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生物学部分知识点

一.概念1.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生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体的复杂过程2.物种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3.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物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和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4.植物极和动物极:集体释放的位点称为动物极即卵黄含量少的一端,而另一端则为植物极,即卵黄含量较少的一极5.神经胚: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形成一对纵褶,然后两边纵褶逐渐靠拢在背后愈合,形成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在形成过程中,逐渐进入胚胎内部并与表面分离,这时的发育阶段称为神经胚6.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质类型7.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①原口动物:动物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②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重新开孔8.逆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相反9.趋同进化:属于不同祖先来源的类群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
不同来源的线系因同向选择的适应进化趋势而导致表型的相似则为趋同10.刺细胞: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12.合胞:源自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及绦虫纲所特有的无细胞核,细胞膜,细胞间无明显界限的皮层细胞13.真体腔和假体腔:①真体腔:体腔来源于体腔囊,有体腔膜包被,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
②假体腔:14.外套膜和外套腔:①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有纤毛。
动物生物学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名词解释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生物学开展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1.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实验生物学阶段3.分子生物学阶段4.现代生物学阶段生命的主要特征:1.新陈代谢2.生长与生殖3.遗传、变异和进化4.应激性与活动性5.稳态新陈代谢:是生命最根本特征,是维持生物体生长、生殖、运动等生命活动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总称。
同化作用:生物体将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生物体分解身体组成物质,释放能量或将分解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生长:生物体或细胞的体积由小到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质量逐渐增加的过程。
发育:生物体或细胞在生命周期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生殖:求偶、交配、产卵、育幼等生理和行为过程的总称。
遗传:亲代的性状在后代中得到表现的现象。
变异:后代有异于亲体,是生物界进化开展的源泉。
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的,二者都是生物发生进化的前提条件。
应激性:生物接受外来刺激,通过身体内在的兴奋和调节,发生相应的反响。
生物的活动和行为时应激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稳态:生物系统内部的各种组成成分能够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反响:系统当中某一成分变化引起其他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后者的变化最终又回过来影响首先变化的成分。
负反响:反响抑制或减少首先变化的成分,负反响。
正反响:反响加剧或增加首先变化的成分,正反响。
负反响抑制变化能够维持系统的稳态,正反响加剧变化使系统更加偏离稳态。
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能按照mRNA的指令由氨基酸高效且精确地合成多肽链。
内质网:细胞内除核酸以外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基地。
高尔基体:将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脂质也通过其运输〕。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两栖钢:一、章节关键词:不完全双循环休眠变温动物吞咽式呼吸二、关键词名词解释:●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或是与环境背景非常相似,起到掩蔽的作用;或是鲜艳醒目,警告猎食者注意其毒性,从而起到威慑和自我保护的作用。
前者称为掩蔽色,后者称为警戒色。
两者皆有自我保护的功能,统称保护色。
●拟态:出于躲避敌害或麻痹猎物之需,有些动物的体形体色与周围物体极为相似,几可乱真,这种现象称为拟态。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的升高必须靠吸收外界热能。
●吞咽式呼吸:两栖、爬行类进行肺呼吸时,要靠口低的升降来完成呼吸动作,状如吞咽。
●不完全双循环:心室未分隔或分隔不完全的蛙类、爬行类,虽然肺循环和体循环已经形成,但从肺静脉和体静脉回心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仍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休眠:许多变温动物在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自身的代谢水平,进入一种麻痹状态,以减少消耗,维持存活。
只有当环境好转时才复苏活动。
这种现象称为…三、复习思考题解答:1、两栖类身体结构机能对于陆生有何适应性和局限性?适应性方面:①支撑运动方面:形成五指型附肢,既可支撑身体,又可灵活运动;脊柱的分化:1枚颈椎+躯干椎+1枚荐椎+尾椎②呼吸上:采用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共同进行③感觉器官上:原脑皮形成使得神经发展,中耳、眼睑、泪腺的产生使得听觉和视觉感官与陆地上声光传播的介质相适应。
局限性方面:①生殖发育:仍依赖水环境②皮肤高通透性的缺陷:过多水分散失——在炎热、干燥环境难以存活;难以生活在高渗环境。
③代谢水平低下:仍须休眠——生存时空受到极大受限。
④低效率的不完全双循环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两栖类的分布?2、五趾型附肢的产生有什么进化意义?既可支撑身体,又可灵活运动。
解决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的支持、运动问题(但由于附肢生于躯干两侧,腹部不能抬离地面,使运动速度受到了制约)3、蛙类动脉血、静脉血和混合血是怎样分布的?动脉血:分布于肺静脉、皮肤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富氧血)静脉血:分布于体静脉;体静脉——右心房——静脉血(缺氧血)混合血:在心室混合后,分布于全身动脉;(所有离心的血管(从心室里走出)——均为动脉血)4、蛙类的呼吸系统有何结构功能特点?——采用肺皮呼吸肺呼吸:功能低下——①呼吸表面小②无辅助的呼吸结构(吞咽式呼吸)③循环机能效率低下(不完全双循环)皮肤呼吸:作为辅助呼吸,具有高通透性(留下的缺陷:①保水低下:过多的水分散失,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下难以生存②难以生活在高渗环境中)5、两栖类登陆所面临的问题:①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②氧气介质的改变③生存环境密度的改变③昼夜温差、四季温差的加大,恶劣气候条件的出现④声波、光波传播介质的改变四、重点补充:1、感觉器官:视觉:眼睑、泪腺——起到保护眼球、防止干燥的作用;嗅觉:鼻腔具有嗅觉和呼吸的双重作用2、休眠——变温动物对极端环境条件的妥协性适应(冬眠:寒冷引发;夏眠:炎热引发;日眠:缺少食物引发)3、骨骼系统:中轴骨+四肢骨(颈椎和荐椎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爬行纲:一、章节关键词:槽生齿次生腭颊窝胸廓二、关键词名词解释:●槽生齿: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着生在颌骨的牙槽里。
动物生物学.总结.

(每章非主要特征应注意)营养方式:2.1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如绿眼虫;2.2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如草履虫;2.3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孢子虫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基本类型包括: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辐射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有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不完全消化系统:只有口没有肛门的消化系统两侧对称的意义:(1)分前后左右、背腹,促进了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分化;(2)定向运动,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3)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条件之一。
中胚层的形成的意义:(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
(2)为动物体的结构复杂化和新陈代谢的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3)实质组织可以使动物耐饥饿和抗干旱,也是动物体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条件之一。
原体腔:是原腔动物体壁围成、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无体腔膜和肠系膜。
原体腔功能:输送营养物和代谢物,还起到骨骼的作用。
真体腔出现的意义:①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消化机能。
②消化管与体壁分开,促进器官的发生。
③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辅助物质运输和体节伸缩。
此外,发达的真体腔的形成对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的形成和功能也有很大影响。
同律分节:除前2节和末一体节外,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
担轮幼虫:海产环节动物在个体发生中经过的幼虫,虫体陀螺形,有担轮。
鳃的种类:栉鳃(原始的鳃呈羽状,包括1条鳃轴和鳃轴的两侧交互着生的三角形鳃丝,称双栉鳃;也有的只在鳃轴一侧具有鳃叶,称单栉鳃)、瓣鳃、丝鳃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形状像锉刀。
可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是鉴定种类的特征之一。
5对头肢(包括2对触角和3对口肢)口肢为捕食的主要器官:小触角:单肢型、大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8对胸肢:3对颚足:与小颚和大颚共同组成口器,5对步足:均单肢型,前两对有钳。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学、行为和分类等内容。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涉及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动物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动物的世界。
1. 动物的分类动物界是生命界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单位。
按照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动物界中的动物按照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进化历史等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在动物分类学中,我们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动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形态特征是其外部构造和内部结构的总称。
在动物的形态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从动物的体型、体表覆盖物、感觉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器官、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来分析动物的形态特征。
3. 动物的生理动物的生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关注动物的代谢过程、生物节律、能量转化、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反应、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方面。
4. 动物的生态学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生态位、种间关系、食物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5.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行动。
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生存行为、求偶行为、交流行为、领地行为、迁徙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和逃避行为等方面。
6. 典型动物的举例在动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一些典型的动物进行研究。
比如说,我们会关注犬科动物中的犬和狐狸、豹科动物中的猛兽和狮子、猫科动物中的猫和虎、大象科动物中的大象以及鲸目动物中的鲸等。
7. 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是指动物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种变异和物种选择等现象。
在动物的进化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起源、进化历史、分类演化、形态进化、生理进化和行为进化等方面。
全部动物的知识点总结

全部动物的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的分类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非常庞大的类群,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动物分成不同的类别。
在生物学中,一般按照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进化关系等进行分类。
根据动物的体内结构和形态特征,可以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刺胞动物、棘皮动物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营养方式,可以将动物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寄生动物、食腐动物等。
根据动物的进化关系,可以将动物分为原始动物和后续动物。
原始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等,后续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等。
二、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动物的进化历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最基本的细胞结构到不同种类动物的器官结构,都显示出了不同动物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1.细胞结构动物体内主要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结构有所不同,比如原始动物的细胞呈无固定形态,而后续动物的细胞多具有固定形态。
2.组织器官动物体内的细胞可以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比如心脏、肠道、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
这些组织器官在不同的动物体内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动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要。
3.身体结构不同种类的动物体内的身体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鸟类的身体骨骼轻盈,适于飞行;哺乳动物的皮毛覆盖全身,有保暖的作用;鱼类具有鳃,能够在水中呼吸等等。
三、动物的生态习性动物的生态习性包括动物的栖息地、生活习性、食物链、种群关系等方面,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1. 栖息地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栖息地。
例如,热带雨林是猴子、鸟类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沙漠地带适合骆驼、蜥蜴等动物生活;而北极地区是北极熊、海豹等动物的主要生活区域。
2. 生活习性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动物生物学总结资料

动物⽣物学总结资料第三章:动物的类群及多样性第⼀部分:基础知识⾮对称性:此⽣不对称(幼体对称,成体不对称。
蜗⽜)1、对称类型辐射对称:(两幅对称,球状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2、体腔类型真体腔动物:只有内胚层包围的体腔才是真体腔混合体腔动物同律分节每节构造相同(较为低等)3、分节:(分节现象出现在较⾼等的种类)异律分节4、头部形成:头部明显出现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两侧对称的动物中(1)头部的出现伴随神经和感官的集中,有利于这些组织和器官的充分发展;(2)由不定向运动转为了定向运动5、⾻骼化:是⽣物结构复杂化的基础,是⾝体不可缺少的⽀持、运动和防护结构,并从外⾻骼向内⾻骼进化。
第⼆部分:动物门类介绍⼀、单细胞真核⽣物——原⽣动物门主要特征:● 1. 原⽣动物是⼀个完整的、能营独⽴⽣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
整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但他们⼜和⾼等动物体内的细胞不同,⽽和整个⾼等动物体相似,具不同胞器:如伸缩泡、胞⼝、胞咽、鞭⽑、眼点、胞肛;有各种机能。
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殖等。
● 2. 运动器官:有鞭⽑、纤⽑和伪⾜。
即鞭⽑或纤⽑运动、变形运动。
● 3. 营养⽅式有光合(⾃养)、吞噬(异养)和扩散营养(异养)。
眼⾍为混合营养。
● 4. 呼吸和排泄:主要靠体表进⾏。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调节⽔分平衡,仅能排出⼀部分代谢物。
● 5. ⽣殖⽅式:⽆性⽣殖和有性⽣殖两种;⽆性⽣殖:横⼆分裂、纵⼆分裂、裂体⽣殖、孢⼦⽣殖、出芽⽣殖、形成包囊;有性⽣殖:结合⽣殖、配⼦⽣殖。
● 6. ⽣活⽅式:⾃由⽣活:海⽔、淡⽔、⼟壤中寄⽣⽣活:动物体内、外和⼈体内。
原⽣动物分类:运动和附着器官营养⽅式代表动物鞭⽑⾍纲鞭⽑植鞭亚纲⾃养眼⾍动鞭亚纲异养锥⾍纤⽑⾍纲纤⽑异养草履⾍⾁⾜⾍纲伪⾜异养变形⾍孢⼦⾍纲顶复合器异养疟原⾍丝孢⼦⾍纲极囊异养碘孢⼦⾍(⼀)鞭⽑⾍纲主要特征:●成体具⼀⾄多根鞭⽑;鞭⽑是作为运动器官;●⽣活⽅式:⾃由⽣活和寄⽣⽣活两种;⾃由⽣活:眼⾍、夜光⾍、团藻等。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大一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在大一的学习中,动物生物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动物生物学,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分类、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下面是对一些重要的动物生物学知识点的总结:1. 动物分类学动物界是生物界中最为庞大和多样化的一个界,包含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物种。
为了更好地研究动物,科学家们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动物按照身体结构、发育方式、食性等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通过分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关系和相似之处。
2. 动物的组织结构动物的组织结构分为四种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覆盖在动物的表面,形成了各种器官的内外层。
结缔组织提供了支持和连接器官的功能。
肌肉组织使动物能够运动和保持姿势。
神经组织则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机体的功能。
3. 动物的消化系统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将食物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能量和养分的重要器官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器官。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食性和消化方式的不同,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例如,草食动物具有特殊的胃部结构来消化纤维质植物材料。
4. 动物的循环系统动物的循环系统负责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动物的循环系统分为开放式循环和闭合式循环。
开放式循环主要存在于一些低等动物中,血液通过体腔和细小的血管直接浸透到组织中。
而高等动物大多采用闭合式循环,血液通过血管系统流动,有利于输送养分和氧气。
5. 动物的呼吸系统动物的呼吸系统负责将氧气吸入体内,排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
例如,人类通过肺部呼吸,由鼻腔、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水生动物如鱼类则通过鳃进行呼吸。
6. 动物的生殖系统生殖系统是动物繁衍后代的重要系统。
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两类: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性生殖需要两个个体参与,通过交配和受精才能生产出后代。
无性生殖则是由一个单一的个体通过分裂、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物学复习吴蕾2015级生态学1.动物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1)发育:包括从配子发生到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2)受精:指精子、卵细胞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想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
受精过程包括:①精卵相遇:精卵的相互识别、精子获能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卵母细胞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分泌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趋化因子,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还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趋化因子已在腔肠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
如精子激活肽,分离自美国海胆。
②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力,只有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才具备受精能力。
·精子头部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该蛋白能够被子宫和输卵管分泌物中的酶降解,获得受精能力·精子在获能过程中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③精卵接触时的变化: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精卵细胞核融合·顶体反应:精子头部与卵膜上的某种糖蛋白结合,诱发精子顶体反应。
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
在顶体反应过程中,顶体小炮破裂并释放出顶体内的各种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子胶状膜和卵黄膜,形成通道;随后精子穿过通道,精卵质膜融合,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进入细胞内。
·阻断多精入卵的机制:Fast block:改变膜的极性Slow block: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实现·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卵细胞的激活:未受精的卵的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核膜互融后,融合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紧接着第一次卵裂的开始。
皮层反应:膜极性改变,卵膜上的精子结合受体失活卵黄膜反应:皮层反应释放的皮层颗粒内容物如粘多糖吸水膨胀,卵黄膜向外凸出透明带反应:皮层颗粒释放的透明质素在卵黄膜表面形成透明带,透明带中的精子受体分子被修饰失活受精膜:透明带、卵黄膜和皮层颗粒膜一起形成,最先在精子入卵的位置形成,逐步扩展至整个卵细胞,皮层颗粒分泌的过氧化物酶使受精膜硬化,阻断多精入卵(3)卵裂①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受精卵开始进入卵裂期,卵裂期内,体积较大的单细胞受精卵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许多小的细胞的过程。
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每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结果是分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②卵裂球:卵裂形成的细胞③桑椹胚:实心的卵裂球④由于各种动物卵含有不同的卵黄量,其卵内不同区域的卵黄分布的均匀程度不一,而卵黄量的多少影响着卵裂的速度,过多的卵黄甚至组织卵裂面将细胞完全分开,因此卵内各个区域的卵裂速度和它的卵黄量成反比⑤第一次卵裂确定动物体的体轴:精子入卵的对侧形成灰新月带,第一次卵裂从灰新月带中间一分为二分出左右,动物极位于头侧,植物极位于尾侧,灰新月带发育为腹侧⑥辐射卵裂:大多数为后口动物;螺旋卵裂:大多数为原口动物(4)囊胚期①囊胚:单层分裂球排列围成的中空球状体,其空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外周单层囊胚层细胞曾为(5)原肠胚期①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形成阶段,囊胚的一部分细胞内置进入囊胚腔,胚胎由单层细胞组成发展成双胚层或三胚层,内置的细胞形成原肠(内胚层),这一阶段形成的胚胎称为原肠胚②原肠胚约含有1000个细胞,原肠胚时期,细胞分裂变慢,细胞开始生长,细胞核内的RNA转录作用开始明星,新的蛋白质开始合成。
标志着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个体特征,也标志着胚胎决定已经无法回复,自此胚胎发育中的细胞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下去③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发咋,将3胚层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口:棘皮动物之前后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棘皮动物及其以后④各类动物具有不同的原肠形成方式,主要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和内转⑤中胚层的形成方式:·原口-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中胚层·后口-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囊胚腔形成一对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称为体腔。
(6)神经胚与器官建成⑥神经胚是指在原肠胚形成之后,从出现神经板开始到神经板闭合成神经管这一发育阶段的脊索动物胚胎。
·神经板期:胚体伸长,背部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快,数目增多,形成神经板·神经沟期:神经板两侧向上隆起为神经褶,中央凹陷为神经沟,中胚层背部正中形成脊索,两侧形成体节,同时沿侧壁向腹部伸展·神经管期:神经褶向背部中央靠拢、融合,形成神经管,脱离外胚层进入胚胎内。
中胚层继续沿着侧壁向腹部延伸,分裂成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
由内外胚层包围的原肠腔形成原始的消化道。
⑦器官系统建成2.动物分类基本知识(1)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描述与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占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分布区域,以一定的生活方式进行繁衍并相互交流基因的自然生物类群。
这样的类群与其他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2)分类标准:形态学、遗传学、地理学3.动物的运动骨骼系统为运动提供支撑和框架,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产生运动,为运动提供能量(1)骨骼肌的生理①肌肉的功能:牵拉骨骼产生肢体的运动、维持姿势、推动内容物在中空的管道或器官内运动、排空器官内容物、产生热量、稳定关节、发声②成对分布的屈肌和伸肌被称为拮抗肌③骨骼肌纤维的结构:每个骨骼肌肌纤维都是多核、有条纹的细胞,细胞内含有大量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肌丝组成,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肌丝中含有收缩蛋白,即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
④肌原纤维的收缩蛋白规则的空间结构决定了骨骼肌和心肌纤维交叉结合的条纹⑤粗肌丝中有肌凝蛋白,肌凝蛋白的横桥具有ATP酶活性,横桥具有结合细肌丝上肌动蛋白的位点。
⑥细肌丝包含肌动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能够结合肌凝蛋白,原肌凝蛋白呈细长线形,覆盖结合位点,肌钙蛋白包含三个亚基,C亚基能结合钙离子⑦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原纤维之间的相对滑行机制:·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改变原肌凝蛋白的空间结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位点·肌凝蛋白的横桥与激动蛋白结合·横桥结合ATP,获得能量产生倾斜,与肌动蛋白分离·横桥与下一个肌动蛋白再次结合,并通过结合ATP再与肌动蛋白分离,反复结合和释放,拖动细肌丝滑动。
⑧骨骼肌收缩依赖于神经信号·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细胞膜上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骨骼肌细胞膜通过横管传递到骨骼肌肌原纤维处·横管的动作电位导致纵管的终池释放钙离子·钙离子结合在细肌丝的机动蛋白上,改变原肌凝蛋白位相,暴露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相结合的位点乙酰胆碱或其受体缺乏会损害运动,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神经末梢释放Ach,导致肌肉松弛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
⑨骨骼肌的舒张·动作电位消失导致肌肉舒张·纵管通过主动运输将钙离子从胞浆转运回终池·肌钙蛋白与钙离子脱离,原肌凝蛋白覆盖结合位点·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不结合,肌动蛋白滑行回到收缩前的位置⑩运动单位·包括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一个肌纤维仅接受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可以支配多个肌纤维的收缩·肌肉收缩的力量由参与该动作的运动单位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
一个运动单位产生兴奋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因此运动单位越大,产生的力量越大⑪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单收缩: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按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张力变化分为等长收缩:负荷>肌张力,维持位置和姿势等张收缩:负荷<肌张力,造成肢体运动(2)其他肌肉①心肌:·心肌仅分布于心脏·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的结构传递动作电位·能自发地产生动作电位而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输入②平滑肌:·平滑肌分布于中空的器官管壁·平滑肌收缩较骨骼肌缓慢·平滑肌的收缩可以使平滑肌细胞自身引起或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纤维发放的信号4.动物的感觉(1)感受器感受器是能将外界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神经中枢的结构感觉是一系列来自感受器神经元发放的神经信号,并传导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接受感受器传入的信号,通过整合产生对不同刺激的感觉。
①感受器的特征适宜刺激:感受器对其适宜刺激的感知最为敏感换能作用:所有刺激都代表着不同能量形式,感受器能将各种能量形式的刺激都转换为感受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这种微弱电变化成为感受器电位编码作用:适应现象:②感受器的类型(2)感觉③听觉和平衡觉通常是一种机械感受器,感知颗粒的振动或液体流动陆生动物的听觉和平衡觉来自耳·空气的振动通过外耳道震动鼓膜·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振动卵圆窗膜·毛细胞纤毛弯曲释放神经递质·听神经传达到听觉中枢内耳的其他一些器官感受平衡觉·卵圆窗和球囊感受头部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半规管感受变速旋转运动④视觉视觉的机制在整个动物界内大体一致,各种动物虽然具有不同的视觉器官,但在进化上它们都是同源的。
·许多无脊椎动物具有能感光的眼。
涡虫的眼点仅能感光,不能成像·腔肠动物、关节动物、蜘蛛和许多软体动物具有单眼·昆虫和甲壳动物具有复眼,复眼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组成脊椎动物眼的生理·可见光传入眼睛·眼的折光系统将物体发出的光波成像于视网膜。
脊椎动物的眼通过调节晶状体来成像在视网膜上·眼的感光系统将光波转变为电变化。
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视杆系统(晚光觉或暗视觉系统)对光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无色觉,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差;视锥系统(昼光觉或明视觉系统)对光敏感型差,可辨别颜色,对物体细节分辨能力强·电位经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5.动物的繁殖无性繁殖:指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有性繁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的方式出芽生殖:亲代借由细胞分裂产生自带,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即芽基,芽基并不立即脱离母体,而与母体相连,继续接受母体提供养分,知道个体可以独立生活才脱离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