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合集下载

一九四二观后感 坚定理想信念

一九四二观后感 坚定理想信念

一九四二观后感坚定理想信念篇一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影片里那一幕幕悲惨的场景,让我觉得特别揪心。

人们在饥荒中苦苦挣扎,为了一口吃的,啥都能做出来。

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无法想象那种饥饿到极致的感觉,但电影真的把那种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就在想,那时候的人们咋就这么惨呢?可能是老天不开眼,也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太混乱。

咱就说,要是换做现在,能有这么惨的事儿?我觉得不能!这是不是也说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有多重要啊。

看着那些瘦骨嶙峋的人们,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他们可能前一天还对生活充满希望,后一天就被饥饿和灾难打倒。

这让我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那种情况下,能撑多久?也许一天都不行!电影里的老东家,一开始还有点家产,可到最后啥都没了。

这让我想到,人生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谁能知道明天会咋样呢?可能今天你还风光无限,明天就一无所有。

但话说回来,就算一无所有,只要人还活着,是不是就还有希望?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太幸福了!不愁吃不愁穿,还能有各种娱乐活动。

可我们有时候还不知足,还在那抱怨这抱怨那。

想想一九四二年的人们,我们还有啥资格抱怨呢?总之,《一九四二》给我上了一堂沉重的课,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过去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篇二一九四二观后感嘿,朋友!《一九四二》这部片子,真的把我给震撼到了!那画面,简直了!到处是逃荒的人群,饿得眼睛都发直,我就纳了闷了,咋就能惨成那样呢?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也许是时代的悲哀。

看着那些小孩子,瘦得跟小猴子似的,我的心都碎了。

他们本应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可现实却是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

这难道不可悲吗?影片中的一些场景,让我觉得又气愤又无奈。

那些当官的,自己吃得脑满肠肥,却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

这算什么事儿啊!我就想问,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也有一些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善良和底线。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精选篇1)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XX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六年级作文

《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六年级作文

《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六年级作文《1942》是一部描写饥荒的电影,出色的演技令人瞠目结舌。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1942》观后感二星期六,天空中下着濛濛细雨。

我们小记者来到凯得利电影驰看电影《一九四二》。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问妈妈:“《一九四二》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我看了就知道了。

到了电影院没多久,电影《一九四二》就开始放映了。

我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观看。

可是看着看着,我的眼泪流出来了,也没有心情再吃爆米花了,心情越来越沉重。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2,希望大家喜欢!1942观后感篇一昨天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情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后来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

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

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

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

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己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

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

贪污腐败,只为自己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

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接着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天灾人祸令人害怕,所以国家的强大才会显得如此重要,有国才有家。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叫《1942》的电影。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国民党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自相残杀。

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

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国民党最高领导——蒋介石。

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

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1942》观后感二周六,亳州晚报高年级小记者在凯得利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

它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

电影讲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一次大旱灾,当时在某个村子里只有地主老东家有吃的。

一天,一大群饥饿的村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去老东家借粮食,结果双方发生争斗,把老东家的房子全部烧掉了。

1942观后感5篇

1942观后感5篇

1942观后感5篇《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

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1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

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
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

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

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

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

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多线并进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是会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

而这种格局对历史题材来说是提升水准的一个要求。

一位传媒学者曾如此描述过理想化的传媒品格:“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我无意用这种品格去对应任何一个导演或者是作品,因为那是一种理想。

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于追求这种理想,更多的是暴露丑恶。

他曾说,《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

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知耻”。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在面对饥荒的时候,国人的猥琐、自私都呈现出来。

这种批判跟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犹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在那部影片中,犹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旧不忘记贪财的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