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训练

合集下载

以_文言虚词归纳训练

以_文言虚词归纳训练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2·以·根据提供的句例,整理归纳“以”意义和用法一、用作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途径等,可译为等。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②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④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段太尉逸事状》)2.介绍动词涉及的宾语,或把宾语提前,表示处置的意思,可译为。

①(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②是岁大旱,野无草。

农以.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可译为。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

①武以.始元春至京师。

(《苏武传》)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二、用作词1.表示或关系,可译为等,或省去不译。

①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见愈难。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3.表示或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可译为等,或不译。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4.表示关系,常用在表的分句前,可译为。

①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①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原毁》)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三、用作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文言虚词)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亮乃.一耕夫耳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B.先生之.言此非聘大贤之.礼C.而.智术浅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D.挟天子以.令诸侯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2.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自号曰醉翁也B.山间之朝暮也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D.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前人之.述备矣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5.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以.光先帝遗德(来)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D.于:躬耕于.南阳(在)不求闻达于诸侯(比)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逐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人不知而.不愠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客之美我者B.臣之妻私臣C.由此观之D.燕、赵、韩、魏闻之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孟子·二章》)B.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特色训练42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特色训练42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特色训练42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3.乎
[实战高考]
(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 (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 (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
(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 4.乃
[实战高考]
(1)(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
(2)(2017·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3)(2016·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答案:3.(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4)表感叹语气,啊(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1)表顺承,于是、就(2)副词,表判断,是(3)表转折,却、竟然。

高考文言虚词及句式训练

高考文言虚词及句式训练
[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赞许”;②动词,可译为“给予”; 答案]①动词,可译为“赞许” 动词,可译为“给予” 答案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介词,可译为“ 动词, ③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④介词,可译为“和”;⑤动词, 可译为“对付” 动词,可译为“参与” 动词, 可译为“对付”;⑥动词,可译为“参与”;⑦动词,可译为 结交” 动词,可译为“帮助” 句末语气助词, “结交”;⑧动词,可译为“帮助”;⑨句末语气助词,表疑 问。
[答案]①代词,可译为“他”;②代词,可译为“他”;③副 词,可译为“难道”,表示反问语气;④副词,可译为“还 是”,表示商量语气;⑤指示代词,可译为“那”;⑥副词, 可译为“大概”,表示推测语气;⑦副词,可译为“一定”, 表示祈使语气。
(三) 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② 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②乃 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 忠贞之士也!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 此徒沽名耳。 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不得已而谢。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①连词,可译为“于是”,表承接关系;②代词,可 答案]①连词,可译为“于是” 表承接关系; 代词, 答案 译为“你的” 副词,相当于“ 表判断语气; 译为“你的”;③副词,相当于“是”,表判断语气;④连 可译为“竟然” 表转折关系; 连词, 词,可译为“竟然”、“却”,表转折关系;⑤连词,可译 表条件关系。 为“才”,表条件关系。
(十一 十一) 十一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① 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 奇哉② 人之思, 天惊石破,花开铁树, 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 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为其鱼之一鳞⑤ 龙之一爪也。 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 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 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 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 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 绝矣。 绝矣。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附答案)一、“而”的用法1、作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2、作代词,通“尔”。

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⑩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倚歌而和之()(8)正襟危坐,而问客曰()(9)侣鱼虾而友麋鹿()(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1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13)耳得之而为声()(1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16)某所,而母立于兹。

()(17)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18)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怒而飞()(2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1)决起而飞()(22)而控于地而已矣()(2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4)而宋荣子犹然笑之()(2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二、“之”的用法1、作代词:①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②第一人称,译“我”2、③作动词,可译“往”“到......去”3、作助词:④译“的”。

⑤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⑥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⑦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

⑧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奈何取之尽锱铢()(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5)月出于东山之上()(6)凌万顷之茫然()(7)哀吾生之须臾()(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9)苟非吾之所有()(10)耳得之而为声()(1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12)吾与子之所共食()(13)先妣抚之甚厚。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八个虚词训练课件共26张28页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八个虚词训练课件共26张28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来自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八个虚词训练课件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共26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训练1.而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何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乃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4.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5.且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③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6.若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7.所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④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⑤郦元之所.见闻(《石钟山记》)⑥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8.为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9.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⑤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⑥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⑦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⑧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⑨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10.以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⑤竞周容以.为度(《离骚》)⑥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⑧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⑪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11.因①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②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⑦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⑧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12.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④而耻学于.师(《师说》)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13.与①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14.则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⑥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15.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⑦宋何罪之.有?(《公输》)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⑨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16.乎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17.也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④苛政猛子虎也.!(《捕蛇者说》)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18.者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答案]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2.①通“呵”,“喝问”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④疑问副词,“为什么”⑤疑问副词,“为什么”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3.①副词,“再”②副词,表转折,“竟、却”③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顺承,表顺承,“就”④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⑤副词,“甚至”⑥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4.①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②语气助词,无义③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④副词,“岂,难道”⑤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些”⑥代词,表第三人称,“他”⑦连词,表假设,“如果”⑧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⑨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⑩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5.①副词,“姑且”②副词,“暂且”③副词,“将要”④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⑤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⑥连词,表示进一层,“还有”⑦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⑧连词,表让步,“尚且”6.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这些人”③动词,“似、好像”④代词,“这样”⑤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⑥动词,“及、比得上”⑦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7.①名词,“处所、地方”②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玉”③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地方”④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感受”⑤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情况”⑥助词,和前面的“为”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⑦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⑧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8.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④介词,“被”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⑦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9.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②代词,“哪里”③兼词,于彼,“在那里”④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⑤代词,相当于“之”⑥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⑦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⑧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⑨代词,“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10.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④介词,因⑤介词,把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⑧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⑩介词,表示“在……时候”⑪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11.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趁着”“趁机”③介词,“依,随着”④介词,“凭借”“用”⑤介词,“经由、通过”⑥连词,“因而”⑦介词,“依照、根据”⑧副词,“便、就”12.①介词,“从”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③介词,表比较,“比”④介词,“向”⑤介词,“对、对于”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⑦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⑧表被动,被⑨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13.①介词,“和、同”②连词,“和、同”③介词,“替、为”④连词,“和、同”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⑥动词,“亲附、亲近”⑦动词,“给予”14.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②原来,已经③连词,相当于“就”“便”“那么”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⑤就是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15.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结构助词,补语标志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⑤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⑥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⑦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⑧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⑨代词,“事理、道理”16.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②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③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④介词,相当于“于”⑤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吗”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17.①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②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③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⑤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18.①相当于“……的人”②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③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④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⑥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⑦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