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比较(王久宇)

合集下载

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比

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比

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比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比一、Introduction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身份标志,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对于拓宽眼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语言、节日、礼仪等方面对中外文化进行交流与对比。

二、语言交流与对比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语言体系。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而英语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国际交流语言,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

在语言交流方面,中文注重表达的含蓄和委婉,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英语则更加直接和实用,注重准确的表达和逻辑性的思维。

这种差异反映在不同文化中,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克制和西方文化的开放。

三、节日文化交流与对比节日是人们表达祝福、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外节日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独特的差异。

中国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祥和。

人们在这一天会走亲访友,观赏灯笼和燃放烟花爆竹。

而西方的圣诞节则是西方国家最盛大的节日,代表着祝福和欢乐。

西方人会互送圣诞礼物,并与家人朋友共进丰盛的晚餐。

此外,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

中国的情人节通常以男性向女性表达情感,送礼物和鲜花。

而西方的情人节则更加注重两性之间的平等,男女彼此互送礼物,共同庆祝爱情的节日。

四、礼仪文化交流与对比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一般会用双手接过礼物,并在接受时表示感谢。

而西方人则较为注重礼物本身的实用性和匹配度,礼物的包装不同于中国的精美。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碗和筷子是人们用餐时的主要工具,有着特定的使用方式。

而在西方,刀、叉和勺被广泛使用,并有一套严格的用餐礼仪规范。

五、结论通过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外文化对比

中外文化对比

中外建筑
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无论古今中外, 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建筑表 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 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 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中外建筑
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 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中国 以吃喝为主。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 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 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 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中外美术
西方绘画
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 讲究立体感。 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 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对比
东方绘画
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 面装饰性。 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 的诗情美感。
THANK YOU!
艺设1502 陈冬 侯天诚 齐政 李兆威
其次是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
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
追捧与冷遇
七夕情人节的冷遇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
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 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 有点太疯狂。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 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
悉尼歌剧院
位于悉尼市区北部,
东方明珠
是悉尼市地标建筑 物,由丹麦建筑师 约恩·乌松设计,一 座贝壳形屋顶下方 是结合剧院和厅室 的水上综合建筑。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外文化的异同与交流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比如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学术思想和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在文化交流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契合和相通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活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的生活方式上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中文化偏重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交流,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比如在家庭方面,中国习惯于三代同堂、团结互助,而西方则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

在饮食方面,中国有着烹饪技艺精湛,讲究饮食文化,而西方则更倾向于快餐和速食文化。

这些文化差异既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吸引了彼此的关注和欣赏。

二、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强调和谐、孝道和忠实,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崇尚自由、平等和竞争。

这也体现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中,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注重礼仪和传统美德,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法律制度,推崇个性和新思维。

三、学术思想的区别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也有着差异,中国思想倡导尊老敬贤,推崇文化根源和经典传承,强调“天人合一”,崇尚和平、协调和和谐的共生关系。

而西方思想则更注重人类理性、科学思维和实用主义,强调创新、分析和评估,强调社会进步和民主制度。

四、艺术表达的异同作为历史和文化的反应,艺术表达也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内涵和象征性,以表现情感和思想为主,而西方艺术则注重实质和形式美,追求色彩、构图和技法等艺术素质。

也许正因为这些不同,中西文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可以相互吸引,彼此借鉴,扩大了文化媒介和舞台,实现了深刻的文化交流。

五、文化交流的渠道中西文化的交流渠道也相对复杂和多元。

今天,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媒体和文学领域,两种文化都有着广泛的表现和传媒渠道,如电影、电视、书籍等。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近些年来,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自上古以来博大精深,人们在唠叨中信手抚摩出一定的传统礼仪和习惯来有效的管理社会关系;而西方文化历经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拥有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

对比起来,两种文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针对婚姻、家庭、教育等生活领域和精神文化等领域。

在婚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以家庭经济、政治利益为主导安排婚姻,相比西方文化更加崇尚自主恋爱以及感情婚姻;而在家庭方面,西方文化更自由,注重孩子和父母彼此的交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中国家庭更加严谨,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上的训练。

再者,在教育方面,西方教育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力求能够自主学习,追求自我实现;中国则更倾向于专业性知识教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传统精神文化,西方拥有自身的文化传统,重视个人主义和宽容;而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更加关注集体追求,侧重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观念。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发现,中外文化都各有特点,彼此之间相互吸粹,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如果能够多样使用消除传统文化碰撞的不合适性,有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

中外文化之间的对比

中外文化之间的对比

中外文化之间的对比中外文化的对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语言,充满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行的语言,则更倾向于简约和实用。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希望读者能对中外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语言的对比中文与英语这两种语言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的语法结构比英语更为复杂,而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简洁明了。

例如,中文中有很多发音相同的词语,但由于汉字的不同组合,这些词语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相比之下,英语的发音则更加规范,但同音异义词也存在。

此外,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英语中则更多地使用短语和俗语。

二、食物的对比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菜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著称,例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和麻辣火锅等。

中国菜注重食物的颜色、味道和质地的均衡,注重食物在口感和健康方面的平衡。

与之相比,西餐更注重菜肴的质地和营养成分。

其中的例子包括沙拉、烤牛排和焗蔬菜等。

西餐更容易吸收即可食用的食品。

三、文化的对比中西文化最重要的差异之一在于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了许多价值观,例如尊重家长、敬老尊贤和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这与基督教文化中的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时间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环流,注重过程和沉淀,而西方则更注重时间的线性和花絮,准时非常重要。

四、交际方式的对比在交际方面,中国人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

这种注重关系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太突出。

此外,中国人更害羞,更注重隐私,英国人则较为开放和直接。

在社交性质的场所(如酒店、社交活动等),中国人会更加谦虚、恭敬、礼貌。

然而,在英国社交场合中,人们更注重聊天,冗长的对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感性的人更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文化与语言、食物、习惯、价值观、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还是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

一、语音的比较世界诸语言从声调上可分为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

声调语言中的声调(表现在字调上),同辅音元音一样,起着辩义的功能。

如汉语普通话的“妈……”,发音相同,但因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

而非声调语言,例如英语,其声调只担负语气的功能。

汉语有四声,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口语中无四声。

这是汉英语在语音上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汉字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在1300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音调特征之后,只有429个单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

而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无四声。

汉语四声形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一种唱歌的特征。

中国古诗读起来很有音乐美。

有的学者说汉语是一种诗歌的语言。

英语是以清重音区别词义的语言。

例如content 的重音放在第一音节时为名词,意为“内容”,放在第二音节时为动词,意思为“满足”。

在英语和汉语之间,诗是既可译的又是不可译的。

意象是可以译的,但有时需要转换,或加注释。

音律则是不可译的,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由于语音的特征,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汇,为中国文学和民间文艺的某些特色提供了沃土。

汉语中同音字、词很多,据对45300条汉语词目的统计,同音词占38.6%。

为利用谐音开了方便之门。

气管炎(妻管严),春节年画,年年有鱼(余),送“钟”作礼物,称“闹表”,“箸”称“筷子”。

上述文化特色在跨文化交流翻译成英语时,就会大打折扣。

二、词汇的比较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反映在语言上,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

1。

平行词汇指在两种语言中其字面意义不同,但引申意义相同的词汇。

为了表达同一意思,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使用字面意义不同的词,我们称为“平行词”他瘦得象猴子似的。

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

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

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也是越来越密切。

因此,对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变得日益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和作用。

一、方法1. 追溯文化起源和历史比较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其间的联系是一种常用的文化比较方法。

以中西文化为例,通过对两种文化中共同存在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等的认识和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纪录,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这两种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比较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也直接反映了文化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

比较语言和文字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和文字传播,也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出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3. 比较艺术和文学艺术和文学是中外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等,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种族和群体之间它们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4. 比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对于这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比较,可以帮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作用1.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通过中外文化比较的方式,可以打开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比如在旅游、经贸、文化艺术等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和保障。

2.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外文化比较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丰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比较一、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性质1、中西方的不同用法《周易》:“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如何理解文化3、文化的性质民族性(地域)异质文化---不同性质文化同质∕同源文化---形似的文化文化之下可分出亚文化整体性:文化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继承性:文化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集中体现于民族精神之中时代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这个时代的特点。

二、进行文化比较的原因:1、中国历史的选择(中国往何处去,进行文化比较)①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前,有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比较,不存在文化比较。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造成冲击和影响,也不存在文化比较②1840年前后,即19C中期,开始进行中外文化比较。

·洋务运动:物质技术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抗日战争时期:救亡与启蒙的重节奏;·解放到70S: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后:文化热痛苦---热情、冲动---理智、冷静导致中华民族的发展出路2、全球化的矛盾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国家内部矛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于文化的差异上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3、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需要三、曾经的结论1、中国本位文化论:坚持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新儒学2、中体西用3、全盘西化论陈独秀最早表达“全盘西化”思想;胡适1929年提出“全盘西化”,称之为“策略论”,改造中国文化的策略,矫枉必须过正,后改为“全面世界化”。

陈序经:“目的论”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达到“全盘西化”的目的评价: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是一个文化问题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上,的确在西化的道路上。

4、西体中用论20C80S李泽原《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提出西体:西方的物质精神和精神生产中用:①用于中国②把中国文化作为表现西体的方式5、“半盘西化论”、“全面西化论”等四、理论依据及特征1、理论依据: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多样化的统一性。

(MARX)统一性即同一性,主要有求同比较、求异比较。

文化比较大多数为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求异比较。

统一性理论提供比较的基础,多样化提供比较的异同。

2、特点:①观察视野更开阔②研究的过程更复杂③结论具有相对性在宗族之中,有名份,行为符合礼制。

国=家,对国忠,对宗孝,忠在孝前西方:个人主义的权利与自由,集体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综合。

伊壁鸠鲁学派:获得相对于别人而使自己幸福的手段都是自然的善希腊,罗马,各种改革,削弱血缘之间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削弱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资本主义时代: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幸福观:法国外交官:成功,金钱,爱情中国外交官: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中庸和平,崇力尚争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抑其血气之刚“质胜之则野,文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适度,恰当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崇文抑武老子“中道观”处世哲学:明哲保身,不为天下之光乡愿型:牺牲中庸的原则文学艺术:含蓄,优雅,宁静,淡然诗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西:功利主义利是庸于大多数人的需要社会最大的功利是所有人得需要得到满足,不管是否合理形成西方人们的竞争意识,冒险精神(中:礼让,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扭曲)对力的崇拜第二章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一、比较1、总体世界观中:天人合一西:天人有别(天人之分)道家:天地人,互不外在,统一于道儒家:一直关注“天道,性命”的关系孔子:“吾十有五而学”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其天也。

”2、内容:(认识论)中:人生哲学西:形而上学,认识论中:注重人世生活和政治生活(包括墨子),以求善为目的西:形而上学,追求本源,存在,本质认识论:观察人的活动,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求知求真为目的“认识你自己”:自己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单位(“自知之明”:将自己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充当某种角色把握身份)3、哲学精神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下的不同的个性特点中:道德精神,艺术精神“仁”的反应是“天道”或“天理”(儒),“天在内,人在外”(老庄)保持自然本性追求心灵愉快,对境界的追求,是精神生活的美感(道)礼乐制度,要求人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方法。

某种条件环境下用特定的音乐。

西:科学精神,宗教精神理性的动物,是对知识的追求,热衷于探险,征服世界。

追求真理,是永恒的,唯一的。

宗教追求神,也是永恒的,唯一的“哲学是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东西,向科学借助理性,借助宗教伸向那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罗素)4、方法中:直观,领悟,体验的方法践行理论践履:不是用实践证明理论的对错,而是用行动西:逻辑方法二、中西哲学的融合与沟通1、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别的结合天人合一以天人有别为基础,则不是盲目的浑沌天人有别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则不会无限制地破坏自然2、直觉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直接方法很难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逻辑方法无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3、道德与理性的结合注重道德则忽视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求极大丰富的物质满足,难以有强大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一、宗教态度从原始宗教到文明宗教,原始宗教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是非理性的判断产生的宗教,文明宗教是理性宗教。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前800年—前200年中: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人本西:对彼岸世界的向往,神本中:西周:神本思想衰落,人本思想兴起礼乐制度→丧礼,祭礼更看其社会功能给神灵留些保留地,当人无所悲悼时,世界会很恐怖,遇到困境无法解决时,通常寻求帮助于此岸世界现实的先哲信仰建立于亲戚血缘关系上,与陌生人交往(先小人后君子)西:出生获得原罪,生来应赎罪,禁欲,迎接末日审判,在来世得永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通常寻求神灵的保护信任建立于信仰、神灵之上。

二、不同的宗教信念中:多元化唐的儒释道三宗合流,儒阶级等级差别,佛教三世说泛神(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多元化实际上等于没有宗教信仰西:一元化,上帝是人的尺度(人由上帝来衡量)三、不同的宗教体验中:乐感、现世的人生快乐禅宗:①佛即我心,我心即佛,世界万物是我心幻化的结果②见性成佛③不立文字春有百花秋有月,享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道教:追求长生炼丹:外丹(丹药)内丹(元气、气功)西:罪感,爱感(上帝是爱人的)带有原罪,期待上帝的拯救,并对上帝的拯救感恩四、王权与教权中:政权之下的宗教三武法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周武帝、唐武帝中国境边宗教想获生存空间,最基本是服从世俗权力,是政治权力之下的宗教西:与主权分庭抗礼的教会第四章中西学术思想比较一、中西学术的起源1、条件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大动荡西:古希腊罗马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只有当一切都充足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哲学“亚里士多德”2、侧重点中:巫史艺术,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儒道释为统治者墨子为下层劳动者的代表,而其社会政治上的建树掩盖了明辨上的成就,未建立起体系西:关注自然哲学,哲学家大都也是自然科学家,尤其关注天文学家,后发展成自然哲学,建立一个会理氏的逻辑体系(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二、中西学术不同的发展道路1、不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术问题探讨的是政治问题)中:学术服从于政治,政治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西:学术可以独立于政治之外,与政治相分离,自然科学与政治无关2、学术取向中:务实西:求真三、结局中: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未形成理论科学体系第五章中西语言文字比较一、语言声音符号:每种语言各自服从一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思维,文化三者的关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文化中:汉语得意而忘言,言不达意,言不尽意,强调意,认为言不够完善1、意、言与语法、语言的不同中:语义语言,突出词汇,灵活表达多样西:语法语言,突出语法,表达准确单一两者是话题和说明模式与主语加谓语模式的差别2、宽式与严式的不同3、整体领悟与结构分析的不同4、对偶与主从的不同英语除了现实之外,更重视超现实5、真实与虚拟的不同6、简约与庄严的不同7、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相对而言,汉语比西方语言发展稳定,有更强的继承性,两种语言都具有相当强的同化力二、文字:是对声音符号的记录1、字形:规范的方块字“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汉字西方文字:字母拼音文字,象形文字的痕迹很弱2、字音汉字:多音西方文字:多音字较少,或者没有3、字义汉字: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西方文字:一字一义一义一字第六章中西文学比较一个民族的文字记录着这个民族心灵发展的过程一、神话1、共性特征①神话的思维基础,万物有灵的原始哲学②神话的表现手法,幻想神话③神化的载体:远古的诗歌或散文④神化的内容: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出现,氏族的英雄,洪水,猛兽等等与神有关的故事2、不同点(1)自然神与社会神中:有关人于自然、自然的神话较多,创世神话,体现华夏先民对生存环境的理解。

神话主人公即神灵绝大多数为自然神,具有原生态特征,神灵高不可攀。

神话的单一性,每个故事都单独成立,独立成篇,神灵之间没有谱系。

西:社会神,折射了从野蛮进入文明时代时期人类对社会的理解。

神话主人公即神灵具有社会性,监管社会职责,有些神直接反应社会观念(美神、智慧之神)神灵不完美,有各种缺点。

神话具有完整的统一谱系,故事情节连贯,神零件有血缘姻亲的关系。

(2)道德楷模与美的思想中:逐渐退去了原本的自然色彩,人格化,成为普遍人应该学习的楷模,成为一种道德符号。

西:追求感性化的美,几乎没有道德楷模的形象,神灵的个性品质具有多重性。

二、诗歌中国诗歌注重抒情西方诗歌注重叙事《诗经》、《楚辞》史诗《荷马史诗》《诗》言志,《书》言事具有很强的史料性,铺陈事件少量叙事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通过情节表现人物古代诗歌叙事具有非法性三、小说中:群雄竞逐与英雄的边缘化溯源可到宋元话本,明清成形追求英雄的共相,个体的特征不明显,是群体的人物组合各种英雄类型化(脸谱化),人物性格逐渐模糊→文以载道,俗文学不可登大雅之堂一些性格始终不变的人物往往成为中心人物的陪衬,被边缘化西:个性张扬与英雄情节崇尚个性,个性鲜明俗文学为商品,为纯情文学四、戏剧分为喜剧、悲剧、正剧悲剧:一种戏剧形式,现实生活中的结局,一种意识,文化观念(悲剧意识)1、主人公中:社会底层压迫很深的人物,尤其是如何,但很善良西:社会身份地位高贵,修养素质较高2、戏剧冲突中:主人公的各种悲惨遭遇,苦戏西:英雄人物与异己力量之间的冲突3、结局中:大团圆西:英雄的结局一定是死亡和毁灭,过程一定是悲化的4、中和美中:中庸,圆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