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合集下载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不仅是旱灾,还有铺天盖地的蝗虫。

让人们都没饭吃,只好出来逃荒的情景。

影片一开篇,讲述了一群实在饿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到财主家讨口饭吃,但财主却让人去叫了官兵,农民们知道了都十分愤怒,就杀了他儿子,还抢走了他家里所有的粮食。

之后饥荒更严重了,大家不得已都出来往陕西去逃荒。

被大兵打死的,被日本人用炸弹炸死的不计其数。

很多人在路上卖儿卖女的,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即使从死神的魔爪中逃出生天的,到了陕西也进不去了。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那时的惨状,但我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我还看到了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的昏庸无能,以及各级官员的,还有大兵们的凶狠残暴。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一九四二观后感二“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

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

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黑烟滚滚,沙石四溅。

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

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

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

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

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2024年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2024年阅读《温故一九四二》的读后感《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让我非常震撼的历史回忆录。

该书讲述了作者在194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为我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在我阅读此书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

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

同时,作者还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们在生活的困境中坚持下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尊严,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非常感动。

读《温故一九四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书中不仅有大背景的描绘,也有个人的真实感受。

通过读者的亲身经历,我了解到了那段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从书中我知道了那个时期的人们过着生活的困苦和压力,饱受物质匮乏和生存的不易。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团结和互助。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渡过困难时刻,这种互助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

《温故一九四二》也给我带来了深思。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意识到了自己所享受的和平时光的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物质丰富,但是也常常被琐事和困扰所笼罩。

与之相比,那段历史真是让人醍醐灌顶。

我深切感受到了和平的宝贵,也更加明白了珍惜现在的意义。

我应该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向前看,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读完《温故一九四二》也给我增添了对历史的热情。

以前我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些年代与自己无关,所以也从不主动去了解。

但是,《温故一九四二》让我真正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成长和前进的基础。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总之,《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让我深受触动的历史回忆录。

通过读者的亲身经历,我了解到了那段历史的残酷和无奈,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了........一直是只闻其名,没动真格的去看,有点儿烦自己了!虽然整本小说集叫温故1942,其实<温故1942>是这里面最不搭调的一篇,剩下的是如此相似,都可以叫做职场小说.与近几年打着黑厚学\官场学\人际关系学的名号出的各种官场\职场长篇小说不同的是,目的不在教读者追逐或意淫飞黄腾达,只在让他们看到,世间名闻利养之可悲可叹可笑.故事人物,不论底层中层上层,无不在追名逐利的漩涡中身不由己,载沉载浮.我丝毫不怀疑这个目前最好的河南籍小说家刘震云先生对本省的爱,而温故一九四二年这个故事是作者描写本省的代表之作,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通过这个小说,我了解到在1942年我的乡亲还遭受到过如此的灾难,而在水灾旱灾蝗灾以及人祸之后解救我的乡亲的竟然是一直的敌人。

这件事我在其他媒介上也有了解,刘震云的叙述让我还残存的怀疑打消。

历史从来都是一个万花筒,没有像历史书上的那么黑白分明。

1942.....40年代,50年代,60年代,河南整个三十年全部都在水灾旱灾饥荒中度过,那个年头,谁家把孩子养活就是有本事家,套用山东一大娘的话,哪个女人不是死几个孩子,站着走路都能饿死,人相食,蒋介石开堤放水,国民党不管,共产党不管,50年代,有粮食不给人吃,全部都放给外国人显示天朝伟岸,60年代,水患饥荒,流民天下,70年代,人祸遍地,80年代,投机盛行,90年代,限制河南发展,只能种地,不给政策,不给支持,三门峡驻马店全部泄洪用,没有任何理由,焦作周口只准产粮,必须完成超额任务,国家统购统销,低价收购打白条,到现在河南自己建郑汴新区,读后感《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不管多么辛苦,都要去努力过活养活自己。

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

我热爱这片养育我的故土。

在看过书之后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这里面涉及的东西甚广甚深.....那些尘封了的历史在此书中被揭开,因为我们在意的是世界二战、中国的抗日、共产党的发展、开罗会议……于是以致后世没有多余的眼光投注于此......但是这个三百万人亡魂却是我中华名族的一部心灵史,以上那个故事就不禁让人动容.......希望这部民族心灵史能早日搬上大荧幕~~~但我想会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一本描写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抗日战争中日军侵略、抗日救国的各个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和残酷,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

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经历,展现了战火蹂躏下的生活景象。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民的生活困境、抗日斗争的艰辛和残酷,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牺牲和努力。

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家人的塑造,作者将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和悲壮。

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无论是主人公的父亲,还是他的邻居、朋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故事。

他们有的是坚毅不屈的抗日战士,有的是冒险出生入死的地下党员,有的是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护士,有的是为了生活而与日军合作的贪官污吏。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人物,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团结和勇敢。

尽管受到了极端困难和残酷的打击,但人民始终坚持抵抗,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整个民族的利益。

这种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温故1942》是一部良心之作,它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作者传递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坚守。

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珍惜和铭记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努力使现在的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和和谐。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著名作家张岱年的作品之一,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展现了1942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这篇书评将围绕着作者的写作手法、文化背景以及书中的历史细节展开,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阅读指南。

首先,作者的写作手法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张岱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他以深入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个动荡的年代再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性和魅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巧妙地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其次,书中的历史细节极为丰富,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张岱年通过对背景的详细描写,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这些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和遭遇,从而更好地反思当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作者的文化背景对书中的思想和视角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岱年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在书中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

同时,他还透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分析了很多社会现象的起因和影响。

这些思想和视角的独特性使这本书成为综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元素的作品。

总的来说,《温故1942》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全面了解,还给读者带来了文学艺术的享受。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思考。

因此,我强烈推荐《温故1942》给广大读者,相信读者在阅读之后会收获很多。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范本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范本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范本《温故一九四二》是中国作家张皓宸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一群平凡人物的成长与奋斗。

通过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小说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使读者陷入思考与感悟之中。

《温故一九四二》以小说主人公李文彬的回忆为线索,穿插着战争年代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将读者引入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

小说以李文彬家庭的日常生活为起点,通过李文彬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交往,展示了不同人物面对战争时艰难选择的内心挣扎和勇敢面对的精神。

小说中的李文彬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照顾家人的角色,还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了保卫家园,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

通过李文彬这个形象,作者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特殊时期的变化和成长,他们在面对战争时不再是弱者,而是变得坚强和勇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其中的女主人公李秋阳是一个坚强而又感性的女性形象,她在丈夫参战后,独自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承受着失去丈夫和亲人的巨大痛苦。

而她并没有被打破,相反她展现了在困境中坚持和奋斗的勇气。

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妇女所承受的痛苦,也让人们看到了妇女的坚韧和勇敢。

此外,小说中塑造的一些负面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鲜明。

比如,李文彬在部队中遇到了一个叛徒张维忠,这个角色是一个道德败坏、利欲熏心的小人。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不顾一切地对抗着同胞,对他人进行利用,甚至背叛自己的战友。

这个角色的出现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战争年代,不仅有外敌的威胁,也有自己内部的矛盾和危险。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人深思战争对人性的冲击和改造。

在战争年代,人们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为了家人、为了国家,选择了英勇抗战,而有的则选择了投降卖国,背叛同胞。

这种对比让人反思,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会发生何种变化,人性的善恶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展现。

总之,《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充满战争年代风貌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在特殊时期的变化。

1942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1942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1942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1942》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历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1942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1942观后感1我爸爸妈妈都是电影迷,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正是因为观影无数,我们已升级为奥斯卡院线的金卡会员。

还是因为观影无数,从记事开始,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几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

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恐怕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2013年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

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

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

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__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1942读后感《温故1942》是一部由胡歌、王凯、孙红雷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以抗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人在战争年代的生活和情感纠葛。

这部电视剧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更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展现了生活中的真情和真实。

在观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磨难。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奋斗。

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在战火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而这种艰难的岁月,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在这部电视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前行。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其次,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在战争年代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考验。

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在战争年代中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敢。

特别是女主角小霞,她在战争年代中承受了太多的磨难和苦难,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自己的家人和爱情,她不断地努力和奋斗。

这种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最后,这部电视剧所展现的爱情故事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年代,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宝贵。

无论是小霞和小平的爱情,还是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都充满了真挚和真实。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爱情是如此的坚定和执着,他们不惧风雨,不惧困难,只为了那份真挚的情感。

这种真挚的爱情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温故1942》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磨难,也让我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观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珍惜,也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坚定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

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

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我没看过如今大热的电影《一九四二》,先看了这本书。

虽然它字数不算多,但给我的震撼却是巨大的。

看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某些文字竟与当下的社会状态如此吻合。

而这本书,却是刘震云在一九九三年十月写的。

首先,是新闻自由问题和政府在灾情中扮演的角色。

“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

大旱之后,又遇蝗灾。

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

”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

妇女售价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

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

”这两段话摘自当时的新闻报道。

据说蒋介石看了河南省主席的灾情报告以后,表示自己不信。

而蒋不信的后果,就是继续加重当地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

然后,日军开进河南灾区,发放军粮,很多河南人依靠日本军粮活了下来。

河南灾民开始敌视国民党军队,导致日军“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

这其中,重庆的《大公报》曾发表过轰动全国的“豫灾实录”,却被蒋介石下令停刊三天。

而在宋美龄访美时,《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的报道却将中国河南的灾难与不幸赤裸裸地摆在全世界面前。

宋美龄竟想在美国用起中国办法,要求白修德停职。

当然了,在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度,这不可能。

想想在如今的社会,大部分中国的政府人员还是秉持着这一“传统”。

一旦有事故或灾情发生,他们的第一步竟不是如何尽快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封锁消息。

矿难、地震、学生事故等等等等,这些消息的真实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真的是“有待提高”。

“蒋绝不是不相信,而是他手头还有许多比这种大得多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

他不愿让三千万灾民这样一件小事去影响他的头脑。

三千万灾民不会影响他的统治,而重大问题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处理不当他都可能地位不稳甚至下台;轻重缓急,他心中自有掂量,绝不是我们这些书生和草民所能理解的。

”这段话,也恰恰反映了当下某些官员的心态:做官的就是太岁,小老百姓的生死都在我的股掌之间,而我的责任就是要努力保住自己的位子以及如何在我的位子上让人民替我服务。

近日来,媒体多次爆出上访人被非法拘禁、惨遭虐待的新闻,何以上访变得如此之难?不就是这部分人在作祟?当然,如今的社会也要比当时的一九四二好得多,“执政为民”并不是空喊的口号。

其次,是灾难中中国人表现出的惰性。

当他们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就吃菜,没有菜的时候就吃糠,没有糠的时候就吃土,吃土吃到受不了的时候就吃人,吃人还不敢吃别人家的人,只好吃自家人,吃自家人还有点不忍心,那就跟另一个不忍心吃自家人、却又想吃人的人换人。

还有些人,没的吃,就去抢。

这个过程就叫“得过且过”。

这是一个不断退而求其次的过程。

一直退到不能再退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苟且偷生的人总是不能往前冲。

而这样的惰性,怕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改变的。

如今,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大片抄袭到整个中国的缺乏创新,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人的惰性。

最后,我想用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书中的一个故事作为结尾。

他描述了一些在蒋介石下达救灾命令之前的赈灾行为,其中有一段是描写陕西的传教士开粥场,设立教会医院和收养弃婴的事情。

但是灾民太多,他们根本照顾不过来,而且弃婴满大街都是。

一位记者去问一个天主教徒为什么他要设立粥场医院,那个天主教徒说,“至少要让他们象人一样死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