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64第六章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2012
中国土地利用图

《中国土地利用》
三、土地利用图的设计和特点
正轴等角圆锥投影
1 地图投影和地图分幅的选择
按国际百万分之一图统一分幅
2 专题内容的拟定,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
10个一级类型 42个二级类型 35个三级类型
3 编制技术和方法的选择
传统方法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多信息综合分析制图与地面调查相结合
建立在省区1:50万或更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
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
——我国第一套全面、系统地反映土地利 用现状的大型专业性图集
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等45个单位
项目负责人: 吴传钧
一、项目发起
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接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 林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交付的编制1:100万土地利用图的任务,作为 六五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第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和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组成了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 编纂委员会,自1981年开始组织了中央和各省区地理研究所、大学地 理系、土地勘测和管理以及农业区划等45个单位的300多名科技人员 共同协作,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土地利用调 查和制图工作。
三、土地利用图的设计和特点
着色。采用以底色为主及其与符号、注记相结合的方法 4 地图内容的图面设计 地图内容的设色。以象征性用色和习惯用色为主
主色调的选择和有效配比
合装。以地图集形式出版
5
地图的装帧设计
散装。以散列列页袋装
五、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的意义
1.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全国为范围,利用统一的比例尺,按照统一的制图规范,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利用调查和协作而编制的。是我国第一套全面、系统地反映土 地利用现状的大型专业性图集,以高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在国际 上独树一帜。 2.它在类型划分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创新,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较好的科学性, 对国内外同类型研究都有参考价值。与国际上同类土地利用图比较,在质量上、 精度上和方法上也居领先地位。 3.通过对土地利用的调查及其图件的编制,可摸清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各类 用地分布,评价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和存在问题,探讨和规划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 向和途径,并为农业区划、区域规划、国土开发与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 Assessment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土地评价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
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测算等土地资源自然评价,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等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评价,城镇土地分等与城镇土地定级等土地资产评价的方法原理。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土地科学的研究和土地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素质目标: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和掌握土地评价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了解土地评价中数理统计、地统计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支持技术;了解土地评价方法原理及成果对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运用。
(二)理解土地评价的步骤、方法及可能产出的成果,理解并能运用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
(三)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测算等土地资源自然评价,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等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评价,城镇土地分等与城镇土地定级等土地资产评价的方法原理;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评价概述(2学时)1.1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1.1.1 土地的概念1.1.2 土地的特性1.2 土地利用与分类1.2.1 土地利用与分类的概念和意义1.2.2 土地利用与分类的原则和依据1.2.3 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3 土地评价概述1.3.1 土地评价的概念和原则1.3.2 土地评价的方法1.3.3 土地评价的分类1.4 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1.4.1 国外土地评价的发展简况1.4.2 我国土地评价的发展简况1.4.3 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 2 —知识点:土地利用与分类、土地评价的概念、分类、原则及程序。
重点、难点及作业1. 土地评价的概念、分类、原则及程序。
2. 简述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
第二章土地评价的理论基础(2学时)2.1 土地肥力和生产力理论2.2 生态系统理论2.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2.2 生态系统的结构2.2.3 生态系统的功能2.3 地租理论2.3.1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2.3.2 马克思地租理论2.3.3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2.4 区位理论2.4.1 农业区位论2.4.2 工业区位论2.4.3 中心地理论2.4.4 市场区位论2.5 城市地理学理论2.5.1 人地关系论2.5.2 城市化理论2.5.3 城市的可达性2.5.4 聚集效应论2.6 城市土地经济学理论2.6.1 城市土地供求理论— 3 —2.6.2 土地产权理论2.6.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2.6.4 土地投资开发理论2.6.5 外部地价理论知识点:生态系统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1)土地的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 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果与布局 ppt课件

30x1 20x2 10x3 15x4 8x5 200 800x1 50x2 80x3 40x4 70x5 5000 500x1 400x2 350x3 200x4 450x5 8500 70x1 60x2 50x3 45x4 55x5 2000 2x1 x2 3x3 x4 4x5 50
水土流失量、肥料投资量等。②在生产领域中,可能是原材料供应量、生产能力或产品的销售量等。 ③在运输领域里,可能是供销量等。
⊕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在对问题明确之后所要达到的经济目的,如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效率最高、成
本最低、费用最少、时间最短等。其数学表达式为求极值问题,并含有代表解决问题的决策变量及其
对目标的各种影响。
(2)计划规划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壤普查, 均为拟定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3)土地供需依据。通过土地利用需求结构的研究以寻求部门用地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拟定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5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 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 不同的规划方案。 如: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1、依据本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成果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参考国内的通用方法和发达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的消费水平结构。 3、设计了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四个等级的营养消费水平。 4、确定相应水平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借用人均口粮分别---为223kg/人·天(宽裕型)、180kg/人·天(小康型)和165kg/人·天(富裕型);
土地资源学61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2012)

(三)按评价的精确程度分为定性土地评价和 定量土地评价。
定性的土地评价就是用定性术语去表示土地 对一定的利用的适宜与否。其适宜性可分为几 级,如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边界适 宜。定性的土地评价一般作为较小比例尺土地 评价。 定性评价一般不专门计算经济收益和进行 成本分析。
定量的土地评价就是用量的指标去评定土地对 一定用途的适宜与否。定量土地评价一般适于 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在开展定量的土地评 价之前应做先行性的定性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 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 的目的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 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 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属性,包括土 地的全部性质和过程;即对利用有利或不利的 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的总和。
2.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影响区域内水分状况、土壤类 型和性质,它们对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资源评 价更为重要。 这一类因素包括地貌类型、岩石成分、沉积 物质形态特征、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 蚀或切割程度等因子。
3.土壤因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土壤是土地资源评 价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时,主要考虑: 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土体构型及障碍层次 土壤水分 盐渍化情况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土壤酸碱度等。
总结
土地评价 的目的
研究对象
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 间的关系
土地质量(如气候、地形、土地、 水文、社会经济因素等 ) 和土地 用途(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方式) 是分析各种可能被考虑的土地用途在 一定区域内的适宜性程度,包括当前 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生态适宜性、 经济适宜性利社会适宜性。
土地资源评价试题及答案

思考题1.土地评价为什么必须要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期用途所进行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的评价。
工作程序2.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分等时,为什么首先要考虑划分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农用地分等旨在反映构成农用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研究区内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计算农用地等别指数时,首先应进行分等指标区划分。
3.解释选择土地评价因素各原则的含义。
1、综合性原则(选取最优的)2、针对性原则(特性、目的)3、主导型原则(影响作用大)4、因子独立性原则(互相之间没有大的联系)5、空间变异性原则(差异性)6、稳定性原则(因子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消失)7、可获取性原则(现实性)8、定量性原则(能测量出具体的数值)4.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农用地定级工作是在农用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额,分等是定级的基础,定级是分等的成果和延伸。
区别:1、划分依据不同农用地等别的划分侧重与自然因素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级别划分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饮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分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2、使用范围不同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分等是国家目标,地价是地方目标。
分等成果相对定级更加宏观。
5.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面状因素: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法线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面状因素:直线衰减发或指数衰减法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
a ) 面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 如土壤质地) ,面状因素是非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b )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农用地产生影响( 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c ) 点状因素: 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她产生影响( 如农贸中心) ,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或指数衰减法;d ) 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 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 ,应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6.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量化方法有哪些?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特尔菲测定法( D e l p h i 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W = E i/ 1 0 0式中:W、—第i 个因素或因子的权重;E i—第i 个因素或因子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
土地经济学第6章_PPT课件

第4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分析
–S = ∑∑∑SiWiWjWl –Si为i因素分值,Wi ,Wj ,Wl为i因素、j指标和l 准则的权重。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年份 1985 1990 1995 1998 生 态 合理性 58.61 70.93 59.28 80.46 经 济 可行性 31.70 42.31 70.19 82.00 社会可 接受性 57.79 72.05 82.17 86.58 综合分值 49.65 61.94 69.09 82.64 状 态 不可持续 勉强可持续 勉强可持续 基本可持续
– 人口数量、分布、素质
• 制度因素
– 合理制度功能:持久的激励、外部性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 等。
第4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 评价标准
• Marten: 生产力、生产稳定性、生产持久性、产品分配的公平性、 自我完善机制等5个方面. • 生产性、安全性、公平性、可行性和接受性这五个标准构成了土 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原则 – 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或生态功能。 – 有利于降低土地资源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性,使土地产出稳 定 – 保护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 经济上必须合理可行 – 土地利用应该是能被社会接受的
第3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3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3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4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 限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自然因素
– 气候、土地条件
• 限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因素
– 土地需求量;土地利用方式
• 限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因素
– 科技落后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土地污染等。
• 人口因素:
第4节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国 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 系
?属小 比例尺 的专题地图,是国家资源的基本 图件。
?目的 在于系统地整理、综合、研究建国以来 有关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资料和成果, 用地图 形式:
反映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潜力组合的空间分 布状况,概算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
宜牧土地质量等:
1)一等地: 最适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 容易建成基本牧草场; 2)二等地: 一般适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 3)三等地: 勉强适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 利用困难;
?
4.土地限制型
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限 制因素的种类及强度划分的结果,在同一土地 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同的主要 改造措施。
?
?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 是属于土地资源适宜性分类。(1985年)
? 主要原则是: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土地对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土地对农、林、牧 业生产的限制程度;适当结合考虑与土地资源 有密切关系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因素。
?
? 采取土地潜力区(生产力)、土地适宜类(适 宜)、土地质量等(适宜程度)、土地限制型 (限制因素和强度)、土地资源单位(类型) 的五级分类制。
?宜林、牧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宜牧土地类 ?不宜农、林、牧类。
?
3.土地质量等
在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 适宜程度 和生 产潜力的高低,是评价的核心。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对 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进行划分的结 果,它是土地评价的核心。
按农、林、牧诸方面各分三等。
?
宜农土地质量等:
?阐明土地利用状况与农、林、牧发展潜力, 为国家及省 (自治区、直辖市 )各有关部门 制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生产发展的长 远规划和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相基础资 料。
?表现以下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潜 力;土地资源的基本类型与土地特征;土 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状况。
? (1)评价原则和分类系统
在同一等内,型之间只反映限制因素的不 同,改造对象和改造措施不同,没有质的差别 。
?
4.土地限制型
按土地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分: 土壤侵蚀(e)、地形坡度(p) 、 基岩裸露(b)、土壤质地(m) 、 有效土层厚度(i) 、水文与排水条件(w) 、 土壤盐渍化(s)、水分(b) 、 温度(t) 及无限制(o)
?
1.土地潜力区
该系统以 水热条件 为依据,先按土地 生产 力的区域性差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作为评 价的零级单位,区内再进行类、等、型划分。
在同一潜力区内,土地生产潜力应 大致相 同,由 大致相同 的适宜作物、牧草、林木种类 组成,有 大致相同 的熟制、产量水平、土地利 用方向和措施。
我国共划分为9个潜力区:
?
?华南区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下游区
?云贵高原区
?华北—辽南区 ?黄土高原区 ?东北区
?内蒙古半干旱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2.土地适宜类
?
它是在土地区的范围内依据土地对农、林、牧
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可分为 8个适宜类:
?宜农土地类
?宜农、林、牧土地类 ?宜农、林土地类 ?宜农、牧土地类
? 如岗地黑钙土羊草针茅草地
? 在无限制的情况下为一等宜农、二等宜林、一等 宜牧的土地;根据限制因素的强度再分别评定农、 林、牧质量等级。
? 如上述土地资源单位,如果存在限制因素 (土层厚 度为50一79cm) ,则其限制因素强度所规定的等级 可以为二等宜农、一等宜林、一等宜牧的土地; 定出该图斑最后的等级为二等宜农、二等宜林、 一等宜牧的土地;在评出农、林、牧土地质量等 的基础上归并为土地适宜类。如上述图斑属宜农 宜林宜牧的土地。
目前一些省、市、县参考全国 l:100万土 地资源图的分级原则与分类系统采用了 类、 等、型三级 续分评价系统。类和级的多少均 应视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规划要求而定。
?
方法: 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程序: 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 高级归并。分别评定土地资源单位的农、 林、牧质量等级;
如: 河滩地—草甸沼泽土—小叶樟苔草草地; 平原高平地——黑土——旱耕地;
也可以用当地比较科学的 习惯名称。如蛇地、 甸地、梁地、黄土峁、围田、沙田;
图例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1、2、 3、4表示。
?
对全国 l:100 万土地资源图评价庆安地区有一地块标记为 333W12 表示三等宜农、三等宜林、三等宜牧,水文 与排水限制( w),限制强度为 2级(右上角 2),土地资源类型为谷地一沼泽土一杂类草 草地(右下角1)。
?
5.土地资源类型(单位)
土地资源类型是土地资源分类的 最小单位 , 它是在土地限制型范围内由地形、土壤、植被 和利用现状较一致的一组土地组成的,因此, 它不仅改造措施相同,而且经营管理和提高土 地生产力的其它措施也一致。
?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数量不限,名称可以用地貌 -土壤-植被-利用现状的联名法。
? 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的对象
土地资源单位
土地评价的依据
每块图斑中组成土地资源单 位的各要素的综合特征和限 制因素的强度
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
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 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 相结合
土地评价的程序:
? 评价的程序
? 评价的程序是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 归并。分别评定土地资源单位的农、林、牧质量 等级。
10个限制型;
?
中国土地限制因素以 地形坡度 为主,占受限制 土地面积的 42%,土壤侵蚀限制占 5%,盐碱限 制占5%,水文排水限制占6%。
在现有耕地中 坡度限制占受限制耕地面积的19%; 侵蚀限制已上升到14%。 说明人为因素在土壤侵蚀中的作用。侵蚀与潜 在侵蚀 (坡度 )占33%,是耕地的主要限制因素。
1)一等地 :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 量好;基本农田;
2)二等地: 对农业利用有一定的限制,质量 中等;需要改造才能建设成基本农田;
3)三等地: 对农业利用受到较大限制,质量 差;大力改造后方可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 田;
?
宜林土地质量等:
1)一等地: 最适宜林木生产的土地;无明 显限制因素;质量好; 2)二等地: 一般适于林木生产的土地;受 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的一定限 制;质量中等; 3)三等地: 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的土地; 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限制较大; 质量差;造林时需要有一定的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