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见疾病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所谓望,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闻,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病情陈述、医生的闻诊等方式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则是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

切,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病情。

通过综合上述四种方法的结果,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并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二、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1.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肝阳上亢、气滞血瘀。

治疗方面,中医主张以调理肝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2.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血。

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调和气血、健脾和胃、舒筋活络。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

3. 中风中风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痰淤血瘀。

治疗方面,中医主张疏通经络、化痰活血、祛风定痉。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煎剂等。

4. 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受到病毒、细菌感染或过敏反应等因素损伤导致的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治疗方面,中医强调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煎剂、艾灸、拔罐等。

三、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除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还注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中医药中的中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并归纳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一、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1. 中药降压剂的临床应用中药降压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被广泛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研究表明,中药降压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靶器官损害。

常用的中药降压剂包括丹参、黄连等。

2. 中药复方对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制剂。

相关研究显示,某些中药复方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比单一中草药更为有效。

这些中药复方能够综合调节患者的血压、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1. 中药对冠心病稳定期的疗效评价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中药在冠心病稳定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绞痛症状,并降低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2. 中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发现,中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能够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促进血管再通。

三、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1. 中药对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在脑卒中后功能恢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提高脑功能,加速康复进程。

2. 中药清热解毒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中药清热解毒在脑卒中治疗中有着重要位置。

相关研究显示,清热解毒中药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并促进脑组织的修复,从而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结论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药降压剂、中药复方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中药在冠心病稳定期和介入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中药对脑卒中的治疗和脑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以心脏、脑血管及周围血管为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一、高血压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特征的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药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脾胃失调等有关。

根据中医药理论,可以采用以下药物治疗方案:1. 中成药治疗:如天麻钩藤片、降压片等,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以及降低血压,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药饮片治疗:可采用黄芪、当归、山楂等药物制成的中药饮片,通过药物的配伍和配制,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起到治疗和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

二、冠心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案如下:1. 中成药治疗:可以使用丹参片、三七糖、复方丹参等中成药,通过改善心血管的微循环、增加心肌的供氧,以及抗氧化作用来治疗冠心病。

2. 中药饮片治疗:适宜采用黄芪、山楂、首乌藤等中药饮片,通过调节心脉血管的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氧,起到治疗和改善症状的作用。

三、脑卒中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堵塞导致的脑部神经细胞损伤的疾病。

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中使用的方案如下:1. 中成药治疗:可以采用脉络宁、夏桑菊、五七消栓等中成药,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并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2. 中药饮片治疗:可采用川芎、白芍、地黄等中药饮片,通过调节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供血,有助于减轻脑损伤。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改善血液循环等方法来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论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论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辨证论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中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情志失调,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心脑血管的功能。

其次是饮食不节,过多食用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脉络。

再者是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损伤人体正气,使气血不足,脉络空虚。

此外,年老体衰、禀赋不足等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分型论治。

常见的证型有以下几种:一是气滞血瘀型。

患者常表现为心胸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伴有胸闷、心悸、唇舌紫暗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

二是痰浊内阻型。

这类患者多体型肥胖,常感胸闷、痰多、肢体沉重,舌苔白腻。

治疗以化痰祛湿、通阳泄浊为法,方剂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三是气阴两虚型。

症状常见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

治疗宜益气养阴,常用生脉散加减。

四是心肾阳虚型。

表现为心悸、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水肿等,治疗需温补心肾,常用参附汤合右归丸。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多种外治疗法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比如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心脑血管的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等。

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推拿按摩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不适。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中医还强调患者的生活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饮食有节,均衡营养,少吃油腻、辛辣、生冷之物;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梗塞、中风等。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1. 中医疾病辨证论治法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苔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用的辨证论治法包括“攻邪养正”、“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等。

比如,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医常会辨证施治,主张疏肝理气,以舒缓情绪、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减轻胸闷、心痛等症状。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以中草药为主,通过合理的配方和煎煮方法,发挥草药的药效,调和脏腑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桑叶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功效,山楂可促进血液循环,桑叶有清热降血压的作用。

这些中药可通过不同的配伍和煎煮方式应用,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用针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取穴于手太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等。

针灸可以调节心脏和脑血管的功能,减轻胸闷、头晕等症状,同时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药中的一种传统疗法,也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等手段,刺激经络穴位,活血化瘀,调节心脑血管的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总之,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多样且独特的,包括疾病辨证论治法、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推拿按摩疗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病情的好转。

然而,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并遵守治疗计划,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脑血管中医小知识

心脑血管中医小知识

心脑血管中医小知识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大脑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小知识。

1.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概念:中医将心脑血管疾病归为“心病”、“脑病”和“脉病”等范畴。

心病指以心脏病变为主要病理机制的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病指以脑血管病变为主要病理机制的疾病,包括中风等;脉病指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方法。

2. 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调、瘀血凝结、痰湿阻滞、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

中医强调“治其本,而祛其标”,即通过调整体内阴阳、气血平衡,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还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中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医提倡“养心安神、调节饮食、适度运动”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养心安神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调节饮食包括限制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适度运动包括坚持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4.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中药和中成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用合适的药物。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用降血压的中草药如天花粉、丹参等;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5. 中医辨证施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将患者根据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包括辩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中医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气滞心痛型、气虚心痛型、痰湿阻滞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用药方案。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在内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

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传统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中医药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通畅血脉的目的。

以冠心病为例,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丹参、山楂、蒲公英等,这些药物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的功效。

二、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对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显示,丹参酮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提高心肌的供氧能力。

另外,中成药秦氏复方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

三、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机制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研究。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主要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和调节血脂代谢等。

比如,当归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心肌细胞;而丹参中的丹参酮则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四、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前景展望随着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人们对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未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相信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传统应用的基础上,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的临床疗效和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
阔 的发 展 前 景 。 参 考 文 献
[1] 刘 国 勋 , 铁 , 志 东 , 丹 参对 小 鼠体 内 血 栓 形 成 及 血 浆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吴 陈 等 物 的 影 响 [ ] 中 华 血 液 杂 志 ,0 5,7( ) 4749 J 2 0 1 9 :8 -8 . [2] 顾 振 纶 , 曾 平 , 兆 钺 , , 钱 王 等 大花 罗 布 麻 叶 的 药 理研 究 [ ] 中成 药 ,0 3 J. 20 ,
虐 雾 之 分 , 噘 之 , 瘊 痴 之 轻 定 察
增加 脑 微 循 环 的血 液 灌 流 量 , 中 以丹 参 注 射 液 作 用 最 明 显 。 丹 参 主 其 要 通 过 扩 张 毛 细 血 管 、 善 微 循 环 及 增 加 微 循 环 的 血 流 量 。 耿 秀 芳 改
等 对 银杏 叶 的 研究 , 现银 杏 叶 总 黄 酮 可 以抑 制 小 动脉 收 缩 、 张 血 发 扩 管 、 低 血管 阻 力 、 加 血 流 量 , 通 过 抑 制 A E 活 性 发 挥 作 用 的。 还 降 增 是 C
心 脑血 管 疾 病包 括 心 肌 梗 塞 、 栓 塞 、 出 血 及 脑 血 管 痉 挛 等 , 脑 脑 临
有 心脑 舒 通 的有 效 成分 刺蒺 藜 皂 甙 具 有 增 加 脑 缺 血 部 位 的血 流 、 善 改
脑 循 环 、 护 缺 血 脑组 织 的作 用 。 保
床 上 发病 率 、 亡率 、 残率 均 较 高 , 严 重 威胁 人 类健 康 的 疾 病 之 一 。 死 致 是 中医 药 在治 疗 心 脑血 管 疾 病 方 面历 史 悠 久 , 预 防 、 疗 、 复 方 面 都 在 治 康
[3] 黄才 国 , 储钟 禄 , 志 铭 小 檗 碱 对 兔 血 小 板 T 2和 血 浆 中 P I 生 成 的 杨 XA G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0例,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治疗效果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大部分居民在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却在不断提升,已经逐渐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严重的危害[1]。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总称,同时也被称为是富贵病或者是三高症[2]。

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具有发病率极高和死亡率极高的特点,很多患者出现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的情况,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包括冠心病和脑出血等,且发病十分迅速而病症有十分复杂,因此患者一旦病发需尽快就医治疗,以免影响最佳治疗时机。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等老年疾病[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0~82岁,平均年龄为(7
2.7±9.3)岁,对照组中男性为20例,女性20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72.7±7.3)岁。

两组患者经诊断后均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上都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为每天上午服用5~10 mL的非洛地平,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体方案是针对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含有太子参和丹参等的药方,进行水煎服用,服用1剂/d。

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酌情加减用药,假如患者偏向气虚,则需要多加入黄芪以及太子参,另外还可以加入白术和补骨脂。

假如患者的体质偏向阴虚症状,则需要增加玉竹、麦冬以及黄精和生地等,如果患者体质偏向阳虚寒凝,则需要增加桂心、细辛以及干姜等。

如果患者体质偏向气滞症状,则需要酌情增加木香、青陈皮以及香附等。

另外,对于一些慢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治疗组方一般为茯苓、车前子、丹参、红花以及黄芪等,同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情况酌情进行
药量的加减,服用1剂/d,水煎服用。

此外,对于一些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治疗组方为丹参、钩藤、石决明和葛根等,服用1剂/d,并水煎服用。

医务人员同样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药量。

如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头痛并伴有眩晕和耳鸣的现象,就要适当增加生牡蛎和生龙骨等;患者假如出现肢体麻木的现象,需要在药方中增加天麻和羚羊角等;假如患者出现头重而胸闷且失眠多梦的症状,就需要在药方中增加半夏、陈皮、白术等成分,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量进行控制。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观察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在众多高发疾病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我国目前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抗凝、脱水、扩冠和溶栓以及清除自由基等等。

本文提出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来酌情进行药量和药方成分的调节,并使用气血同治和心脑同治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太子参的主要功能是补益心肺脾脏之气,且不伤阴、不腻滞;而丹参的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因此这些药物进行混合使用能够取得通络止痛和活血化瘀的效果,还能补气通阳,化瘀新生,还可以根据该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适当增减药量,能够取得十分明显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病的方法主要是找出病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各种药材来进行治疗。

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生能够病症相结合,辨证地调节中药剂量和中药成分来对患者的病症进行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旨在研究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能否对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十分明显的治疗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在目前来看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加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一般心脑血管患者集中在老年人中间,他们由于本身的一些例如高血压等老年疾病的基础,使得其容易患有一些其他的老年疾病,再加上患者本身的身体体质较弱,身体抵抗力不强。

笔者抽取本院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使用西药治疗方法和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比发现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其总有效率很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峰丽,安慧艳.7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
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05):45-46.
[2]张超群,周德生.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述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01):67-68.
[3]庞彬彬.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因素及防止研究发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01):34-35.
[4]周俊,周德生.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脑血管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6):89-90.编辑/肖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