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

合集下载

第三章河流地貌

第三章河流地貌
6 6
河谷横剖面图
1. 河床(河槽) 2. 河漫滩 3.谷坡 4.阶地 5.谷肩(谷缘)6.谷麓
第一节 河流流水作用
侵蚀、搬运和沉积取决于流水的动能E的大小和水流的结构,若m为流量,v
为流速:
E 0.5mv2
▪ 一、横向环流和旋涡流—河流的螺 旋状流束
1.横向环流
在河流弯曲河道中,由于 受弯道离心力F和地球偏转力 的作用,河流从凸岸由水面向 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 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 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 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一、河床纵剖面的形成和发展
从河流的源头到河口的河床的最低点连线叫河床 的纵剖面,它呈一不规则曲线。地表的每一条河流的下 切侵蚀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准面控制,河流 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这一平面称为 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河床的侵蚀 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水流动力正好消耗在搬运水中泥 沙和克服水内外摩擦力方面,这时河床纵剖面将呈一条 圆滑的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均衡剖面)。
作用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河流地貌,随河段而变
▪ 河流的堆积作用—冲积物
向下侵蝕 使河谷加深 側向侵蝕 使河谷加寬、 变弯曲 向源侵蝕 加長作用
加深
加宽、弯曲
加长
▪三 、河流的搬运作用—推移、悬移、跃移、
F推
F托
F托
F推
G重
搬运方式
岩槛、漩涡流、壶穴
冲蚀、磨蚀作用与壶穴的形成
四、河流的沉(堆/冲)积作用——在河床坡度变小、河谷变宽、
建筑场地选在凹岸 或凸岸,哪种较安全?
安全?
二、 河流的侵蚀作用
按方式分:冲蚀、磨蚀、溶蚀作用
按方向分为:下切侵蚀和侧方侵蚀。下切侵蚀可以沿着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 也可以从源头和河口向上游侵蚀或瀑布的后退实现,称为向源侵蚀(溯源侵 蚀)。下切侵蚀又称底蚀。侧方侵蚀又称旁蚀。

高中地理第5讲 河流地貌2

高中地理第5讲 河流地貌2

长江河床纵剖面 长江中游宜昌-汉口段河床纵剖面
2.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1)水文因素 (影响侵蚀能力)
(2)岩性因素 (影响抗蚀能力)
(3)构造运动 (4)气候因素
(引起侵蚀基准面的变化)
侵蚀基面上升、下降引起的河床堆积(a)、溯源侵蚀(b)
3.均衡剖面(graded profile)
均衡剖面:河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 了平衡状态,这时河床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凹形圆滑的曲线, 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均衡剖面)。
河漫滩是指分布于河床外侧,洪水期被河水淹没,平 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底滩地。极广阔的河漫滩又称泛滥 平原或冲积平原。
(一)河漫滩的特点 (二)河漫滩的形成 (三)河漫滩的沉积结构 (四)河漫滩的形态特征
(一)河漫滩的特点
1.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 在河流的中下游最为发育; 2.河漫滩的宽度往往要比河床宽几倍到几百倍,甚至更 大; 3.河漫滩的物质组成具有河床相与河漫滩相沉积物二元 结构特征; 4.河漫滩的滩面上有些低洼地,这些低洼地往往由湖泊、 沼泽、天然堤(沙堤、沙坝)等微地貌形态组成。
随着河曲的发展、加宽,凸岸的小边滩不断增高、扩大,以 致平水期大部分边滩都出露水面,就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个时期的河谷仍较窄,洪水时水位上升,流速大,在雏形 河漫滩上主要沉积的还是粗粒的推移质沉积物,而悬移质泥 沙则仍被水流带往下游。
3.成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河流侧向侵蚀的长期进行,河谷更加拓宽,河流更加弯 曲,雏形河漫滩加宽增高,洪水期宽浅的滩面上水深更小, 流速缓慢,粗粒物质不能再带到滩面上堆积,在以往沉积的 粗粒推移质之上覆盖较细的悬移质冲积物,至此,雏形河漫 滩发育成为成形河漫滩。

地理河流地貌

地理河流地貌

地理河流地貌地理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运动与地貌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河流地貌丰富多样,包括河谷、河流、河口、河流网络等多种形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地理河流地貌。

1. 河流的形成河流的形成与地球的水循环密切相关。

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之后,会形成降水,其中一部分降至地面形成河流。

河流由水源、沟谷、河道和河口等组成。

2. 河流的分类根据河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冲击河、冰川河、季节性河、年流量河等不同类型。

冲击河是由强烈的冲击力造就的,其流域地质较为坚硬;冰川河则是由冰川运动形成;季节性河通常在洪水季节水位较高;年流量河则是指全年都能保持持续水流的河流。

3. 河流的地貌特征河流地貌特征独具一格。

河谷是河流中最典型的地貌,可分为V型河谷和峡谷。

V型河谷常见于水流较缓慢的地区,其地貌特征为两侧山峦陡峭;峡谷则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深而窄的河谷。

在平地上,河流会形成河网,这是由于水流在平地上蚕食而形成的多条分支河道。

4. 河口地貌河口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部分。

河口地貌丰富多样,既有三角洲,也有海湾、海角等地貌。

三角洲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积累而形成的,常呈三角形状,其形成过程包括侵蚀、输运和沉积等环节。

5. 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河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农业、工业等提供了发展基础。

同时,河流地貌也具有一定的风景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6. 河流地貌的保护与管理河流地貌的保护与管理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一些河流地貌正面临着破坏和退化。

因此,应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河流地貌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总结地理河流地貌是地球表面最为重要和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

河流地貌丰富多样,包括河谷、河流、河口等多种形态。

正确认识和保护河流地貌,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河流地貌

4.河流地貌
主要是由于弯道离心力及地球偏转力所致。 一般,径向河流北半球侵蚀右岸,南半球侵蚀左岸。 又可分为单向环流和双向环流。
旋涡流——环流轴轴向垂直水面的环流。即通常的漩涡。 主要是由于河流绕过障碍物、遇到凸角、河床粗糙变化时 产生的。
3、河流作用
(1)侵蚀作用
河流破坏地表(河床)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 蚀作用。 下切侵蚀:垂直地面向下侵蚀——加深河床。受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侵蚀基准 面控制。 当下切侵蚀自源头和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时,称为溯 源侵蚀(向源侵蚀) 侧蚀(旁蚀):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河岸后退,沟谷展宽,形成曲流。
侵蚀基准面(base level of erosion): 每条河流的下切 侵蚀不是无限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 一平面就失去侵蚀能力,这一平面叫河流侵蚀基准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最低的下切侵蚀基准面
地方性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局部下切侵蚀的基准面
究竟哪一个面是河流侵蚀的基准面呢?
通常,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当海平面下降 时,下游也可发生
侵蚀。
(二)河谷
1.河谷形态 (1)河谷横剖面 形态 谷坡:常有阶地发 育 谷底:由河床和河 漫滩组成
(2)河谷纵剖面

河谷纵剖面是从河源到河口沿主流线所作剖面。

凹形 凹凸形 不规则形
长江河谷纵剖面图
2000
m
定组分较多。
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
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大石河河口砾滩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思考:冲积扇从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并解释原因。
河流出山口,河道展宽,流速变慢,颗粒大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图4.7 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地理位置:中下游地区形态特点:平坦广阔
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三角洲
地理位置、形态特点、物质组成?
地理位置:河流入海口、入湖口(河口处)形态特点: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
根据视频和图描述牛轭湖的形成
该河道的演化时序为: A.甲→乙→丙→丁 B.丁→甲→丙→乙 C.甲→丙→丁→乙 D.丁→甲→乙→丙
B
河流堆积地貌的分布
2、河流堆积地貌
地理位置:出山口形态特点:扇状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洪(冲)积扇
请据图描述冲积扇(洪积扇)的形成。
形成:①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②当河流流出谷口时,地势变得平坦,河道变的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物质的能力减弱,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堆积下来。③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②使得一些地区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河流侵蚀地貌③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堆积作用),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双成P62
侧蚀:使河床发生侧向迁移,河谷拓宽,并导致河曲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河曲、牛轭湖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①在地势平缓地区,河流不断侧蚀形成河曲。②随河水不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曲程度逐渐增大。③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 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

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 hydroenergy resour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长江流域面积180.85×104km2,平均年降水量1075mm,平均年径流量达9560×108km3,居世界第三位。

全河长6300多公里,干流落差5400m,是世界最大的,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的落差也达2000~4000m,故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347.8TWh,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227.0GW,年发电量1100TWh,居世界第一位。

河流地貌知识点总结

河流地貌知识点总结

河流地貌知识点总结一、河流地貌的形成与特征1.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包括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貌演化三个阶段。

在侵蚀作用阶段,河流主要依靠流水的冲刷力和研磨力剥蚀地表,形成峡谷、崖瀑、河谷等地貌特征;在沉积作用阶段,河流则将冲刷下来的物质通过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洪积平原、冲积扇等地貌特征;在地貌演化阶段,河流地貌将不断变化,如溶蚀平原、冲积扇收敛、流域坡消失等。

2. 河流地貌的特征河流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河流谷地形、沉积地形、峡谷地貌等。

河流谷地形是河道冲刷作用和侵蚀作用的结果,如峡谷、V字谷、U字谷等,具有典型的V形、U形河谷。

沉积地形是河流沉积作用的结果,包括洪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等,特点是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峡谷地貌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如瀑布、深潭、崖壁等,地形陡峭、景色壮观。

二、河流地貌的分类和作用1. 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地貌按照地形特征和地质条件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下切谷地貌、平原河流地貌、冲击河流地貌等。

下切谷地貌是河流长期侵蚀形成的峡谷、V字谷、U字谷等地形;平原河流地貌是河流长期冲积形成的洪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等地形;冲击河流地貌主要是冲刷作用在地质条件特殊的区域形成的特殊地貌,如瀑布、深潭等。

2. 河流地貌的作用河流地貌在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地质方面,河流地貌是地球地质构造和地表运动的重要指示;在水文方面,河流地貌是地表水循环和地下水运动的重要标志;在气候方面,河流地貌对气候形成和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河流地貌也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1. 河流地貌的保护河流地貌的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文化景观保护等。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对河流水域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应加强对特殊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保护,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文化景观保护方面,应加强对河流沿岸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保护,保护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河流地貌名词解释

河流地貌名词解释

河流地貌名词解释流水地貌是指河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地表形态,包括河谷地貌、阶地地貌和沟口地貌等。

1)河谷地貌:当河流与前方基岩接触时,发生强烈侵蚀,切割后原有的河谷深度迅速减小甚至完全消失,这种河谷称为河谷,也称为峡谷。

2)阶地地貌:阶地分为上、中、下三级阶地,其规模依次缩小。

阶地主要发育在河流的中游河段,多出现在侵蚀平原与盆地之间,河流穿行其间并有基岩出露,称为“两阶地”。

如果下一级阶地被侵蚀殆尽而裸露,上一级阶地残留在地面上,则称为“不对称阶地”。

3)沟口地貌:位于河流转折端部,河谷展宽而两侧相对下降的斜坡称为谷坡,两岸谷坡陡峻的部分称为谷肩,二者之间的过渡地段称为谷缘,连接两谷缘的凸形浅滩称为河漫滩。

从纵剖面看,谷坡谷肩谷缘共同组成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斜坡面。

河谷横剖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垂直高差为h的横断面组成,称为河谷横剖面,用l表示。

当河谷横剖面超过1000m长时,需要加以简化,将横剖面分解为若干小段,取小段的平均值称为中位横剖面,用L表示。

不同河段或不同河段的各横剖面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按河流中的相对位置不同,河谷横剖面又可分为主槽式、支谷式、直线式和蛇曲式。

主槽式河谷横剖面当河流主流集中流经河谷某一段时,形成深槽,深槽底板高程较其他横剖面低,当其他横剖面达到稳定时,深槽将继续扩展,故称为主槽式河谷横剖面。

当河流主流不集中或河床比降大于0.05时,常出现分汊,河道变得弯曲,当河流中有几条分汊汇入主槽时,称为复式河流。

2)阶地地貌一般发育于山麓或宽谷地带的坡麓,两侧谷坡逐渐降低,谷坡上往往有基岩出露,称为阶地。

山麓阶地又称山前阶地,一般呈阶梯状分布,按其规模可分为基座阶地、高阶地和低阶地三类。

其中基座阶地宽阔平缓,一般在1~3米左右,多数已被夷平;高阶地也称峰顶阶地,位于河流源头和上游,阶面宽10~20米,地势起伏明显,规模巨大;低阶地位于河流下游,阶面较窄,一般只有5~15米,多分布在两侧谷坡中的凹地或谷底中部的洼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研究简史大致分为3个时期。

初始时期19世纪以前,主要是对河流作用和河流地貌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概念。

如公元前3世纪末,中国秦朝史禄利用河谷地带引水方便的地貌条件,开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公元前7年,汉代贾让就认识到黄河下游演变的"游荡”特点。

5世纪末(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出河水冲蚀河谷的问题。

11世纪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不但指出河流的侵蚀作用,还指出河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认为瀑布、峡谷是急流下切侵蚀作用造成的,华北平原是由黄河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17世纪前期,徐霞客提出河床比降与流速的关系,认为河床比降大,则水流急,并以此解释峡谷的险要地形。

稍后,孙兰提出“变盈流谦”的理论。

在国外,最早提到河流在塑造地貌过程中的作用是11世纪的阿拉伯人阿维森纳,他认为是流水把地表刻蚀成起伏的山地。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指出,河流侵蚀山坡,将泥沙堆积在山谷中;三角洲沉积物是河流供给的。

德国G.阿格里科拉指出,小溪沟冲去土壤,刻入基岩;深谷是由河流切割而成;最后造成肥沃的冲积平原。

意大利伽利略明确提出了河流侵蚀作用和河流均衡剖面的概念。

1795年,英国J.赫顿提出流水是侵蚀地表最为活跃的营力。

理论涌现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出现了河流地貌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

法国de la 诺埃与E.M.P.M.J.de马尔热里发现溯源侵蚀;俄国В.М.洛赫京提出河床纵比降的稳定性指标;俄国В.Р.威廉斯提出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美国J.W.鲍威尔提出侵蚀基准面等;最为重要的是W.M.戴维斯建立侵蚀轮回学说。

学科建立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河流地貌研究采用了模拟实验、定位观测、统计理论、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并吸收了河流动力学、河流水文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使河流地貌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主要成果有:苏联Н.И.马卡韦耶夫等人的河流地貌模拟实验研究;美国L.B.利奥波德、A.D.赫华特对河流及其流域特征进行了随机变量的定量研究;美国D.B.西蒙斯、E.V.理查森对沙波等河床微地貌形态发展的模式的研究;S.A.舒姆提出了河流开放系统和河流地貌临界值的概念。

中国学者钱宁等提出了多沙河流河床的演变规律、河流游荡的指标,并对三角洲的成因提出了新见解;沈玉昌等系统研究了河谷地貌、河型成因等,并对河流纵剖面、河流基准面与气候、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

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 3 个部分。

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

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

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

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

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