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动物生物学

合集下载

动物学实习报告范文(通用3篇)

动物学实习报告范文(通用3篇)

动物学实习报告范文(通用3篇)【篇一】动物学实习报告实习是理论的巩固和提高,我们技术班5月12日16日的大亚湾海滨动物学实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动物学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不但弥补理论课本上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概念和有关动物图片不足的问题,而且弥补了动物学实验课上动物标本不足和大多数是死标本的问题,还有实习可以补充课本里面为数不多或缺少的关于动物生态和动物行为的内容的介绍。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相对于单一和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灌输,实习既有趣又好玩,使我们充分的理解课本里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丰富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专业以外的很多东西,收获非浅,具体如下:1、了解了动物(大多为海产贝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多样性;掌握了观察动物的基本方法、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学会了如何采集动物标本、鉴定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

2、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锻炼和培养我们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和培养了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毅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好问精神;巩固专业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实习地方:深圳大亚湾青少年培训基地沙滩、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杨梅坑的石砾滩和沙滩、东郊场的岩石滩二、实习目标:掌握所采集动物(大部分为海产贝类)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三、实习内容:动物标本采集、海滨样方调查、参观东山珍珠养殖场。

四、实习成果:经过四天的努力,我们小组一共采了156种动物标本,分属于11个动物门,从低等到高等分别是: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蜷虫门、星虫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动物实习报告

动物实习报告

动物实习报告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动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动物世界的奥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我参加了一次动物实习。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动物的神奇,也让我对动物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习的地点是一个综合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拥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一进入保护区,我就被那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各种各样的动物叫声所吸引。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对哺乳动物的观察和研究。

在保护区内,有许多常见的哺乳动物,如猴子、鹿和野猪。

猴子们在树枝间灵活地跳跃,它们的动作敏捷而又充满活力。

鹿则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它们的身影优雅而美丽。

野猪则在山林中穿梭,寻找着食物。

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食性和栖息地选择,我对哺乳动物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观察猴子时,我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交性。

它们之间会通过各种声音和动作进行交流,而且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

一些强壮的猴子会占据更好的食物资源和休息地点,而弱小的猴子则只能在一旁等待机会。

这让我明白了在动物世界中,生存竞争是无处不在的。

鹿是一种草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主要是青草和嫩叶。

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它们会不断地在草地上寻找新鲜的植被。

同时,鹿也具有敏锐的听觉和嗅觉,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

在观察鹿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不断进化的能力。

野猪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动物,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野猪的食性很杂,既吃植物,也会寻找一些小型动物作为食物。

它们的獠牙和强壮的身体使它们在面对危险时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

接下来是对鸟类的观察。

保护区内的鸟类种类繁多,有色彩斑斓的鹦鹉、优雅的白鹭和活泼的麻雀等。

鸟类的羽毛颜色和形态各异,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繁殖需求密切相关。

鹦鹉的羽毛颜色鲜艳,非常引人注目。

它们善于飞行,并且能够用灵活的喙来获取食物。

白鹭则以其优雅的姿态和白色的羽毛而闻名,它们通常在水边觅食,长长的腿使它们能够在浅水中行走而不被淹没。

动物学的综合实训报告

动物学的综合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动物学作为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分布和进化等内容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我们学校组织了为期两周的动物学综合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动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训内容1. 动物形态学观察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动物形态学的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的组织切片、细胞等,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

我们观察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不同类群的动物组织切片,掌握了不同类群动物的组织结构特点。

2. 动物生理学实验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方面,我们进行了多项实验,包括心跳、呼吸、消化、神经系统等生理功能的观察。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生理实验仪器,掌握了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 动物分类学实践在动物分类学实践中,我们学习了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对各类动物进行了实地观察和分类。

通过对比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我们加深了对动物分类学知识的理解。

4. 动物生态学调查动物生态学调查是本次实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选择了校园周边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食物链、生态位等生态学知识。

5. 动物保护与繁殖技术在动物保护与繁殖技术方面,我们学习了动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繁殖技术。

通过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我们了解了动物保护与繁殖的现状和挑战。

三、实训成果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训,学生掌握了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2. 深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动物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了环保意识:通过动物生态学调查,学生了解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和生命活动,还要学会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了解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本次野外实习为期两周,地点选在我校附近的自然公园。

这里地形多样,生态环境丰富,拥有多种动物资源,非常适合进行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

三、实习过程和内容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如观察、记录、采集和制作标本等。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分组进行观察和采集。

我们用望远镜观察了鸟类的生活习性,用捕虫网捕捉了昆虫,用陷阱捕捉了小型哺乳动物。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认真记录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数量。

3. 实习内容(1)动物形态结构观察:我们观察了鸟类的羽毛、骨骼和内脏,了解了它们的适应性特征。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昆虫的外骨骼、翅膀和触角,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的牙齿、爪子和尾巴等。

(2)动物分类:根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我们对其进行了分类,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

(3)动物标本制作:我们亲手制作了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的标本,学会了制作方法和技巧。

(4)动物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境要求,掌握了它们的分布规律。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1. 实习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使我们对动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实习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学会了野外观察、采集和制作标本等基本技能。

3. 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实习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5.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和相互帮助,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动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动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动物学实习报告范文实习时间: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0日实习地点:XX省 biological station实习单位:XX大学生物科学院一、前言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育规律、分类以及动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我们在XX省生物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动物学实习。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在实习期间,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动物标本,包括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我们了解了不同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如酒精保存、福尔马林固定、骨骼制作等。

通过亲自操作,我们掌握了标本的制作技巧,并了解了标本的保存和展示方法。

2. 动物生态和行为观察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参观了多个生态保护区和动物园,观察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我们了解了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记录和分析动物行为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

3. 动物分类和系统发育在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系统发育。

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

通过实习,我们熟悉了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了动物的分类体系和命名规则。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生物进化树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动物的进化历程。

4. 实验室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加了多个实验室实践课程,学习了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能。

我们了解了动物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如心率、血压等。

此外,我们还掌握了基因克隆、PCR扩增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动物学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动物学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动物学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和行为特点,掌握了动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掌握了实验室技能,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动物学实习实践报告

动物学实习实践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研究逐渐深入,动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愈发重要。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加深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XX大学动物学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实践。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操作,提高我们对动物形态结构、分类学、生态学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动物形态结构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室提供的各类动物标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通过对动物的整体形态、外部结构、内部器官等进行观察,我们学习了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并了解了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

2. 动物分类实验在实习的第二阶段,我们进行了动物分类实验。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将采集到的动物标本进行分类,并学习如何运用分类学知识对动物进行鉴定。

3. 动物生态学实验在实习的第三阶段,我们进行了动物生态学实验。

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我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食物链关系等,进一步掌握了动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4. 动物标本制作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学习了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动物标本的制作技巧,并制作出了合格的动物标本。

三、实习成果与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2. 培养了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了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本次实习是一次团队活动,我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在团队协作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四、实习收获与不足1. 收获(1)掌握了动物形态结构、分类学、生态学等基本理论。

(2)提高了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

动物实习报告百度文库

动物实习报告百度文库

随着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学科在科学研究、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我选择了动物学科作为实习项目。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实习地点为我国某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三、实习内容1. 动物学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重点学习了动物学基础理论,包括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系统等内容。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我对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动物饲养与管理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种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我学习了动物的营养需求、饲料配制、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并亲自动手进行动物喂食、清洁等工作。

3. 动物解剖与生理实验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动物解剖与生理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动物解剖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了动物的内部结构。

同时,通过生理实验,我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动物繁殖技术学习为了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我学习了动物繁殖技术。

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

通过模拟操作,我对这些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5. 实地考察与调研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实地考察与调研活动。

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养殖场,了解了养殖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实地观察,我对动物生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室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动物学的基本理论,而实际操作则使我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提高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自动手进行动物饲养、解剖、生理实验等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参与动物繁殖技术学习和实地考察,我对动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动物学实习报告

动物学实习报告

动物学实习报告一、前言作为一名学习生物课程的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动物学实习活动。

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动物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围绕我的实习经历,为读者介绍几个引人入胜的动物小故事。

二、探访野生动物园我的实习首先带我来到了一家野生动物园。

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众多珍稀物种的活动,包括美洲豹、猞猁、白虎等。

我学习到了不同物种的食性、习性、繁殖方式等基本信息。

例如,美洲豹是喜欢独居的动物,擅长爬树,能够垂直攀爬近20米高的树干;而猞猁则以追猎为主,尤其喜欢追逐家畜等不具备防御能力的动物。

我还与园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

该野生动物园与多家国际保护组织合作,定期开展对珍稀物种的研究及幸存种群恢复计划。

这也让我更加感受到珍稀动物的珍贵性,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应当承担起对动物的生态责任。

三、亲身感受鸟类生态在接下来的实习中,我来到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这个保护区里有着无数令人流连忘返的鸟儿。

这里的鸟儿种类繁多,总数数以万计。

从小鸟到大鹰,它们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认真观察了这些鸟类,在他们的生活中,食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些小鸟在微风中优美地翩翩起舞,目光专注地寻找食源;而某些鹰儿则高昂着头,以远视镜观察着风景,灵敏地捕获着每一份细小的移动。

这种鸟类生态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动物的生态重要性。

对于自然界的平衡和生物链的构筑,鸟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心保护野鸟的生存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了解爬行类动物最后的实习项目带我深入了解爬行类动物。

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经典的“美人鱼”——海蟒、蟒蛇等。

这些生活在水边或陆地上的动物让我惊叹不已。

和其它种类动物相比,爬行类动物有着较为不同的特点。

例如,蟒蛇的特殊控制血液流动的方法就是令人惊奇的一点。

在它们的血液中,有一种半凝固的粘液,可以帮助它们在进食时不至于被鼓胀而窒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物学》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实习要求学会并掌握潮间带动物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所采集到的标本特征,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即高级分类阶元门、纲的分类)。

掌握动物分类学知识,对常见动物标本作进一步分类,并能认识常见的动物种类,掌握动物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浸泡法,剥制法。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及实验技巧。

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二、实习时间、地点校内、外实习,采集标本的地方是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鉴定标本在兴海楼3楼。

此教学实习在2011年6月20日—24日,另外时间要求与大潮涨潮时相符,才能顺利完成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实习任务。

实习时间为一周。

三实习内容1、海洋环境的介绍:主要讲解潮间带的环境情况,动物的分布特点,湛江沿海潮间带主要经济类群,其养殖现状。

了解潮汐活动的一般规律。

2、实习方法介绍和固定药品的配制方法。

3、潮间带不同动物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观察动物的生态环境和形态特征。

要求学生最少采集7—8个门的动物种类。

4、标本的具体处理技巧和分类。

四、实习工具药品水桶大塑料瓶花铲锄头铁钩烧杯玻璃缸量筒镊子甲醛五、参考书目1、《动物学野外实习教程》2、《广东的海贝1-5》3、《贝壳图鉴》4、《中国经济动物海产软体动物》六、动物分类1、名称:海笔详细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海鳃目形态:基部没有珊瑚虫体,中间柄部可竖起支撑整个躯体,柄部末端形如水梨,可钻入底层,躯体由一节节叶面状的珊瑚虫体所组成,宛如鸟类羽毛状一般,整个躯体由钙质的针骨所构成,因此可以持续膨胀或萎缩,最长可达30-40公分。

生长环境:喜欢独自生长在沙质或土质的底层。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2、名称:海葵详细分类: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海葵目形态:广布于海洋中,一般为单体,无骨骼,富肉质,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

口盘中央为口,周围有触手,少的仅十几个,多的达千个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

触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数排成多环,彼此互生;内环先生较大,外环后生较小。

触手上布满刺细胞,用做御敌和捕食。

大多数海葵的基盘用于固着,有时也能作缓慢移动。

少数无基盘,埋栖于泥沙质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触手在水中游泳。

生长环境:埋栖于泥沙质海底3、名称:锥螺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形态: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

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

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生长环境: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

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

潮下带。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4、名称:可变荔枝螺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荔枝螺属形态:荔枝螺螺层约6层,缝合线较浅,每一层具有2列大的瘤状突起,1列位于层的中部,另1列紧靠缝合线的上方。

这种瘤状突起在体螺层有4列,以上方第一列最发达,其他各列顺序缩小,每一列约有突起8个。

壳面密生微细的螺纹及明显的纵走生长纹,外唇边缘随壳面的雕刻形成缺刻。

厣角质。

生长环境: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附近的岩石间。

5、名称:浅缝骨螺详细分类: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骨螺科(Muricidae形态:贝壳略呈球形,壳面黄褐色,螺层约8层,缝合线浅。

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生有一尖棘。

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

壳质坚硬,壳口卵圆形。

外唇边缘形成大的缺刻,内唇下半部向外番翻卷。

壳内面褶色。

气微,味咸。

生长环境:生活于数十米深的砂泥质海底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6、名称:蝾螺详细分类:腹足纲-前鳃亚纲-蝾螺科形态: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的,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弯曲的脊。

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陀螺形,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复,有的还有棘或凹槽。

少数蝾螺有脐孔,壳口具有珍珠光泽。

生长环境:特别喜欢居住在珊瑚礁附近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7、名称:泥蚶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形态:贝壳极坚厚,卵圆形。

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

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

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

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

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

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

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

生长环境: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

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8、名称:文蛤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形态:贝壳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

生长环境: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9、名称:青蛤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形态: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

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

双闭壳肌。

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

壳呈膨大的圆形,前端圆弧而後端稍呈楔形,壳的腹缘中央稍尖。

前端的小月面及後端的盾面都不清晰。

壳顶向两侧膨胀而偏向前方。

外壳颜色为黄褐色,但在外缘有紫色,有如一紫色环,因而得名赤嘴蛤。

壳上有成长轮及放射肋,在紫色的外环部份特别清晰而成为网纹雕刻。

壳的内面为白色,内壳边缘带有紫色并有细小的锯齿排列,铰齿发达而坚硬。

生长环境:栖息在河口或的砂泥质的浅水区,水深则大约在四至五公尺深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0、名称:波纹巴非蛤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形态: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

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

双闭壳肌。

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

壳为卵形,前、後端均为圆弧形,但前端稍短。

前端的小月面较後端的盾面清楚,左右壳对称。

壳顶向两侧膨胀而稍偏向前方。

外壳颜色为淡红褐色,轮纹状的成长轮明显而突出。

壳内面为白色,铰齿发达而坚硬,出、入水管的套线弯十分清晰。

生长环境:栖息在浅海的砂泥底,水深大约在十至七十公尺深,可用其强而有力的斧足潜砂以栖息其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11、名称:翡翠贻贝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异柱目-贻贝科-贻贝属形态: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

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

壳薄。

壳顶近壳的最前端。

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翡翠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

铰合齿。

不发达。

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

足很小,细软。

生长环境:海滨岩石上实际采集地点情况:岩石上12、名称:牡蛎详细分类:形态: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

两壳于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

壳的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用以对抗韧带的拉力。

生长环境: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3、名称:华贵栉孔扇贝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扇贝科形态:壳扇形,但蝶铰线直,蝶铰的两端有翼状突出。

壳光滑或有辐射肋。

肋光滑、鳞状或瘤突状,色鲜红、紫、橙、黄到白色。

下壳色较淡,较光滑。

有一个大闭壳肌。

外套膜边缘生有眼及短触手,触手能感受水质的变化,壳张开时如垂帘状位于两壳间。

生长环境:常见于沙中或清净海水的细砂砾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4、名称:窗贝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海月科形态:贝壳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两壳平,大小略等。

壳质极薄,半透明。

壳表呈白色或乳白色。

放射肋和生长纹细密,且不规则。

贝壳的内面具有珍珠光泽,铰合部有“八”字形铰合齿。

足较退化。

生长环境:栖息于暖海潮间带下区至潮线下10米左右的浅海泥沙底上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5、名称:寄居蟹详细分类:甲壳纲-十足目-寄居蟹科形态: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

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

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

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

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生长环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尔也在陆上或树中,寄居在贝壳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6、名称:藤壶详细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目-藤壶科形态: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

它的形状有点象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

生长环境:分布甚广,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

实际采集地点情况:岩石上17、名称:石鳖详细分类:软体动物门-多板纲形态: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

通常呈卵圆形,扁平,两侧对称。

贝壳由8块壳板覆瓦状排列而组成。

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又称环带。

足扁而宽,几占整个身体腹面,适于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生长环境:多见于潮间带或浅水中(尤其是温暖地区)。

较冷的地区生活于深水中,实际采集地点情况:岩石上18、名称:扭曲猿头蛤详细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偏口蛤科形态:壳小而坚厚,近卵圆形,前缘稍微扭曲,后缘呈弓形,腹缘圆。

坐左壳大于右壳,壳表呈红褐色或者浅灰色。

有瘤状或者是片状突起,极粗糙。

可见到贝壳扭曲成S形。

生长环境:多见于潮间带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19、名称:海星详细分类:棘皮动物门-海星纲形态:通常有五个腕,但也有四六个,有的多达40个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 列密密的管足。

用管足既能捕获猎物,又能让自己攀附岩礁,大个的海星有好几千管足。

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

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桔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生长环境: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底上很少见实际采集地点情况:泥滩上20、名称:海参详细分类: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形态: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

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20 个。

触手坛囊发达。

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

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

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

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的5行管足。

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

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的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