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之悲与思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该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民的坚韧。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顽强。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遭受了无法想象的苦难,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抵抗着。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
他们在生活的艰难中,依然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的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小兵阿飞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成长为了一个顽强的抗战战士。
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伟大。
同时,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或是坚定的抗战战士,或是顽强的抗日民工,他们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最后,影片中的情感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和宝贵。
影片中的爱情、友情、亲情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挚和纯真。
特别是影片中的爱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对幸福的向往。
这些情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观看《一九四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民的坚韧。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都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观《一九四二》寒噤与深省的反思

观《一九四二》寒噤与深省的反思“1942”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影片,由冯小刚执导,以第二次空军工业化战争中中国民兵抵抗日本侵略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让每一个观看影片的观众都感受到了中国建国前夕中国勇气的力量,历史氛围浓重,激励了许多观众继续前行。
《1942》电影中,中国的军队虽然英勇,但是经历了连番的惨烈战斗,遍布着数不清的血腥景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观众对英雄和现实社会的反思,改变了观众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
《1942》电影中,观众被深深地拉进了一场绝对意义上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所做出的牺牲和斗争。
影片中,民兵们以拼尽全力抵抗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与命运换来了抵抗敌人的,从而也感发了观众对民族英雄的尊崇与敬佩之情。
《1942》也令观众反思,影片中英雄们的行动,让我们了解到了在战乱时期,每一个选择牺牲本身以维护国家事业的人,英雄们把自己的一生投入战斗,为了国家未来的付出了更多。
影片中再次强调了人民昂扬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们认识到在残酷的战争中,如果不齐心协力,就算再强大也不足以对抗。
观《1942》电影,我们也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是以勇敢的民族为象征的,只有带着勇气去拥抱挑战,才会有更多福祉带给我们。
当我们前行,遇到困难,让我们勇敢面对,在众多的困难中迎接最大的机遇,勇敢地接受挑战,只有拥有不畏艰难的信念,才能像英雄一样继续前行。
《1942》电影所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场抗日战争,更多的,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来维护民族利益,只有拥有真正的民族自尊,才能成就一个富强而又礼貌的国家,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一九四二》的寒噤与深省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非常鼓舞人心和励志的影片,它让我们了解到了在战乱时期,每一个选择牺牲本身以维护国家事业的人,让观众认识到在勇敢的英雄把自己的一生投入战斗,为了国家未来的付出了更多。
而这种深刻的反思从而发生,不仅有利于我们去努力拥抱挑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民族英雄的尊崇与敬佩之情,强化了我们的民族自尊,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正是《一九四二》电影所要传达的讯息。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观影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为《一九四二》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发布,预计2012年上映。
该片从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
《1942》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重启《温故一九四二》。
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也加盟该片。
《一九四二》更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1942》的背景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食人“的河南大饥荒: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下。
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
1942年,大灾来临,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境地。
灾民们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割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老婆。
末了还是被死神衔去。
然后灾民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
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食人”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
这次造成300万老百姓饿死,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
农业在中日军队反复争夺中受损严重:八年抗战,河南是中日对决的主战场,遭到战争的反复蹂躏。
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后退,直到依托黄河天险才略有喘息,豫北全境沦陷。
电影《1942》600字5篇高一观后感

电影《1942》600字5篇高一观后感推荐文章《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文热度:《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文五年级小作文热度:《1942》500字观后感5篇范文热度:《1942》500字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热度:《1942》600字高中观后感热度:《一九四二》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这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
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
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我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向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
我也在整理着自我,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
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比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
觉得自我太愉悦,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咱们此刻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仅仅打了个寒颤。
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样会这样?”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
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生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我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
”男生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一九四二》:一曲家国心灵之殇

《一九四二》:一曲家国心灵之殇《一九四二》结束时,我发现影院中还有一小半人坐在座位上把影片的主题曲《生命的河》静静听完才离开。
观看《一九四二》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当你看着灾民在逃难中将个体尊严的外衣一件件剥落下来,却仍然改变不了像野狗一样死去的命运时,你的心底会生发出彻骨的冰凉。
这种冰凉不是像《万箭穿心》那样反映现代个体人生命体验的冰冷,说到底,那只是现代人在温饱后产生的时代情绪,是一种通病,虽偶尔会致命,但大部分人仍然活着。
但《一九四二》的冰冷,是一种不忍目睹的绝望的冰冷,是在“活着”面前生命尊严、传统伦理和民族大义的全面崩溃,也是对视人民如草芥的强权的鄙视和无奈。
显然,冯小刚对于这部酝酿多年的心血之作充满野心,他试图展示出“活下去”这个最原始的生理本能所具有的压倒性力量以及对最原始的生命诉求被漠视的悲悯。
应该说,全片对于河南300万灾民被饿死事件的解读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见解,但做到了基本的重现和还原,历史的真相常常被遮蔽,而《一九四二》勇敢地将这些尘封的历史重新扒拉开,这也算是一次对亡灵们的告慰。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当人连饭都没的吃时,性往往就成了交换的大筹码,影片中有不少表现用身体换粮食的场景,有些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让人动容。
但有些片段,也许表现得有些过了,比如说,两场日本飞机群对混杂着国民党军人的灾民队伍的轰炸,画面上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可以说,冯小刚是用拍《集结号》中军人之间的战斗场面来拍摄这种“屠杀”场面的,表现的力度和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不是一定要表现得如此直观和血腥?表现小人物命运冯小刚一向得心应手,张国立、徐帆、冯远征等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有些细节甚至有点喜剧效果,这让被啧啧叹息声包围的影院偶尔传出轻松的笑声。
影片对蒋介石的塑造还是比较客观的,陈道明将蒋介石老谋深算的政客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和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本片中可以算作是良心的代表,只不过有时良心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衬托悲剧的无情,这也算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姜文、陈道明、张国立等主演的中国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村民们与日寇的斗争、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期间,村庄里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面对着日寇的铁蹄,生活异常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人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
这些细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后,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通过对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展现,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从而珍爱和平,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电影《1942》之影评

电影《1942》之影评第一篇: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周海英包文姝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电影通过双线并行,分别以老东家、栓鹿为首的灾民家庭和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出了悲剧时代下的中国所面临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尊严与生存的冲突,信仰与肉体的斗争,真相与谎言的交织,良知与利益的纠缠,逃难与逃亡的演变,发出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的关怀与追问。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这部电影是一段对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一段对生命人性的关怀与追问,它展现出了一个 70年前的中国,一个积贫瘠弱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一个早已被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遗忘了却又必须面对的中国,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河南人所刻骨铭心而又不愿回首的中国。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尊严与生存充斥,信仰与肉体斗争,真相与谎言交织,良知与利益斗纠缠着……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对,没有什么是错,一切似乎都是合理,一切又似乎都是毫无意义。
剩下的只有饥饿,只有逃亡,只有绝望……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但在饥饿面前,这种对立失去了平衡。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XXX
看完《1942》的心情,用复杂这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不可名状,又难以言说。
电影讲诉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绝望的年代,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国破家亡、天灾人祸、硝烟滚滚。
外有强敌入侵,国势积弱,同为同盟国抵抗轴心国付出了巨大牺牲,国际地位不受承认;内有旱灾蝗虫,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哀嚎遍野、易子而食。
这样血淋淋的现状摆在眼前,就算有报国济世之志,也难免沦为战火中的炮灰。
影片中那么多人逃荒而没有参军便也不是不能理解,选择上战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一场看不到希望且随时可能牺牲的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此可叹,抗日前线的英雄战士是怀着怎样的血勇与决心在拼死奋战,一句保家卫国便可不顾政局的混乱。
爱国精神那么可敬又纯粹,胜利的荣耀属于这些长眠地下的无声者。
影中河南省长尊敬主席有担当、体恤百姓有爱心,屡次求粮而不可得,好不容易求到了粮食又根本不够,想着群策群力叫下属来开会分配粮食会议又变得争吵不休,面对手下拿粮换来的黄金又不得不收下用来打通关系方便下次“面圣”。
在浊水之中想做一泓清流实在太难,便是想效仿卸甲
归田在这灾年乱世也不可行。
战乱加上饥荒那就更惨了,官场黑暗,战局不利,报国无门,不参战也要在逃荒路途中妻离子散,随时面临死亡威胁,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讲的都是别人的经历、过往的历史,感同身受大概是不可求的,但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昔日先人的这份精神情怀还是令人恢宏志气,值得时时谨记。
如果说对于一个电影可以作评论,那么对于一段历史,似乎只能反省和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年,中国民众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不幸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倍受战争的威胁、苛捐杂税的盘削、贫穷的折磨,病痛的煎熬,而雪上加霜的是泱泱的人口大省——河南省民众。
是年,河南发生了“触目惊心的大旱灾,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
灾民在吃光树皮、野草之后,为了活命,不得不走上险象环生的逃荒之路。
这里正在演绎着一场空前的夺命大战——人与灾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苦博。
这,就是影片《1942》为我们展现的那场灾难的场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影片镜头聚焦在两个视角:1942年逃荒路上的灾民和富丽堂皇的重庆蒋介石官邸及美国驻重庆大使馆。
影片的场景在灾民与官方两个方向不断转换:
一边是逃荒路上人们吃光了干树枝、树皮、树叶、野草以果腹;一边是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来到受灾最重的延津县筹措军粮时,县老爷们以名鱼大肉相待。
一边是艰难、无力地自东向西行走在赤地千里上的数百万逃荒大军;一边是起初与灾民相向而行全副武装、荷枪实弹奔赴抗日前线,后来同向而行、溃不成军而又抢掳灾民钱物甚至逃荒工具的国军。
一边是在饿殍遍野的中原大地上,李主席恳请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减免河南省的三千万担军粮,蒋司令“掷地有声”的回答: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一边是李主席千里迢迢来到环境优美、富贵大气的蒋介石官邸,准备向蒋总统面述河南灾情,以求政府援助,却无奈被蒋的幕僚向蒋汇报的一些国内外“大事”而语塞,只好灰溜溜的回到他的驻地去处理那些无粮可食的灾民的那些“小事”。
一边是美国记者白修德凭着职业操守,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片荒野千里的大地上,拍摄的灾民在逃荒路上遇到的一系列凄惨的场面(包括饿狗撕咬那些饿昏了的灾民——狗吃人);一边是蒋大总统被这些照片所激怒:在他所统辖的大地上,他的子民发生这么大的灾荒他竟“不知道”,他不是为饿死了数百万子民而难过(与他来讲,这是一件很小的事),而是因为竟被一个外国记者揭了“家丑”而动怒。
……………
这块满目苍夷的大地,被凶残而无人性的日军,又狠狠的捅了一刀:他们利用给灾民发放救济粮的手段,“笼络人心”,然后把枪发到灾民手里,让灾民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同室操戈,兄弟相残,那是一种怎样的血腥场面呀?我们不能怪灾民“有奶便是娘”,试想一下,在那种生不如死的境况下,灾民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口饭吃,让饿的快要粘连到一起的肠子能有物可填。
悲剧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日军用6万兵力,打败了国军的40万部队!其实国军已经不打自败了:高楼大厦,需要有无数的基石去奠定,基石不牢,大厦何以去附?
影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惨烈的逃荒画面,无声的告知我们一个道理:后来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不是偶然事件!!一个不但置自己的灾民于不顾,而且加剧灾难蔓延的政府,一个将子民的性命当作草芥蚂蚁一般的政府,怎么能取得胜利?古语所言极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再坚固的大坝,也需要防范小小的蚂蚁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大至国家,小至个人,皆是同理。
灾难面前的女人们
看《1942》,不能不提及里面的女人们。
女人如花,那是形容和平年代,物质生活相对丰实的女人们。
影片里面身份不同,结局却相似的两个女人的遭遇告诉我们:在挨饥受饿,生命不保的时候,普通的女人首先是人,是将尊严降低到尘埃里的求取活命的人。
星星是东家老范的女儿,是一位清高自负,有着花一样的年华和青春向往的中学生,逃荒路上仍然不改大小姐的脾性:带着爱猫一起逃荒。
逃荒伊始,平日富裕生活带给她的油肠滑肚,
使她宁肯把自己的那份干粮让给猫吃,而乐意饿着自己。
随着逃荒天数的增多,随着自家的粮食、马车、首饰细软全被撤退的国军抢走,尊严和娇性也在逐渐的消失:先是默许父亲将她的爱猫杀了作为全家的一顿美食,她也分得一杯汤羹;再是一直暗恋她的栓柱,用几块偷来的饼干诱惑她,想和她睡觉,她撕下读书人的脸面,趁乱抢走了一块饼干,如果说这时的她还有一份薄薄的尊严的话,那么,后来逃到洛阳时,她自告奋勇的将自己卖给人贩子,甘当任人玩乐的娼妓,而只为了有一口饭吃时,自尊已经扫地。
她用事实说明了:尊严不能当饭吃!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花枝(徐帆扮演)是瞎鹿(冯远征扮演)的老婆。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貌美如花,温良贤淑,如果在正常年月,她可能是男人们眼里的的尤物。
可不幸她生活在1942年的河南延津,注定了她只能有一个悲惨的命运。
逃荒路上,瞎鹿为了给病重的母亲治病,偷偷的准备卖掉女儿,被昏睡着、饿得手无缚鸡之力的花枝听见,母性的力量使她战胜了饥饿带给她的软弱无力,拼死夺回了女儿。
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为了生存,将自己主动地两次要献给栓柱:一次是为了那几块饼干,一次是想被人买走却苦于有两个累赘——她的一双儿女,她想通过栓柱带她的孩子,自己可以金蝉脱身。
此时的她,早都不知情为何物,只关心的是她及两个孩子的命何以为续。
虽然冯小刚用的是幽默的手法,可看到这里,让人没法笑场,没有低看花枝,而是自然地接受花枝的行为:正如她从丈夫手里夺回女儿,那是一个母亲的天性使然,不需赞赏一样,此时她的做法也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本能使然,也无需指责。
对徐帆在《唐山大地震》中的表演不是很苟同,感觉把一位丧子母亲的悲痛,无法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反倒使人感到有一种做秀的成分在其中,主要缘由是徐帆那种独特的、嗲声细语的声腔在作崇。
同样是这种声调,徐帆在《1942》中的本色出演,把一个在饥饿面前,人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那种无奈演绎得很贴切、很到位。
以上是影片告诉我们灾难面前的普通女人们。
生活中除了这些普通女人们,还有极品女人。
我眼里的极品女人,不是那些家境富裕、自视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女子”。
而是面对枪口,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浪漫而相对的鉴湖女侠——秋瑾;面对铡刀,临危不惧的15岁少女刘胡兰;面对严刑,坚贞不屈的江姐……。
这些英烈都属于:人中人,非常人。
慈善从身边做起
影片中的东家老范也是个耐人寻味的角色。
在饥荒已经蔓延,大伙都没有什么可吃的时候,他囤积粮食和财物,想独善其身,将他的财物传给他的子孙后代。
可没想到的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包括他在内的全县72个大户,悉数被抢,更令人喟叹的是:在这场抢夺粮食之战中,他的儿子不幸被急眼的灾民刺死,房屋被烧。
财主的本性是把财物看得高于一切人情。
逃荒路上,老范以前的伙计瞎鹿为了给老母治病,想卖掉女儿,和花枝大打出手,老范在实在没法装作看不见的情况下,拿出平平一碗米(他家的马车上拉着沉重的粮食),递给瞎鹿,还不甘心的说:“灾过了还我”。
直到他的所有财物和粮食被抢一空时,他才幽幽地说:“啥都没有了,那小米真该借给你们一斗”……
吝啬的老范,最后的结局和普通灾民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一般的灾民还要惨:老婆和儿媳先后死去,女儿为娼,历经磨难,来到他心目中的圣地——陕西,低头一看,千小心万呵护的小孙子,竟被他在扒火车时给闷死了。
这时的他,感觉到逃荒毫无意义,感觉到活着和死了没什么两样,于是凄凄惶惶的一个人向着家的方向蹒跚的走去,哀莫大于心死!一场好戏在他身上还没演完,就早早的谢幕了,更别说流传子孙呢?悲哉!悲哉!
从这个吝啬而又悲哀的东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现实给他和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若想要子孙安好,先用慷慨为子孙载好庇荫树,用善心为子孙铺就阳光道!
无论多么难崖,多灾多难的1942已经随着岁月的流失,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回眸一望,不是寻求责任,而是为了寻求启示:一个国家要永葆其生命力,必须做到:使其政府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使其民众有相对的自由,压抑得太久,就会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