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观后感200字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一)观看完《1942》,从影院出来,一位阿姨感慨:这是一部很正的片子。
我觉得这是个很恰切的评价,《1942》包涵了很大的历史内容,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是不能用悲剧或者喜剧来简单定义的。
《1942》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历时18年的等待,9个月的精心准备,奔赴8地拍摄,整个制作团队在重庆河南等地来回奔波。
冯小刚如此大手笔的制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煽情赚眼泪。
观看时,除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此时河南大旱,又遇蝗灾,上百万民众遭遇饥荒,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从河南到陕西潼关的大规模逃荒。
逃荒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扒火车被踩,被轧死者也无数。
影片以河南民众逃荒的时间和路线为轴,展开了对逃荒过程的真实再现,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重庆欢迎外国特使的演练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河南的灾荒更显出复杂的意义,具有更深的内蕴。
面对生死,人性最容易呈现出来。
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人往往无法和多数的其他人站在一起,而是选择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站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人们又需要不断做出抉择,不断地放下很多东西。
为了活命,邻村的乡亲们准备去抢财主范东家的粮食,为了保住活命的粮食,范东家让乡亲们大吃一顿的同时,让长工拴住去报官。
当乡亲们知道这一事实后,杀死了范东家的儿子,抢了他家的粮食。
就这样,范东家带着剩下的余粮也开始逃荒。
影片将就这样将每个人面对灾荒的态度真实呈现了出来,丝毫不掩饰。
为了活命,吃的问题已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关乎生死的粮食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情感,包括乡情,邻里情,爱情,亲情要吃要活命,饥民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这些原本在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
人性的复杂多面真实地呈现出来,瞎露为救高烧的老母亲准备拿自己的女儿换小米,为了给刚生产的寡嫂熬汤补血气,星星杀了自己一路带着的猫。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篇一看了《浴血突围1942》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那战争的场面,真的是让我惊到了。
枪林弹雨就像雨点一样密集,子弹“嗖嗖”地飞,感觉都能把空气给划开了。
那些战士们,就像一群钢铁硬汉,在炮火中穿梭。
我就想啊,他们难道就不害怕吗?也许他们也害怕,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身后有老百姓,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所以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呗。
就说那个主角吧,我记不太清他的名字了,他带着自己的小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想要突围出去。
那情形,就好比是一群羊被一群狼围在了中间,可是这群“羊”可不好惹。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左冲右突,那战斗的激烈程度,简直可以把整个屏幕都给点燃了。
我看着他们那坚毅的眼神,心里就琢磨,我要是在那个时候,估计早尿裤子了,我可没他们那么勇敢。
电影里有个场景特别让我揪心。
有个小战士,看着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他的腿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
他躺在地上,疼得脸都扭曲了,但是他还紧紧握着自己的枪,嘴里喊着:“别管我,你们快走!”这时候我就在想,他还是个孩子啊,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十七八岁可能还在学校里为了考试发愁呢,可是他却要在战场上面对生死。
这差距,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时候我又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太幸福了,就像在蜜罐里一样。
可是我们有时候还不知道珍惜,还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真不应该。
这部电影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不是游戏,不是电影里演的那种打打杀杀看起来很酷的样子。
它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是会让很多家庭破碎的。
那些战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最起码应该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别让那些战士们的血白流。
要是我们还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得起他们吗?这就好比是人家辛辛苦苦种的果树,结果我们在树下乘凉还不知道爱护,这说得过去吗?总之,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收获满满,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也让我对那些抗战英雄们充满了敬意。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5篇-最新范文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5篇《一九四二》戏里戏外对逃荒饥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潜台词,都隐含着一种将精英与大众对立,让精英成为大众救星的文化立场;然而,这种意识形态既偏颇且危险。
影片的另一重道德困境在于该片的主创者对于史料的选择性运用。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1)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以往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
因为饥荒,灾民能够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
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能够卖掉自我的妻儿,女人能够出卖自我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
影片大胆地描述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
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终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
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向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
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
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能够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1942电影的观后感作文(2)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1942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
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
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
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
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电影《1942》800字5篇初二观后感作文

电影《1942》800字5篇初二观后感作文《一九四二》的拍摄横跨7地,历时135天。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我爸爸妈妈都是电影迷,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正是因为观影无数,我们已升级为奥斯卡院线的金卡会员。
还是因为观影无数,从记事开始,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几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
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恐怕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2013年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
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
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作文/发国难财……。
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电影观后感200字
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200字的文章。
欢迎大家阅读!
1942电影观后感200字六十年后的故事,十九年的重拍,冯导和震云的夙愿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当年列祖列宗们的悲惨世界。
其实作为我个人一直很排斥中国在21世纪之后的电影,明星们的各种丑闻爆料,各种潜规则和商业广告植入性广告。
让我们很难找到像当年洗澡、盲山、盲井那样的纯中国精神。
中国确实是一个很有故事性和历史性的国家,但是也不要一味的去重翻那些历史好么?难道我们的前辈都是英雄么?难道我们的国家一度的统治过全世界吗?当你晚上一打开电视不是特么的亮剑就是甄嬛传,当你一打开一电视发现不是征婚就是勿扰的时候,你难道不会疲倦吗?我也不是一个愤青,我也很欣慰中国一直在走强国路线,而不像印度,追求国强,而不论国富民强的道理,像一只晚期癌症的老虎。
我说的这些,也是和电影有关,和导演本身有关。
冯导拍摄这部电影,就是想通过一个逃荒的角度去看二战时的中国,一个偌大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强弱。
当我看了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我想我就和冯导一拍即合了。
我们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到底当初为什么会深陷亡国之危机?简单,一次逃荒就可以看到全部,政府的决策、民众逆来顺受的意愿、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
重点说下几个比较有点的剧情。
一:日本人第一次飞机轰炸。
这一刻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在面对灾难的态度,就和冯导所说的一样——我比你多活一天,我就比你幸福。
我在想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一个人想到往空旷的地方逃呢?只知道漫无满地的抱头鼠窜,嗯,也许你会说,他们从来没见过飞机,但是这个思维总该是有的吧?炸弹只会往人多的地方投,你逃到空地旁自然不会针对着你一个人去炸,其实这个道理就像现代人懂得地震逃生一样。
最主要的是大难之后人们互相的态度,在这里我觉得不该去刻意丑化国军,更真实的应该是人们乱作一团互相抢包抢车更好,相信过河拆桥更符合中国人面对劣势时的本性。
二:白修德送照片。
首先赞扬了政府的踢足球现象,之后是老蒋的特色国家领导人思想,其实这里需要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目光,政府是不是不知道这样的事,老蒋在看完照片后的神级表情是不是代表他也不知情,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在歌舞升平中毫不知情同胞们就在受饱腹之苦,重要的是政府知情不报不提供粮食援助,这一切在国外人的眼光里都是不可思议的,而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那几百万的河南人的存活居然是靠
了美国人的几张照片,怎能让我们不心酸?从宏观上看,其实蒋介石在二战时的方针非常明确,亡人可以,不能亡国,其实如果一个真正懂历史的,就会知道蒋介石的国际援助方针当初给了日本多大的亏。
国民政府诚然腐败,但是在国家的功绩上是不可抹消的。
《一九四二》里很多地方与历史不符,当然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是改编自一篇小说的电影,所以只当娱乐,套用一句俗话,就是这不是现象,但这是本质。
我不想再看到《唐山大地震》,也不想再看到诸如《一九四二》,不论好坏,不论手笔和戏份,只因我是中国人。
我们无权为历史添上任何一笔,也不为现在生活作任何评价,只要活着就好。
1942电影观后感200字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
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
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
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
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
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电影观后感200字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