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ppt

合集下载

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ppt

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ppt
谢灵运、李白、杜甫、柳宗元 ……
公务旅行——张骞、郑和…… 宗教旅行——玄奘、鉴真…… 帝王巡游——隋炀帝、乾隆……
科学考察旅行——以徐霞客为代表
五、19世纪以前旅行发展的特点
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 经济状况有着宣接的关系。
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所发展,但 在规模上居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商务旅行。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及其性质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及其性质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原始社会早 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 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 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 求生性都说明它们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 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
二、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和意义
旅行费用低廉 旅行速度加快 运载能力提高 旅行距离增大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 2、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 3、第一次包价出国游 4、最早的旅行支票 5、第一次环球旅游
托马斯·库克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 旅游业的诞生。
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 性旅行活动而言,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 及其附庸阶层。
第二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和意义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1、产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使 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 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因而也 便产生了旅行外出的需要。所以,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实 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 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综观历史 上遗留下来的诸多著名的古老旅行线路,例如”丝绸之 路”、“香料之路”、“琥珀之路”、“食盐之路”等等, 都是这类活动踏出的踪迹。所以,联合国以及世界旅游组 织在很多研究报告中都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 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山东历史沿革及历史遗迹PPT课件

山东历史沿革及历史遗迹PPT课件

夏商周时期
夏朝
夏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如夏 亭、斟鄩等城市。
商朝
商朝时期,山东地区成为商朝的重 要领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西周
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小 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秦汉时期
秦朝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山东地区成 为秦朝的重要地区之一。
汉朝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 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成为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该文化的典型 特征包括黑陶和城堡等。
夏商周时期
夏朝
夏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如夏 亭、斟鄩等城市。
商朝
商朝时期,山东地区成为商朝的重 要领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西周
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小 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背景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沿革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次ppt课件,向观众介绍山东的历史沿革和历史遗迹,使观众对山东的 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背景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沿革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秦汉遗迹
总结词
秦汉时期遗迹是山东地区历史发展的 重要阶段,展现了统一国家的治理和 文化的传承。
秦代遗迹
汉代遗迹
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兴办太学和郡 县学,促进了文化繁荣。山东地区的 汉代墓葬和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 陶俑、铜镜和玉器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山东地区设立 郡县,修筑长城和驰道等基础设施。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简介PPT课件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简介PPT课件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京大学所发 行的部份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
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
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 北大任职。
学外,其余领域均高踞中国大陆
之首。在中国大陆的一些排名榜 中,各种排名均是以清华大学或 者北大居首。
内第一,更曾获评为澳、亚地区
最佳大学,名列世界第十四,比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及东京大学等 更高。然而,单就中国大陆而言, 大学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 清华,暂未见有其他大学能跃居 首二名内。
未名博雅 图 书 馆
百年讲堂 考古博物馆
未名博雅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 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 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
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
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 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 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未名博雅
历史名人
北大起源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京师大学堂,是中国 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 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 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 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院系设置 科研机构
学术成就
院系设置
人文学部 社会科学部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医学部 理学部
跨学科类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统到现代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PPT课件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PPT课件

13
琉璃河董家林村燕国古城的城角遗址
2020年9月28日
14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内景
2020年9月28日
15
潭柘寺
2020年9月28日
16
▪ 唐天宝年间,改称范阳郡。安禄山于755年 起兵范阳。后自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 阳为大都。这是北京称大都之始。
▪ 后史思明称帝,并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 京正式成燕京之始。
2020年9月28日
10
燕景八景之一:蓟门烟树
2020年9月28日
11
▪ 2、燕国
▪ 古燕国具体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现在 我们所说的是指西周燕国。公元前1045年, 周武王灭商,封召公奭于燕。
▪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一带发现 了规模庞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 续至西周的城址。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5
山顶洞人复原图
2020年9月28日
6
2020年9月28日
山 顶 洞 人 用 过 的 工 具
7
▪ 3、其他重要的考古发现:
▪ (1)东胡林人(门头沟),距今约1万年。 ▪ (2)房山镇江营遗址,约9000年前。 ▪ (3)平谷上宅遗址,约7500年前。 ▪ (4)平谷北埝头遗址,约6500年前。 ▪ (5)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约6000年前。 ▪ …… ……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
2020年9月28日
1
一、起源:考古发现中的“北京 人”
▪ 1、“北京人”的发现
▪ “北京人”距今有70万到23万年,主要居 住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 中。
▪ 开始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人类起源
的历史引之向前推进了50万年,它是“古

国史ppt课件

国史ppt课件
详细描述
科技人物如蔡伦、毕昇等,发明了造 纸术、印刷术等重要技术,极大地促 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他们的 科技创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全长约2万公里,是中华民族的 伟大建筑之一。
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进 程将加快。
经济全球化
04 中国将更加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推动全球化进程。
科技创新驱动
05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
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元化
06 中华文化将更加开放包容,促
进文化多元化发展。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重点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 朝的崛起和对外关系。
唐宋元明清
概述了这五个朝代的历史沿革,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等方面的变化。
近代史
晚清与民国
讲述了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辛 亥革命等重要事件,以及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详细介绍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艰苦抗战 和解放战争的历程,以及新中国的诞 生。
REPORT
国史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中国历史简介 •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 中国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 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与展望
REPORT
CATALOG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沿革与概况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沿革与概况

秦始皇嬴政的功业
统一中国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修路 建长城
长城
2、汉朝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分为西汉(前 206年-8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 两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 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而到 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 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 东 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 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 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 “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四)文化科技
1、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史记》 2、佛教传入中国 3、科技 造纸术(蔡伦)、地动仪(张衡) 4、医学 张仲景、华佗
• 地 • 动 • 仪
两位神医
三、魏晋时期(南北朝)
(一)简介 (二)同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历史事件 (三)文化进步
(一)简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 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 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 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 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 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 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 也趋于复杂化。
京杭大运河
•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 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 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 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 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课件

《历史沿革》课件
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交织
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交织在一起,探索人 类起源与命运。
中世纪
罗马帝国的崩溃与基督教的兴起
罗马帝国的崩溃为基督教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机遇。
意大利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意大利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对艺术、科学和人文主 义的热情。
宗教改革和欧洲的宗教战争
宗教改革引发了长期的欧洲宗教战争,显著改变了 欧洲社会。
科技革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4
塑造了世界的格局。
科技革新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未来
1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社会 和产业结构。
2 环境保护和全球化的挑战
环境保护和全球化问题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 重大挑战。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将为世界带来 新的引领。
清教徒的移民与美国独立的诞生
清教徒的移民和独立战争为美国历史注入了新的活 力。
现代
1
工业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制造业和社会经济
世界两次大战的发生和结束
2
结构,引领了现代化进程。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重大政治和社会变革,
留下深远影响。
3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制度
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制度的较量
《历史沿革》PPT课件
# 历史沿革 本PPT将展示相关领域的历史沿革,包括重要事件和人物。
古代
华夏文明的起源
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为中国 历史奠定基石。
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形成
儒、道、墨三家思想为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流 派,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 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病 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除继承消瘿散结外, 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 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 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 结的观点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 消坚” ,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 用。
⑵ 瘿病与消渴的鉴别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多有消谷善饥症状,应 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 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 甜味,而颈部无瘿肿。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 食易饥,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 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 数等症。
如晋《肘后方》首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 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 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病因 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 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 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常用药】: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 当归——养血活血 白芍——柔肝 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 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 玄参——滋阴降火 【加减】: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 黄芩、青黛、夏枯草; 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熄风; 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 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 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
⑵ 痰结血瘀证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 经久未消。 兼症:胸闷,纳差。 舌脉: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 【治法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主方 】:海藻玉壶汤。本方既能理气化痰消瘿,又能养血 活血,适用于气滞、痰阻、血瘀壅结颈前所致的瘿病。
2.类证鉴别
⑴ 瘿病与瘰疬的鉴别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 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 较大。正如《外台秘要· 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 央不偏两边也”。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 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 瘰疬论》说:“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 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外科正宗· 瘰疬论》言:“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 五枚”。
五.预防调护
⑴ 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在容易发生 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使用加碘食盐(食盐 中加入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 ⑵ 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 ⑶ 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 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 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阴虚火旺症状较重, 病情危重时,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病机:
1.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 久引起血脉瘀阻,以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2.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心、脾、肾有 关。 3.瘿病的病理性质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则 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 为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 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 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 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 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 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 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常用药】:以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 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 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 【加减】: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 鳖甲、白芍; 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薏仁、 怀山药、麦芽; 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版、桑寄生、 牛膝、女贞子; 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 或经闭,男子阳萎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山茱萸、熟 地、枸杞子、制首乌等。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 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加减】: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枳壳理气开郁; 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 丹皮、玄参、栀子; 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 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 蜂房、僵蚕、穿山甲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 用; 若结块坚硬且不可移者,可酌加土贝母、莪术、山慈姑、 天葵子、半枝莲、犀黄丸等以散瘀通络,解毒消肿。
⑴ 气郁痰阻证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结块小而质软 不痛,颈 部觉胀。 兼症: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 舌脉: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 【治法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主方 】:四海舒郁丸。本方功能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消 瘿散结,适用于瘿病早期由痰气郁结所致者。 【常用药】: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 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 【加减】:肝气不舒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 香附、元胡、川楝子; 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 利咽消肿。
⑶ 辨病情的轻重
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现有结节, 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热,大汗,烦 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2.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 有结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 则以滋阴降火为主。
3.分型论治
⑶ 肝火旺盛证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兼症: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 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治法 】: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主方 】: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 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瘿病;藻药散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适 用于痰结化热之瘿病。
⑷ 心肝阴虚证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 兼症: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 目眩,倦怠乏力。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主方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 宁心安神,适用于心阴亏虚为主者;一贯煎养阴疏肝,适 用于肝阴亏虚兼肝气郁结者。
3.讨论范围
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具有甲状腺肿大表 现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 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腺瘤、甲 状腺癌、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此类疾病可参考相关篇章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情志内伤 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 结颈前,则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使 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 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⑶ 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 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 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 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瘿、 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 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儒门事亲· 瘿》指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消瘿,以之作 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四.辨证论治
1.辩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需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 的轻重。 ⑴ 辨在气与在血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 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 结血瘀,病在血分。 ⑵ 辨火旺与阴伤 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 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 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涩, 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久居高地,水土失宜, 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 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运 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诸病源 候论.瘿候》谓“饮山水”“诸山水黑土 中”容易发生瘿病。
3.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 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 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 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 素体阴虚的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 加伤阴,常使病情缠绵。
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食失调 内生湿痰 气郁痰阻
情志不畅
心肝气郁
痰结血瘀

肝(心)火旺盛
瘿病

体质因素

⑴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 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 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 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⑵ 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发病 有一定的地区性。 ⑶ 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 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 现。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 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 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 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 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⑵ 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 土因素,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 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