙儿有什么新的问题不?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课文是如何详写刘备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如何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生:……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明白人物形象的好方法。
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
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
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明白了他特别仰慕敬重诸葛亮。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三顾茅庐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

颓,衰败。 中考高频字,要记准。 7.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8. 殷( yīn ):富庶。 9. 存恤( xù ):爱惜,体恤。 10. 总揽:广为延揽。 11.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字词知识速查
多
作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掌握人物塑造中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对刘备的描写,衬托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对诸葛 亮的赞美,又成为对刘备为国求贤卓越行为的褒扬。
学习目标
立德树人
学习刘备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质,做一 个谦逊有礼的人。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
知
识 要形式之一,就是将以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材料,组
织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
理想的小说。
演义小说由宋代的讲史话本经过由俗到雅的长期加工、
修饰发展而来,以史为本,所谓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一
般采用章回体形式,深得民众喜爱。
字词知识速查
读 读
1. 拜谒( yè ):拜见。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
异
比“闻名遐迩”语气重, 迩”还可以用来形容建筑、
并含有比喻色彩。
名胜古迹等。
① 贝多芬是音乐界如雷贯耳的人物,几乎无人不晓。 例
② 雄伟的万里长城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词义的程度、范围不同。
预习问题引导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1
刘备为见到诸葛亮, 经历了哪些考验?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刘
导 思
3
备,为什么作者还多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课文《三顾茅庐》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一等奖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一等奖说课稿1、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
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
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
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2023年四年级三顾茅庐阅读答案优秀

2023年四年级三顾茅庐阅读答案优秀四年级三顾茅庐阅读答案篇一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评课稿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评课稿《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
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
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
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
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
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顾茅庐》 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句。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顾”“因”“乃”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2)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1)感受刘备求贤的诚心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实录(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
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
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
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
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
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
(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交流体会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写书信,古筝曲伴奏。(日期:建安十二年冬)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邀请
恭恭敬敬群雄纷争茅塞顿开拜访辅助诸葛亮
2、理解下列比喻句中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
三、小练笔: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投影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课题
8三顾茅庐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仔细阅读,交流体会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初步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文章脉络。对下节课的学习有帮助。
作业设计:
1、抄写和积累词语。
2、指生读书信,评议。
通过这个训练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和教材中例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礼贤下士
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备课日期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活动
诚心诚意礼贤下士
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8三顾茅庐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二、三段,找出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词句。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2.按要求自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词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1、放录音范读全文。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四、作业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1.投影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