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含答案】
山水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山水记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游东林山水记》的翻译原文: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
译文:一色的荷花满眼都是,清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清风的吹拂下,荡漾披拂,葳蕤生姿,荷花的芳香馥郁,被清风直送入怀中,袖中,缭绕在身,挥之不去。
一行人在古柳根小驻,准备下了两罂(瓮)美酒,几种菱芡(可做下酒之肴)。
又划船进入荷花丛中,歌声豪放,笑声热烈,声震山谷。
清风逐水而生,激起粼粼细浪;流萤翻飞,忽远忽近,明灭可见。
2. 谁能帮我找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要带注释和翻译短的,快一点,我给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202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山水游记篇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
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
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
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
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
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①者之可久也。
花虽微,而物理②有可感者,故记之。
(选自《戴名世散文集选》【注】①幽潜:指幽居避世。
②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盖/二百年物B. 其实/不及慧庆远甚C. 竟未/有知者D. 茂密/如曩时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盖()(2)涉()(3)恃()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4. 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与课内对比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请说说《爱莲说》和选文中作者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记游庐山苏轼仆①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
已而见山中僧俗②,皆云:“苏子瞻③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④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⑤。
”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⑥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⑦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⑧《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
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⑨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
(完整版)文言文山水游记

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
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第- 1 - 页共13 页《丰乐亭记》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
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第- 2 - 页共13 页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课外文言文补习山水游记篇2016--2017年中考试题(学生)

二、山水游记篇(一)《三峡》《河水龙门》阅读练习2017年郴州市中考题)(16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1)沿溯阻绝( ) (2)哀转久绝()(3)河中漱广( )⑷窥深悸魄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译文: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分)答: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4分)答: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
中考语文专题11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一、课内阅读(2022·黑龙江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千古兴亡,往事悠悠。
“悠悠”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魏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游溽,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宁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①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美秀而繁阴,及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它。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接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漠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湖、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中考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

中考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1. 求有关于山水游记的文言文短文,有翻译和注释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篁(huáng)竹:竹林。
5.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音。
(倒装句:宾语前置) 6.乐:意动用法,单字翻对……感到乐,句中则译为感到快乐。
7.取:这里指开辟。
8.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9.见:看见 10.水尤清冽泉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冽:凉 11.全石以为底:(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为:作为12.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 13.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14.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磐石。
1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摇摆,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6.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7.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①,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②,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③,不可以不更也,故易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
②家:安家。
③龂龂(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
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
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以愚触罪B.谪/潇水上C.而/适类于余D.故更之/为愚溪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谪(___________)(2)易(___________)(3)咸(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2)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井瀑布郦道元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
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①。
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
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②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河③。
北流入阳水。
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④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
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选自《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注释)①礕(pī)头山:和上文“阳水”,均在山东青州。
最新备战中考语文专项文言文复习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2012 •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
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2012 •山东威海)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1. (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
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
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
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 “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2012年浙江省湖州市】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以书邀余入山()(2)比出郭,日已夕()(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 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1. (1)书:信。
(2)比:等到。
(3)濯:洗、洗涤。
⑷ 谒:拜访。
2.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意思对即可。
)3.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意思对即可。
)《龙井题名记》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 (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于是(我)便放弃做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201 2年山东省菜芜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201 2 年山东省菜芜市】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然杭人游湖烨然若神人B.多于堤畔之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C .与杏桃相次开发惠子相梁D .石篑数为余言扶苏以数谏故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游六桥待月记》1. D。
2. (1)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丁,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3. 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附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山间雾气)一日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
”我当时被桃花所迷恋着,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 ,弥漫二十多里。
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钻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予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筍。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 m)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 1):棕熊。
⑤澧(f aιg)、镐(h 8)、鄠(h U)、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2012年山东省东营市】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2) 烈火而焚之()(3)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4)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2.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描写丘“石”的语句并在下面翻译出来。
3. 下面写“坐潭上”和“卧丘上”观感的文字,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2) “枕席而卧...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4. 结合《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钻鉧潭西小丘记》1. (1)去卩。
(2)点燃大火。
(3)即使。
⑷ 认为........... 鄙陋看不上。
2. 那高耸的石头相拥着向下倾斜的,好像成群的牛马在小溪里饮水一样;那些像兽角一样排列着、倾斜着向上的石头,好像熊罴在向山上攀登。
3. ①孤寂、凄苦、悲凉。
②心神愉悦、陶醉自得。
4. 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和重被重用的愿望。
《钴姆潭西小丘记》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
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
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
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
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