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命名

合集下载

南京拙政园简介

南京拙政园简介

南京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又名“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始建
于明朝,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花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任苏州知府的拙政园主人朱凤绪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并以朱凤绪的字“拙政”命园名。

1887年,拙政园归清光绪皇帝所有。

1953年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6.43公顷(其中水面约
3公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园分为东、中、
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全园以水面为骨架,山水相依。

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以假山为主体;西部是林泉之乐的园林精华所在。

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天然山水地形、植被以及建筑和游廊、曲桥等构成了多层次、多空间的园林景观,并巧妙地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境内,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 1 —1 —。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下面整理了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苏州拙政园介绍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

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拙政园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一切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

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

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

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

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则入别有洞天。

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

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

小沧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

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

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原是明嘉靖年间苏州名官王献臣的私家花园,园以竹见长,故名“拙政”。

清康熙时为苏州知府范履冰所得,后归其侄范时浚,园名亦称“拙政”。

拙政园曾先后为明、清六位皇帝提供过府邸,所以又称“行宫花园”。

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以竹为主,中部以石为主,西部以水为主。

全园面积约为五十三亩。

东、中、西三部分各自独立成趣,又相互联系。

东部由南到北有春草花石、临池阁、远香堂、有竹山房和观稼堂;中部由南到北有听水楼阁、荷花池、碧兰亭和卧云亭;西部由南到北有寄畅园、山水间、花港观鱼和沧浪亭。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为屏障,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的手法。

—— 1 —1 —。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苏州的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路,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典型江南园林。

拙政园的建造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最初是作为一个私家园林而建。

后来,园主吴瑕将其购买并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拙政园的名字来源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拙政园志》一书,书中称赞了吴瑕的政治才能和为官拙政的品德,因此园林得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以水池为核心,四周环绕着各种建筑、假山、花木和走廊。

园内的水池被称为“琉璃瓦”,造型独特,水色清澈,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园内的假山则巧妙地利用了岩石、土、砖等材料,形成了各种形状各异的山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上的愉悦。

除了水池和假山,拙政园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横山堂”、“全园最高楼”、“春雨轩”等。

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外观精美,内部装饰讲究,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拙政园的特色之一是其精美的园林艺术。

园内的景观布局讲究对称和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园内的花木种类繁多,四季皆有花开,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触动。

园内的走廊和亭台则提供了休憩和观赏的场所,使游客可以尽情地欣赏园内的美景,感受江南园林独特的韵味。

拙政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每年,无数的游客来到拙政园,领略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同时,拙政园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苏州的拙政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它以其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同时,拙政园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来到苏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园林,它将给你带来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一、引言拙政园是苏州市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极品”。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全面介绍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游览信息,带您深入了解这座宏伟的古典园林。

二、历史背景1. 造园背景拙政园建造于明代,始建于176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苏州市长吴永泰出任江苏巡抚,他将该地改为私宅,并亲自主持造园工程,使拙政园得以诞生。

2. 命名含义拙政园原名为“蒙求园”,后更名为“拙政园”。

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希望通过构建这座园林来抒发吴永泰自身政治理念的拙朴和诚实。

3. 历史沿革拙政园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更名的过程。

1841年,英军入侵苏州,拙政园受到严重破坏。

1860年,拙政园被改为私宅,并更名为“摄政府”。

1950年代以后,拙政园开始逐步修复,并对外开放。

三、设计特点1. 布局与结构拙政园占地约5.2公顷,整个园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以明湖为中心,结构松散;而西园则以山为主,布局严谨。

园中有多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2. 园林元素拙政园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园内有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垂柳倒影在湖面上,石桥曲径相交,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景致。

3. 文化内涵拙政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园内有丰富的文人墨客题诗题画,还设有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共同风采。

四、游览信息1. 开放时间拙政园全年对游客开放,每日的开放时间为上午7点30分至下午5点。

2. 门票信息拙政园门票分为普通票和优惠票两种。

普通票价格为80元/人,优惠票价格为40元/人(学生、老年人、军人等)。

同时,园内还设有讲解员服务,讲解员的费用为100元/团。

3. 游览路线拙政园游览路线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

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游览路线,也可以选择跟随讲解员进行有导览的游览。

苏州拙政园简介概况

苏州拙政园简介概况

苏州拙政园简介概况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苏州城北,它是苏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原名“桑园”,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故居。


正德十四年(1519年),文征明以七十万两白银买下这片土地,
建成了自己的宅院。

后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拙政”二字。

因其主人是明代的政治人物,故名“拙政”。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环绕,亭台楼阁、水榭
长廊、曲径通幽。

全园以山为主,山水萦绕,楼台隐映。

池沼清澈,花木繁茂。

园内建筑大多是临水而建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

园内还有以假山出名的“假石山房”和以花草出名的“花港观鱼”等景点。

拙政园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入口广场区;中部为庭院景区;西部为园林建筑区和园林水体区;北部为花园休闲区。

—— 1 —1 —。

拙政园命名

拙政园命名

拙政园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

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

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苏州拙政园讲解

苏州拙政园讲解

苏州拙政园讲解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父”。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一座园林。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苏州拙政园的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代,原名为“兰亭园”。

清代乾隆年间,原园主姚永发将其改为现名。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5.2公顷,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其中东部为私家住宅,中西部为园林景观。

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布局精巧,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以其精湛的园林技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首先,拙政园注重水的运用,水是园林的灵魂。

园内有多个湖泊和池塘,水面倒映着园内的建筑和植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

其次,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变化和空间的错落有致。

园内的假山、亭台、廊桥等园林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中,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

再次,拙政园注重园林与建筑的结合,建筑和园林相得益彰。

园内的建筑融入了池塘、假山等自然景观中,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园内的建筑以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为主,其建筑风格受到了南方水乡文化的影响。

园内的假山、亭台、廊桥等园林建筑都是由石头、木材等天然材料精心打造而成,手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园内还种植了各种名贵的植物,如莲花、荷花等,为园林增添了一抹绿色。

除了园林建筑,拙政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内有很多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碑刻,这些碑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示,如传统的书法、绘画等。

这些文化元素使拙政园成为了一个集文化、艺术、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典园林。

其精湛的园林技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可以在拙政园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

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

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

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听雨轩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

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

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

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

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

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用在此处十分贴切。

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

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

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

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

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宜两亭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

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

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

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

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

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这里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

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

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

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

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 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

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

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

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

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