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10篇(优秀版)

合集下载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电影《1942》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1942》,该片根据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村庄在战火中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战争的残酷。

观影之后,我深思熟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影片中的情节展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冲击。

小村庄里的人们再平凡不过,他们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与世无争。

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们的平静。

影片中描绘的炮火连天、人们惊慌失措的场景让我倍感战争的毁灭力。

那些曾经和谐相处的邻里、朋友,因为战争而彼此猜疑、互不信任。

影片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其次,影片中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

尽管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很多,但是在逆境中,他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精神。

无论是寡妇优子在困境中舍身保护村民的一刻,还是小男孩秋水不顾生死去救自己的小狗的情节,都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战争的暴风雨中,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爱和善良的追求,这让我深信人性之美是永恒不变的。

另外,影片中对战争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启示。

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触发器之一,它使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通过影片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我意识到战争不仅带来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人们在战争中变得冷酷无情,丧失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痕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该努力致力于和平,使每个人都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此外,影片中对友谊和社区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在战乱年代,村民们因为共同的敌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区力量。

他们互相帮助、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使我意识到友谊和社区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电影《1942》通过鲜活的角色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友谊和社区力量的强大催化作用。

总结起来,电影《1942》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一看完《1942》,我的心情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个饥荒年代里人们为了一口粮食所遭受的苦难,也让我对“珍惜粮食”这四个字有了刻在骨子里的认识。

电影里那一个个画面,真的是触目惊心啊!那些灾民们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满是对食物的渴望,就像饿狼盯着猎物一样。

他们四处逃荒,只为了能找到一点吃的东西。

我看到一个场景,有个孩子饿得实在不行了,趴在地上捡那些别人扔掉的已经发霉的馒头渣,那画面就像一把刀扎进我的心里。

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现在每天扔掉的食物,在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能救命的宝贝啊。

我自己也有过浪费粮食的经历。

以前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经常会剩饭,有时候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就把大半碗米饭倒掉。

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想想,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就像我奶奶常说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珠换来的。

”可是我却轻易地就把那些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粮食给扔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又不值几个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哼,这可大错特错了!我们现在能有这么充足的粮食供应,那是多少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啊。

那些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每天顶着大太阳,弯着腰插秧、除草、收割,多不容易啊。

就像电影里演的,当你没有粮食的时候,才知道粮食的珍贵。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忘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如果把粮食比作是生命的源泉,那我们现在就是在肆意地浪费这个源泉。

这就好比是在沙漠里行走的人,前面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水,后面的人却毫不在意地倒掉。

这不是傻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从现在起,我决定一定要珍惜粮食,每一顿饭都做到不浪费,哪怕是一粒米。

这不仅是对那些辛苦劳作的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二《1942》这部电影,看得我那叫一个揪心啊,就像心里被猫爪子挠似的。

看完之后,我满脑子都是珍惜粮食这事儿,感觉这四个字都要在我脑袋里生根发芽了。

1942观后感10篇完美版

1942观后感10篇完美版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一):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优美的散文)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二):1942观后感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

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浴血突围1942观后感》篇一看了《浴血突围1942》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那战争的场面,真的是让我惊到了。

枪林弹雨就像雨点一样密集,子弹“嗖嗖”地飞,感觉都能把空气给划开了。

那些战士们,就像一群钢铁硬汉,在炮火中穿梭。

我就想啊,他们难道就不害怕吗?也许他们也害怕,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身后有老百姓,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所以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呗。

就说那个主角吧,我记不太清他的名字了,他带着自己的小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想要突围出去。

那情形,就好比是一群羊被一群狼围在了中间,可是这群“羊”可不好惹。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左冲右突,那战斗的激烈程度,简直可以把整个屏幕都给点燃了。

我看着他们那坚毅的眼神,心里就琢磨,我要是在那个时候,估计早尿裤子了,我可没他们那么勇敢。

电影里有个场景特别让我揪心。

有个小战士,看着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他的腿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

他躺在地上,疼得脸都扭曲了,但是他还紧紧握着自己的枪,嘴里喊着:“别管我,你们快走!”这时候我就在想,他还是个孩子啊,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十七八岁可能还在学校里为了考试发愁呢,可是他却要在战场上面对生死。

这差距,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时候我又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太幸福了,就像在蜜罐里一样。

可是我们有时候还不知道珍惜,还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真不应该。

这部电影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不是游戏,不是电影里演的那种打打杀杀看起来很酷的样子。

它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是会让很多家庭破碎的。

那些战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最起码应该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别让那些战士们的血白流。

要是我们还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得起他们吗?这就好比是人家辛辛苦苦种的果树,结果我们在树下乘凉还不知道爱护,这说得过去吗?总之,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收获满满,让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也让我对那些抗战英雄们充满了敬意。

淤血突围1942观后感

淤血突围1942观后感

淤血突围1942观后感最近看了这部片子,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影片里展现的那个年代,真的是太苦了。

到处都是饥荒,人们饿得面黄肌瘦,为了一口吃的,能把命都豁出去。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场景,一群灾民挤在一块儿,眼睛里没有一丝光亮,只有对食物的那种极度渴望。

他们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叠着补丁,风一吹,整个人都像是要被吹倒似的。

有个老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还抱着个破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嘴里念叨着:“老天爷啊,给口饭吃吧。

”那声音,虚弱又无奈,听得我心里直发酸。

他的脸上,皱纹深得能夹死苍蝇,每一道皱纹都好像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还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

她为了让孩子能活下去,自己饿得走路都打晃儿,却还是把好不容易讨来的一点点食物都给了孩子。

那孩子呢,狼吞虎咽地吃着,根本顾不得什么形象,因为他们实在是太饿了。

影片中的主角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挣扎着。

他们在这漫天的饥荒中,努力寻找着一丝希望。

有个片段让我特别感动,就是一群人一起去扒火车,想要去别的地方讨生活。

那场面,混乱又悲壮。

人们互相拉扯着,拼命地往车上爬,有的人不小心掉了下来,被后面的人踩在脚下,可还是咬着牙再爬上去。

火车开动的时候,风呼呼地刮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但是那些人,眼睛里却闪着坚定的光,仿佛这火车能带他们去一个有吃有喝的好地方。

可现实是残酷的,火车在半道上被拦截了,他们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看着这些画面,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每天不用为了吃的发愁,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有时候还会挑三拣四,嫌弃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合口味。

和影片里的人比起来,我们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

电影里的那些人,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地活下去。

哪怕前方的路再难走,哪怕希望渺茫,他们还是坚持着。

这种精神让我特别佩服。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就想要放弃。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太脆弱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给我敲了一记警钟,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困难都不算什么,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走过去。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1942观后感400字作文
作文一
《1942 观后感》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1942》这部电影吗?我看完以后,心里可难受啦!
电影里好多人都没有吃的,他们饿得面黄肌瘦,走路都没力气。

有个小朋友跟我差不多大,却只能跟着家人到处找吃的,太可怜了。

我记得有个画面,一个老爷爷把自己的树皮都啃了,就为了能填填肚子。

还有一家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分开,那种伤心的样子,让我都想哭。

看到这些,我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每天都有好吃的,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作文二
《1942 观后感》
小伙伴们,我看了《1942》这部电影,感受太深啦!
电影里,人们到处逃荒,一路上又冷又饿。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起不来。

有个场景我一直忘不了,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能有口吃的,把自己卖了。

那得多伤心啊!
想想我们现在,天天有新衣服穿,还有各种各样的零食。

可电影里的小朋友什么都没有。

所以呀,我们要知足,要感恩。

不能挑食,不能乱花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XXX
看完《1942》的心情,用复杂这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不可名状,又难以言说。

电影讲诉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绝望的年代,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国破家亡、天灾人祸、硝烟滚滚。

外有强敌入侵,国势积弱,同为同盟国抵抗轴心国付出了巨大牺牲,国际地位不受承认;内有旱灾蝗虫,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哀嚎遍野、易子而食。

这样血淋淋的现状摆在眼前,就算有报国济世之志,也难免沦为战火中的炮灰。

影片中那么多人逃荒而没有参军便也不是不能理解,选择上战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一场看不到希望且随时可能牺牲的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此可叹,抗日前线的英雄战士是怀着怎样的血勇与决心在拼死奋战,一句保家卫国便可不顾政局的混乱。

爱国精神那么可敬又纯粹,胜利的荣耀属于这些长眠地下的无声者。

影中河南省长尊敬主席有担当、体恤百姓有爱心,屡次求粮而不可得,好不容易求到了粮食又根本不够,想着群策群力叫下属来开会分配粮食会议又变得争吵不休,面对手下拿粮换来的黄金又不得不收下用来打通关系方便下次“面圣”。

在浊水之中想做一泓清流实在太难,便是想效仿卸甲
归田在这灾年乱世也不可行。

战乱加上饥荒那就更惨了,官场黑暗,战局不利,报国无门,不参战也要在逃荒路途中妻离子散,随时面临死亡威胁,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讲的都是别人的经历、过往的历史,感同身受大概是不可求的,但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昔日先人的这份精神情怀还是令人恢宏志气,值得时时谨记。

如果说对于一个电影可以作评论,那么对于一段历史,似乎只能反省和缅怀。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一):电影《1942》观后感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优美的散文)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二):1942观后感…昨日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状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

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

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

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

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

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

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

贪污腐败,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

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之后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

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

如今我们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读书,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1942观后感(三):【人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咱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咱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就应去看《一九四二》,不好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务必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观后感(四):1942观后感600字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

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

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

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五):1942观后感(六):1942观后感作文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如果您不明白,不用急,电影《1942》就能告诉你1942年发生过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

老东家范老爷,因为保护自家粮食和邻村村民发生冲突,家被烧了,家里的粮食都被抢光了。

他只好带着全家人和长工栓柱,还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队伍,离开了自我的老家延津,奔向陕西。

用范老爷的话来说,他只是去躲灾,灾荒一过去,他还是会回来当地的东家的。

原因很简单他有做东家的智慧。

逃荒路上,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带着的许多行李都丢了,一下子从躲灾变成了逃荒。

在去往陕西的路上,范老爷身边的许多人了都饿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宝、铃铛、栓柱,还有他的孙子留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

最后到了陕西,只剩下了范老爷一个人了。

范老爷承受不了失去亲人们的打击,和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结伴走回了老家延津《1942》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除了抗日时期执政当局的麻木和丑陋。

为首的当然是日本鬼子,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栓柱,是他们,两次轰炸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最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在灾民逃荒的线路上发放粮食,迫使许多灾民都去为日本打仗。

还有那些无耻的中国军阀,他们在抢了瞎鹿的驴后,非但没有给瞎鹿一口肉吃,还残害了他的生命。

国民党军官蒋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请求下,答应减免三千万担军粮,但却提出了两个荒诞的要求:一、让日本兵不在进攻河南。

二、让自我的部队退出河南战场。

这种条件,李培基当然没有完成。

于是,在赈灾粮食发下来时,蒋鼎文又借口拿走了三万担粮食。

最后,贪官也是致使灾民饿死的原因之一。

他们一面贪污粮食,一应对着上层,信誓旦旦地说:能够克服,能够克服。

这些致百姓于水火之中的人,难道不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吗[虽然1942年社会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

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忙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之后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了他河南的灾情。

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

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

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走回老家延津。

要明白,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回顾1942年苦难的岁月,我们还就应做哪些反思呢1942观后感(七):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