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资料中特期末考试参考资料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及应对策略特征:1、一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

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2、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

3、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正在消失;投资驱动难以持续。

4、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5、资源配臵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臵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经济福祉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

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应对策略:1.以创新驱动发展;2.以制度治理国家;3.以改革解决问题。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

“稳”:稳增长、稳物价、稳预期、稳大局;“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及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及思考题答案_百度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 两大主要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
(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 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版本,抱歉。

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1、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私有制,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基础。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重要知识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知识。

一、理论梳理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2.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如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积极应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等。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邓小平理论的开创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思路,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层面上有了更为系统和成熟的表达。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提出的,具有重要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它强调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扩大了党的领导的范围,同时注重了改进党的建设。

5.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要点

导论导论(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有多少悖论和纠结?•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社会运动史。

•资本主义既创造了以往人类社会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又产生了人类历史罕见的战争劫难和暴力侵略奴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野蛮行为;•它既有蓬勃繁荣的上升时期,又有过大危机、大萧条的衰败阶段;•它既具有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内部需要和可能,又存在滞止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的内在阻力;•它既通过摸索和积累建立了一套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又自我加剧着阻碍社会生产力稳定增长的内部矛盾;•它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又积累着社会贫困、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它既以高新的技术、发达的生产、无所不包的市场改变了世界,又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南北差距的扩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威胁和爆炸性危机。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搞社会主义,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同样一个社会主义对西方“列强”和中国人民的意义是截然相反的,它使中国得救,使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

站在谁的立场上来看?运用什么理论来看?以怎样的哲学眼光来看?这里是有激烈思想斗争的。

•中国正义力量要坚持的思想和价值观,西方最希望中国人能放弃掉,转而跟从他们的话语、思想、议题,做它们思想的附庸。

1953年杜勒斯就主张用“和平演变”的方法,即通过“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来解决社会主义国家“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

•冷战后西方推行“价值观外交”,核心是希望孤立共产党等西方认为的价值观不同的政权。

中国政府指斥为新的冷战思维。

•关于“灌输”问题和“渗透”问题案例:苏联、东德社会主义失败的内部原因——追求统一模式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系庞大的军事机器——民族与宗教问题的粗暴处置外部原因:西方的谋划?1945年美国战略情报局情报专家、外交官艾伦·威尔逊·杜勒斯当着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面,在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我们如何对付苏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资料第一章1、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一)初步探索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基础。

(二)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为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提供了宝贵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缺陷(一)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二)还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

(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张道德感化,所有的理想都是空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什么?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剥去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摒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杂质,吸取了它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的更迭是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二是因果古典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把劳动看作价值的源泉,以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一)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特殊性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考试题型】1、简答题。

(说明、叙述为主)30分2、论述题。

(不同角度)70分评分标准:(1)观点是否明确(整理加工思考)(2)内容是否丰富(观点、争议、角度)(3)结构是否严谨【考试范围】1、怎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经犯过的曲折错误?4、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5、中国特色为什么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PPT课件内容整理+相关资料整合】1、怎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整个社会只存在一个唯一的经济主体,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废除商品生产。

实行按劳分配,把社会劳动产品直接分配给劳动者,消费资料由个人占有;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随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剥削和阶级将被消灭。

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必须实行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

(2)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人本价值的统一。

物质价值是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但社会主义人本价值则是更为根本的内容,社会主义进行物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创造物质财富必须以最大多数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根本出发点。

(1)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更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每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2)人权“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消灭“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

人权不是天赋既定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人权是绝大多数人的人权,而非少数人的专权和特权。

人权是具体的实际的有切实保障的。

人权应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3)自由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没有了自由对人说来就是一种真正的致命的危险”。

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提纲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提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复习参考1、两大历史任务和三件大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前一任务是实现后一任务的历史前提。

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已经取得的历史成果也有可能重新丧失。

中国共产党担当两大历史任务,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在此基础撒谎能够继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紧紧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样问题的回答就是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现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