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临床症状
• 起病隐匿,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肺 部感染的病史。
• 发热:80%。38——40℃,持续不规则热
• 头痛:颞部、前额部或眶后轻度间歇性,渐进性。80%伴和 饮食无关的呕吐。
• 意识障碍:45%。谵妄、嗜睡、昏睡、昏迷;抽搐、癫痫等。 • 脑膜刺激征:95%有颈项强直、Keming征和Brudzinski征阳
(一)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HSV-I型脑炎常见脑脊液
压力增高,CSF淋巴细胞增多或淋巴与多形核 细胞增多(50-100×106/L),可高达 1000×106/L;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通常 800-2000mg/L),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重症病例可见脑脊液黄变和红细胞,糖含量减 少。
2、CSF病原学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胶南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刘树国
内容
第一节 病毒感染( 单胞病毒脑炎/病毒性 脑膜炎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化脑/结脑) 第三节 隐球菌脑膜炎 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
单胞脑炎
疾病描述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单纯疱疹病毒 直接侵犯脑组织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病毒感染性疾病,又称急性坏 死性脑炎,最常见。单纯疱疹病毒 (HSV)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 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 反应性脑损害,又称为急性坏死脑炎或 出血性脑炎
• 对症治疗—降颅内压/抗抽搐
• 皮质激素—有效抗TB的基础上,可用强的松 40~60mg/d,缓慢减量至第5~6周内停用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 •脑膜 •脑实质
最常见真菌感染.
流行病学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老鸡 窝土和干燥鸽粪是主要传染源。
• 条件致病真菌 •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致病:白血病、恶性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 究进展
新型治疗方法
✓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
✓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免
感染的新型药物,如瑞
疫系统来清除病毒,如
德西韦等
CAR-T细胞疗法等
12
34
✓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
✓ 干细胞疗法:利用干细胞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
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抗炎治疗:使用抗炎药 物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 疫调节药物,增强免疫
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 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手
术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康复治疗:在疾病恢复期, 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
恢复身体机能
预后和预防
预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降低 感染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感染性疾病
妄等
04
05
运动障碍:肢体 无力、瘫痪、共
济失调等
感觉障碍:感觉 减退、感觉异常、
疼痛等
06
语言障碍:言语 不清、失语等
07
视觉障碍:视野 缺损、视力下降

08
09
10
癫痫发作:突然 发作的抽搐、意
识丧失等
精神症状:焦虑、 抑郁、幻觉等
其他症状:如食 欲减退、体重下
降、疲劳等
并发症状
01
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
02
03
意识障碍、昏迷、抽 搐
肢体瘫痪、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04
05
语言障碍、认知障碍、 行为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




全身对症支持治疗,加强护理。 恢复期可行康复治疗。

第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
重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难点: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及 辅助检查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 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最常见的神经 系统结核病。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发病有两 个过程: 首先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 种植形成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破溃,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 网膜下腔,引起发病。



脑膜弥漫性渗出性炎症,主要感染颅 底脑膜,可见脑底部蛛网膜下腔(脚间池、 交叉池、环池等)内有大量灰黄色或淡黄 色浑浊校样渗出物。



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 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血管壁变性, 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 小胶质细胞增生,细胞核内可见Cowdry A型 胞函体。
临 床 表 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以上见于20岁以上。 四季均可发病。原发病感染的潜伏期为2-21 天,平均6天;前驱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 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病 程一般为1-2个月。 多急性起病,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体温 可达38.4~40.0℃,常见头痛,恶心、呕吐、 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感 染 性 疾 病
神 经 病 学 教 研 室 雷 晶
教学要求
掌握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 现、治疗原则。 熟悉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了解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 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原则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脑脊髓和脑脊液的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脑膜炎、脑炎和脑脊髓膜炎等。

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严重者还有抽搐、昏迷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于急性、严重的疾病,正确的诊治原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述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原则。

首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需要充分重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变化、生活环境等,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做出警惕。

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发热等非特异症状,随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医生还需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进行早期和综合的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首先,对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进行静脉输入抗生素治疗。

治疗初期可采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体感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另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还需要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和抽搐。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和降压治疗。

同时,及时的进行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对于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有助于指导治疗。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手段,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细菌培养等,可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严重程度。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还需要合理的支持治疗。

患者可能伴有脑水肿、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等,需要及时纠正。

患者的营养状态也需要关注,尤其是重症患者需要合理补充营养支持。

最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需要注意预防和控制。

对于一些可预防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脑和脊髓灰质炎等,可采取疫苗接种措施。

此外,对于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需要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其传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 头MRI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问题3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问题4 除其它治疗外,应选用何种抗病毒药物? 问题5 患者的抽搐属于哪种痫性发作?
A 肌阵挛发作 B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C 强直性发作 D 肌阵挛性发作 E 失神发作 问题6 该类型发作的首选抗癫痫药物是什么?
病毒性脑膜炎 (Viral Meningitis)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
2. CSF: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脓性;白细 胞总数增多,(1000-10000)×106/L, 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 化物降低;细菌培养呈阳性
3. EEG:可呈弥漫性慢波,无特征性改变
4. 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 MRI的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信号 略高,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WI脑膜和 脑皮质信号增高;后期可见室管膜炎、硬
7. 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治疗原则:积极抗病毒、抑制炎症、降颅
压、防止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抗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yclovir):首选 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 有很强的抗HSV作用
4.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单、双侧颞 区、额区),尖波与棘波(颞区) 头颅CT:可正常,也可单、双侧颞叶、海 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灶,其中有点 状高密度灶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 头颅MRI: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
T1WI
T2WI
增强
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数明显增多(50-500×106/L), 最多可高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或 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 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坏死性脑炎; 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多低于1500mg/L 糖与氯化物多数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小体 减少。 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细胞,形成卫星现象。
C. 脑软化灶形成:
特点:软化灶为圆形、卵圆形 ,边界清楚, 镂
死液化
空筛网状,为灶性神经组织的坏
特征性。
所致,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
部位:除大脑(顶叶、额叶、海马回)皮质灰、
CNS病毒性感染的特点
❖ 绝对细胞内寄生:不同的病毒定位于不同的 细胞或不同的核团。如乙脑病毒就主要累及 大脑皮质、基底节和视丘的神经元。
❖ 浸润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 细胞为主,常环绕血管,集聚于血管周围间 隙形成血管套,亦称为袖套现象。
❖ 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有:细胞溶解。 ❖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 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 变,在冬春季可形成流行,得此名。
累及人群:多为儿童及青少年
▪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具有荚膜,能抵抗白 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可产生内毒素,引起 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的出血、坏死,致使皮 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致病菌定位于软 脑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Microscopically, a neutrophilic exudate is seen involving the meninges at the left, with prominent dilated vessels. There is edema and focal inflammation (extending down via the Virchow-Robin space) in the cortex to the right. This edema can lead to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结核、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一旦感染后,来势十分凶险,治疗若不及时,病情进展快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发展成重症,病死和致残率都很高,哪怕治愈也会留下后遗症,所以,早诊断早治疗十分必要。

一、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系指各种病原体弓|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可侵犯脑实质和(或)脊髓,也可侵犯软膜和血管。

其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蛋白等。

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等,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

二、病因(一)主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病原微生物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指的是血液感染,血液感染的主要途径: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损伤患者皮肤黏膜后进入到血液中;或通过使用不洁注射器、输血等途径直接进入血液;面部感染时病原体也可经静脉逆行入颅;病原微生物侵入孕妇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感染,病原体会经过胎盘传给胎儿。

第二,直接感染。

通常是患者穿透性外伤或邻近结构的感染导致病原体向颅内蔓延。

第三,逆行感染。

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黏膜,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然后逆行进入颅内。

(二)诱发因素第一,头部创伤或手术。

细菌性脑膜炎的致病微生物与年龄和机体潜在的状态,如头部创伤或者神经系统手术等密切相关,大部分病例在2岁以内的儿童或高龄老人中出现。

第二,流行病学。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尚无具体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容易出现,主要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当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原微生物无法被机体的免疫系统阻止在外并消灭,这时病原微生物就会趁机侵入人体,造成感染。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44页】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44页】
4
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5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6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
7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 --- DNA病毒 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成人 少数儿童及青年为原发性感染 II型疱疹病毒主要感染性器官
8
病因及发病机制
WHO建议应至少选择三种药联合治疗,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停用吡嗪酰胺, 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耐药菌株可加用第四种药如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利福平不耐药菌株,总疗 程9个月已足够;利福平耐药菌株需连续治疗18~24个月。由于中国人为异烟肼快速代谢型,成年患者日剂 量可加至900~1 200mg。药物副作用包括肝功能障碍(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多发性神经病(异烟肼), 视神经炎(乙胺丁醇)、癫痫发作(异烟肼)和耳毒性(链霉素)等。应注意保肝治疗,异烟肼可合用吡哆醇(维 生素B6)50mg/d
9
病理
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和坏死, 双侧大脑半球均可弥漫受累,常不 对称,以颞叶内侧、边缘系统和额 叶眶面最明显,脑实质中出血性坏 死是重要病理特征。镜下在神经细 胞和胶质细胞内可见包含有疱疹病 毒的颗粒和抗原的嗜酸性包涵体是 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10
病理
11
病理
12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一般急性起病,也可亚急性起病 有前驱症状,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 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 脑实质改变的表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17
诊断
• 发热、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抽搐及局灶性
神经体征
• CSF:红、白细胞数增多 • EEG:额颞为主的弥漫性异常 • CT或MRI:额颞叶出血性病灶 • 抗单纯疱疹病毒治疗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念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脑&脊髓实质\被膜&血管等, 引起急性\慢性炎症(或非炎症)
性疾病
细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螺旋体
立克次体朊蛋白
根据感染部位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脑膜脑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
CNS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病因&发病机制
⏹HSV--嗜神经DNA病毒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成人
少数儿童&青年为原发性感染
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
⏹Ⅱ型疱疹病毒主要感染性器官
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临床表现
1.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40岁以上多见)
多急性起病, 潜伏期2~21 d(平均6d)
前驱症状: 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
\腹痛&腹泻等
口唇疱疹史(1/4患者)
病程数日至1~2个月
2. 临床常见症状:
轻度意识障碍\人格改变&记忆丧失
1/3病人出现全身性\部分性癫痫发作
精神症状突出(虚构\淡漠\欣快\烦躁不安&幻觉)
3. 病情在数日内快速进展, 多有意识障碍(嗜睡\
昏迷或去皮质状态, 早期也可出现昏迷
重症者脑实质广泛坏死&脑水肿引起颅内压
增高, 脑疝形成而死亡
辅助检查
脑脊液
✦压力升高
✦细胞数增多, 重症可见红细胞
✦确诊: HSV-IgG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增加(≥2次);
✦血液\CSF<40
✦早期快速诊断: HSV-DNA(+)
✦CSF一般不能分离出病毒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异常, 以颞\额区为主
影像学检查--CT
⏹局灶性低密度区散布点状高密度(颞叶常见)
影像学检查--MRI
额颞叶病灶为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
诊断:
①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 发热\精神症状&意识
障碍, 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体征
②CSF细胞数增多\出现红细胞, 糖&氯化物正

③EEG: 额颞为主的弥漫性异常
④CT或MRI: 额颞叶出血性脑软化灶
⑤病原学诊断依据:病毒分离\PCR检测&急性
期与恢复期CSF抗体滴度
⑥特异性抗单纯疱疹病毒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脑脓肿: 初期难鉴别, 可试验治疗\活检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胸腰部带状疱疹史
\病情轻\预后好&CSF检出该病毒抗体
肠道病毒性脑炎:
夏秋多见\病初胃肠道症状\PCR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少见, 亚急性或慢性\体液见巨细胞\PCR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感染或接种疫苗史, 脑&脊髓受损
治疗:
✪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病因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 acyclovir): 15mg/(kg.d), i.v
滴注, q8h, 每次>1h滴入, 14~21d, 病情重可延
长疗程
☐副作用: 点滴部红斑\胃肠功能紊乱\头痛\皮疹
震颤\癫痫发作\谵妄或昏迷\血尿&血清转氨酶
暂时升高等
更昔洛韦: 5~10mg/(kg.d), 14~21d
2. 免疫治疗干扰素\转移因子&肾上腺皮质激素
3. 对症支持治疗
重症&昏迷须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给予静脉高营养, 必要时小量输血
高热: 物理降温\抗惊厥&镇静等
脑水肿: 早期脱水降颅压, 可短程用皮质类固醇
加强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恢复期康复治疗
致残率&死亡率较高, 重症者预后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