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外译论文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

- 20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侯智媛【摘要】近年来,各国主流媒体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成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不断引发网友及翻译工作者的关注。
本项目旨在研究涉及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方法,为译者能够更好地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提供参考指导,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输出和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化 特色词语 翻译愈来愈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失声的中国”,中国文化的强势,让他们把目光转移到汉语研究上,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友好和融洽,以及国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中华热”与“汉语热”。
我们应该把握契机,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与各国人民和民族的交流,使其他民族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从而,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从这方面来讲,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无疑是介绍中国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虽然,我国翻译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反映了我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蕴含中国民族特色,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具有“实效性、创造性和不可替换性”等特点。
因此,相对应的英译几乎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鉴,这就需要译者的独创。
同时,由于外译的需要,新词语翻译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译文的受众目标,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读者,因此,信息的反馈比较滞后,难以针对读者的接受度对问题译词进行改译或打磨润色,错译、误译就在所难免。
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理论及其策略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打磨和探索,用承优和创新的精神去填补空白。
一、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概念及内涵中国文化特色词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特色词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即发源于中国,基于中国特色文化、社会、人文环境等所产生,仅存在于中国的事物、事件等的词汇。
论中国典籍外译

论中国典籍外译作者:郭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今天的中国典籍外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
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寻求切实有效的策略,期望能给典籍外译工作的进步带来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作用;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1.引言据《辞海》和《孟子》的阐释,“典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代的法典制度;二是重要的文献书籍。
最早译介到西方的中国典籍是孔子和老子的著作,但中国典籍远不只儒家和道家的作品。
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到元剧散曲、明清小说等,都有大量值得翻译的内容。
2.中国典籍外译的作用2.1 传播中国文化做好中国典籍外译,是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
以古代戏剧为例,上世纪末《牡丹亭》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演出《牡丹亭》的剧种昆曲被列入联合国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来奄奄一息的昆曲又一次在国内外振兴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文化。
赫哲族《伊玛堪史诗》、壮族《麽经布洛陀》、达斡尔族《少郎和岱夫》等都已开始逐渐被译成英语。
少数民族典籍外译俨然也已成为中国典籍外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丰富世界文化典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的财富。
但由于语言障碍以及意识形态差异,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古代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有计划地把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不懈努力、长期积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译英”越发重要和迫切。
中国典籍,浩瀚如海,灿似珍珠,把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对充实人类文化极其重要。
3.中国典籍外译的发展现状中国典籍外译本来是个冷门方向,但近年来该领域的翻译实践者、理论研究者、学科教学者层出不穷,古典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外译等各领域齐头并进。
四级中国文化英语作文模板

四级中国文化英语作文模板Title: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Global Context。
Introduction。
Chinese culture, with its rich history and diverse traditions, holds a significant place in the global context. From its ancient philosophy and art to its modern innovations and influence, Chinese culture has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global context, examining its influence on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nfluence。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and illustrious history, dating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Throughout history, Chinese philosophy, such a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with their emphasis on morality, family values, and social harmony, have influenced not only Chinese society but also the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ethics and governance. Similarly, the principles of Taoism, with their focus on balance, harmony, and nature, have inspired thinkers and artists around the world.Art and Literature。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1引言翻译,对于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及深度均有重要影响。
随着海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增强,学习汉学热潮再度兴起。
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从官方至民间,人们普遍希望通过译介中华经典的方式来实现。
如何做好相关译介,用外语发声,表达价值诉求,减少他国误读,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在学术界、传播界及海外文化圈享有盛誉,是“中华文化典籍传播”的标志。
本文通过调查《论语》不同英译本在谷歌学术引擎的受关注情况,结合亚马逊图书网上的销售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被学界认可、受关注度较高的两个译本的翻译情况进行剖析,探析其翻译特点、策略,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中国文化典籍英译问题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在翻译中,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仍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众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王妍(2019)认为,由于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合理的翻译使得中国文化不能很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祝东江(2018)认为,中国文化需要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广泛的理解与接受,然而各类对外翻译中,硬译、乱译及“奇葩”翻译层出不穷。
在译本的认同性及翻译策略上,谢天振指出:西方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忠实译本并未完全理解。
在译介中国文学时常用归化、删节,故译者应更新翻译观念,不能贪大、贪全,应更多地进行节译和改写。
胡安江(2010)认为:真正具有价值的翻译需要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共同努力,尽量采用归化策略。
许钧(2014)认为:对外译介是将中华民族最核心、最精华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通过目的语国家受众较易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推介。
译者需加强史料搜集梳理,以正确的文化史观,准确翻译中国文化作品。
3《论语》翻译出版及代表性版本情况3.1《论语》翻译出版史《论语》外译,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末期,先后有众多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海内外华人学者等对《论语》进作者简介:邓凯月,翻译硕士在读。
文化翻译论文: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汉语典籍英译

文化翻译论文: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中文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就是要建构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促进文化交流。
目前不少学者和翻译家从事典籍外译研究,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综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中国典籍英译文本,相当一部分是在依循西方哲学、神学、伦理学的框架、标准、范畴、概念,乃至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内涵进行有条理的,概念性的切割、析解、组装。
这样的译文不可能如实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本来面目、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不可能紧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主题和内在规律。
因此,该采取何种方式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文化成为了争议最大的问题。
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认为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不该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他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存活策略,就是要提倡文化的多样性,消解西方(欧美)中心论及其二元对立,重建“少数族”的主体性并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拒绝将原作按照目标语言文化的规范进行理解,而是主张将各种异质文化混杂在一起,使一种文化的成分传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去,从而建立一个模糊的“第三空间”,即忠实原作内容,又能奇妙地传递原作的风格和神韵,最终动摇霸权主义,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
这对中国典籍英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以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为依托,通过其混杂和第三空间的颠覆策略,来论证当今译者该采取文化翻译的方式,如实地对外翻译和宣传汇集华夏文明精髓的汉文化典籍,在话语实践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凸显文化差异,达到东西方互相理解与和平对话,最终使我们辉煌悠久、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被世界所了解并接受,促进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笔者以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文化身份,文学规范和文化层面三个方面分析,证明文化翻译的可取性。
中国典籍英译采取文化翻译的策略能做到形神兼备,忠实源语形象,保持中国文化个性,减少文化亏损,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再现中国文化精髓,传播中国文化。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戴文静摘要: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译策略侧重于译本的学术性阐释,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学术价值,更易引起海外学界及汉学家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经典化进程,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铺设道路;而偏向于大众读者优先的黄兆杰倾向于采用文化性阐释策略,更侧重于译本的现代审美价值及文化取向,他的译本优雅可读,通俗易懂,对《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普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心雕龙》译声复调,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的各译本互为补充,不同层次译本的复调调和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受众的需求,有利于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为海外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文心雕龙;中国文论;译介;阐释;龙学[中图分类号]H315.9DOI:10.12002/j.bisu.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20)06-0068-14引言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文论的译介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亟待关注的重要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论摆脱了经学和文化研究的附庸地位,逐渐受到诸多海外学者的青睐。
西方传统对系统诗学一直评价甚高,《文心雕龙》因其体系详备引起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
海外凡涉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理论的论著,几乎都会提及并引用《文心雕[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9YJCZH019)和2020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M6709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外宣翻译策略探讨

2019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Apr.2019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 NO.2doi : 10.3696/j.issn.1672⁃0598.2019.02.018∗[收稿日期]2018⁃10⁃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青年基金项目(18XJC740001)“‘中国关键词’的翻译与传播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GX⁃315)“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学中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能力培养研究”[作者简介]骆萍(1979—),女;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史和社会翻译学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外宣翻译策略探讨∗骆 萍(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067)摘 要:在全球化日益加快、文化多元共存的语境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对外宣传的目的是让外国受众准确理解原文的信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鉴于此,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外宣翻译“三原则”,以英语目的语为归依,使受众能够理解并接受译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和政治话语特色。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宣翻译;党政文件;翻译原则与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9)02⁃0122⁃0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好奇,希望了解和借鉴其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文化“走出去”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感情和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倡导“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
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与价值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1.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2.丰富世界文学宝库3.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三、中国文学外译的价值1.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展现中国现实生活3.提升国际形象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语言差异2.文化隔阂3.翻译人才的培养五、结论正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与价值愈发凸显。
外译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丰富世界文学宝库,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首先,中国文学外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翻译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和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有助于丰富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同时,中国文学外译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具有显著的价值。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
此外,外译工作还能展现当代中国的生活面貌,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也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然而,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译者应充分了解两种文化,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
总之,中国文学外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努力克服困难,推动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外译》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语语义模糊数字及在诗词中的翻译姓名:胡芳芳班级:英语五班学号:20104228日期:2010-7-3Translation of Chinese Numerals with SemanticFuzzinessHU Fangf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 an 271018) Abstract: Accuracy and clarity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ideal goals for all the language users to achieve in their expressions of what in mind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the phenomena of fuzziness exist widely in all aspects of all the natural languages. Be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 – systems of language, numerals naturally possess the common property of language —fuzziness. Fuzziness is one of the basic natures of languages. Numerals show their exactness as well as fuzziness in linguistics. It is a difficult point to translate the fuzzy meaning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s a result, a study of their translating skills benefits the translation. The theory of fuzziness in fuzzy linguistics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ranslation of numerals. In the folk language and literary works, numerals with semantic fuzziness mainly express meaning, emotion and linguistic power.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fuzzines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principles to translate English and Chinese numerals with as an example in Poems of Mao Tsetung as an exampl e in hope to bring lightness to study of fuzzy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of numerals with semantic fuzziness.And it tries to propose six principal methods o 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umeral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Keywords: Chinese numerals; semantic fuzziness; transl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汉语语义模糊数字及在诗词中的翻译摘要:明确、清楚的语言表达通常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理想境界,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成为所有自然语言的一大本质特性。
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一特性:模糊性。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
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
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结合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研究和模糊语义数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模糊语义;汉语数字;中国古典诗词翻译1. 引言数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但数字不独属于数学王国,它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顺序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凝炼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
在人们心灵的语言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泛化,抒情达意、增强语势,是虚数。
这种泛化的虚数,就是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
美国教授查德( L. A. Zadch) 提出的“模糊语言”的理论,在语言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它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同时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的词语特别是数字,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能创造出一种模糊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中正是使用了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同时传递了丰富的美感信息,它所产生的美学效应能使读者获得内蕴丰富、意味深长的美的享受,使人产生一种情意领略不尽、余韵袅袅不绝的模糊审美快感。
本文结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模糊数字的英译来研究英汉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
2.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
”(王秉钦,1998:135)。
由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和语境等因素的制约,英汉数字的翻译不能局限于数字本身的数值,而重在译出其寓意、译出其形象、译出其语势,译出其韵味。
鉴于此,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应遵循三个原则:民族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形象性原则。
(包惠南,2003:P203-205)。
2.1 民族性原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数字当然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
数字模糊语义是历史上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孙静,秦莉,2005:270),翻译时考虑英汉民族文化心理和语言习惯,遵循民族性原则。
如毛泽东诗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Lo! Ten thousand mountains are clothed in redWith serried maples all dyed through.(辜正坤译)遵循民族性原则,诗句中的“万”直译为―ten thousand‖。
汉语中的万、百、千和百万是表示数量之多的典型语义模糊数字;而英语中则常用hundred, thousand, million 和源于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的one thousand and one。
汉语中的“万”在英语中用的很少,因为英语中没有万这一计量单位,而用ten thousand又不方便。
2.2 通俗性原则英汉语言中含有模糊数字的表达是人们长期使用且有定式的语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翻译时不能强求数字的字面对等,而应以习惯为原则,注意用词通俗,遵循通俗性原则。
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We criticized the state affairs then,With vigorous strokes of the pen,To us, nothing but dung was those big men! (辜正坤译)We pointed the finger at our land,We praised and condemned through our writings,And those in high positions we counted no more than dust. (Andrew Boyd & Gladys Yang 译)译者把表示中国封建时期高官的―万户侯‖分别翻译为―those big men‖和―those in high positions‖,言简表义,用词通俗,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3 形象性原则英汉数字模糊语义或源于典故,或出自宗教,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般多具有内涵丰富的形象意义,使得英汉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翻译时应超越数字的实指语义而悉心捕捉数字与其他词汇结合所产生的形象寓意,遵循形象性原则。
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Though enemies encircle us in a ring after ring,Nothing can leave us stirred.(辜正坤译)Surrounded ring upon ring by the foe,Aloft we still stand fast.(许渊冲译)模糊数字表达“万千”分别翻译为―a ring after ring‖和―ring upon ring‖,在表达红军不畏强敌的英雄气魄的同时,更能扩大人们的思维空间,给人以无限遐想,使句子更具有感染力,赋予语言无限的艺术之美。
这是用精确语言的描写和刻画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3. 模糊数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翻译模糊数字的巧妙运用给诗歌带来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然而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因此在古诗英译时,为了使译文在内容上忠实、在语句上流畅、在风格上贴切,诗歌中模糊数字的翻译需要遵循民族性、通俗性和形象性三大原则,根据情况灵活处理[3] 。
3.1 完全照数直译法。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 可采用数字保留法进行直译, 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特色, 这也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现略举数例:①(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
―I’ve sailed a thousand li through canyons in a day.‖(许渊冲,1997:240)。
②(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孙大雨,1997:160)。
③(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岑参《山房春事》)―…As far as eyes can see, there’re two houses or three.‖(许渊冲,2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