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观后感(推荐)
电影《1942》5篇550字高二观后感

电影《1942》5篇550字高二观后感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很久前的中国是多么落魄,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而不是浪费。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因老师推荐,下午,我们一起看了《一九四二》这部悲惨的电影。
电影《一九四二》主要讲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竖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虽然1942年社会黑暗,失去光明,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就比如说美国人白修德吧,他虽然只是一个报社记者,但他却深入灾区腹地,用相机记录下了河南的严重灾情。
是他,谅解了范老爷偷他的驴,是他,把驴和饼干都送给了范老爷,也是他,为了帮助河南人民摆脱饥饿,先找到当地政府,接着找到宋庆龄,最后找到蒋介石,亲口告诉他河南的灾情。
功劳最大的,不就是他吗?除了白修德,我们所熟悉的老东家范老爷,也是个善良的人。
在瞎鹿的母亲快病死时,他好心地给了瞎鹿一些小米。
到最后,他的粮食已经不多了,他还是把小女孩留下,带领她一同回老家延津。
要知道,那个时候多了一张嘴是多么艰难的事儿!这难道没有反映出他的那颗善良的心吗?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非常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起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考虑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
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
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考虑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考虑到多少爱国、抗日呢?“国家贫穷才会挨打。
”做为今日少年的我们,是不是该为国家做些什么呢?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出一份力量。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精选篇1)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XX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

《1942》观后感5篇初中范文《1942》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
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
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观后感二看了冯导的《1942》,真是这些年来难得的一部国产好影片,里面有关于亲情,爱情,政府,国难,民族性等等的剖析,深刻的反映了那一段几乎被忘记了的血泪般的历史。
河南饥荒有三百万人饿死,一路饿殍遍野,民众甚至易子而食。
除了痛恨天灾的无情和日本鬼子对无辜百姓的轰炸,更痛恨的竖民党对民众的不顾,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不团结。
《1942》影片观后感范文一千字五篇

《1942》影片观后感范文一千字五篇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由于饥荒,人们逃离河南。
一路上,一些具有人性光辉的感人电影也痛斥灾难的残酷。
《194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1942》影片的观后感范文一千字,欢迎阅读。
《1942》影片的观后感范文一千字1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如果您不知道,不用急,电影《1942》就能告诉你1942年发生过的最悲催的一幕。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
老东家范老爷,因为保护自家粮食和邻村村民发生冲突,家被烧了,家里的粮食都被抢光了。
他只好带着全家人和长工栓柱,还有同村的瞎鹿一家,加入了逃荒的队伍,离开了自己的老家延津,奔向陕西。
用范老爷的话来说,他只是去躲灾,灾荒一过去,他还是会回来当地的东家的。
原因很简单——他有做东家的智慧。
逃荒路上,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带着的许多行李都丢了,一下子从躲灾变成了逃荒。
在去往陕西的路上,范老爷身边的许多人了都饿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宝、铃铛、栓柱,还有他的孙子留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人世。
最后到了陕西,只剩下了范老爷一个人了。
范老爷承受不了失去亲人们的打击,和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结伴走回了老家延津······《1942》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除了抗日时期执政当局的麻木和丑陋。
为首的当然是日本鬼子,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栓柱,是他们,两次轰炸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
最可恨的是,他们竟然在灾民逃荒的线路上发放粮食,迫使许多灾民都去为日本打仗。
还有那些无耻的中国军阀,他们在抢了瞎鹿的驴后,非但没有给瞎鹿一口肉吃,还残害了他的生命。
国民党军官蒋鼎文,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请求下,答应减免三千万担军粮,但却提出了两个荒诞的要求:一、让日本兵不在进攻河南。
二、让自己的部队退出河南战场。
这种条件,李培基当然没有完成。
于是,在赈灾粮食发下来时,蒋鼎文又借口拿走了三万担粮食。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1942观后感范文(一)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向游走在故事中。
以往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我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向担心并期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我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理解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理解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应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这恨中,既有国民政府置若罔闻,于民族灾难不管不顾和对灾情的错误研判;还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无能以及政府官员各自为政,以个人利益为重勾心斗角的丑态;也有战区司令蒋鼎文等军官不顾灾情,愚弄百姓从中渔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电影观后感(推荐)
近期看了几部战争片,转而想到了1942这部电影。
几年前就曾听闻其盛名,但从未去看过,时隔近五年。
一部好片是能经受住时间的打磨,此刻我的心情沉痛而压抑。
片中以河南大旱为背景下地主范殿元与佃户瞎鹿俩个家庭逃荒为主要线索,而 ___政府在面对其自然灾害下的漠然,无视,腐败,无所作为为第二条线索。
影片开头是身为地主的老东家范殿元在大旱下囤积粮食被难民村民洗劫,少东家在此争斗中死亡,在对日军的恐惧饥荒的无奈中。
中年的妻子,怀着遗腹子的儿媳,花季的女儿,以及在范家打着长工的拴柱。
一辆马车,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地主家庭开始了逃亡
影片中曾经在范家的伙夫老马在饥荒中县官员缺乏人手通过献媚拿到了巡回法官一职一路的敲竹杠,压榨灾民。
人性本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权是一本处处绿灯的通行证,范家被他扣留了长枪,以三升大米换回了拴柱一条人命,这部片中的黑色幽默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浅薄,权势压人。
佃户瞎鹿与老东家,拴柱偷驴一事中,为了抢回自己偷走的驴被
___杀害。
为兵对杀害同胞的冷漠,人命在饥饿下的轻贱血淋淋的被揭露。
摄影师白修德在片中为中国百姓奔波,将百姓的苦难悉数写上报纸,甚至努力寻求与 ___谈话,一个外国人竟比本国政府还要关心同情百姓这一反讽实着深思。
而当他的报道在时代周刊中发表时,___的做法竟然是选择大量购买时代周刊,封锁消息。
天灾亦是可怕,而为官者的麻木不仁又何尝不是百姓另一个恶魔。
范家闺女一个读过书的新派女学生,因为“饥饿”央求父亲卖掉她以换得粮食,近三月的逃荒, ___的洗劫,粮食的缺失,嫂子,母亲的相继饿死,她在饥饿面前妥协了,而在接待嫖客时因吃得太饱无法下蹲为客人洗脚,这一幕,我无法感到可笑更多的是一种悲凉。
这是在饥饿下尊严的磨灭。
地主家打长工的栓柱为了答应花枝的承诺在日本人的刀下身亡时我看到了人性,相对于人性不如说是重情义,粮食没有胜过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尽管该角色有些浮夸,但我着实感到了些许美好。
整部片不仅是阐述饥荒对于人性的摧残蹂躏,在饥饿面前人性的丑恶一览无余,更阐述了饥荒面前政治对于人性的碾压,权势与生存的相互碰撞。
当时任 ___党主席河南主席李培正式我认为在此部影片中位数不多的清官,他尽力的去争取到了救济粮却在蒋鼎文趁火打劫中,不得不所谓的“变通”。
可见腐败中的无能为力,这里可见一斑。
政治对于人性的磨灭更多体现在了党委员长 ___身上,与其说面对局势下他只能如此选择,不如说政治已经让他将人性放在了第二位。
河南大灾如何,他只想到的是事情败漏出去他将如何重拾民心,如何再握大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日军在面对这场大旱确是发放军粮,利用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难民为此打仗。
感立于人民。
那些为生存而抛弃的一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