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自燃及测试方法
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

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在煤炭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煤层自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了解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准确鉴定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呢?这就需要依靠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鉴定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煤层自燃倾向性。
简单来说,它是指煤层自身发生自燃的难易程度。
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主要是通过对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测试,来评估煤在特定条件下自燃的可能性。
目前,常用的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吸氧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煤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对氧气的吸附量,来判断煤的自燃倾向性。
吸氧量大的煤,其自燃倾向性相对较高。
在实验中,将煤样置于特定的容器中,通入氧气,然后利用仪器测量氧气的吸附量。
通过对不同煤样吸氧量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得出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
二是氧化速度法。
该方法是基于煤在氧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来评估自燃倾向性。
将煤样放入恒温箱中,在一定的氧气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监测煤样温度的上升速度。
温度上升快的煤,其自燃倾向性较强。
通过对温度变化曲线的分析,可以判断煤的自燃倾向性。
三是着火点温度法。
着火点温度越低,煤的自燃倾向性就越高。
实验时,将煤样加热,观察其开始燃烧的温度。
这个温度就是煤的着火点温度。
通过比较不同煤样的着火点温度,可以对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除了上述实验室方法外,还有一些现场观测的方法也可以辅助判断煤层的自燃倾向性。
比如,观察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
如果煤层埋藏较浅、厚度较大、裂隙发育良好,那么就更容易与空气接触,增加自燃的风险。
此外,煤层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也会影响自燃倾向性。
如果煤层含水量低,干燥通风良好,也会提高自燃的可能性。
再比如,观察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现象。
如果在采煤工作面或巷道中发现有局部温度升高、有异味气体产生、煤壁出现“挂汗”等现象,都可能预示着煤层有自燃的倾向。
在进行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煤样的采集要具有代表性。
基于交叉点温度法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

(. col f aeyE g er g hn nvrt o nn n eh o g ,X zo 2 1 6 hn ; 1 Sho o ft ni ei ,C iaU i sy f igadT cnl y uhu2 1 1 ,C ia S n n e i Mi o 2 N tn l e a f ol eore n ae nn ,C iaU i rt f nn n eh ooy uhu2 10 ,C ia . ai a K yL bo a R sucs dSft Miig hn nv syo Miiga dT cnlg ,X zo 2 0 8 hn ) o C a y ei
s mp e . T e r s l h we h tte c t a tmp r t r b a n d b s n t e c o s p i tt mp r t r a u e n s a ls h e u t s o d t a h r i l e e au e o ti e a e o h rs o n e e au e me s r me twa s i c b sc l a o t e r s l a u e r m h h r lis lt d o i ain meh d T e e p rme tp r d wo l e s o a ial s me t h e u t me s r d f y s o te t e ma n u ae xd t t o . h x e o i n e o u d b h a i a d te me s rn i f a sn l a l ud n t b v r 4 h T e eo e te c a s o tn o s c mb sin c t a n h a u i g t me o ig e s mp e wo l o e o e . h rf r h o l p na e u o u t r i l o i c
煤的实验总结

煤的实验总结引言煤是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为了研究煤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本文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和记录,旨在深入了解煤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一:煤的组成分析煤的组成分析实验是研究煤的基本成分和含量的重要手段。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常用的元素分析和挥发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进行了元素分析。
通过高温氧气燃烧法,对煤样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中的碳、氢、氧和氮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煤样中碳的含量最高,氢次之,氧和氮的含量较低。
其次,我们进行了挥发分析。
通过加热煤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收集煤中挥发物的析出量,并计算出挥发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煤样的挥发分含量较高,这表明煤更易于在加热过程中产生挥发物。
实验二:煤的燃烧性能测试煤的燃烧性能测试旨在研究煤在燃烧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我们选择了煤的点火温度、燃烧速度和燃烧热值三个指标进行测试。
首先,我们测试了煤的点火温度。
通过在煤样表面施加点火源,记录点火温度的升高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煤样的点火温度较低,这说明煤易于点燃。
其次,我们测试了煤的燃烧速度。
通过燃烧煤样的过程中,记录煤的燃烧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煤的燃烧速度较高,这表明煤燃烧迅速,释放大量的热能。
最后,我们测试了煤的燃烧热值。
通过燃烧煤样,利用热效应测量煤的燃烧热值。
实验结果显示,煤的燃烧热值较高,这意味着煤可以提供较大的热能。
实验三:煤的气化特性测试煤的气化是将固态煤转化为气态燃料的过程,气化特性测试旨在研究煤在气化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
我们主要测试了煤的气化产率和气化反应速率两个指标。
首先,我们测试了煤的气化产率。
通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对煤样进行气化反应,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计算气化产率。
实验结果显示,煤样的气化产率较高,表明煤可以有效进行气化转化。
其次,我们测试了煤的气化反应速率。
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对煤样进行气化反应,记录气化反应的速率。
实验结果显示,煤的气化反应速率较高,这表明煤样可以快速进行气化。
煤自燃参数 -回复

煤自燃参数-回复引言: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发电、钢铁冶炼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然而,煤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自燃现象,造成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的自燃,研究人员对煤的自燃参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煤自燃参数的问题。
第一部分:煤的自燃概述第一节:煤自燃的定义和现象自燃是指物质在无外源热量的情况下,自行燃烧的现象。
煤的自燃可产生大量高温烟气和有害气体,同时释放热量,进而使燃烧过程不断加剧。
第二节:煤自燃的危害和原因煤自燃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煤自燃的主要原因包括:煤的内部组分、煤的物理特性、煤的储存方式、煤的湿热环境等。
第二部分:煤的自燃参数第一节:煤的燃烧特性参数煤的燃烧特性参数是煤自燃的基础,包括点火温度、燃烧速率、燃烧温度、烟气产物等。
第二节:煤的热分解参数煤的热分解参数是研究煤自燃机理的重要依据,包括预热温度、热解速率、裂解产物等。
第三节:煤的活化能参数煤的活化能参数是描述煤发生自燃反应所需的能量,包括反应活化能、反应速率等。
第四节:煤的温升参数煤的温升参数是描述煤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温升情况,包括起燃温度、发热速率等。
第三部分:煤自燃参数的测试与研究方法第一节:物理试验方法物理试验方法是通过实验手段对煤的自燃参数进行测试,包括热重-差热分析、恒温实验等。
第二节: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煤的自燃参数进行研究,包括多相流模型、热传导模型等。
第三节:综合研究方法综合研究方法是将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煤自燃参数数据。
第四部分:煤自燃参数的应用与控制第一节:煤自燃参数的应用煤自燃参数的研究成果可用于煤矿安全管理、发电厂运行控制和煤炭储运管理等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第二节:煤自燃参数的控制煤自燃的控制包括煤炭的储存方式优化、通风和湿度的控制、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的建设等,防止和减少煤自燃造成的损失。
7煤的自燃倾向性及发火期

4、确定煤自燃发火期的方法 确定自然发火期的方法
统计比较法 类比法 实验室测定法 综合法
10
4、确定煤自燃发火期的方法
统计比较法:通过对煤层的自燃情况作认真的统计和记录, 将同一煤层发生的各项自燃火灾逐一比较,以其发火时间最 短者作为该煤层的自然发火期,一般以月为单位。
类比法:根据地质勘探时采集的煤样所做的自燃倾向性鉴定 资料,并参考煤层、地质条件、赋存条件和开采方法与之相 似的采区或矿井,进行类比估算。
煤的自燃倾向性及发火期
1、煤的自燃倾向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煤自燃难易程度,是煤低温氧化性的体现,是煤的内在 属性之一 ;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和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 必须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科学地鉴定煤自燃倾向性对于矿井防灭火和煤炭储运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1
2、煤自燃倾向性的测试方法
着火点温度降低值法 双氧水法 色谱吸氧鉴定法 氧化动力学测定方法
6
2、煤自燃倾向性的测试方法——色谱吸氧法
以1g干煤在常温(30℃)、常压下的物理吸附氧量作为分类的主要指
标,并综合考虑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及含硫量来对煤的自燃倾向性进行
分类。
煤样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18%时自燃倾向性分类
自燃倾向性分类
容易自燃 自燃
不易自燃
判定指数I
I<600 600≤ I≤1200
I>1200
8
3、煤自燃发火期
煤的自然发火期是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的时间量度,即煤体 从暴露在空气环境之时起到自燃(温度达到该煤的着火点温 度)所需的时间。
煤的最短自然发火期是指煤矿矿井某一煤层自然发火观察和 记录的数据中最短的一个时间值。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检查制度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检查制度背景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活等多个领域。
然而,煤矿的开采、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自然发火的现象,不仅降低煤炭资源的质量和产量,而且会对矿井和矿工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治煤层自然发火检查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检查内容一、地质条件检查自然发生火灾的煤矿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特殊地质条件,如存在地表软弱断层、煤层构造复杂等。
因此,在检查中要认真了解煤炭储层、煤层赋存、断层、构造和周边地质环境等地质条件,并对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
二、煤质状况检查煤炭自然发火和燃烧主要与煤质有关,因此,如何评估煤的着火性和燃烧性很重要。
在检查中,应认真检查煤的品位、灰分、挥发分、硫分等煤质参数,尽可能准确地评估煤的着火性和燃烧性。
三、气体状况检查气体是引起煤炭自然发火和燃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在检查中,要检查煤矿内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和气体流向等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温度和湿度检查温度和湿度也是煤炭自然发火和燃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检查可以排除因高温高湿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发火和燃烧。
在检查中,要定期测量煤炭储层和煤矿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检查周期为了确保煤石自然发火检查的有效性,建议按照以下检查周期进行检查:一、日常巡检日常巡检是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煤矿生产现场的常规检查,了解煤石储层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周边地质、煤质、气态、温湿度等条件是否稳定,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二、月度检查每个月对煤炭自然发火的重要指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根据煤石储层的变化和温湿度的变化,发现问题,并定期清理、通风,加强管理。
三、季度检查每个季度对煤炭自然发火各项指标进行一次彻底检查,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煤田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问题并排除。
煤炭自燃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

煤炭自燃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作者:曲晟易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8期摘要:本文总结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其中预测技术包括煤的自燃危险性预测、煤的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煤层自燃发火期预测等技术;预报技术包括气体分析法、测温法、气味分析法等技术;煤自燃防治措施主要有灌浆技术、阻化剂技术、惰化技术等。
关键词:煤炭自燃;预测预报;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D453 文献标识码:A我国有56%的煤矿存在自然发火问题,矿井火灾事故是一大突出灾害。
目前,煤炭自燃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工业高产、高效的主要灾害之一。
本文对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一)预测技术。
预测技术是在煤层尚未出现自然发火征兆之前(潜伏期),采取不同方法对煤炭自燃危险性、易自燃危险区域、自然发火期等重要火灾参数指标做出超前判识的一种技术。
1、煤的自燃危险性预测。
煤炭自燃危险性预测技术主要包括煤自燃倾向性实验测试法、综合评判预测法。
(1)自燃倾向性实验测试法。
煤自燃倾向性的测试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绝热测试法、着火点温度法、双氧水法(H2O2)、静态吸氧法、高温活化能法、差热分析法(DTA)、热重法(TG)、交叉点法(CPT)。
其中,绝热测试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最准确的测试方法,但是由于其耗时长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2)综合评判预测法。
陈立文等对影响煤层自燃危险程度内、外因素,进行主观判断、分析评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开采煤层自燃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判预测。
王省身、蒋军成等人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以影响开采煤层自燃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作为预测指标,预测煤层自燃的危险程度。
施式亮、刘宝琛等用防火系数作为预测指标,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煤自然发火预测模型来判断自然发火程度。
2、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探测方法主要有:经验统计法、无线电波法、地质雷达探测法、遥感技术、地面物探法、气体探测法。
煤层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法测定实验研究

将通过相应筛子的筛下物再进行缩分, 使用二分器和
缩分机械 进行 缩 分 。粒 度 小 于 3 mm的 煤样 , 分 至 缩
37k , .5 g 用二 分 器直 接缩 分 出的 不少 于 10 0 g和 不少
个煤样 , 两个顺槽一共取 1 6个煤样 。工作面每个季
度取一 次煤 样 , 每次取 3个煤 样 , 开采 一年共 采煤 样 1 。工作 面和顺 槽总 共采取 煤样 2 。 2个 8个 首先剥 去煤 层 表 层 氧化 层 , 仔 细平 整煤 层 表 并
煤层 表 面上 , 由顶 至底 划 4条 垂 直 顶 、 板 的直 线 , 底 直线之 间 的距离 为 0 1 . m。在第 一 、 二条线 之间 采取 分 层煤样 , 第三 、 在 四条 线 之 间采 取 可 采 煤样 , 刻槽
深 度 均为 0 0 m。 .5
平成厚度适当的扁平体。将十字分样板放在扁平体 的正 中 , 压至 底部 , 样 被分 成 4个 相 等 的扇形 向下 煤
( 装入煤样的量不超过煤样瓶容积的 34 以便使用 /, 时混合) 准备下一步实验。 ,
维普资讯
第 4期
张俊燕等 : 煤层 自燃倾 向性色谱吸氧法测定实验研究
4 3
3 吸 氧 量 的 测 定 与计 算
本方 法采 用仪 器常 数法 测定煤 的吸氧量 。 将 处 理好 的煤 样 , 柱 箱温 度 为 3 ̄ 热 导 温 在 0C,
体 。将相对 的两个扇形 体弃去 , 留下 的两个扇 形体按 规定 的粒 度和质量 限度 , 制备成一般分 析煤样 。 在 粉碎成 02 m 的煤样 之前 , .m 应用 磁铁 将 煤样 中铁屑 吸去 , 再粉碎 到全 部通 过孔 径 为 02 m 的筛 .m 子, 并使 之 达 到 空 气 干 燥 状 态 , 后 装 入 煤 样 瓶 中 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煤炭自燃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1)煤本身要有自燃倾向性;(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堆积) 2)要有连续的供氧条件; 3)热量易于积聚; 4)足够的氧化时间。
3.1 煤炭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
影响煤炭自燃倾向性的因素(内因因素)主 要有: 1)煤的变质程度 2)煤的水分 3)煤岩成分 4)煤的含硫量 5)煤的粒度、孔隙度与脆性
在柱箱温度为105℃的条件下处理1.5h。 (2)吸氧量的测定 将处理好的煤样,在柱箱温度为30℃,热导温度为80-100℃,载气氮流
量为30±0.5cm3/min,吸附氧气流量为20±0.5cm3/min的条件下,吸附氧 气20min后,测定脱附峰面积S1;
将煤样倒出,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样品管空管吸附氧气5min,测定脱 附峰面积S2;根据S1、S2计算吸氧量值。
因此。影响煤炭自燃的外因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4.1影响煤炭自燃的外因因素:
影响煤炭自燃的外因因素主要有: 1)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2)地质构造的破坏程度 3)围岩性质 4)采掘技术因素 5)通风条件
3.2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
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对于掌握自燃火灾的发生规律,有 针对性地采取防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煤矿安全规程》(第209条)第228条规定: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由地质勘探部门提供 煤样和资料送国家授权单位作出鉴定,鉴定结果报省(自治 区、直辖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 进行鉴定。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采取综合预防煤 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有:
2)细菌作用学说
煤炭自燃的起因是细菌求生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能助长煤中有机物的氧化 发酵生热,而导致煤的自燃。
3)酚基作用学说
酚基作用学说认为:煤的有机化合物中,以酚基最易受到氧化,所以最初是 酚基类氧化发热而导致其它有机物的氧化发热。
4)煤氧复合学说
煤中含有一种易于被空气低温氧化的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的多少,取决 于煤的变质程度的高低,变质程度越高,活性物质就越少。煤接触氧后,活性物 质在低温下与氧化合,放出微热,热量积聚而导致煤的自燃。
第二节 煤炭氧化过程
1)准备期 (潜伏期)
煤在低温下吸附空气中的氧,在煤的表 面生成不稳定的初级氧化物羧基OH、 羟基COOH,煤温与环境温度不变,煤 重增加,着火点降低,化学活性增加。
2)自热期
自热前期:煤温上升,不稳定的初级氧 化物进一步生成H2O、CO2、CO及 CxHy。 自热后期:当温度达到60-80℃的临界 温度时,氧化速度加剧。
为什么有的煤能自燃,有的煤不会自燃,如:河南焦作的煤不易燃,陕 西铜川、辽宁抚顺、甘肃窑街等的煤易燃。煤炭自燃与否取决于煤本身 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的散热条件。因此煤炭的自燃与否主要取决于两 个因素:
内因因素:指煤本身的自燃倾向性,煤本身的氧化能力和物理化学特征。
煤要自燃,首先必须要有自燃倾向性,即要有自燃的能力。
3)燃烧期(自燃期)
煤温达到着火温度(无烟煤﹥400℃、 烟煤320-380 ℃ 、褐煤﹤300℃)开始 燃烧。
温
度
燃
着火点温度
烧
期
℃ 冷却风化
时间 潜伏期 自热 自热
前期 后期
4)冷却风化
煤在氧化过程中,如有良好的冷却散热条件以至温度不能上升,则发生风化。 风化后的煤不再发生自燃。
第三节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第二讲 煤的自燃及测试方法
2020/10/9
第一节 煤的自燃学说
1)黄铁矿作用学说
黄铁矿作用学说是最早试图打开煤炭自燃之迷的学说之一,它在十七世纪提 出并很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该学说认为:黄铁矿吸氧后体积膨胀,挤碎了煤 块,增大了裂隙,同时黄铁矿吸氧后有水时要发生放热反应,热量聚积,以致煤 的燃烧。
表1 褐煤、烟煤类自燃倾向性分类表
自燃倾向 性等级 Ⅰ Ⅱ Ⅲ
自燃倾向 性
容易自燃 自燃
不易自燃
煤的吸氧量,cm3/ g·干煤 >0.70
0.40 < Vd ≤ 0.70 ≤0.40
表2 高硫煤、无烟煤1)自燃倾向性分类表
自燃倾向 性等级
Ⅰ Ⅱ Ⅲ
自燃倾向 性
煤的吸氧 量,cm3 /g·干煤
全
硫
容易自燃 自燃
≥1.00 ≤1.00
≥2.00
不易自燃
<2.00
1)含可燃挥发分≤18.0%。
ZRJ-1型流态色谱吸氧仪器
专用标准样品管结构示意图
第四节 煤层自燃危险程度及自然发火期
如前所述,煤炭的自燃与否,主要取决于煤炭本身的自燃倾向性,煤本身 两个因素:一个是内因因素,即煤炭自燃倾向性; 一个是外因因素,即煤炭氧化过程中的连续供氧和蓄热的条件。
4 煤自燃倾向性等级 分类
以每克干煤在常温 (30℃)、常压 (1.0133×104Pa)下的 吸氧量作为分类的主指 标,煤的自燃倾向性等 级按表1、表2分类。
5 允许误差
煤吸氧量测定结果的 允许平行误差不得超过 表3的规定:
表3 煤吸氧量测定的 平行实验误差
同一
不同
实验室 实验室
0.05
0.10
内因的影响因素是先天的因素,是在成煤之前或在成煤的过程中就已 经存在了的。如前面所述:煤的变质程度、煤的水分、煤岩成分、煤的含 硫量、煤的粒度、孔隙度与脆性等 。
而外因的影响因素则是后天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变动、煤层赋存 条件、开拓开采条件和通风条件等的影响。
实验证明,一个煤层或矿井自然发火的危险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煤的自 燃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开拓、开采和通风条 件的影响。一个弱自燃倾向性的矿井,如果不重视安全工作,乱采乱伐, 四处漏风,则煤炭自燃发火的几率可能要比一个强自燃倾向性的矿井大。
1)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 2)着火温度降低值测定法
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
1)煤的自燃倾向性 煤在常温下氧化能力的内在属性 2)流动色谱吸氧法
应用热导法双气路气相色谱分析检测技术,测定煤对流态氧的吸附能力, 以吸氧量表征煤的氧化自燃性能。
3)步骤
(1)煤样的预处理 制备好的煤样称取1g装入标准样品管中,通以氮气(流量30cm3/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