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综述(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膜旁化脓性感染等
治疗
化疗 一线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为杀菌剂,可口服用药,透 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浓度。 异烟肼:对快速分裂的细菌比对半休眠的细菌更有效,300mg/d 利福平:对快速分裂和半休眠的细菌都有活性,600mg/d 吡嗪酰胺:高度有效对抗胞内分支杆菌,能增强疗效而不增加肝毒性, 750-1500mg/d,不超过2个月 链霉素:对异烟肼耐药可能时,750mg 肌注 乙胺丁醇:在脑脊液中达到中等浓度,较高剂量时有视神经炎风险, 治疗过程中注意眼毒性。750mg/d 利奈唑胺:
对于脑炎患者,需要排除的最重要的 病毒性病因是HSV
鉴别诊断
非感染性原因:颅内肿瘤、血管炎、肿瘤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表 3) 非病毒性感染性原因:脑脓肿、梅毒、结核、真菌
经验性治疗
抗病毒治疗 颅内压增高
怀疑脑炎
急性发热伴有:
行为异常或意识水平下降 新出现的癫痫发作 局灶性神经体征
脑脊液检查
常规及生化。细胞数100-500,蛋白1000-5000(蛛网膜下腔黏连的患 者极高,20000,黄变,预后较差),糖和氯化物降低。细胞数增加 以单个核细胞为主(淋巴细胞反应),但在病程早期细胞反应不典型, 仅有少数细胞或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启动抗结核治疗时,部分患者 也可暂时转变回这种反应,可伴有一过性临床表现恶化。) 涂片、培养及敏感性:强调反复和培养,一般而言,应最少进行3次 连续腰穿(1日1次)。注意以下几条原则可能提高检查敏感性:1、 采用最后抽出的脑脊液,量大一点(10-15ml);2、微生物最容易在 凝块或沉积物涂片中被发现,故离心时加入2ml 95%的酒精使形成蛋 白沉淀;3、用标准的抗酸染色;4、应在200-500的高倍镜下检查约 30分钟,最好由1名以上的观察者进行检查。 核酸检测(PCR)、T-spot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该疾病导致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缺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以由多种微生物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本文将讨论该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
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包括以下一些主要的病原体:细菌各种细菌都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包括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脊髓灰质炎也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毒多种病毒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等。
真菌变形金刚菌和组织胞浆菌等真菌也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寄生虫弓形虫、疟原虫和脑吸虫等寄生虫也能够引起此疾病。
病理生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因病原体不同而不同。
它的典型症状为头痛、发热、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缺损。
此外,患者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和痉挛等异常症状。
脑炎和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脑膜炎常常因病原菌侵入脑膜上皮细胞而引起。
其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包括脑炎、脑脓肿、脊髓炎和脊髓灰质炎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方法。
治疗通常基于病原体类型,但治疗方法总体仍然十分有限。
治疗方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选项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
治疗方法通常由医生根据病原体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抗生素通常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然而,由于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一些病原体已经对一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和使用。
抗病毒治疗可以用于治疗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对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存在疫苗预防和治疗方法。
抗真菌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由真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这些药物通常使用的时间较长,并且身体的耐受性差,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患者需要尽早就医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课件

适量运动:每天进 行适量的运动,如 散步、慢跑、瑜伽
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过度
焦虑和紧张
充足睡眠:保证每 天有足够的睡眠时
间,避免熬夜
定期体检:定期进 行身体检查,及时
发现和治疗疾病
4
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的研究进展
新型治疗方法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感染的
A
新型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
安全性研究等
02
03
疫苗应用:预防 感染、治疗疾病、
提高免疫力等
03
抗真菌药物:用于治 疗真菌感染,如氟康 唑、伊曲康唑等
05
糖皮质激素:用于减 轻炎症反应,如地塞 米松、泼尼松等
04
抗寄生虫药物:用于 治疗寄生虫感染,如 阿苯达唑、吡喹酮等
06
其他药物:如免疫调 节剂、镇痛药等,用 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 活质量
手术治疗
手术风险:手术可 能导致神经损伤、 出血等并发症
01
疫苗类型:针对不同病原体,有 多种疫苗可供选择
02
接种时间:根据年龄、健康状况 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
03
接种方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等
04
接种效果: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降低发病率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持营 养均衡,多吃蔬菜 水果,少吃油腻食
物
戒烟限酒:尽量避 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3
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的预防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
02
避免接触感染者,减少去人群密 集的地方。
0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 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引起感染的疾病。
这种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因和传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的病毒包括脑膜炎病毒、乙脑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常见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寄生虫感染则较为罕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经血液、经淋巴和直接扩散三种。
病原体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面部骨折、颅脑手术等直接侵入。
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症状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细菌或病毒类型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硬、意识障碍等。
新生儿和老年人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且出现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高度警惕。
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头颅CT扫描、脑脊液检查和血液培养等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对于病原体的鉴定也非常重要,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方案。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控制发热、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确定,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多个药物以增加疗效。
预防措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2. 避免与感染病人密切接触;3. 接种疫苗,如乙脑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等;4. 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消毒;5. 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作息时间;6. 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结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整理课件
21
简介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
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整理课件
22
病原体
革兰染色阴性的肾形双球菌
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巧克力或血培养基上 生长良好
人是唯一的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冷、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极敏 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NS infection)
整理课件
1
定义
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 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 病。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 直接感染 神经干逆行感染
整理课件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颅内脓肿 脊髓局限性感染 颅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结核性脑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脑炎
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髓膜炎: 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 脑膜刺激征明显,昏迷发生晚,后遗症少
脑膜脑炎: 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
急性:<2周 亚急性:2~4周 慢性感染:>4周
整理课件
5
基本临床表现
发热 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颈强直 局限性神经损害体征、病理反射等
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双球菌):首选头孢曲松或头孢 噻肟,备选方案有青霉素G、氨苄西林、氯霉素、氟喹诺 酮类或氨曲南。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革兰阳性杆菌或球杆菌):首选氨 苄西林+氨基糖苷类,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TMP/SMX或美 罗培南。
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 除流感嗜血杆菌外,多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首选三代头孢 菌素,其他可选用头孢吡肟、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详细)

–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 性。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脑炎分类
按流行情况分类:可分为流行性和 散发性等。如流脑。
按病变位置分类:可分为大脑炎、小 脑炎、间脑炎、脑干炎、脑脊髓炎、 脑膜脑炎等。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临床表现
2.主要表现:
–可出现大汗淋漓,面色潮红,中枢性 高热或大小便功能障碍。
–总之,症状体征多样,以精神异常, 癫痫、意识障碍、二便功能障碍为主 。
返回目录
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细胞数轻 度或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或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或中度增高, 糖,氯化物正常。
2.主要表现: – (2)癫痫:约1/4病人以癫痫为 首发症状,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 癫痫发作。
– (3)意识障碍:发病后可出现不 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 睡、严重者昏迷或去大脑强直。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临床表现
2.主要表现:
–(4)其他症状:可出现偏瘫,偏 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眼 球运动障碍,复视、吞咽困难,脑 膜刺激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 肿,严重者可有脑疝形成。
概述
根据受侵犯的主要部位,将中枢神经系 统感染(颅内感染)分为两大类: –1、凡感染或炎症反应仅累及软脑膜 者称为脑膜炎;
–2、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反应者 称为脑炎。
第三页,共二十五页。
概述
不论是脑炎或是脑膜炎,在疾病过 程脑膜和脑实质往往不同程度地受 到侵犯。因此,当两者均明显时, 则称为脑膜脑炎。
目录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 头MRI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问题3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问题4 除其它治疗外,应选用何种抗病毒药物? 问题5 患者的抽搐属于哪种痫性发作?
A 肌阵挛发作 B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C 强直性发作 D 肌阵挛性发作 E 失神发作 问题6 该类型发作的首选抗癫痫药物是什么?
病毒性脑膜炎 (Viral Meningitis)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
2. CSF: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脓性;白细 胞总数增多,(1000-10000)×106/L, 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 化物降低;细菌培养呈阳性
3. EEG:可呈弥漫性慢波,无特征性改变
4. 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 MRI的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信号 略高,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WI脑膜和 脑皮质信号增高;后期可见室管膜炎、硬
7. 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治疗原则:积极抗病毒、抑制炎症、降颅
压、防止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抗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yclovir):首选 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 有很强的抗HSV作用
4.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单、双侧颞 区、额区),尖波与棘波(颞区) 头颅CT:可正常,也可单、双侧颞叶、海 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灶,其中有点 状高密度灶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 头颅MRI: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
T1WI
T2WI
增强
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数明显增多(50-500×106/L), 最多可高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或 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 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坏死性脑炎; 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多低于1500mg/L 糖与氯化物多数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综述(详细)

临床表现
夏秋季高发,热带亚热带终年发病。 儿童多见。 急性起病,病毒感染全身症状,脑膜刺
激征 患儿病程超过一周,成年人可持续2周
或更长。 临床表现各异。 脑脊液检查各异。
诊断
肠道病毒性脑炎
多见于夏秋季,流行或散发。 有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和肢体瘫
痪等 病初期有胃肠道症状。 PCR检测有病毒可以鉴别。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见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亚急性或急性病程 。 意识模糊、记忆减退、情感障碍、头痛
等体征。25%的患者有弥漫性或局灶性 白质异常。 体液检查可见到典型巨细胞。 PCR检测有病毒可以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指各种生物性病原 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 体、寄生虫、朊蛋白等)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 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根据受累部位
分类
1. 脑炎、脊髓 炎、脑脊髓炎:主要侵犯 脑和脊髓实质。
2. 脑膜炎、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膜。 3. 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3. 脑电图检查: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脑弥漫 性异常。
4. 影象学检查:头部CT、MRI:颞叶、额叶局 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5. 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
(二)确诊依据:
1. 脑脊液中发现HSV抗原或抗体; 2. 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
包涵体,发现HSV病毒核酸; 3. 脑脊液PCR检测发现病毒DNA; 4. 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HSV分离、培养
急性起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 征、CSF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白细 胞计数不高和出外其他疾病,确诊需 CSF病原学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全身支持治疗 ——对昏迷患者尤为重要。
1.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的平衡。 2. 保护呼吸道通畅。 3. 加强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感染。 4. 恢复期采用理疗、按摩、针灸等帮 助肢体功能恢复。
(四) 对症治疗
高热——降温 抽搐——抗痉 精神错乱、躁动不安——镇静、安定 颅内压增高——脱水降颅Biblioteka 、激素治 疗(早期、大量、短程)。
临床表现
夏秋季高发,热带亚热带终年发病。 儿童多见。 急性起病,病毒感染全身症状,脑膜刺 激征 患儿病程超过一周,成年人可持续2周 或更长。 临床表现各异。 脑脊液检查各异。
诊断
急性起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 征、CSF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白细 胞计数不高和出外其他疾病,确诊需 CSF病原学检查。
3. 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分类
(二)根据病原体分:病毒性、细菌性、真 菌性、寄生虫性等。 (三)根据发病情况和病程分:急性、亚急 性、慢性。
(四)根据病理特点分:包涵体性、出血性、 坏死性、脱髓鞘性等。 (五)按病变位置分:大脑炎、小脑炎、间 脑炎、脑干炎、脑脊髓炎、脑膜脑炎等。
三、病原体感染途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季节性。 原发性感染潜伏期为2~21天,平均为6 天,前驱期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 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多为急性起病,约有1/4的患有口唇疱疹 史病后体温可为38。4~40。 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四、临床表现
症状包括头痛、颈强、呕吐、轻微意识 和人格改变、记忆丧失、嗅觉缺失、失 语、轻偏瘫、偏盲、以及共济失调,多 动和脑膜刺激征。 癫痫发作 精神症状 病情进展快,存在意识障碍。
马及边缘系统的局灶性边缘不清的低 密度区,可有不规则的高密度、片状 出血影。MRI:颞叶和额叶异常信号。
辅助检查
(1) HSV或HSV抗原检测: (2) HSV抗体测定:
1) 中和试验(NT)。 2) 补体结合试验(CF)。 3) 免疫酶联吸附分析法(ELISA)——敏感性最高。
(3) 检测CSF中HSV-DNA——(敏感性、 特异性均高,适用于早期诊断。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见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亚急性或急性病程 。 意识模糊、记忆减退、情感障碍、头痛 等体征。25%的患者有弥漫性或局灶性 白质异常。 体液检查可见到典型巨细胞。 PCR检测有病毒可以鉴别。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
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发病。 脑实质、脑膜脑干、小脑等损害,重症 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精神教研室
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指各种生物性病原 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 体、寄生虫、朊蛋白等)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 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分类 根据受累部位
1. 脑炎、脊髓 炎、脑脊髓炎:主要侵犯 脑和脊髓实质。
2. 脑膜炎、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膜。
治疗
一) 抗病毒药物治疗
– 药物:无环鸟苷(阿昔洛韦)——最
理想的药物。
– 药理:一种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
毒DNA的合成,具有很强的抗HSV作 用。
阿昔洛韦
副作用
点滴部位红斑、胃肠功能紊乱、头痛、皮疹 震颤、癫痫发作、谵妄昏迷、血尿、转氨 酶增高。
治疗
(二) 免疫治疗
干扰素及其诱生剂。 转移因子。 肾上腺皮质激素。
概念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一种 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 合征。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 临床上表现常见为无菌性脑膜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埃克病毒。 美国每年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发病率超过 其他病原体导致脑膜炎总和。 病理学资料少见,侧脑室和第四脑室脉 络从可见淋巴细胞侵润,伴室管膜内层 血管壁纤维化,脑基底软脑膜炎伴纤维 化。
治疗
自限性疾病, 支持对证、防治合并症
化脓性脑膜炎
是指由于化脓性致病菌侵入颅内引起的 脑膜的炎症性改变。 长于化脓性脑炎和化脓性脑脓肿同时存 在。
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
1. 常有全身或局部感染。 2. 有发热寒颤,伴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 3. 早期出现神经局灶症状,并伴有局限性或 全身抽搐,和意识障碍。 4. 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高达千计,中兴粒细 胞增高,发病或开始治疗后3~6天后细胞 数可迅速下降。 5. 外周白细胞可迅速增高。
(二)确诊依据:
1. 脑脊液中发现HSV抗原或抗体; 2. 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 包涵体,发现HSV病毒核酸; 3. 脑脊液PCR检测发现病毒DNA; 4. 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HSV分离、培养 和鉴定; 5. PCR检测排除其他病毒。
七、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肠道病毒性脑炎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血行感染 直接感染 神经干逆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
一、概述
概念: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又称急性 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是由单纯疱 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疾病。
发病率:占病毒性脑炎的20~80%,占 全部脑炎的5~20%。
六、诊断
一)临床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
1. 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皮肤、粘膜疱疹;
2. 发热、明显精神行为异常; 3. 抽搐、意识障碍; 4. 早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坏体征。
诊断
2. 脑脊液红、白细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3. 脑电图检查: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脑弥漫 性异常。 4. 影象学检查:头部CT、MRI:颞叶、额叶局 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5. 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
带状疱疹病毒脑炎
侵犯神经后根脊神经节神经元或脑神经 元,极少侵犯中枢神经。 病毒感染后变态脑损害出现意识模糊和 局灶性脑损害的体征。 有带状疱疹病史 预后好 无出血坏死灶
肠道病毒性脑炎
多见于夏秋季,流行或散发。 有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和肢体瘫 痪等 病初期有胃肠道症状。 PCR检测有病毒可以鉴别。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颜色:无色透明或黄变(与坏死、 出血及蛋白质增高有关)。
–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
– 细胞数:轻度中度增加,
– 蛋白质:轻度至中度增高 – 糖和氯化物:正常;
脑电图检查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颞、额
区异常明显,甚至出现尖波与棘波。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部CT:颞叶、额叶、海
概述
流行病学:无季节性、无地区性、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40岁多见, 男女无差别。 病理: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 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 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嗜神经DNA病毒。
– Ⅰ型:是由主要感染口、眼、脑,病
毒潜伏于三叉神经 半月节→沿轴索逆 行入脑→脑炎。
– Ⅱ型:主要感染性器官
三、病理
侵犯部位:双侧大脑半球,以颞叶、额 叶受累为最显著。 脑实质局部常有出血性坏死,周围水肿 明显,可导致颞叶钩回疝。 受累神经细胞核内有噬酸性的CowdryA 型包涵体。 脑病变部位及脑膜有充血、渗出,血管 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四、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