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笔记)
2024年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2024年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于2024年上映的电影,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了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影片通过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奋斗和牺牲。
这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
首先,影片的拍摄和制作非常精良。
从画面的布置到场景的搭建,再到服装道具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展示了导演的用心和制作团队的精湛技术。
尤其是在战争场景的呈现上,逼真的特效和精彩的动作设计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无论是火爆的战斗还是紧张的逃亡,都让人不禁屏息凝神,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困境和苦难。
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且扣人心弦。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个人命运展示,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痛。
影片塑造了一批真实的英雄和牺牲者,他们或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或是默默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护士和教师。
他们的勇气、坚持和奉献精神无不让人感动和敬佩。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战时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既有英雄的光辉,也有人性的弱点和无奈。
这种真实而细腻的人物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
影片深入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战争的阴影下,观众可以感受到人们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无助和挣扎。
在片中,有一幕使我印象深刻,当主人公为了保护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被迫放弃自己亲生儿子的时候,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这时,观众不禁思考:在人性的最底线上,当面临生死抉择时,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的场景将观众拉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摧残和折磨。
此外,影片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团结和坚强。
在剧中,不仅有抗日民族英雄的英勇抗争,还有普通人民的生活场景。
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互相扶持、守望相助,共同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磨难。
这种在困境中崛起的团结和勇敢,赋予了中国人民无穷的力量。
影片通过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团结中的力量,为国家的团结和繁荣感到骄傲。
一九四二观后感 坚定理想信念

一九四二观后感坚定理想信念《一九四二观后感坚定理想信念(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想跟你们聊聊我看完《一九四二》的感受。
这部电影啊,真的是把我给震撼到了。
那画面里的饥荒、苦难,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你能想象到人们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愿意做吗?可就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里,我看到了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那就是理想和信念。
那些坚持活下去的人,他们心里一定有着某种信念在支撑着。
可能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能是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他们不放弃,哪怕前路再艰难。
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了。
看看电影里的那些人,我们这点困难算啥呢?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理想信念真的太重要啦。
它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能带着我们走出困境。
不管遇到啥,只要心里有那个念想,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所以啊,咱们以后可别轻易被困难打倒。
要像电影里的人一样,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勇敢地向前走。
说不定哪天,咱们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呢!《一九四二观后感坚定理想信念(二)》朋友们,我刚看完《一九四二》,心情那叫一个复杂,忍不住来跟你们唠唠。
这电影里的场景,真的是让人揪心。
人们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那种绝望感,仿佛能穿透屏幕。
但是,就在这样可怕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没有放弃。
他们的眼神里,有一种坚定的东西,那就是理想信念。
比如说那个带着孩子一路逃难的母亲,她明明已经累得不行了,可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因为她心里想着要给孩子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还有那个为了保护粮食拼命的老汉,他知道粮食就是希望,就是活下去的保障。
再看看咱们自己,有时候稍微辛苦一点,就开始抱怨。
和电影里的人比起来,咱们这算啥呀?这部片子让我深深感觉到,理想信念真不是一句空话。
它是实实在在能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撑下去的力量。
咱们得给自己找点信念,定个小目标。
不管是想考个好成绩,还是想做好一份工作,有了这个信念,咱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反正我看完这部电影,决定以后不能再那么容易退缩了。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一】我对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直很关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昨晚观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
电影结束后,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惨的岁月之中.....。
冯导用如此大手笔拍下这样一部巨作,它显示的是一个敢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中华民族的气度,是一个不忘贫穷落后被人侵略、任人宰割历史的坚强民族!唯一使我遗憾的是,看完以后还有两点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还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国战地记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种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灾难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似乎还缺乏一种更催人泪下的刻画人们心灵世界的动人故事情节。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个个都十分了得,国际关系的处理也十分微妙。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把当年河南灾荒造成的凄凉和难民们悲惨的命运刻画的如临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笔勾画出来,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把苦难深重的灾民推向绝望深渊的丑恶嘴脸全部揭露出来,把70年前那段天灾加人祸造成的三百万人死亡的大灾难历史追忆给后人永世铭记!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灾难不计其数,因为许多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问题的关键不在灾难本身,而是在于灾难一旦发生后,国家当权者与政府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蒋家王朝”与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关爱人民和领导救灾的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我想这也就是冯小刚导演拍这部巨作的真正教育意义所在.....。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二】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
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
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别的接地气儿,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看什么呢?其实就看个自己。
后来冯导拍多了喜剧片,膨胀了,觉得自己大片导演什么都能拍了。
《一九四二》观后感

看了电影《一九四二》后我了解到了当时河南人民在饥寒交迫与战争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着。
当时的国民政府腐败不堪,未能及时发放救灾粮,导致在逃荒的路上到一大批的无辜平民们被饿死、被日本兵俘虏、被日本飞机炸死、被国民党军枪杀。
但即使国民政府发放了八千万斤粮食,也被国民党军队扣押了三百万。
其中主角地嗯主一家也从地主变成逃荒的平民。
然后,最终只剩一人生还。
在强烈的对比中体现出国民政府的腐败。
置平民于水火之中,不顾百姓的安危,只顾忌自己的利益。
勇敢的美国战地记者拍下了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却也被迫害。
最终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他还是获了普利策奖。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这个地主,从一开始他被抢劫之后,他便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
但却因为他地主的本性。
不肯借别人过多的粮食。
最终也被官兵抢走了他的马车,粮食和钱财。
变得也和一般的平民一样。
最终不得不靠卖出自己的女儿换得一些救命的粮食。
一个地主尚且如此困难。
更何况一个平民。
身无分文没有半点粮食,还要在逃荒中活下来。
每天只能吃树皮。
连正常的排泄都无法完成。
而当时国民政府,去治治。
轻描淡写地给灾区拨救灾粮。
如此敷衍的态度与迎接外国贵宾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国民党腐朽的统治。
这部影片对我的启示就是:无论条件有多么的艰难,只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一定能达到你的目标,获得成功。
;平时就要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在关键的时刻能够运用,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1。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

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电影1942观后感(通用8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1942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1942观后感篇1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
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
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
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
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
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
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老百姓真是太苦了。
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电影1942观后感篇2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看完了电影。
这片子就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的背景是 1942 年的河南,那是一个充满灾难和绝望的年代。
旱灾、蝗灾接踵而至,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在饥饿的深渊中苦苦挣扎。
电影里有太多让我揪心的场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东家带着一家人逃荒的那段历程。
他们推着装满家当的板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老东家原本是个富有的地主,家里有着不少的存粮和财产。
可在这场灾难面前,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财富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沧桑,那种从富有到一无所有的落差,让人看得心里直发酸。
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善良的,也有自私的;有坚强的,也有绝望的。
我记得有个片段,他们路过一个村庄,想讨口饭吃。
可村子里也是一片死寂,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生怕外人来抢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粮食。
老东家只好带着家人继续往前走,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逃荒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可粮食却越来越少。
人们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愿意做。
有个女人,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竟然把自己卖给了别人,只为了换几斗小米。
她离开的时候,一步三回头,那眼神里的不舍和决绝,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还有个场景,让我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难受。
一群饿疯了的人,在抢一碗稀粥。
大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就为了能多喝一口。
那碗粥在人们手中传来传去,最后洒了一地。
大家看着地上的粥,眼里满是绝望。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饥饿的可怕,它能让人失去理智,失去尊严。
老东家的儿媳妇在逃荒的路上生下了孩子。
可因为没有吃的,身体极度虚弱,连奶都没有。
孩子饿得哇哇大哭,老东家只能去求别人给点吃的。
可在那个时候,谁又能有余粮呢?那种看着新生命在眼前却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让人痛彻心扉。
电影里的画面,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过。
那些瘦骨嶙峋的人们,那些被饥饿折磨得失去人形的面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的残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笔记)第一篇:《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
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
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
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而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很少观看这类的似苦,似酸,似辣的影片,但一向尊重历史的哥哥还是硬拉着我看完了整部《一九四二》。
直到听完最后的片尾曲,我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同情,无耐,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在这一刻侵入了我的世界。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当我看完影片,回去后又查询了资料发现,我震撼的仅仅是逃荒者的凄惨遭遇吗?不,不是。
我震撼的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的悲愤与悲凉。
当时的蒋氏政府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这其中有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不少人死在日本人的轰炸中,也有人死在了中国军官的枪口上,甚至死在了做饭的锅里。
片中蒋介石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
这段话安排在剧中可以说是有画龙点睛之笔,融汇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
也正是这一段话,让我对《一九四二》有了另一种认识。
当时,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在生死攸关的绝境中,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故事。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汤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就被煮吃了。
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先后死掉了。
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
日本人的飞机对灾民狂轰烂炸,国军又开始了推动,抢车抢粮抢女人,抢劫没有完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
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
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
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
她再也不吃肉……《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
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
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
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
第二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不能忘却的家国之殇——观影片《一九四二》有感知道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仅仅只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
具体灾情如何,当年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借助冯小刚的这部《一九四二》,或许能令大多数跟我一样过去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国人,重新审视这场悲天悯人的天灾人祸。
这是一部冰冷而绝望的电影,讲述了三百万人如何活生生饿死的过程,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人开心起来。
一九四二年,在中国的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花枝,星星,瞎鹿,栓柱,老东家,他们在逃荒路上受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罪,也吃了几辈子都吃不完的树皮草根柴火。
但真正悲切的是在大灾难面前,无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是不能幸免的。
花枝卖了,星星卖了,瞎鹿死了,栓柱死了,他们的老娘死了,就连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没有留成,只剩下老东家一个人,魂归何处?古人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如此。
整个观影过程,让人犹如看见变成人间炼狱的河南,以及那些坠入地狱的苦难大众饱受煎熬的历程,让人看得无比沉重。
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他们所承受的艺术痛苦,也便是这种直面。
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记忆,抹掉记忆,热衷于失去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
如果他们没有“直面”的能力,一九四二年的记忆,便沉睡于逝去的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着,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
直面,不是歌颂或者贬斥,而是如实的记录,是为找出灾难不再发生的任何形式的可能性路径。
观看《一九四二》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当你看着灾民在逃难中将个体尊严的外衣一件件剥落下来,却仍然改变不了像野狗一样死去的命运时,你的心底会生发出彻骨的冰冷。
在救灾粮发放时,各方官员各执所词、各述其理,难、难、难。
发放细节更是丑态百出,国难当头仍是倒行逆施,可叹、可悲!这是一种不忍目睹的绝望的冰冷,是在“活着”面前生命尊严、传统伦理和民族大义的全面崩溃,也是对视人民如草芥的强权的鄙视和无奈。
结果怎样,不得民心者失天下。
可以说,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忽视加深了这场灾难,也为自己失败的命运埋下了种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弥足珍贵的是要引以为鉴。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
历史上有些年头,是极具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这个饥荒、冰冷,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第三篇:观《一九四二》有感观《一九四二》有感——了解以史为镜于痛苦中反思于痛苦中奋起2014年12月2日在女友的陪同下看完了《一九四二》,万幸让我知道70年前那次悲天闵心的灾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中国河南70年前的今天,战灾、旱灾、蝗灾。
百亩良田,颗粒无收。
国民党政府视如罔闻,致使灾难达到非人力所能抵挡的境地,遂以为九天之上,有诸般神灵,九幽之下,亦是饿殍遍地,阴魂归处,阎罗殿堂,人间地狱。
当我们面对一段活生生赤裸裸的历史时,我们最应想到的是什么?是战争的残酷?还是人性的泯灭?还是贪污腐败的罪恶?我想都不是,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反思,反思它为什么会发生?反思现象背后的本质?反思如何才能不让它重演?“河南农民,是一头牛,一只骆驼。
忠诚、驯顺、忍耐,是河南农民的特点。
抗战以来,河南农民抢先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交给国家;默默地捧出汗水换来的粮食;谁都知道河南兵役第一,征购征实第一…………在黄泛区,野犬吃人吃得两眼通红,有许多濒死但还能蠕动的人都被野狗吃掉了。
在____(省、市、区、县),有成群的乞丐掘食死尸;郑州马永道夫妇,亲自动手煮吃了他们的亲生女儿香菊;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
这些事实,如果不是亲听亲见,我们恐怕会惊奇为鬼世界的传说吧!古书中有“析骨而爨,易子而食”的事,读之常常毛骨悚然,现在竟会有了亲娘吃亲女的事,连“易”也不“易”了。
”——摘自《喑哑的呼声》1942年前锋报记者流萤对于一个政府来说,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的体会到民心的重要。
其实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天灾背后的人祸。
在《一九四二》中有放到《大公报》战地记者张高峰河南一行看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一幕,奋笔疾书,把此行所见所闻写成一篇6000字的报道,将矛头直指当政者。
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
2月2日晚,他下令《大公报》停刊。
灾情发生后层层瞒报,贪污腐败、赈灾不利,甚至是日本人利用政府的赈灾不利来进攻,蒋家政府在灾荒中丢掉的不仅是河南的灾民与土地,也失了民心。
河南110县,3000万人,十分之九在饥寒交迫中。
可以说,1942河南旱灾是蒋介石从北伐时的胜利者与征服者转变为退守台湾困守一隅落败者的一个关键转折。
反思一:执政者当心系人民,爱民如子。
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水亦载舟,亦可覆舟。
1942年,中国最富有的人—孔祥熙。
时任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利欲熏心,利用手中职权大发国难财。
1942年宋美龄在美的活动经费3000万美元。
二战美国支持国民政府38亿美元军费用于反法西斯战争。
孔祥熙神不知、鬼不觉拿了7.5亿美元在圣保罗、纽约投资房地产。
有人告诉杜鲁门,孔家和宋家确有20亿美元存在曼哈顿。
杜鲁门愤愤不平地到处谈论蒋介石政府里的“贪官和坏蛋”。
42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战后国民党赤字高达80%,42年更是高达188.8亿元。
尽管亏空巨大,但并不影响军阀和地方官僚花天酒地的生活。
河南第一战区副司令汤恩伯,河南等地驻军40万。
在大灾中,汤恩伯大肆扩军,在重灾区拉夫抓丁,驱使灾民修筑黄河新堤,累死饿死民工不计其数。
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经商走私,大发国难财,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水、旱、蝗、汤”河南大灾的“四害”之一。
1942年任____(省、市、区、县)粮政局秘书于镇洲事后回忆,许昌及周边数十县,曾纷纷报灾,但____(省、市、区、县)长李培基为了向上邀功,瞒灾不报,故省政当局认为各县为逃避多出军粮,故意谎报。
为应和奉承李培基的态度。
各地明知灾情严重,粮收不足预计的一成,却不再据实以报,仍按原定预报强行征粮。
时为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金汉鼎回忆,____(省、市、区、县)政府在征粮上非常积极,曾电粮食部云:“河南人民深明大义,愿罄其所有贡献国家,征实征购均已超过定额”。
可见,对农民的过度搜刮,很大程度上出于政绩考量。
将民族重任牢记于心,才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抵制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才会心怀天下,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牢记于心。
无论哪个朝代,纵使官场再黑暗都会有出淤泥而不染并且居庙堂之高的人,明朝官场黑暗,但照样出于谦出海瑞。
当你抵制不住权色钱的诱惑时,想想灾民,想想历代兴衰背后折射的规律与道理。
中国向来讲究盖棺定论,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一个人纵使在活着时伪装得再好,都逃不过历史的审判,历史终将会褪去其面纱,展示其最本质的一面,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可能是十年,可能是百年,甚至是千年,但终有一天会一锤定音,就像河南那场灾难,在70年后的今天,随着《一九四二》的播放,终将公众于世人。
不要心存侥幸,妄想逃脱历史的记载,也许你的所作所为不会写入国史,但定会被记入阴德,流传于子子孙孙。
历史是最公正的审判员,只要你登上历史舞台,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
历史的惩罚是最残酷的,一旦触犯其底线,等待你的将是千古骂名。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后的名声,想想跪在岳飞墓前的秦侩,想想千夫所指的严嵩,在你伸手触碰历史的底线时会有所忌惮。
反思二:为官者当洁身自好,清政廉洁,以民为天下。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惟有铭记历史才能严明军纪。
影片中兵痞公开杀人抢粮,战场上连吃败仗,对自己的人民却耀武扬威。
影片中的军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外战不利,圈钱成风,让人感到的不仅是痛心,更是对国军的失望。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后,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
日军5万余人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
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
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起了灾,这也导致了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