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1942》读后感

合集下载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在第一章“若干记忆”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和钱钟书夫妇结婚后的生活。

他们相识于清华大学,尽管当时国内外局势动荡,但他们仍然选择了结婚,并且在婚后决定一起去英国留学。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他们的留学计划被打乱,只得在国内继续生活。

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艰苦,粮食、衣物等各种物资都很短缺。

但是,尽管如此,杨绛却没有被困难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钱钟书夫妇适应并享受这种简朴的生活。

在第二章“战时的生活”中,杨绛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夫妇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日子。

他们在重庆和郑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他们常常被空袭吓得夜不能寐,但他们总是乐观地对待这一切,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钱钟书夫妇还主动投身于文化事业,为舞台剧作翻译和创作,为人民带来欢乐和希望。

第三章“审判与改造”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和钱钟书夫妇在解放后的审判和改造中所经历的一切。

她描述了那个年代审判的场面,以及人们因为自己无辜的错误而受到的惩罚。

然而,杨绛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反而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她说:“审判的运动展现出一种宽容和智慧的一面。

虽然斗争都有自己的边际,但通过这个边际的扩充,可以使中国人获得鉴赏美的眼睛,增加以往温良敏感之外的深沉和厚重。

” 这种心态,体现了杨绛对于改造运动的理解和支持,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第四章“背后的人”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在战争年代所接触的各种人物。

他们有杨学诗这样的文学家,有孙中山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也有乡亲们众志成城的团结。

通过她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些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能够了解到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

第五章“技术运作与幸存”中,杨绛回忆了自己和钱钟书夫妇在战争末期和战后的那段时间。

他们亲身经历了国共内战和解放后的重建,见证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幸存了下来。

《温故1942》阅读感想

《温故1942》阅读感想

《温故1942》阅读感想《温故1942》阅读感想当看了一本经典著作后,想来您有许多能够共享的物品,必须写一篇读后感好好作纪录了。

为了更好地让您不会再为写读后感头痛,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温故1942》阅读感想,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它是一本中篇小说体载的著作。

在改写成电影以前非常少有些人谈及。

在改写成电影之后也仅仅略微地令人了解:1942年,河南省饿死三百万。

在历史时间当中这三百万是那麼地无足轻重,即便是在那时候这三百万的挨饿也不是非常值得大伙儿关心的事儿。

仅有影片把它再现的情况下大家才可窥探灾祸的惨重。

可是大量的是冷淡。

流民是冷淡的,在创作者浏览这些活下来出来的老年人的情况下她们针对这次手机版饥荒的记忆力早已模模糊糊,有的`仅仅自身家中去世了几个人的片言只语。

观众们也是冷淡的,在电影院中竟然有些人笑出了声,荒诞派在她们眼中不过是笑话段子。

我不经意于斥责所有人,由于我压根没有权利斥责。

也没有经历过灾祸,也没法猜想这些观众们心里的念头。

也许再大的灾祸除于巨大的家中数量便会被溶解得千疮百孔,在历史时间的尘事当中难分其踪。

然后人的影片与文本不过是把这种尘土包囊起來的片言只语。

大家所看到的灾祸远并不是灾祸自身。

灾祸只归属于这些死去的人,仅有她们了解灾祸的痛,可是她们去世了。

她们的触感与挣脱都消退看不到。

仅有活著的人必须再次应对着惨忍的全球。

大家没有时间同情都没有情绪去同情,由于大家本身如同河里的泥菩萨一样,大家的心里早已模模糊糊。

说白了的“多难兴邦”仅仅一个谬论,由于每个人都迅速忘掉灾祸。

一切依然仍旧运作。

记忆力伴随着大大脑神经的升级也会渐渐地消逝。

人一直像草芥一样源远流长。

大家从不容易考虑到自身为什么存活,因此灾祸也就沒有回望的必需。

如果有一天人类灭亡。

另一个文明行为的生物学家拾起大家的动物化石,如同大家拾起恐龙的化石,他总是万般无奈说:“喏,她们在6500万年前由于种种原因绝种了。

”。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不仅是旱灾,还有铺天盖地的蝗虫。

让人们都没饭吃,只好出来逃荒的情景。

影片一开篇,讲述了一群实在饿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到财主家讨口饭吃,但财主却让人去叫了官兵,农民们知道了都十分愤怒,就杀了他儿子,还抢走了他家里所有的粮食。

之后饥荒更严重了,大家不得已都出来往陕西去逃荒。

被大兵打死的,被日本人用炸弹炸死的不计其数。

很多人在路上卖儿卖女的,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即使从死神的魔爪中逃出生天的,到了陕西也进不去了。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那时的惨状,但我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我还看到了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的昏庸无能,以及各级官员的,还有大兵们的凶狠残暴。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九四二观后感二“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

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

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黑烟滚滚,沙石四溅。

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

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

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

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

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2024年阅读《温故一九四二》的读后感《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让我非常震撼的历史回忆录。

该书讲述了作者在194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为我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在我阅读此书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

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

同时,作者还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们在生活的困境中坚持下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尊严,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非常感动。

读《温故一九四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书中不仅有大背景的描绘,也有个人的真实感受。

通过读者的亲身经历,我了解到了那段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从书中我知道了那个时期的人们过着生活的困苦和压力,饱受物质匮乏和生存的不易。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团结和互助。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渡过困难时刻,这种互助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

《温故一九四二》也给我带来了深思。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意识到了自己所享受的和平时光的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物质丰富,但是也常常被琐事和困扰所笼罩。

与之相比,那段历史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我深切感受到了和平的宝贵,也更加明白了珍惜现在的意义。

我应该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向前看,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读完《温故一九四二》也给我增添了对历史的热情。

以前我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些年代与自己无关,所以也从不主动去了解。

但是,《温故一九四二》让我真正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成长和前进的基础。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总之,《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历史回忆录。

通过读者的亲身经历,我了解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含五篇)

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含五篇)

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含五篇)第一篇: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一九四二大灾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制度的弊端在积累下的一次爆发。

每每想起1942年死于灾荒的三百余万国人,总是让人痛心不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组织观看《1942》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

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

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别的接地气儿,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看什么呢?其实就看个自己。

后来冯导拍多了喜剧片,膨胀了,觉得自己大片导演什么都能拍了。

就开始琢磨拍点慑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东西。

在我看来,冯小刚也许也觉得自己在驾驭悲剧的问题上有那么点没底,于是乎他得给自己的作品加点料,还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料,也就是大灾大难之类的东西。

比如他在《非诚勿扰2》里要讨论生死,就必须先浓墨重彩一个人的死亡,用一整部电影去铺陈,再煽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时候,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救援哭得跟那个似的,只是这难道是因为央视的摄像师拍摄技术特别好吗?这是因为那些记者的镜头下对于灾难的解析直击人内心深处吗?当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为大灾本身就足以撼动人坚硬的内心,记者要做的就是如实报道罢了。

刚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觉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

我朋友就说她觉得没什么,觉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说人家冷血,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冷静的思考啊。

直至今日回想起来,除了“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一句台词,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么特别震撼我的话,所有的哀伤元素,演员的形象脸谱化模式化的。

当时内心的颤动不过是因为同理心在作怪,觉得大地震真是太惨了,那么多同胞都死了,仔细想想,这也不是冯小刚的功劳,大地震的部分几分钟就结束了,剩下的不过是我脑中自己脑补的场景。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了........一直是只闻其名,没动真格的去看,有点儿烦自己了!虽然整本小说集叫温故1942,其实<温故1942>是这里面最不搭调的一篇,剩下的是如此相似,都可以叫做职场小说.与近几年打着黑厚学\官场学\人际关系学的名号出的各种官场\职场长篇小说不同的是,目的不在教读者追逐或意淫飞黄腾达,只在让他们看到,世间名闻利养之可悲可叹可笑.故事人物,不论底层中层上层,无不在追名逐利的漩涡中身不由己,载沉载浮.我丝毫不怀疑这个目前最好的河南籍小说家刘震云先生对本省的爱,而温故一九四二年这个故事是作者描写本省的代表之作,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通过这个小说,我了解到在1942年我的乡亲还遭受到过如此的灾难,而在水灾旱灾蝗灾以及人祸之后解救我的乡亲的竟然是一直的敌人。

这件事我在其他媒介上也有了解,刘震云的叙述让我还残存的怀疑打消。

历史从来都是一个万花筒,没有像历史书上的那么黑白分明。

1942.....40年代,50年代,60年代,河南整个三十年全部都在水灾旱灾饥荒中度过,那个年头,谁家把孩子养活就是有本事家,套用山东一大娘的话,哪个女人不是死几个孩子,站着走路都能饿死,人相食,蒋介石开堤放水,国民党不管,共产党不管,50年代,有粮食不给人吃,全部都放给外国人显示天朝伟岸,60年代,水患饥荒,流民天下,70年代,人祸遍地,80年代,投机盛行,90年代,限制河南发展,只能种地,不给政策,不给支持,三门峡驻马店全部泄洪用,没有任何理由,焦作周口只准产粮,必须完成超额任务,国家统购统销,低价收购打白条,到现在河南自己建郑汴新区,读后感《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不管多么辛苦,都要去努力过活养活自己。

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我热爱这片养育我的故土。

在看过书之后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这里面涉及的东西甚广甚深.....那些尘封了的历史在此书中被揭开,因为我们在意的是世界二战、中国的抗日、共产党的发展、开罗会议……于是以致后世没有多余的眼光投注于此......但是这个三百万人亡魂却是我中华名族的一部心灵史,以上那个故事就不禁让人动容.......希望这部民族心灵史能早日搬上大荧幕~~~但我想会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一本描写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抗日救国的各个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和残酷,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

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经历,展现了战火蹂躏下的生活景象。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民的生活困境、抗日斗争的艰辛和残酷,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牺牲和努力。

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家人的塑造,作者将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和悲壮。

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无论是主人公的父亲,还是他的邻居、朋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故事。

他们有的是坚毅不屈的抗日战士,有的是冒险出生入死的地下党员,有的是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护士,有的是为了生活而与日军合作的贪官污吏。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人物,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团结和勇敢。

尽管受到了极端困难和残酷的打击,但人民始终坚持抵抗,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整个民族的利益。

这种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温故1942》是一部良心之作,它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作者传递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坚守。

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珍惜和铭记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努力使现在的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和和谐。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著名作家张岱年的作品之一,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展现了1942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这篇书评将围绕着作者的写作手法、文化背景以及书中的历史细节展开,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阅读指南。

首先,作者的写作手法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张岱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他以深入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个动荡的年代再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性和魅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巧妙地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其次,书中的历史细节极为丰富,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张岱年通过对背景的详细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这些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和遭遇,从而更好地反思当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作者的文化背景对书中的思想和视角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岱年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在书中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

同时,他还透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分析了很多社会现象的起因和影响。

这些思想和视角的独特性使这本书成为综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元素的作品。

总的来说,《温故1942》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全面了解,还给读者带来了文学艺术的享受。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思考。

因此,我强烈推荐《温故1942》给广大读者,相信读者在阅读之后会收获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温故1942》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体裁的作品。

在改编成电影之前很少有人提及。

在改编成电影之后也只是稍微地让人知道:1942年,河南饿死了300万。

在历史之中这300万是那么地微不足道,即使是在当时这300万的饥饿也不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

只有电影把它重现的时候我们才可窥见灾难的惨痛。

但是更多的是冷漠。

灾民是冷漠的,在作者访问那些幸存下来的老人的时候他们对于这场饥荒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只是自己家里死了几个人的只言片语。

观众也是冷漠的,在电影院中居然有人笑出了声,黑色幽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冷笑话。

我无意于指责任何人,因为我根本无权指责。

我没有经历过灾难,也无法猜测那些观众内心的想法。

或许再大的灾难除以庞大的家庭基数就会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在历史的风尘之中难辨其踪。

而后人的电影与文字不过是把这些灰尘包裹起来的只言片语。

我们所看见的灾难远不是灾难本身。

灾难只属于那些死去的人,只有他们知道灾难的痛,但是他们死了。

他们的触觉与挣扎
都消失不见。

只有活着的人需要继续面对着残酷的世界。

我们没有时间怜悯也没有心情去怜悯,因为我们自身就像河中的泥菩萨一样,我们的内心已经模糊不清。

所谓的“多难兴邦”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很快忘记灾难。

一切依旧照常运行。

记忆随着大脑细胞的更新也会慢慢流逝。

人总是像蝼蚁一样生生不息。

我们从不会考虑自己为何生存,于是灾难也就没有回顾的必要。

如果有一天人类灭绝。

另一个文明的科学家捡起我们的化石,就像我们捡起恐龙的化石,他只会淡淡地说:“喏,他们在6500万年前因为某种原因灭绝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