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读后感
观1942有感

观1942有感
【篇一:观《1942》有感】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气晴朗,我去看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片名叫《1942》。
1942年,在河南发生了一场在旱灾,电影《1942》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河南记忆。
河南因为一场旱灾,群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河南有一位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迫,由于旱灾,河南的人民开始逃荒,老东家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他们漫无目的地走着,在逃荒的路上,日军多次轰炸,横挡,逃荒的人们死亡惨重,国民党也抢走了他们的东西,由于没有吃的,只能吃被磨碎的树皮,为了让家人活命,许多年轻女子,都把自己卖了出去,让家人有了少许的口粮,他女儿被选中了,范殿元很高兴,因为女儿能活命了,一家人都能活了,但当女儿走时,他去很伤心,因为女儿不能在身边陪他了,他继续走下去,活下去,但他有生的希望时,他与其他逃荒的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孤零零的人,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决定竟是“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这一场天灾人祸从天而降,许多人要么就是在饥寒交迫中死去,要么就是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下死去,许多中国人背信弃义投靠日本人,因为政府迟迟没有军粮,这正是那时政。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
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
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
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
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那是一个灰色的年代,战争、饥荒成了河南人民的所有。
穷人,妻离子散,财主,家破人亡。
活下来,活下来,是人们走在逃荒路上的唯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一九四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1942,在世界范围内或许是个伟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世,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但对于中国河南却是一个惨绝人寰的年月。
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对的是寸草不生,饥馑。
老东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轮回之说可以算是报应,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论哪种说法,最后给予老东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赎。
患难见真情,也许是对此片的最好诠释。
大灾之年,有的人身处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从高高在上的土财主,到孑然一身的难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
儿子猪狗不如,要强暴长工媳。
他只会纷纷地骂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则,也是实际的不作为。
长工家逃难途中借粮,他工于心思,也有心存恻隐。
瞎鹿死了,在那个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岁月里,他将长工一家承担起来,儿媳饿死,他懂得阻拦给孙子喂食最后一口。
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颂德,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最活生生的人。
朝不保夕,依然身怀重器,手握人伦。
偷窃保命,抢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过分的光景,卖儿卖女已属再合理不过了。
女儿卖身为换一口粮,他懂得不舍却也无奈。
此时让大家都能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
人人都可以最亲密,也可以最疏离。
关键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别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条线就是政府的救灾力度。
兵荒马乱,人命就更加轻贱如蝼蚁。
你能看到甘地绝食,看到丘吉尔感冒,却看不到三百万人饿死。
有了救济款也拨不到难民手里。
各式各样地充耳不闻。
“灾民饿死了,国家还在;当兵的饿死了,打了败仗,就亡国了。
”听着貌似合理,其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谬论。
百姓都死光了,打下个空城又有什么用。
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
1993年5月10日,位于泰国那坤巴统省的开达(Kader)玩具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88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另有469人受伤。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1942观后感范文(一)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向游走在故事中。
以往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我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向担心并期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我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理解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理解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应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这恨中,既有国民政府置若罔闻,于民族灾难不管不顾和对灾情的错误研判;还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无能以及政府官员各自为政,以个人利益为重勾心斗角的丑态;也有战区司令蒋鼎文等军官不顾灾情,愚弄百姓从中渔利。
1942观后感范文6篇

1942观后感范文6篇《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
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1942观后感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1942观后感(通用19篇)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通用19篇)1942观后感篇1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篇2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1942》观后感
我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看后心情异常沉重和难过。
天灾、人祸、国难,一系列沉重打击,如暴风雨般倾盆而至,通通砸在河南老百姓头上。
可怜的国人,陷进了人间地狱,真是生不如死。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相继爆发太平洋战争,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烟战火。
不仅是战争让河南人民置于水火之中,而且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又让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
他们忍受着没有粮食带来的无边无际的饥饿、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乱炸、被国民党军队抢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饿死他乡。
片中展示的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无论老少男女,无论穷富善恶,都遭受着人类最大的苦难,几乎到了极限。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
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
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
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最后是祸端愈演愈烈——不仅发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卖儿卖女卖老婆比比皆是,一个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致使300万河南人民成为冤魂。
而统计上报中央政府的数据却是1000多人!
不管多大的灾难我们都能挺过,因为我们的民族不会像濒危动植物一样害怕灭绝,因为大多数人能够活下,因为无论少了谁这个世界都依然正常运转,更何况是13亿中仅占总数的百分之零点几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总之,蒋介石很淡定,“国民政府”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