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藏地区的人文环境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湘教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湘教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1.1 地理位置和范围1.2 气候特点1.3 地形地貌1.4 植被和动物资源第二章: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2.1 民族与文化2.2 人口和城市分布2.3 农业和牧业2.4 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三章: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3.1 地理位置和范围3.2 高原气候3.3 地形地貌特征3.4 植被和动物资源第四章:青藏地区的人文环境4.1 民族与文化4.2 人口和城市分布4.3 农业和牧业4.4 资源开发与保护第五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合作与发展5.1 区域合作现状5.2 合作领域与成果5.3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4 对策和建议第六章: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6.1 农业特色产业:如新疆的棉花、甘肃的苹果等6.2 牧业特色产业:如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新疆的细毛羊等6.3 工业特色产业:如陕西的能源工业、甘肃的稀土工业等6.4 旅游特色产业:如敦煌莫高窟、张掖丹霞地貌等第七章:青藏地区的特色产业7.1 农业特色产业:如青海的青稞、西藏的牦牛等7.2 牧业特色产业:如青海的草原畜牧业、西藏的高原畜牧业等7.3 工业特色产业:如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青海的盐湖资源开发等7.4 旅游特色产业: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第八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8.1 荒漠化问题:原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8.2 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如高原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如塔里木河、黄河流域的治理等8.4 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第九章:国家政策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9.1 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背景、主要内容、成效与问题9.2 青藏高原特殊政策:如生态环境保护、藏族文化保护等9.3 国际合作与交流: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项目等9.4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究10.1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实际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10.2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10.3 总结与反思: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合作与发展等进行全面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解析:地形地貌是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一节介绍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的课程。

本节内容共有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第二课时主要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理解这两个地区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地理特征,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地位、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等知识点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这两个地区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特殊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资料,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教学难点: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地位、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中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季风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

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

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3.界线A.B.C所经过的山脉和河流:界线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界线B:秦岭-淮河界线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1月0℃等温线;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南方北方地区1.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自然环境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南北方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为2.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南方、北方地区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为三、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地理概况2.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和主要畜种又各具特色。

3.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这两个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青稞、棉花等。

4.西北地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5.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湿润气候的阻隔,所以来自海洋的湿润气候难以到达。

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课件)(共54张PPT)

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课件)(共54张PPT)
湿季明显。
东南部受到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
气流的影响;地形因素。
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有
哪些?有何特点?
雅鲁藏布江
湟水 黄河
长江 澜沧江 怒江
外流河、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水系、 大江大河源头
青藏高原湖区、多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内流湖
三江并流简图
二、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
3、河湖水文水系
湖泊星罗棋布,许多大河发源地,多咸水湖。全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水能最丰富的雅鲁藏布江
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矿藏丰富,煤、石油、铅锌矿、钾盐都在开采利用。 地热能: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羊八井)。 ①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带动西藏的经济发展

水能 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
目前我国最大的蒸气田——羊八井,羊八井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青藏地区发展的瓶颈(限制性因素):交通运输 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入藏铁路需克服的世界难题有: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
放牧畜种:内蒙古为三河马、三河牛;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
(3)青藏高原河谷地区青稞产量高的原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
的积累。
(3)地貌:雪山连绵,冰川地貌广布。
以高原山 地为主, 平均海拔
4000米。
自然地理特征
——高、寒
地形
气候
高原山 地气候
河流与湖泊
①大江大河发源地;
(三江源、中华水塔) ②高原湖泊星罗棋布。 (咸水湖)
二、自然地理特征 4、生物
5、自然资源:太阳能、水能、地热、风能、钾盐
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6 青藏地区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5部分 第2章 第2讲 课时96 青藏地区

课时96青藏地区1.填出本区的邻国①印度,②尼泊尔,③不丹,④缅甸。

2.填出下列地形区名称山脉:A横断山脉,B祁连山,D巴颜喀拉山,E昆仑山,F唐古拉山,其中D山脉是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的分水岭。

盆地:C柴达木盆地。

高原:N青藏高原。

谷地:L雅鲁藏布江谷地,W湟水谷地,是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分布区。

3.填出下列河流的名称M黄河,K金沙江,I澜沧江,H怒江,G雅鲁藏布江,世界第一大峡谷位于图中G、H、I、K、M等河流中的G河流上,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水量大,落差大。

4.本区除水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城市⑤拉萨有“日光城”之称;⑥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羊八井地热电站,本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是处于甲印度洋板块和乙亚欧板块交界处。

5.填出下列矿产及矿产地名称:Q钾盐、察尔汗;T石油、冷湖。

6.城市与交通城市:⑦西宁,⑧格尔木。

铁路线:⑨青藏铁路,于2007年7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

1.青藏地区区域特征(1)自然地理特征角度特征区域定位地形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水文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多内流湖,主要有青海湖、纳木错等植被以高寒草地为主资源矿藏丰富(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太阳能、地热能(温泉)、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2)人文地理特征角度特征人口、城市人口较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人口环境承载力小农业①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②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工业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交通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铁路有青藏铁路环境问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2.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区区域特征3.青藏高寒区发展农牧业的条件(1)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1青藏地区区域特征 名师解析试题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1青藏地区区域特征 名师解析试题

9.1青藏地区区域特征一、单选题读图“青藏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1.青藏地区南部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原因A. 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 降水少,气候干燥C. 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D. 海拔高,光照强2.暑假中乘火车从青岛到拉萨旅游,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及理由,正确的是A. 带上厚衣服—当地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大B. 了解当地风俗—观摩藏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C. 查铁路图—经过胶济—京沪—沪昆—青藏铁路到拉萨D. 熟悉基督教教义—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习俗【答案】【小题1】A【小题2】A【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要理解记忆。

青藏高原的水能、太阳能、可燃冰、天然气、地热能等5种能源都是洁净无污染的能源,地热能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地质构造而产生的,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

故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概况,理解解答即可。

A.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气温日温差较大,去拉萨应带上棉衣或羽绒服,故A正确;B.去西北地区应该了解蒙古族的赛马、射箭、摔跤等知识,可观摩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节,故B错误;C.查铁路图-经过胶济-京沪-陇海-兰青-青藏铁路到达拉萨,故C错误;D.西藏自治区主要少数民族为藏族,信仰佛教,故D错误。

故选A。

3.为什么很多藏族朋友脸上都有可爱的“高原红”?()①海拔较高②藏族人爱化妆③日照强④天生丽质⑤空气稀薄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人文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强,故小朋友的脸上易出现“高原红”,①③⑤正确,②④错误。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读中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完成下题。

4.图中山脉①的名称是( )A. 横断山脉B. 天山山脉C. 昆仑山脉D. 祁连山脉5.②所在地理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 青稞B. 大豆C. 水稻D. 玉米6.近年来,②所在地理区域的冰川面积逐年萎缩,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放牧B. 全球气候变暖C. 滥伐森林D. 湿地面积缩小【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青藏地区的山脉。

地理中考一轮过关讲练(人教版)考点33 青藏地区(原卷版)

地理中考一轮过关讲练(人教版)考点33 青藏地区(原卷版)

考点33 青藏地区考点梳理考点1 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藏族的传统服装藏袍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5.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6.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考点2 青藏地区的农牧业1.农业:河谷农业(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2.牧场:高寒牧场。

3.牧区及畜种: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4.城镇分布: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考点3 三江地区1.江河的地①范围: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区、黄河区、澜沧江区的总称。

②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于这里。

③湿地作用:河流的补给之一,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具有生态蓄水、水补给、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2.三江地区的保护。

①地位:三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②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③保护措施:三江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林(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重难突破】1.青藏地区高寒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地区差异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高原和山地为主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许多大江大河的发地河湖湖,塔里木河是最长内流河温带草原,自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高寒草地植被草原—荒漠区域特征干旱高寒成因深居内陆,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拔高能煤、石油、天然气地热、太阳能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关于青藏高原成为夏季我国气温低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较高B.深居内陆C.海拔较高D.位于季风区2.某同学暑假期间前往青藏地区旅游,最有可能感到的不适状况与其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中暑——日照强,气温高B.感冒——阴雨连绵C.呼吸困难——海拔高,缺氧D.行走困难——风沙大3.山东援藏引进的50兆瓦“光伏+储能”综合能示范项目于2020年10月底完工,并于年底前并网发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六单元第四课《青藏地区》高原圣城—拉萨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六单元第四课《青藏地区》高原圣城—拉萨教案

教材分析《高原圣城—拉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青藏地区》的内容。

第六单元是七年级地理知识的落脚点,第七、第八单元是七年级地理和八年级历史的衔接部分,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不仅重在城市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对认识城市方法的总结。

“高原圣城──拉萨”重点说明了拉萨的宗教文化特色。

教材在说明拉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拉萨的宗教文化景观——寺庙,以及居民的宗教生活和节日风俗,展示了拉萨这座“圣城”浓厚的宗教氛围和藏族文化。

最后,以城市新貌和市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事例展现了拉萨现代化的一面。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们的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习了快一年的地理专题,对如何认识城市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学会了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少对青藏地区的人文感受,特别是感受拉萨浓厚的宗教氛围缺少直接的感受,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感受宗教的浓厚氛围,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增强学生对拉萨地区的人文感受。

七年级的学生,有个别学生有和家长去过一些佛教场所,可以让学生谈谈去的动机和所见所闻,展示学生学校附近的一些佛教活动场所的照片,让学生感受温州也有佛教,但温州不能称为圣城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拉萨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城市职能,了解拉萨是因宗教而兴起的,感受拉萨城市建设的新貌。

能力目标:能分析拉萨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及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拉萨城市建设的变化,感受拉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感受拉萨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拉萨的宗教氛围教学难点:感受拉萨的宗教氛围(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认为教学难点为如何让学生感受拉萨的宗教氛围,对于拉萨的自然地理特征,经过1年的地理专业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讲解花的时间不多,如何更好的感受人文宗教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2.試述從影片中觀察到青藏地區的自然景觀及人文特色?(至 少寫出五項 25%)封閉性問題
Q3.片中巡山隊的隊員也因現實生活的困頓,被迫販賣從盜獵者 手中沒收的羊毛皮,你心中的感想是?開放性問題(30%)
Q4.看完整部片,試從各方面述說觀後心得?(40%)開放性問題
綜合活動---歌謠
穿著、語言、天葬形 式
•課程提示: →人文景觀的表現連結
青藏高原地區的自然 環境(地形&氣候)
藏羚羊
• 觀察重點: →藏羚羊外觀、當地人
對其形容、藏羊絨的 用途
• 課程提示: →可可西里除先前遭受
濫捕的危機而成立野 生動物保護區,現今 則因青藏鐵路的完工 而帶來的環境衝擊。
高山症
•觀察重點: →肺水腫現象、救護高
(用蒙古包模型介 紹
蒙古人的生活)
看那達慕大會的影 片、過度放牧的 影片,帶到結尾。
一 河西走廊地形&氣候&水源& 綠洲城市
二 新疆的地形與氣候 三 南北疆的的概述與比較
四 新疆的人文活動
欣賞新疆民謠,用 五十個字介紹新 疆相關的事物
一 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 (地形、氣候、水 文)
二 青藏地區的人文環境 (產業、飲食、宗教) 三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以學習單配合影片 回顧課程內容
教學活動(第三堂─青藏地區)
•一部關於青藏地區自 然環境保護的影片:
主角-日泰隊長&當地自 願的巡山員
起因-盜獵者猖獗&藏羚 羊急劇消失
寒漠景觀
•觀察重點: →植被稀少、流沙
、土地顏色
•課程提示: →藏北高原與藏南縱谷
的產業與景觀差異
藏族服飾 & 飲食 & 宗教
•觀察重點: →食物種類、用餐方式、
山症發作。
•課程提示: →帶出高原氣候中的特
性(氣溫低、氣壓低、 日照強、空氣稀薄)
高原河川的季節變化
• 觀察重點: →踩水的動作、河床的
結冰程度、車子陷在 河床中的景象
• 課程提示: →高原上的河川結冰期
長、複習凍土
綜合活動---學習單
Q1.整部影片內容是在描述中國可可西里地區哪一個野生動物曾 遭遇過度殺戮的事實?(5%) 封閉性問題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第三堂課
教學設計與流程
引起動機發展活動Fra bibliotek綜合活動
以課本照片(畜 牧)引出西部 區域的景觀
以「絲路」整體 路線圖、沿 線重點城市 的照片引出 對河西走廊 與新疆的初 步認識。
以可可西里影片 概述青藏地 區的自然&人 文環境
一 自然環境概述(位置) 二 內蒙古自然環境特色
三 內蒙古的產業活動 四 內蒙古的人文景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