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一看完《1942》,我的心情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个饥荒年代里人们为了一口粮食所遭受的苦难,也让我对“珍惜粮食”这四个字有了刻在骨子里的认识。
电影里那一个个画面,真的是触目惊心啊!那些灾民们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满是对食物的渴望,就像饿狼盯着猎物一样。
他们四处逃荒,只为了能找到一点吃的东西。
我看到一个场景,有个孩子饿得实在不行了,趴在地上捡那些别人扔掉的已经发霉的馒头渣,那画面就像一把刀扎进我的心里。
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现在每天扔掉的食物,在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能救命的宝贝啊。
我自己也有过浪费粮食的经历。
以前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经常会剩饭,有时候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就把大半碗米饭倒掉。
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想想,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就像我奶奶常说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汗珠换来的。
”可是我却轻易地就把那些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粮食给扔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粮食又不值几个钱,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哼,这可大错特错了!我们现在能有这么充足的粮食供应,那是多少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啊。
那些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每天顶着大太阳,弯着腰插秧、除草、收割,多不容易啊。
就像电影里演的,当你没有粮食的时候,才知道粮食的珍贵。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忘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如果把粮食比作是生命的源泉,那我们现在就是在肆意地浪费这个源泉。
这就好比是在沙漠里行走的人,前面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水,后面的人却毫不在意地倒掉。
这不是傻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从现在起,我决定一定要珍惜粮食,每一顿饭都做到不浪费,哪怕是一粒米。
这不仅是对那些辛苦劳作的人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1942》观后感:珍惜粮食》篇二《1942》这部电影,看得我那叫一个揪心啊,就像心里被猫爪子挠似的。
看完之后,我满脑子都是珍惜粮食这事儿,感觉这四个字都要在我脑袋里生根发芽了。
1942观后感800字

1942观后感800字《1942观后感》嘿,前阵子我看了那部《1942》,看完之后呀,心里那滋味,真挺复杂的,到现在都还老惦记着呢。
电影一开场,那画面就把我给“抓”住了。
就瞧见那些个老百姓,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那衣裳啊,补丁摞补丁的,感觉风一吹都能给扯碎咯。
他们守着自己那点可怜巴巴的家当,眼巴巴地望着天,可这天呢,好像也不打算给他们啥活路,大旱啊,地都裂得跟那张大嘴似的,庄稼全完了,那可就是断了他们的命根子呀。
让我印象特深的是里面有一家子,那当家的,一脸的愁苦,眼睛里透着那种无奈又绝望的光。
他们家有个小孩,瘦得皮包骨头的,那小胳膊小腿儿啊,细得跟麻秆儿似的。
小孩饿得直哭,哭声那叫一个揪心,当爹妈的没办法呀,翻箱倒柜地找吃的,可哪还有啥吃的呀,就找出了半块黑乎乎的馍馍,都不知道放了多久了,硬邦邦的。
那当爹的拿着馍馍,犹豫了好一会儿,掰下了小小一块儿,塞到孩子嘴里,孩子立马就不哭了,狼吞虎咽地嚼着,那小嘴吧唧吧唧的,看得我心里酸酸的。
然后他们就踏上了逃荒的路呗,一路上那叫一个惨啊。
人挤着人,车挨着车,时不时地还有人倒在路边,就再也起不来了。
那尘土扬得满天都是,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层灰,跟从土里刚钻出来似的。
这一家子也是走走停停,那当妈的脚都磨破了,一瘸一拐的,可还得抱着孩子继续走啊,不然咋办呢,留在那就是等死呀。
越往后看,我这心就越揪得慌。
他们遇到了兵啊、匪啊,好不容易攒下的那点吃的,还被抢了去,那绝望的神情,我现在想想都难受。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老想起那个饿肚子的小孩,还有那一家子在逃荒路上的狼狈模样。
咱现在的日子多好呀,不愁吃不愁穿的,超市里啥吃的都有,想买啥买啥。
可回想起电影里那1942年的场景,就觉得现在的幸福真是来之不易呀。
咱可得好好珍惜,可不能把这好日子不当回事儿了,得好好过,也不枉费以前那些人遭过的那些罪呀。
反正这部电影啊,是真真切切地让我心里头记了好久呢,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提醒我要珍惜当下咯。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观后感800字高中生

1942观后感800字高中生《〈1942〉观后感》看完《1942》,我这心里就像被猫抓了似的,久久不能平静。
本以为这就是个老电影,能有多厉害,结果却被结结实实地“打脸”了。
电影里那场景,好家伙,真是一个“惨”字都不足以形容。
灾民们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眼睛都凹进去了,感觉一阵风能把他们吹跑似的。
看着他们为了一口吃的争得头破血流,我这心就揪起来了。
特别是那个老东家,原本也是个体面人,有地有房的,可这灾荒一来,啥都没了。
他带着一家人踏上逃荒的路,一路的艰辛就像一把刀,把他们的希望一点点切碎。
里面的人物那叫一个鲜活。
像范伟演的那个牧师,操着一口怪腔怪调的中文,一会儿喊着上帝保佑,一会儿又被现实打得晕头转向。
他那模样,又滑稽又让人心酸。
还有那个栓柱,对东家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到最后为了东家的闺女,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真是条汉子。
不过他也有点傻气,就为了一个风车,把自己的活路给断了,可这傻气里又透着一股质朴,让人忍不住叹息。
这电影里的情节,就像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让你觉得有点希望,一会儿又把你狠狠地摔进绝望的深渊。
政府的不作为,军队的抢夺,再加上这天灾,把老百姓可害惨了。
那些灾民们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只想着能活下去。
看到那些画面,我就忍不住想,这要是搁我在那个年代,估计早就哭爹喊娘了。
我现在生活在这和平年代,不愁吃不愁穿的,有时候还为了一点小事儿跟爸妈闹别扭,跟同学耍脾气,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电影虽然看得我心里沉甸甸的,但也让我明白了很多。
咱现在的好日子那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可不能就这么糟蹋了。
咱得珍惜粮食,珍惜这安稳的生活,别整天瞎矫情。
这《1942》啊,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年代的苦难,也让我看到了现在生活的珍贵。
以后要是再有人跟我抱怨生活不如意,我就想把这部电影甩给他,让他好好看看,啥才叫真正的不容易。
咱得带着对过去的敬畏,好好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不然可真对不起那些在历史长河里挣扎过的人们。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
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
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
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
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1942》的个人观后感800字电影《1942》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倒在电影院的椅子里直到听完《1942》最后的片尾曲,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而上一部电影能让我在电影院这个“娱乐”场所“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围城》。
它们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又让人进入沉思,所以,回来的路上,我人是呆滞的,迟钝的。
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
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
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
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
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
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每个人都是眉头紧锁摇摇头,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很多女生“哎呀”一声转过了头。
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
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
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
”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
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
人是人,人首先是兽。
兽有兽性。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我紧握着扶手,转过头,紧闭双眼,深呼吸,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可我无法忍受在故事发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观众时不时传来的零星笑声,我真的不知道他们看着自己爷爷奶奶们真实经历过的事在笑什么?我记得“优酷”做过一组“口述历史”的视频,里面有一段血红的大字,“当我们民族自己的历史,只能由别的民族,甚至过去敌对的国家来讲述的话,我们就都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而最为可悲的是,当我们面对着自己记录的最真实最悲壮甚至最赤裸裸的历史时,却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声。
一部“虐心”的电影,又让我敲下了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声,用三个字跟这种低沉的心情做个了断,然后呼呼大睡进入梦乡。
毕竟,我们今天活得好,老祖宗们也就瞑目了。
这三个字,在高二的时候一篇语文课文里出现过,觉得余秋雨这三个字用的那么好,那么贴近“被虐”后的心脏:我好恨!电影《1942》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
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
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
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
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
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电影《1942》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电影《1942》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300万人死亡,300万人背井离乡。
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各地出现冰雹、大风与黑霜,然后是遍地大旱、蝗虫肆虐。
饿殍遍野之时,国民政府仍狂征军粮并封锁消息,灾民的粮食被搜刮殆尽,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河南大地也变成了一座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成了当时最生动的写照。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的心很痛很痛……”影片开始,讲述者很平静地给我们讲述了1942年世界上发生的诸多“大”事: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最后一条是河南大饥荒。
于是,顺着这条脉络,我们发现很多同胞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了日本人轰炸中,甚至死在了别人的锅里……丘吉尔感冒竟然能够与300万人死亡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不知道这是黑色幽默还是讽刺?也许,在那样一个年代,老百姓的性命本身就卑微如蝼蚁,死就死了,包括300万人的死,都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才被堂而皇之地排在了丘吉尔感冒的后面。
于是,不管是少东家欺负花枝而后被抢粮的灾民杀死,还是花枝老公瞎鹿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乃至瞎鹿的母亲死在日本人枪下,女儿从火车上摔下死亡,虽然死法不同,但却都殊途同归,国民政府官员不在乎,蒋总统也不在乎。
因为在蒋总统的眼里,很多事情都比河南的灾荒重要,包括和日军作战,向英美列强求援,此外还要打通滇缅公路,解救被围困的英军,还要防备虎视眈眈的各路军阀和势力不断壮大的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他哪有心思管老百姓的死活呢。
或许,在蒋总统的心里,他希望把河南灾民当做包袱丢给日本人,用以拖住对方,却没想到对方本身就是虎狼,灾民的下场由此可想而知。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掰着手指头算一算,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包括父母和一些上了岁数的邻居也都趟过1942那条河,但在观看《1942》之前,我却从来没有听任何人和我说起过老家曾发生过那么一场大饥荒。
不知道是我的长辈们忘记了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还是故意模糊了记忆,就像一块长在心口的伤疤,不愿意再揭开露出那份血淋淋的伤痛。
作为灾民的后代,我能理解我的先辈们那种“只要活下来”就好的心态,因为他们经历的苦难太多太多,所以麻木就成了忘记过去和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当连“一口吃的”都难以满足的时候,再奢谈什么尊严和道义本身也毫无意义。
并且,对于把面子看得很重的老乡们来说,饿得“人吃人”当然不是什么能拿得上台面的话题,不谈也好,而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死了300万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所以你不说我不说,几百人死亡的事实就这样被压在了历史的箱底。
感谢我的老乡刘震云,让我们温故了《1942》;感谢导演冯小刚,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史实;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过上富足幸福生活的同时,通过电影艺术塑造的公众集体记忆,一起祭奠灾民亡灵,以避免历史苦难重演。
电影《1942》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
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
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别的接地气儿,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看什么呢?其实就看个自己。
后来冯导拍多了喜剧片,膨胀了,觉得自己大片导演什么都能拍了。
就开始琢磨拍点慑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东西。
在我看来,冯小刚也许也觉得自己在驾驭悲剧的问题上有那么点没底,于是乎他得给自己的作品加点料,还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料,也就是大灾大难之类的东西。
比如他在《非诚勿扰2》里要讨论生死,就必须先浓墨重彩一个人的死亡,用一整部电影去铺陈,再煽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时候,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救援哭得跟那个似的,只是这难道是因为央视的摄像师拍摄技术特别好吗?这是因为那些记者的镜头下对于灾难的解析直击人内心深处吗?当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为大灾本身就足以撼动人坚硬的内心,记者要做的就是如实报道罢了。
刚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觉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
我朋友就说她觉得没什么,觉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说人家冷血,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冷静的思考啊。
直至今日回想起来,除了“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一句台词,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么特别震撼我的话,所有的哀伤元素,演员的形象脸谱化模式化的。
当时内心的颤动不过是因为同理心在作怪,觉得大地震真是太惨了,那么多同胞都死了,仔细想想,这也不是冯小刚的功劳,大地震的部分几分钟就结束了,剩下的不过是我脑中自己脑补的场景。
他不过就是给观众搭了一个空架子,电影好不好看完全要看观众自己的修为。
他拍一唐山大地震你要能脑补出一个星际大战,那这片子你就爱翻了。
所以说,会拍的不如会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