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风俗介绍共45页文档
最新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衣饰、婚丧风俗普洱地域各县均有哈尼族,以墨江、江城、宁洱、镇沅居多,哈尼族支系中有碧约、布都、卡多、切弟、援尼;布孔、腊米、阿木、西摩洛等。
民居住宅广泛是茅草房,舂土为墙,栗树干做柱子,房据低矮,可抗风和增添室内温度,碧约人、阿自己多住此种房。
腊米入、西摩洛人的民居为落地式鸡罩房,分内外两层和走廊、茅草顶。
援尼人多住茅草房,用泥巴拌草茎糊为墙,有前后两道门,后门只准本家妇女进出,外人不得私自进出。
布都人的民居多为土木构造的瓦房和土掌房,土掌房用土坯支砌为墙,木柱穿斗屋架,屋中用圆木间隔分档,上铺竹笆或木棍,再垫革或树叶,最上层填泥土而成,有一层或两层楼确度的,防风防火,冬暖夏凉。
布孔人也住土掌房,为防扰乱而喜爱四五十户聚居一同,且房距很近。
哈尼族的衣饰各有特点。
碧约少女身着左衽长衣,穿裤子,头戴钉有银泡的六角小帽。
举行婚礼时,由姑母取下小帽,将长辫盘结于头顶,用木梳卡紧再用长巾包裹而成少妇之装。
腊米妇女头饰为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玻璃珠构成花边。
婚前包头巾,花饰翻在外,婚后面巾折小.黑布翻在外。
衣服有无袖短衣和长袖衣两种,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三角形银泡。
以银币为纽扣或布制排扣;腰系布带,拖在臀部,俗称“披秋”,婚后取下。
胫部用黑色绑腿布缠包,佩银耳饰、银手镯。
爱尼妇女未满 18 岁时,头戴绣花无檐帽,帽沿绣花纹,其他部分钉有大批银泡,银响铃,帽顶插几束飞禽彩翎;衣无领,衣襟和背部刺绣图案,下身穿百褶裙,腹部以下套护腿。
18 岁此后视为成人,婚后脱去花帽,改为包头,即用一件特制的外套做包头,平常作帽,冷时作衣,佩带银耳饰手镯。
胸部衣上钉有大型银牌胸罩。
布孔少女头包彩色头巾,上镶钉银泡,巾上盘彩色毛线形成流苏状;身穿细蓝充满襟衣衫、胸佩大银牌,脖系彩珠项链.穿短挡紧腿裤,腰系绣花彩带,小腿套绣花护套,佩银耳饰,戴银镯玉镯。
婚后去掉浑身彩穗,后腰系一块青布“批迟”,表示已婚身份。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你听说过哈尼族吗?你知道哈尼族是来自四面地方吗?它的风俗习惯又有些什么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哈尼族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其云南省哈的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的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
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
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奕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奕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一般选择半山居住。
哈尼族人家庭都建有耳房,或是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哈尼族的习俗介绍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更多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①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 从复年的正月初一开始,以十二属象计日,轮到龙属象的即为龙日,蛇属象的,即为蛇日,以此类推。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假如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答应。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假如在路上没有碰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是一个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文化中的特色风俗哈尼族的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哈尼族的服饰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哈尼族的习俗介绍传统节日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