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二、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
概念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各种病毒感染 引起的软脑膜(软膜&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 表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病毒性脑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 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脑囊虫病
概念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 猪带绦虫蚴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 所致 囊虫累及脑部占50%~70% 本病在墨西哥\中南美\非洲西部&南部\印度 \中国&东南亚常见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山东等地多见 CNS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我国北方症状性 癫痫的常见病因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nfectiou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神经病学(第 5 版)
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nfectiou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脑&脊髓实质\被膜 &血管等, 引起急性\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 疾病
脑囊虫患者右额叶囊状病变,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囊内可见偏心点状头节
诊断&鉴别诊断
1. 诊断
流行地区生活\猪绦虫感染史 癫痫\脑膜炎或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 活检: 皮下结节证实为囊虫 粪便发现虫卵\血&CSF嗜酸粒细胞增多可提示 诊断 脑脊液&血囊虫抗体试验(+) 头部CT&MRI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脑肿瘤 结核性脑膜炎 其他原因所致的症状性癫痫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引起感染的疾病。
这种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因和传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的病毒包括脑膜炎病毒、乙脑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常见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寄生虫感染则较为罕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经血液、经淋巴和直接扩散三种。
病原体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面部骨折、颅脑手术等直接侵入。
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症状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细菌或病毒类型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硬、意识障碍等。
新生儿和老年人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且出现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高度警惕。
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头颅CT扫描、脑脊液检查和血液培养等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对于病原体的鉴定也非常重要,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方案。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控制发热、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确定,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多个药物以增加疗效。
预防措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2. 避免与感染病人密切接触;3. 接种疫苗,如乙脑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等;4. 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消毒;5. 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作息时间;6. 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结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临 床 表 现
• (2)脑室管膜炎(脑室炎) 多见于小婴 儿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诊断治疗不及 时者发生率更高。致病菌经血行播散,脉 络膜裂隙直接蔓延,或经脑脊液逆行累及 脑室管膜,均可引致发病。病死率或严重 后遗症发生率较高。如脑室液呈炎性改变 (糖<0.3g/L,蛋白质>0.4g/L,白细胞 >50*106/L且以多形核细胞为主)或细菌 学检查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 ①化脓性脑膜炎中(尤其新生儿或早产儿
中),有一次或几次脑脊液检查是完全正
常的,如B族溶血性链球菌--30%的白
细胞计数和45%的脑脊液糖与血糖的比
值是正常的。
实验室检查
• ②化脑早期,脑脊液检查可以是正常的,
可几小时后可重复腰穿。
• ③新生儿脑脊液中中性白细胞>4个或6
周~1岁的婴儿脑脊液中中性白细胞>2 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明显增
高,可达(20-40)*109/L,分类以中性
粒细胞为主,占80%-90%以上,伴明
显核左移。部分病例,特别是重症患儿
或新生儿化脑,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
实验室检查
• 2.脑脊液检查 典型化脑的脑脊液 特点是: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 总数明显增多,达(500-1000) *106/L 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 显著降低,定量常在lmmol/L以下;蛋 白质常明显增高,多>1g/L。
1岁半以上小儿少见。
临 床 表 现
• 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2个因素有关:
• ①化脑时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易于 进入硬膜下腔; • ②硬脑膜及脑血管表层静脉发生炎性血栓,其 中穿过硬膜下腔的桥静脉炎性栓塞的影响更大, 可引起渗出或出血,局部渗透压增高,因此水 分进入,形成硬膜下积液。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整理课件
21
简介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
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整理课件
22
病原体
革兰染色阴性的肾形双球菌
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巧克力或血培养基上 生长良好
人是唯一的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冷、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极敏 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NS infection)
整理课件
1
定义
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 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 病。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 直接感染 神经干逆行感染
整理课件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颅内脓肿 脊髓局限性感染 颅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结核性脑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脑炎
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髓膜炎: 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 脑膜刺激征明显,昏迷发生晚,后遗症少
脑膜脑炎: 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
急性:<2周 亚急性:2~4周 慢性感染:>4周
整理课件
5
基本临床表现
发热 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颈强直 局限性神经损害体征、病理反射等
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双球菌):首选头孢曲松或头孢 噻肟,备选方案有青霉素G、氨苄西林、氯霉素、氟喹诺 酮类或氨曲南。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革兰阳性杆菌或球杆菌):首选氨 苄西林+氨基糖苷类,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TMP/SMX或美 罗培南。
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 除流感嗜血杆菌外,多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首选三代头孢 菌素,其他可选用头孢吡肟、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健康宣教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3. 如何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5. 总结与呼吁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影响大脑和脊髓的感染, 包括脑膜炎和脑炎等。
了解易感人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保护。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有哪 些?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 呕吐、颈部僵硬和意识模糊等。
早期症状可能与普通感冒相似,但症状逐渐 加重时需引起警惕。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严重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等危 急情况。
这些感染通常由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可能导 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常见类型
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脊髓灰质炎等。
不同类型的感染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早期 识别至关重要。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影响人群
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影响,但某些群体如 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系统受损者风险更高。
集体努力可以大大增强预防工作的效果。
总结与呼吁
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我们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的认识和治疗将不断提升。
希望未来能更好地降低感染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
谢谢观看
这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以尽早进行诊断和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症状变化
不同类型的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 及时识别是关键。
注意症状变化,有助于更快速的诊断和干预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课件

欢迎参加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PT课件。本课件将深入介绍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的定义、类型、病因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治疗方法 和预防措施,以及结论和建议。
疾病介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脊髓等组织炎症反 应的一类疾病。这类感染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和生命威胁。
头痛和发热
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症状。
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穿采集脑脊液进行检查,可以确定感染 的类型。
意识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时,可表现为昏迷或意 识模糊。
影像学检查
如脑部MRI或CT扫描可帮助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的 损伤程度。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1
Hale Waihona Puke 抗病毒治疗2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常采用抗病毒药物。
3
个人卫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入脑脊髓,引起炎症反应并 影响神经功能的一类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类型
细菌性脑膜炎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常 见病因包括脑膜炎球菌和肺炎链 球菌。
病毒性脑炎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组织炎症, 常见病因包括乙型脑炎病毒和单 纯疱疹病毒。
4
注意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常采用抗生素。
抗真菌治疗
真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常采用抗真菌药物。
结论和建议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类严重的疾病,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个人 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病原体的环境。
真菌性脑膜炎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常 见病因包括念珠菌和曲霉菌。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 头MRI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问题3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问题4 除其它治疗外,应选用何种抗病毒药物? 问题5 患者的抽搐属于哪种痫性发作?
A 肌阵挛发作 B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C 强直性发作 D 肌阵挛性发作 E 失神发作 问题6 该类型发作的首选抗癫痫药物是什么?
病毒性脑膜炎 (Viral Meningitis)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
2. CSF: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脓性;白细 胞总数增多,(1000-10000)×106/L, 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 化物降低;细菌培养呈阳性
3. EEG:可呈弥漫性慢波,无特征性改变
4. 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 MRI的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信号 略高,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WI脑膜和 脑皮质信号增高;后期可见室管膜炎、硬
7. 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治疗原则:积极抗病毒、抑制炎症、降颅
压、防止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抗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yclovir):首选 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 有很强的抗HSV作用
4.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单、双侧颞 区、额区),尖波与棘波(颞区) 头颅CT:可正常,也可单、双侧颞叶、海 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灶,其中有点 状高密度灶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 头颅MRI: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
T1WI
T2WI
增强
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数明显增多(50-500×106/L), 最多可高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或 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 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坏死性脑炎; 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多低于1500mg/L 糖与氯化物多数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PPT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为什么需要特别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 5. 护理评价与反馈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定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感染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 病,如脑膜炎和脑炎。
这些感染可能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病情严 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病情危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需密切监 测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以减少病死率。
为什么需要特别护理?
防止并发症
护理要注重预防并发症,如癫痫发作、脑水肿等 。
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支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风险。
为什么需要特别护理?
心理支持
患者在感染期间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 员需提供心理支持。
如何实施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和护理措施,增强其对疾 病的理解。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康复。
护理评价与反馈
护理评价与反馈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护理效果,调整护理 计划。
评估可以通过患者的自我报告和客观指标综合进 行。
护理评价与反馈
与医护团队沟通
与医生、营养师等团队成员沟通,确保护理措施 的协调性。
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患者缓解情绪。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入院时
入院后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
评估结果将指导后续的护理计划。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病情变化时
一旦患者出现新症状或病情加重,需及时进行干 预。
可以通过增加监测频率或调整治疗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种类
病毒性脑膜(脑)炎 脑囊虫感染 结核性脑膜(脑)炎 化脓性脑膜(脑)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绝对数
2506 682 411 303 27
相对频率(%)
63.78 13.76 10.46 7.71 0.69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统计的(1996-2005年)3929名CNS感染 者 目前看脑囊虫发病率在下降,卫生环境的改善。城乡亦有差距。 结脑的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美国亦如此)(大家的不重视)
乳头多瘤空泡病毒(JCV)引起的罕见的 亚急性脱髓鞘疾病
常见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AIDS病\霍 奇金病\淋巴瘤\白血病&各种癌症)
1.3.1.1
概念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
病变: 皮质下白质多灶性部分融合脱髓鞘病变 病灶周围少突胶质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乳头多瘤空泡病毒颗粒组成)
3.抗菌治疗
4. 对症支持治疗
重症&昏迷须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给予静
脉高营养, 必要时小量输血 高热: 物理降温\抗惊厥&镇静等 脑水肿: 脱水降颅压 抗癫痫 加强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褥疮&呼吸道 感染等并发症 恢复期康复治疗
1.1.8
预后
致残率&死亡率较高, 重症者预后差 目前用特异性抗HSV药早期有效, 死亡率下降
滴注, q8h, 每次>1h滴入, 14~21d, 病情重可延 长疗程(为本病首选药物) 更昔洛韦: 5~10mg/(kg.d), 14~21d。一般情况下无环鸟苷 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使用
1.1.7
2. 免疫治疗/肾上腺 皮质激素
干扰素\转移因子&肾上腺皮质激素(争议),病情危重的主张用
激素治疗
1.3.1.4
诊断
进行性弥漫脑损害典型临床表现 EEG\血清学JCV抗体水平↑ &神经影像学改变 确诊: 脑活检病理检查\CSF检出JCV-RNA
CT: 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区, 无增强效应 MRI: T1WI低或等信号, T2WI均质高信号
1.3.1.5
治疗
缺乏有效疗法 可试用a-干扰素, 有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的 作用
预后
病程通常持续数月 80%的病人在9个月内死亡
1.3.2
(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ecphalitis, SSPE)
1.3.2.1
概念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麻疹缺陷病毒所致 发病率: 5~10/100万儿童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使SSPE发病率明显↓
PCR检查CSF病毒DNA有高敏感性&特异性
1.2.5
诊断
急性起病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 CSF淋巴细胞轻中度↑ 血白细胞计数不高 确诊: CSF病原学检查
1.2.6
治疗
本病呈自限性
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 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对症治疗: 严重头痛可用止痛药, 癫痫发作首选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 药物:免疫血清球蛋白和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 药物普来可那立
确诊:
脑组织活检是诊断HSE的金标准
1.1.4
辅助检查
脑电图
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异常, 以单 或双侧颞\额区为主
疱疹病毒性脑炎周期性复合波 疱疹病毒性脑炎恢复期
1.1.4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CT
额颞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密度区,
(局灶性异常) 病灶区域内可见点状 高密度(出血) 并见脑室受压、移位 MRI用于诊断HSE, 对早期局灶性异常的改 变可能比CT更为敏感
急性起病,可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继 之出现头痛、高热、呕吐、癫痫和精神症 状,严重者出现昏迷。
口唇疱疹史(1/4患者) T 38.4-40 病程数日至1~2个月
受累部位:额颞叶底部、颞角
1.1.4
辅助检查
脑脊液
腰穿查脑脊液至关重要,测脑压很重要,压力可以升
高 有核细胞数增多,(50-100*106/L),可高达 10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蛋白 含量有随疾病进展而增高的趋势,可高达2g/L。糖、氯 化物正常。
1.3.2.2
病因
麻疹病毒
麻疹缺陷病毒是M基因表达缺陷, 无M蛋白形成, 影响 病毒出芽&细胞外释放, 病毒核衣壳 在细胞内聚集形成CNS持续感染)
1.3.2.3
病理
脑白质\皮质萎缩&深层斑片样脱髓鞘 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神经胶质增生(硬化性脑炎) 后期皮质\基底节\脑桥&下橄榄核神经元缺失,神经元\ 胶质细胞核&胞浆嗜酸性包涵体 麻疹病毒荧光抗体染色(+) 脑组织PCR可检出麻疹RNA
1.1.6
鉴别诊断
脑脓肿: 初期难鉴别, 可试验治疗\活检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胸腰部带状疱疹史 \病情轻\预后好&CSF检出该病毒抗体 肠道病毒性脑炎: 夏秋多见\病初胃肠道症状\PCR检出病毒核酸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免疫缺陷 少见, 亚急性或慢性\体液见巨细胞\PCR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感染或接种疫苗史, 脑&脊髓受损
1.2.2
病因&发病机制
多由肠道病毒引起(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A & B 埃可病毒等
主要由粪-口途径经肠道入血 →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
1.2.3
临床表现
1. 夏秋季高发, 儿童多见, 多急性起病 全身中毒症状(发热\肌痛\食欲减退\腹泻& 全身乏力) 脑膜刺激征(颈强&Kernig征) 病程: 患儿常>1w, 成年可持续≧2w
1.2
二、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
1.2.1
概念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各种病毒感染 引起的软脑膜(软膜&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 表现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1.2.2
病因&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
经粪-口途径传播 软脑膜(软膜&蛛网膜)
弥漫性炎症 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
1.3.2.5
辅助检查
CSF-Ig(免疫球蛋白)增高, 可出现寡克隆带 血清& CSF麻疹病毒抗体↑ EEG: 2~3次/s 慢波同步性爆发, 肌阵挛期 1次/5~8s CT: 广泛性皮质萎缩\白质多数低密度灶& 脑室扩张.
1.3.2.5
诊断&鉴别诊断
1. 诊断
临床典型病程&症状 周期性同步放电EEG CSF-IgG增高&寡克隆带 血清& CSF麻疹病毒抗体↑ 确诊: 脑活检发现细胞内包涵体\脑组织分离
1.3.1.2
临床表现
1. 亚急性\慢性起病 脑局灶体征(偏瘫\感觉异常&视野缺损) 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脊髓病变较少见 可出现痴呆
1.3.1.3
辅助检查
2. CSF正常 EEG: 非特异的弥漫性\局灶性慢波 CT: 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区, 无增强效应 MRI: T2WI均质高信号, T1WI低\等信号
1.3.2.4
临床表现
12岁以下儿童多见( 2岁前常患过麻疹) 隐袭起病, 缓慢进展
①早期: 认知&行为改变(健忘\成绩下降\淡漠\注意 力不集中\性格改变&坐立不安) ②运动障碍期: 数周或数月出现共济失调\肌阵挛 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失语症, 可癫痫发作 ③强直期: 肌强直\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去皮层 或去大脑强直 最终死于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
Ⅱ型潜伏在骶神经节,主要发生在新 生儿
1.1.1
病因&发病机制
1.1.2
病理
非对称性出血(常累及颞叶内侧&额叶下部)
1.1.2
病理
淋巴细胞&浆细胞反应, 神经元&胶质细胞 可见核内Cowdry 性包涵体
1.1.3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本书40岁以上多见),但有 报道10岁以下和20-30岁之间有两个发病高峰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发生脑疝等
1.1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急性坏死性脑 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1.1.1
病因&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HSV)
1.1.1
病因&发病机制
HSV--嗜神经 DNA病毒 Ⅰ型最常见,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 主要感染成人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nfectiou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神经内二科副主任医师 周云雁
本章重点
1.各种脑炎的诊断和治疗、预后 2.各种脑炎的鉴别诊断 3.朊蛋白病特征性病理改变, CJD的临床诊断标 准 4.脑囊虫病的诊断&治疗 5.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 6.AIDS的传播途径&确诊依据
1.2.3
临床表现
2. 幼儿可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 颈强较轻或 缺如 肠道病毒71型脑膜炎常见手-足-口综合征 埃可病毒9型脑膜炎常见非特异性皮疹
1.2.4
辅助检查
CSF 压力可↑ 细胞数10~1 000×106/L 蛋白可轻度↑, 糖、氯化物正常
咽拭子\粪便可分离肠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