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942观后感500字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该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民的坚韧。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顽强。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遭受了无法想象的苦难,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抵抗着。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
他们在生活的艰难中,依然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的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小兵阿飞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成长为了一个顽强的抗战战士。
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伟大。
同时,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或是坚定的抗战战士,或是顽强的抗日民工,他们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最后,影片中的情感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显得尤为珍贵和宝贵。
影片中的爱情、友情、亲情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挚和纯真。
特别是影片中的爱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珍视和对幸福的向往。
这些情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观看《一九四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人民的坚韧。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都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1942》500字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一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一九四二读后感

一九四二读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姜文、陈道明、张国立等主演的中国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村民们与日寇的斗争、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期间,村庄里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面对着日寇的铁蹄,生活异常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人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
这些细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后,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的人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懦弱退缩,有的人则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
而这些表现正是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所导致的,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性在战争中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通过对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展现,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观影后,我深受触动,对这部电影有了深刻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从而珍爱和平,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优秀9篇)

观看一九四二观影感范文500字(优秀9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一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
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
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
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
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
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
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
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电影1942观后感篇二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__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电影《1942》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以中国抗战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首先,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
电影的画面质量和音效处理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
同时,电影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计也非常考究,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其次,电影的情节非常紧凑。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示了当时民众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明,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景故事。
最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电影以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视生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194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制作精良,情节紧凑,表达深刻的主题。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抗战时期的历史和民众的苦难,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范文5篇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
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
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1942》1500字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直游走在故事中。
曾经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己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直担心并希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己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接受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接受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面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电影1942 观后感5篇

电影1942 观后感5 篇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 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 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1942观后感500字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
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
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
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看1942观后感500字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1942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
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看1942观后感500字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国民党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
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
免于一死。
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国民党最高领导——蒋介石。
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
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看1942观后感500字我爸爸介绍我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1942》,看完之后我心里很震惊,庆幸我生活在新社会。
影片说的是1942年的河南,当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兵匪横行。
当时河南一千三百多万人,死掉了三百多万人,让我震惊的场面是,人吃人,狗吃人,为了活命,四升小米买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
而重庆的达官贵人,却在莺歌燕舞,推杯换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在外国记者白修德的揭露下,政府才发下来救命粮,但是被贪官层层盘剥,到老百姓手里已经少的可怜了。
如果有地狱,我想这样的情景就是吧!
当时的兵,抢夺逃荒的百姓,像强盗一样横行霸道,现在呢?XX年的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无能、官员腐败,连救济粮都贪腐,现在呢?国家领导人总是第一时间到达抢险救灾第一线指挥
救援。
当时粮食是多么珍贵啊!现在呢?我们的粮食多的吃不完,衣食无忧,不知道珍惜,吃不完的就扔了。
如今人们一天浪费的粮食,都够救活那些饿死的人们。
看了这个电影,我的想法很多,但是我现在能做到的是不浪费粮食。
有些官员能做到的应该比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