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议论哲理类专题测练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湿漉漉的孤独陈应松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

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象是一下子跌入染红,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三 散文一测(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三  散文一测(解析版)

专题三散文专题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胡博士张中行胡博士是个有大名的民国人物。

在手持玉帛的人们的眼里是这样,在手持干戈的人们的眼里似乎尤其是这样。

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

一是他的事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

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

但是不管谈哪方面,都会碰到评价问题。

向一方偏,站在另一方的人们不能容忍。

居中,两方都会斥为骑墙派,总之将是费力不讨好。

不得已,只好谈一些琐屑。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已经是老人物了。

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

永远是“学士头”,永远穿长袍。

总之,以貌取人,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心里口中却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

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

说蔡先生那里是猜谜,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一撞。

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自然是笔勤,并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

还有个原因是他长于社交。

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

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

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有个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

可是看见他,又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

他是个聪明有趣的人,记得有次谈某年清华大学请他当校长,他回电说:“干不了,谢谢!”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个字不是也成了吗?”谈“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阴翳礼赞(节选)(日)谷崎润一郎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

这家餐馆的客厅历来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

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

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

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

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

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

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火,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

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漆器,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

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鲜而温暖的情味。

那感觉宛若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

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面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入耳里。

我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

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

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赞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

奶酪等与之相比,何其浅薄、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4)(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4)(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娘后窗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

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

“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

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

”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

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

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

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

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

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

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

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

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

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

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

2023届北京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专练(散文类)(word版 有答案)

2023届北京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专练(散文类)(word版 有答案)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札记京剧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它那俚俗的词句,有的唱词甚至文理不通。

但必须注意,京剧唱词大都是老艺人根据表演经验的积累,以音调韵味为标的去寻找适当的字眼来调整,只要对运腔使调有用,词句是文是俚,通或不通则在其次,因为京剧讲究的是“挂味儿”,可以说京剧虽在遣词用语上显得十分粗糙,但在音调韵味上是极为精致的,目前尚无出其右....者。

用俚俗不雅,甚至文理不通的词句,竟能唱出感人肺腑的优美腔调,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

记得外国一位戏剧家说过,好演员读菜单也令人下泪。

这就是说,把词句当作激发情感或情绪的一种媒介或诱因,使音调韵味成为感人的主要力量。

在京剧中,音调与词句俱佳,自然最好,倘不能至,我认为正如作文不能以词害意,京剧也同样不能为了追求唱词的完美而任意伤害音调韵味。

凡懂得并喜欢京剧的人都会同意京剧最吸引人的是在唱腔方面。

我小时在北京,观众到剧院,不说看戏而说听戏。

据说早先时候,一些老观众,只是闭目聆听,用手拍板,而眼睛并不看台上。

可见唱功在京剧中所居的重要地位。

也许这和我国艺术传统素重音乐有关。

早在先秦时期音乐理论就已十分发达。

连对艺术十分轻视的法家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如韩非就记有音乐的理论:“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外储说右上》)。

至于有关音乐的传说与美谈,如“广陵散”、“伯牙琴”等等,更是不胜枚举....。

这种艺术传统的基因也渗透在京剧中。

京剧老生从同光十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到谭鑫培、汪桂芬、余叔岩,再到言菊朋、孟小冬、周信芳、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在唱腔上经过不断的变化,形成各自不同的流派。

他们都使京剧唱腔能表现最丰富、最复杂的情绪,或凄怆、或悲愤、或沉郁、或高吭、或雄伟、或委婉……慑人心魄,使人陶醉。

我青少年时代听到一位国外音乐家去听刘宝全的京韵大鼓的情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68+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散文阅读68+Word版含答案.doc

题型八:归纳散文主题方法:1、解读题目法:有些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如《湖殇》《白杨礼赞》;有些即使没点明主题,也与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答题模式:写景状物类:文章通过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抒发了……的感情,体现(表达)了作者……的心志(观点、观念等)。

叙事类散文:文章通过叙述……(一件事或几件事),抒发了……的感情,表达了…的愿望(观点、态度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14分)戈壁听沙韩少功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

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

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

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

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

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

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

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

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

那林立的清真寺呢,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一)——议论哲理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相信与不相信龙应台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③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

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人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被掩盖,无法复原。

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

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④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淳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

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⑤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

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

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⑥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⑦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⑧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原来石很容易烂。

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

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

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⑨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⑩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

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⑪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⑫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

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⑬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有删改)1.概括回答下面关于“理想主义”的问题。

(1)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境遇如何?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对理想主义者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旦掌权,立刻腐化堕落;被弄权者拉下马,无法实现理想。

有品格,不被权力腐化;有能力,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2)相信—不相信—相信。

因为在现实中难以成功;现实中也许不能成就大事业,但对社会有引领作用。

2.文章第⑩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排比。

运用整齐的句式延续上文的几个话题,认识逐渐深入,言简意赅,气势贯通。

(2)比喻。

形象地运用萤火虫发光的比喻,写出爱情重在发生时的美丽,不单单在于长久。

3.请探究①⑨⑪这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渡。

运用相似句式承上启下推动各层次的逐渐深化。

(2)是全文的线索。

以“相信”“不相信”贯穿全篇,谈思考和认识的改变。

(3)彼此照应。

“二十岁之前”“二十岁之后”的表述展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认识逐渐深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执虚如盈张丽钧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

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

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

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

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

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

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

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

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

”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

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

浩叹四起。

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

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预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

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

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选自《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4.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第三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5.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恼了”“粗暴”“略去了‘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