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促进作用抑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 区→说,H 区→听,W 区→写,V 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等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低血糖症 。

高→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 2 H 2O 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血糖浓度升高促进 作用 抑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胰岛素(降血糖) 拮抗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B 细胞分泌) (胰岛A 细胞分泌)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和非条件反射先天)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判断传入传出神经: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

③根据切断刺激的方法确定④根据突触结构来判断,轴突到细胞体或者轴突到树突是传入到传出的方向。

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机理K +外流)→受到刺激变成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机理Na +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考点:电流表指针问题(三维设计P14)两级都在同一侧时: 电流表若是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则刺激在哪侧,指针就先偏那侧,而且是偏2次,方向相反.(若刺激在两个指针中间,即距离两电极距离相等点,指针不动)若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刺激前一个神经元,指针偏转,一般偏转一次.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注: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 神经。

(2)神经元的 功能: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低等动物 偉履虫,变描虫八 植呦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寻⑻輒爬行动物)及人J 非条件反射*先夭的,俺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编手反射,排尿反肘) i 祭件反弗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觥〔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淡虎芭变)(2)反射的种类(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1)反射弧组成:①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④ 传出神经;⑤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轴究}神经纤维早中绘未梢WE -3啓中蟆应激性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 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 答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1) 传导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声息状赣未受刺澈町 丁兴奋狀恋〔受至恻激后) 丁静息狀态:外正內贡K 外渝 U 1外頁內正1V 内療 U 1外正內貞Nf 外涼 管息电傥 謝作电住 欝息电傥 ■腿外|未先苗部位=> 兴奋部住局小电流[膜內:买奋部位 0 未兴奋咅附〔与传导方向相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传递方式: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 突触实现的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到达突触间隙,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
返回
体的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返回
(二) 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项化学成分和理化 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叫做稳态。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
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 相对稳定。
冠状病毒图
但即使非典型肺炎是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也不是人 人都会得病!因为,冠状病毒虽然厉害,对于免疫功
能强大的人,它也是无能为力的!
一、免疫的概念
广义上: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 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 别“自己”,排除“非己”,也就是机体 对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来源: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 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 御功能。
(一) 非特异性免疫 免 (先天免疫) 特点:是先天遗传的,不针对 疫 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的 类 来源:是人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型
特异性免疫 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 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 原体无效。(专一性)
(三)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A、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 的反应。 传入神经 感受器
传入神经
2、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效应器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反射的结构基础 :
•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物必修三│动物和⼈体⽣命活动的调节!⽣物姐说shengwu「距⾼考还有179天」多数同学对⽣物必修三《动物和⼈体⽣命活动的调节》这部分知识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总是觉得各种调节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造成考试答题丢分严重!今天⽣物姐给⼤家讲讲这部分知识!1神经调节的基本⽅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兴奋或抑制3⼈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平衡调节中枢、⽣物的节律⾏为脑⼲:呼吸中枢⼩脑:维持⾝体平衡的作⽤⼤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脑的⾼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级功能。

语⾔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2)⼈体主要激素及其作⽤6⼈体正常⾎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糖症⾼于1.2 g/L;⾼⾎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体⾎糖的三个来源⾷物、肝糖原的分解、⾮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质等。

8⾎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下丘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这就是反馈调节(⽣态系统中也存在)。

⼈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变化;全⾝发抖(⾻骼肌⼿缩)、起鸡⽪疙的(⽑细⾎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效、通过体液运输(⼈体各个部位)、作⽤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你学会了吗?。

高二生物知识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二生物知识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二生物知识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是高中生学好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直接影响着高中三年的成绩。

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高二生物知识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动物体或人体,相对静止----活跃)。

(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rarr;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rarr;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rarr;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rarr;未兴奋部位)rarr;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rarr;突触间隙rarr;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rarr;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rarr;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rarr;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rarr;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rarr;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高三生物复习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生物复习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生物复习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
合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理解稳态的内涵与外延
稳态⎩⎪⎨⎪⎧ 个体水平:机体细胞+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免疫调节―→稳态与健康群体水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与 生态环境
【自主训练1】 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 .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 .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 .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人体内环境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稳态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答案:A
二、脊椎动物的主要激素及其分泌调节
1.主要激素
【自主训练2】 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节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以调节水分平衡;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言语功能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因此①②③④⑤正确。

答案:D。

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2、
9、体温调节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14、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ﻫ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ﻫ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ﻫ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ﻫ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ﻫ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注意: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区别(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2)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反射类型比较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平静状态,神经元细胞膜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这种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此时膜同一侧无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区膜外的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动作电位,结果造成膜同一侧与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其中膜内侧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ﻫ(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静息电位实质: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没有局部电流动作电位实质: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易错提示:1.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无反射活动。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反射活动,实际上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具有反射活动,单细胞动物因没有神经系统,故没有反射活动,只有应激性。

2.效应器不等同于肌肉或腺体。

实际上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共同组成。

肌肉或腺体只是效应器的组成部分之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总是双向的,传导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

在实验情况下,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非末端处时,兴奋由此处双向传导;当刺激位于神经纤维的末梢处时,兴奋由此处向神经纤维的主干单向传导。

ﻫ(4)兴奋的传导的特点: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ﻫ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ﻫ(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它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这种物质扩散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注意: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

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

.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转换:电能-----化学能-------电能(3) 特点a.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b. 突触延搁:由于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c. 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4、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可以自主地控制一些反射行为,如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同时又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即与脑内神经环路的连续活动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不断形成、突触的数目和大小、脑内某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注意: 电流变偏转分析:二、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的研究工作: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研究:证明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的研究: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结论。

2.激素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特点:a微量和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ﻫ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3.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4、激素间的相互关系:ﻫ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5、激素调节实例:(1)体温调节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体内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来维持。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温调节:在炎热环境下由神经起调节作用;在寒冷环境下以神经调节为主要的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调节A水调节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水平衡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水的去路中,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也是唯一可以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B 盐调节①无机盐平衡肾脏排盐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②Na+、K+平衡的调节: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来调节Na+、K+的平衡,属于激素调节方式。

C水盐平衡的意义①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血液、心率的稳定。

②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有重要作用。

③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血糖调节A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B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C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ﻫ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的概念: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主要表现为激素调节)的联系,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

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分泌,也可通过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间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分泌。

其次表现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系统兴奋的改变又反作用于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3两者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四、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功能与组成(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识别“自己”、排除“非己”成分的保护性功能。

概括:(2)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类型:注:吞噬细胞的作用(1)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充当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除了某些抗原可直接由T细胞识别外,其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和呈递。

)吞噬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以伸出伪足,将抗原摄入胞内,在胞内溶酶体中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清除抗原,有少数抗原被分解成保持抗原活性的多肽片断(抗原决定簇);抗原多肽与吞噬细胞中的MHC(主要组成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合后,转移至细胞膜上,被T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最终在其他信号刺激和这种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了B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以上过程也被称为抗原的呈递)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两者比较(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注意:(1)体液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来源于T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的来源有两个:B细胞和记忆细胞。

产生的途径有三个:抗原经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产生。

(2)体液免疫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对其他抗原不起作用。

(3)二次免疫反应: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产生抗体更多、也更强烈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防卫不足:如艾滋病(逆转录病毒)B防卫过度: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②发作快,消退快,非首次接触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1)过敏反应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艾滋病:ﻫ(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的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