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

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

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说和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道家学说始源于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强调天道自然、自由发展,认为人类社会应当遵循自然法则,讲究“非争盈之,故能免害”。

庄子则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类不能依循一定的固定规律生活,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自我发展和变化。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强调尽量减少干预自然的行为干扰和人类社会秩序的规定。

在古代中国,道家的学说曾经影响了许多大帝国的治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儒家学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始祖是孔子。

儒家的思想主要包括仁德礼义和君子修养等方面。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要素,认为仁者爱人,以仁心对待他人,是理治社会的根本之道。

同时,儒家学说还强调了君王的德行和治理方式。

儒家学说反对以权力和暴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提倡以仁德来促进人民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曾经影响了许多王朝的政治理念和国家制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墨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个重要学派,由墨子创建。

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和“非攻”这两个重要的理念。

其中,“兼爱”是指“凡人皆有所爱”,包括亲人、朋友、同乡、同类等,它强调了尽可能地对世界充满爱和慈悲的态度。

而“非攻”则强调彻底的和平主义,认为以暴力和战争来解决人类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取的。

墨家学说在古代中国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医疗、农业、建筑等方面的技术和世俗活动等方面。

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强调法制和秩序的重要性,在社会管理和公共秩序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理念和思路。

与儒家杜绝暴力和以美统治不同,法家主张以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强调苛法猛兵,使民失望生畏。

法家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哲学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等。

这些思想流派和学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儒家始祖”。

儒家思想强调对道德、礼仪、人伦关系、政治等问题的关注,提倡“仁爱”和“君子之道”,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才能使社会和个人得到改进和进步。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被誉为“道家圣人”。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顺应“道”的要求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比较少为人所知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创始人是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思想以“兼爱”、“非攻”、“尚实”为核心。

墨家思想强调平等、博爱、公正和普遍的人类关怀,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共处和相互合作。

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比较特别的一种思想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荀子等,思想主张重理论推演和理性分析,注重实用和经验,主张以统治利益和社会秩序为中心。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思想流派。

它的代表人物有鲁迅、李斯等,主张强调法律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强盛需要依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系。

总之,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古代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被广泛地关注和运用,但它们仍然是我们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遗产,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诸子百家之学(儒家)

诸子百家之学(儒家)

中国古典诸子百家之学
Hale Waihona Puke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六、儒学在后世的发展(续)
• 陆九渊诗:“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 这般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 做一个人。”——“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 方不枉。”——“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正正地做 个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海涅: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 胸怀。”(将宇宙间事视作己分内事,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 • 王阳明自言:“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 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詠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 枝叶叶外头寻。”“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 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2 3
现代新儒家的说法: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人道教” 或“人文教”。 或解“儒”字说:中国人的思想“着重于人世的实际生活”, “‘儒’底思想即为应此需要而生。儒字从人从需,言其为适应 人的需要。”(谢扶雅《中国政治思想史纲》第180页)——儒 学者,人需之学也!
中国古典诸子百家之学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中国古典诸子百家之学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二、孔子思想及评价
孔子:是圣人还是丧家狗?——于丹《论语心得》,李零《丧家 狗:我读〈论语〉》 • 世界十大思想家:80年代初,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 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 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 的康德。 • 据说,1988年1月巴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人类要在 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子的 智慧。” • 《论语》——据《汉书· 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 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张秉楠《孔子传》, 匡亚明《孔子评传》,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郝大维、安乐 哲《通过孔子而思》,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又 名《孔子评传》),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阅读精选(1):孔子教育思想及启示一、孔子及其教育思想(一)生平简介公开前551-前479年,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字仲尼,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在鲁国做过小吏。

他30岁开始私人讲学,50岁任鲁国中宰,继任司寇,不久辞职,率弟子周游列国,但始终不得重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他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又不不断提出和丰富了自我的教育思想与学说。

(二)教育思想1。

首创私学。

践行“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他开办了规模宏大的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

主张培养君子。

“以政为德”、“学而优则仕”。

他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影响人们的心灵。

他认为人才务必靠教育来培养,提倡“学而优则仕”,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君子”或“士”,从而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3。

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

他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以礼为准则,包括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

4。

进行教材建设。

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授科目,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太经”为教材,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5。

提倡尊师爱生。

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到达潜移默化的目的,并生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6。

创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他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教学地,包括学习要虚心踏实、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言行记录——《论语》。
1.“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以德治国。
2.有教无类:教育的公平、公正、义务教育的统一性。
3.“仁政”、“民贵”、“君轻”:以人为本。
(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
战国时期
①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①辨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②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代表作:《道德经》
1.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辩证地看问题。
2.无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墨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墨子
战国时期
①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②主张“兼爱”,就是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内容
主要活动
影响
共同作用
统一中国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政治方面
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①自称为“始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官员都对皇帝直接负责;②建立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团结友爱。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时期
①主张“法治”。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先秦诸子读书笔记

先秦诸子读书笔记

先秦诸子读书笔记一、先秦诸子百家概述。

1. 背景。

-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 -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不同阶层的思想家们对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

2.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提倡“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其思想核心还包括“礼”“义”“智”“信”等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 墨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年之间),名翟,他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兼爱”主张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的等级之爱;“非攻”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尚贤”强调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节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 法家: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等。

韩非(约公元前280 - 公元前233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对秦国的统一和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各学派思想的具体解读。

1. 儒家思想的内涵与影响。

- 孔子的思想体系。

- 在政治上,孔子虽然渴望恢复周礼,但他的“仁政”思想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种德治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统治者,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教育方面,孔子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斐然。

他不仅收徒讲学,而且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子路和冉有问“闻斯行诸”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的智慧。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2)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任务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必背重点1.老子与孔子2.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2)主要学派(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争辩。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材问题解答【P40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含义是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43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导语】以下是大的诸子百家核心思想是什么,欢迎阅读!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 __。

主张「有教无类」,对 __和被 __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 __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于今而言,犹不止此。

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

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随着 __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名士1,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 __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 __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译著:《春秋》,又称《麟经》(《麟史》)。

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2儒家亚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3:儒家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