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囚绿记》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1.简介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四、导练[跟踪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课时).doc

《囚绿记》教案【课前预习】细读文本,对最感兴趣的文句或文段做圈点批注,并完成《新学案》自主预习内容。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由“遇绿”到“囚绿”再到“放绿”的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活力和希望。
是啊,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顽强。
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一)检测学生预习(二)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_____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三)初步感知(带着问题诵读课文)1、标题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常春藤2、“囚绿”是怎么回事?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高中语文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案1

如何种植高赖氨酸玉米高赖氨酸玉米是普通玉米通过遗传改良,使子粒中赖氨酸含量提高70%以上的玉米,又称优质蛋白玉米或高营养玉米。
高赖氨酸玉米营养价值高,食用品质好,并且具有特殊的医用效果,其饲用品质和价值也远比普通玉米为高。
目前国内高赖氨酸玉米品种较多,在山东省已经试种过的有鲁玉1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中单385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等。
高赖氨酸玉米性状的表达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果授上普通玉米或其他玉米的花粉,当代子粒就会变成普通玉米类型而失去胚乳高赖氨酸含量的特性。
因此,生产上种植高赖氨酸玉米与其他类型玉米同季种植时,隔离要达到200米以上,以避免串粉。
目前应用的高赖氨酸玉米品种多为平展型,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为3.5―4.5,适宜密度范围为每公顷52500―67500株。
高赖氨酸玉米具有穗型大、子粒灌浆期短、粒重偏轻、抗倒伏能力差等特点,高产栽培的施肥应根据这些特点培育壮苗,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粒重。
高赖氨酸玉米生长前期施肥要施足磷钾肥,增施有机肥,适量施用氮肥。
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小于10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75―150千克;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0―25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30―75千克。
当土壤有效钾含量小于70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氧化钾120―150千克;当土壤有效钾含量在70―100毫克/千克时,每公顷施氧化钾75―120千克。
增施有机肥可以保证玉米早发稳长,防止早衰,并提高化肥利用率。
基肥每公顷施纯氮90―120千克。
缺锌地块可以每公顷施用硫酸锌15千克。
定苗后及时追偏肥,小苗弱苗多施,大苗壮苗少施或不施,以促进平衡生长,每公顷追施氮素45―75千克;在大喇叭口期每公顷追施氮素135―165千克,主攻大穗,促进穗大粒多;吐丝期适当补施粒肥,每公顷追施氮素45―75千克,防止早衰,提高粒重。
高赖氨酸玉米一般在苞叶变黄就已经成熟,不像普通玉米必须苞叶枯松发白才达到完全成熟。
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囚绿记绿色之美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
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在绿色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因为绿“恩泽”人间,人类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我们可以像绿色一样轻松地蔓延着快乐、友善、惬意,像绿色那样欢乐地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在平凡中展示美好的情怀。
大自然赋予绿色的神韵是神奇无限的,它是我们梦幻的天堂!绿色美在朴实无华的外表。
它没有表层的妩媚炫耀,而是透着骨子里的强硬和浩然正气!它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依然执着坚定;如清水出芙蓉,一如初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一如仙尘;它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不怕抛弃和遗忘,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理想,坚守着一生与之共存的追求。
一、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意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连线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
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2、理解“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3、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书目推荐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学习《囚绿记》,不妨先阅读散文集《囚绿记》的序言,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文本教学1、情景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在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
《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2、、文意概括(1)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提示: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确“一片绿影“情有独钟(喜爱绿色的举动).(2)作者为什么对这“一片绿影”如此倾倒?提示:因为绿色是宝贵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提示:让学生了解囚绿的动因,“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喜爱绿色的举动)(4)被囚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提示: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意在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文本,切忌泛泛而谈而抓不住要点(喜爱绿色的举动).(5)请根据被囚常春藤的特点,尝试着归纳出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一是象征它是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二是象征着作者憎恶黑暗和罪恶、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三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囚绿记(3)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阅读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单元,本单元的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的神便是文章的中心,所谓的形便是选材,散文中心要突出,选材则可以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本文是篇很优美的散文,思路清晰,线索鲜明,特别是思想方面,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鉴赏散文还有一点难度,主要是对散文的选材难以把握。
但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热情高,上课能很快融入课堂,且经必修一的学习,特别是前面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语文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些为学好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想】散文讲究意境与神韵,特别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而要把握神韵,抓住线索至关重要。
教学本课要创设情境,抓住线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为此,采用下列方法教学: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法——利用多媒体设计写作题,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写作能力及思想境界的平台。
探究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设计探究题,学生自主探究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使学生有知识性和能力性的收获。
电教法——将本堂课所讲的重要内容制成灯片,使课堂流程清晰,讲课更为直观,且扩大课堂容量。
【教学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3.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绿”的象征意义,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教案及教学后记(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高中语文《1-3囚绿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高中语文《1-3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课时学情分析高一(11)班,普通平行班级,学生基础一般。
教材分析《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
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
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
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4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4)领会作者赋予“绿”的另一层涵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1(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文章语言和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体悟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2、讨论法;3、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预习要求1、熟读全文;2、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先生的回忆性评价。
(与后文探讨作者个性特征时相呼应)二、解题 2三、检查预习(学案的生字识读)四、品读文本1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 学生分组讨论,划分层次,用与“囚绿”结构相同的二字词概括层意;3 围绕绿,作者为什么有这多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4作者为什么唯独喜欢这一枝绿?在作者的眼里,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吗?(结合背景回答,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连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语言基础1.注音(1)镶嵌.( )(2)瞥.见( )(3)涸.辙( )(4)移徙.( )(5)茎.叶( )(6)嫩.叶( )(7)婆娑.( )(8)猗.郁( )(9)蕈.菌( )(10)揠.苗助长( )2.解释词义(1)猗郁:(2)瞥见:(3)急不暇择:3.辨析近义词(1)占据·占领[辨析]“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
“占据”指用强力取得或保持。
两个词都有“拥有、占有”的意思,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占领”是短时间的动作,“占据”是个相对时间长的动作。
①1949年4月23日,南京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是第三野战军第35军。
②债券型基金大面积跑赢股基,在基金收益排行榜上上风。
(2)留恋·留连[辨析]“留恋”指不忍舍弃或离开。
“留连”指留恋不愿离开。
后者程度较重。
①南京是值得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②就要离开学校了,大家十分。
(3)简陋·简朴[辨析]“简陋”指(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
①这么一个小村庄上的球场,虽然,但还是不能阻止他们对足球的热爱。
②仲华的生活相当,五十年代初我到他家里,看不见一张床,他晚上就睡在三用沙发上。
(4)损害·损坏[辨析]“损害”指使人或事物遭受不幸或伤害,使受损失。
“损坏”意思是残破、破损,使失去效能。
①显卡元器件故障通常会造成电脑无法开机、系统不稳定、死机、花屏等故障现象。
②他看见麦苗没有受到霜冻的,高兴极了。
4.积累名句(1)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忆江南》)(2)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3)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咏柳》)(4)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江南春》)(5)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在》)文本探究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详细介绍自己在北平租住的公寓,有什么作用?2.赏析“我瞥见这绿影,感到一阵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的伙计都惊奇了。
”二、阅读课文第5~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作者喜欢绿的原因是什么?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5.“我”为什么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6.“囚绿”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囚绿”最初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7.作者“囚绿”后对绿的称呼有了怎样的变化?被囚者是不是也和作者有着同样的心情?如果不是,又有何表现?三、阅读课文第13~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8.为什么最后“我”让“绿囚”恢复了自由?9.联系上下文,说说“珍重”的深刻含义。
[名家视角]“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
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
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
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
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巴金《怀陆圣泉》【上下求索】10.课文可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探究思路]题目与主题的关系→题目与行文思路的关系→结论[探究结论]微写作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常春藤确有灵性,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
(100字左右)【参考答案】语言基础1.(1)qiàn(2)piē(3)hé(4)xǐ(5)jīnɡ(6)nèn(7)suō(8)yī (9)xùn (10)yà2.(1)茂盛的样子。
(2)一眼看见。
(3)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3.(1)①占领②占据(2)①留连②留恋(3)①简陋②简朴(4)①损坏②损害4.(1)春来江水绿如蓝(2)明月何时照我还(3)万条垂下绿丝绦(4)水村山郭酒旗风(5)青山郭外斜文本探究1.突出了公寓的简陋寒伧,炎热难耐,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都可以忍受。
反衬了作者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
2.这句话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作者选定房间时的喜悦与果断,抒发了其对“绿影”的喜爱之情。
其中“瞥见”体现了作者对“绿影”的一见钟情,而写伙计的态度从侧面表明了我的果断。
3.①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②因为作者为生活奔波,备感疲惫劳累,急切地怀念绿色。
③因为作者“在古城中是孤独而陌生”,绿可以和我对语,使我不感到孤独。
4.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5.“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的程度之深,同时为下文“囚绿”作铺垫。
6.“囚绿”是指把窗外的常春藤牵引到自己的房间。
原因是作者“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囚绿”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7.绿友。
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8.“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9.“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10.第一,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文章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暗示国运艰难;“囚绿”表明作者心情复杂,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第二,从行文思路上来看“见绿”“赏绿”写对绿的感情的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形的程度,正是“囚绿”环节中常春藤所表现出的不屈服与黑暗、向往光明和自由的倔强感动了“我”,才有了后面的“释绿”“怀绿”。
所以,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是最贴切的。
微写作再回来时,又是绿意盎然的夏季了。
我走进曾居住过的小屋,看着绿友依旧动人的身姿,不由出口道:“嘿,老朋友,过得还好吗?”常春藤在微风中摇曳了一阵子,微微点点头,好像有很多话,却又咽了回去:“嗯,很好……那个,那个,你的文章我看了,对不起……”我一脸愕然:“朋友,这话从何说起。
”常春藤轻声地嘟哝着,像个怕事的孩子。
我木然了,凝望着他:“这话应该我说才对,当初是我自私妄为,若不是你的固执触动了我,提醒了我,如今……唉,孰是孰非,又怎能说清?来,这次我们做个真朋友,如何?”常春藤眼眸子豁然明亮了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
微风中,绿色的身影伴随着我的衣角微微扬起。
在夏日的阳光里,是如此坚定,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