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开放实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传输。

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与解调技术。

3. 学习使用实验设备进行通信信号的生成、调制、解调和接收。

4. 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2. 调制器3. 解调器4. 通信系统分析仪5. 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传输介质6. 计算机及相应软件三、实验原理通信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光波等信号载体,通过一定的传输介质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种方式。

1. 模拟通信:模拟通信是指将原始信息(如语音、图像等)转换成连续变化的电信号进行传输。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2. 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原始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四、实验步骤1. 信号生成:使用信号发生器生成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2. 调制:将生成的信号通过调制器进行调制,得到调制信号。

3. 传输:通过传输介质将调制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4. 解调:使用解调器对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进行解调,得到原始信号。

5. 性能分析:使用通信系统分析仪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五、实验内容1. 模拟通信实验:- 生成模拟信号,如正弦波、方波等。

- 使用调幅(AM)调制方式对模拟信号进行调制。

- 使用解调器对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进行解调,得到原始信号。

- 分析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比较调制效果。

2. 数字通信实验:- 生成数字信号,如二进制信号。

- 使用幅移键控(ASK)调制方式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

- 使用解调器对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进行解调,得到原始信号。

- 分析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比较调制效果。

3. 误码率测试:- 生成一定长度的数字信号。

- 通过传输介质将信号传输到接收端。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实验报告班级: 2008211112班姓名:王哲班内序号:28号学号:08210365现代通信技术之我见当今社会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相互融合拓宽了信息的传递和应用范围,使得人们在广域范围内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换信息成为可能。

通信的基本形式是在信源与信宿之间建立一个传输信息的通道。

在人们以前的记忆里通信就是打电话、发电报。

而现代化的通信所传递的信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话音,而是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合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通信系统是利用电、光等信号形式来传递信息的系统,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在实验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线通信系统。

作为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说到无线通信很自然就让我联想到了接收电视信号的大锅和架在屋顶上的天线。

小时候只知道这些设备很神奇,可以接收到很多好玩的电视节目。

现在才明白这就是借助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来传递信号的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从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了无线网的研究。

在整个八十年代,伴随着以太局域网的迅猛发展,以具有不用架线、灵活性强等优点的无线网以己之长补"有线"所短,也赢得了特定市场的认可,但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无线网是作为有线以太网的一种补充,遵循了IEEE802.3标准,使直接架构于802.3上的无线网产品存在着易受其他微波噪声干扰,性能不稳定,传输速率低且不易升级等弱点,不同厂商的产品相互也不兼容,这一切都限制了无线网的进一步应用。

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有利于无线网自身发展的标准。

802.11标准是IEEE制定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是对网络的物理层和媒质访问控制层(MAC)进行了规定,其中对MAC层的规定是重点。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二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二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序号:**日期:**一、程控交换机1、概念程控交换机通常专指用于电话交换网的交换设备,它以计算机程序控制电话的接续。

程控交换机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完成控制、接续等工作的电话交换机。

2、主要功能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基本功能主要为:用户线接入,中继接续,计费,设备管理等。

本地交换机自动检测用户的摘机动作,给用户的电话机回送拨号音,接收话机产生的脉冲信号或双音多频(DTMF)信号,然后完成从主叫到被叫号码的接续(被叫号码可能在同一个交换机也可能在不同的交换机)。

在接续完成后,交换机将保持连接,直到检测出通信的一方挂机。

其中通话接续部分是利用交换机中的数字交换网络,采用PCM方式实现数字交换的,控制部分是通过软件由计算机来实现的。

3、基本构成电话交换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用户间通话的接续。

基本划分为两大部分:话路设备和控制设备。

话路设备主要包括各种接口电路(如用户线接口和中继线接口电路等)和交换(或接续)网络;控制设备在纵横制交换机中主要包括标志器与记发器,而在程控交换机中,控制设备则为电子计算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程控交换机实质上是采用计算机进行“存储程序控制”的交换机,它将各种控制功能,方法编成程序,存入存储器,利用对外部状态的扫描数据和存储程序来控制,管理整个交换系统的工作。

总体来说,程控交换机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交换网络交换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根据用户的呼叫要求,通过控制部分的接续命令,建立主叫与被叫用户间的连接通路。

在纵横制交换机中它采用各种机电式接线器(如纵横接线器,编码接线器,笛簧接线器等),在程控交换机中主要采用由电子开关阵列构成的空分交换网络,和由存储器等电路构成的时分接续网络。

(2) 用户电路用户电路的作用是实现各种用户线与交换之间的连接,通常又称为用户线接口电路(SLIC,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

现代通信实验报告二

现代通信实验报告二

实验三PCM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语音编码的工作原理,验证PCM编译码原理;2、熟悉PCM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之间的关系;3、了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4、熟悉语音数字化技术的主要指标及测量方法;二、实验仪器1、J 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一台2、2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4、音频信道传输损伤测试仪一台三、实验内容1.加电后,通过菜单选择“PCM”编码方式。

此时,系统将U502设置为PCM 模式。

开关K8接通SL1(或SL5、SL7),开关K5、K6分接置于STA-S、STB-S的方向,接通实验箱电源。

2. 用示波器观察STA、STB,调节电位器R19(对应STA)、R20(对应STB),使正弦信号STA、STB波形不失真(峰峰值小于5V)。

3. 用示波器观察PCM编码输出信号。

示波器CH1接SL0,(调整示波器扫描周期以显示至少两个SL0脉冲,从而可以观察完整的一帧信号)CH2分别接SLA、PCM-A、SLB、PCM-B以及PCM,观察编码后的数据所处时隙位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以及PCM信号的帧结构(注意:本实验的帧结构中有29个时隙是空时隙,SL0、SLA及SLB的脉冲宽度等于一个时隙宽度)。

开关K8分别接通SL1、SL2、SL5、SL7,观察PCM基群帧结构的变化情况。

4. 用示波器观察PCM译码输出信号示波器的CH1接STA,CH2接SRA,观察这两个信号波形是否相同(有相位差)。

5. 用示波器定性观察PCM编译码器的动态范围。

开关K5置于STA-IN端,将低失真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1KHz正弦信号从STA-IN输入到TP3057(U82)编码器。

示波器的CH1接STA(编码输入),CH2接SRA(译码输出)。

将信号幅度分别调至大于5VP-P、等于5VP-P,观察过载和满载时的译码输出波形。

再将信号幅度分别衰减10dB、20dB、30dB、40dB、45dB、50dB,观察译码输出波形(当衰减45dB以上时,译码输出信号波形上叠加有较明显的噪声)。

通信技术工程实习实践报告(通用3篇)

通信技术工程实习实践报告(通用3篇)

通信技术工程实习实践报告(通用3篇)通信技术工程实习实践报告篇1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自己没有经验不能够胜任工作。

经过几天的培训,我慢慢调整了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岗位以及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有踏实肯干,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攀登,成长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信息工程专业的公认人才。

我相信“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只有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际的学习,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了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及任务经过大学三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学习,使我在理论的基础知识方面有了掌握。

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更注重如何在理论和实际的连接程度,如何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人物。

1.1实习目的I.为了将自己所学信息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提高中和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II.通过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岗位的实习,更加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缩短从学生到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距离。

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III.通过实习,了解信息工程专业岗位工作流程以及具体岗位信息,在实习中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岗位。

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知道作业。

获取通信相关行业的资讯,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展知识面,正价阅历。

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

培养更好地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2实习任务要求I.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篇一: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二报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通信实验报告二班姓学序日级:名:号:号:期:实验一光纤熔接实验1.熟悉光纤熔接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熟悉光缆的开剥及光纤端面制作;3.掌握光纤熔接技术;4.学会使用光纤熔接机熔接光纤。

光纤熔接机、光纤切割机、光纤剥纤钳、酒精棉。

1.使用光纤剥线钳剥开光纤;2.切割光纤;3.使用熔接机熔接光纤。

光纤内心层是一根计息的玻璃柱,称为轴心(Core)。

轴心被一圈玻璃包围,称为被覆层(Cladding),被覆层的折射率比轴心小,所以轴心里传导的光线如果折射到被覆层,便会折回轴心内。

最外层涂层(Coating),起保护作用。

光纤熔接机主要用于光通信中光缆的施工和保护。

主要是靠放出电弧将两头光纤熔化,同时运用准直原理平缓推进,以实现光纤模场的耦合。

一般光纤熔接机由熔接部分和监控部分组成两者用多芯软线连接。

熔接部分为执行机构,主要有光纤调芯平台、放电电极、计数器、张力测试装置以及监控系统的传感系统和光学系统等,由于光纤径向折同,镜反射进入摄像管的光亦不同,这样即可分辨出代接光纤而在监视器荧光屏上成像。

从而监测和显示光纤耦合和熔接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中央处理机,后者再回控微调架进行调接,直至耦合最佳。

可采用剥线钳、刀片等方法进行剥除;包层表面的清洁既可采用物理方法,也可采用化学方法;采用不同的切割工具对光纤端面进行切割。

使用光纤多孔钳剥离光纤表面皮层大约16cm左右长,使用剪刀剪掉纺纶线。

并使用光纤剥纤钳剥去5~6cm长的光纤,使用光纤剥线钳前面的粗口剥掉光纤包裹层,并用里面的小口剥去光纤表面的透明包裹层。

注意不要用力过大弄断光纤。

方法要领如下:光纤涂面层的剥除,要掌握平、稳、快三字剥纤法。

“平”,即持纤要平。

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光纤,使之成水平状,所露长度以5cm为准,余纤在无名指、小拇指之间自然打弯,以增加力度,防止打滑。

“稳”,即剥纤钳要握得稳。

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报告(精选5篇)

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报告(精选5篇)

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报告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报告(精选5篇)一段辛苦的实习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收获的不仅岁月,还有成长,该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得与失,好好写份实习报告了。

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报告1前言:通过近四周的生产实习,我们从感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的确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次实习丰富了理论知识,增强了操作能力,开阔了视野,并使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定性的认识,真是让我收获颇多。

现将本次实习就实习内容以及未来自己努力的方向两方面作以总结。

一、实习内容公司简介:xxxx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xx年3月,坐落在中国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xx。

公司致力于移动通信领域,于xx年通过了软件企业认证,正是成为xx高科技公司中的一员。

由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双软"企业,公司从事移动通讯运营商提供核心支撑软件的开发及工程安装,该公司综合多年网络优化工程实践经验,运用现代软件技术开发出来的一套基于windowsxx及xp系统的无线网络测试评估系统,具备完善的gsm/dcs/pcs等网络测试功能,是当今移动通信gsm&gprs网络优化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业务涵盖gsm、cdma、gprs以及gsm与cdma的整合形式umt。

公司的经营重点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核心业务支撑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优化代维服务工等。

xxxx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坚持“服务第一、创新第一、信誉第一,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利益”的原则,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企业管理平台,形成了完整的销售、技术创新以及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与客户紧密合作,最终在产品和技术的提供与服务中实现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现代通信实训报告心得分享

现代通信实训报告心得分享

现代通信实训报告心得分享引言现代通信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实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本文将分享我在现代通信实训中的心得体会。

实训目标本次实训的目标是让我们深入了解现代通信的原理和应用,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频谱分析、调制解调器性能测试等内容。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内容与方法根据实训教材的安排,我们有一系列的实验要完成。

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部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模拟实验让我们亲自操作实际的设备,例如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进行调试和测量。

数字实验则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算法的实现和调试。

实验成果通过一个个实验的完成,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通信技术的强大和广泛应用的机会。

我们在实验中充分体验到了调制与解调技术的重要性,以及频谱分析在信号处理中的作用。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实验是调制解调性能测试。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入了解到了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并利用实验结果来分析不同调制方案的优缺点。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意识到了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对通信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在选择调制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有时候实验设备的连接不稳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还有,对一些调试参数的理解和调整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正是通过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收获了很多实践经验。

首先,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通信技术开放性实验实验报告姓名:杜文涛包瑜吴硕豪班级:05116班学号:050489 050482 050499班内序号:08 01 18指导老师:刘奕彤实验一更软切换一.实验目的验证BSS应能在同BTS内扇区间进行更软切换二.实验条件将BTS配置为两个扇区101,102,两个扇区配置相同载频,频率为f1=466;MS为试验移动台;先关闭101、102两个扇区三.实验原理所谓软切换就是当移动台需要跟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

而以往的系统所进行的都是硬切换,即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在一指定时间内与新基站取得联系。

软切换只能在相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进行。

它在两个基站覆盖区的交界处起到了业务信道的分集作用。

这样可大大减少由于切换造成的掉话。

因为据以往对模拟系统TDMA的测试统计,无线信道上90%的掉话是在切换过程中发生的。

实现软切换以后,切换引起掉话的概率大大降低,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

CDMA系统中移动台在进行业务信道通信中,会发生以下几种切换:(1). 软切换,在这种切换中,当移动台开始与一个新的基站联系时,并不立即中断与原来基站之间的通信。

软切换仅仅能用于具有相同频率的CDMA信道之间,软切换可提供在基站边界处的前向业务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的路径分集。

(2). 更软切换,这种切换发生在同一基站具有相同频率的不同扇区之间。

(3). 硬切换,在这一切换里,移动台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基站取得联系。

硬切换一般发生在不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

(4). CDMA到模拟切换,在这一切换里,移动台从CDMA业务信道转到模拟话音信道。

要深入了解CDMA网络的软切换,还必须先了解导频,导频集,切换参数和搜索窗口的概念。

导频即导频信道,在CDMA系统中利用导频信道引导接入和切换信道,通过处理导频信道来确认最强的信号部分。

CDMA系统采用m序列对导频信道进行调制。

不同导频之间PN码的时间偏置不同,两个相邻导频之间的偏移为64个码片,MS通过识别偏移来区分不同的基站。

CDMA系统中有4类导频集合:有效导频集,候选导频集,相邻导频集,剩余导频集。

在一个导频集合中,所有导频都具有相同的频率,只是它们的时间偏置不同。

有效导频集(active set):当前手机正在保持连接的业务信道所对应的导频的集合。

候选导频集(candidate set):导频信号强度足够,手机可以成功解调,随时可以接入。

相邻导频集(neighbor set):当前不在有效或候选集里,但可能会进入候选集的导频的集合。

剩余导频集(residual set):包含当前系统中除了有效集,候选集,相邻集外的所有可能的导频。

CDMA2000系统中有T_ADD, T_DROP, T_COMP, T_TDROP 等4个重要的切换参数。

T_ADD(导频检测门限):当Ec/Io>T_ADD时MS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消息PSMM 将导频由相邻集加到候选集。

T_DROP(导频丢弃门限):当导频的Ec/Io下降到低于T_DROP时就触发计数器T_TDROP当导频Ec/Io超过T_DROP时,计数器中止;计数器满时导频从激活集或候选集中转换到相邻集。

T_TDROP(定时器衰减门限):当导频集和候选集中导频的降低时间超过T_TDROP计数器时,导频将被转换到相邻集;如果候选集满了,但是有新的导频满足T_ADD要求需要增加,那么就去除一个最接近T_DROP门限的导频。

在此过程中手机只向位于激活集中的导频小区发送功率强度测量消息,在候选集中的导频直接被转换到相邻集中,不需要手机发送功率强度测量消息。

T_COMP(门限比较):T_COMP参数控制导频从候选集移动到激活集。

如果候选集中某导频的强度超过激活集中某个导频的强度至少T_COMP×0.5dB,MS 则将此导频移入激活集中,并可能替换那个导频。

在IS-95中采用的是静态门限(T_ADD,T_DROP),在IS-95B和CDMA2000中采用的是动态门限。

在不同的小区或不同的噪声环境中,加入或删除active set 中的小区导频的绝对门限是与当前active set中最好和最弱导频的信号强度相关的。

如果当时active set里的导频信号强度都很强,其他导频要加入active set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如果active set里的导频信号强度都很弱,那么active set里的导频要移出active set的要求也相对降低。

CDMA系统中,基站设置了3种类型的搜索窗口(PN偏置范围)移动台可以使用这些搜索窗口跟踪导频信号,在规定的时间偏移里搜索导频信号的多径分量:SRCH_WIN_A:有效导频集和候选导频集的搜索窗口;SRCH_WIN_N:相邻导频集的搜索窗口;SRCH_WIN_R:剩余导频集的搜索窗口;软切换的过程如下:在软切换过程中MS连续不断地跟踪并测量系统中所有导频信号的强度。

MS 合并计算导频的所有多径分量的Ec/Io来作为该导频的强度,K是MS所能提供的解调单元数。

(1)当某个导频信道的导频强度Ec/Io超过T_ADD时,MS认为此导频的强度已经足够大,能够对其进行正确解调,MS就向原基站发送一条PSMM(导频强度测量消息)同时将该导频加入候选导频集。

(2)当导频强度超过激活集中某个导频的强度至少T_COMP×0.5dB 时,基站向MS发送HDM通知MS将该导频加入有效导频集。

(3)当MS收到来自基站的切换指示消息,并且得到了一个新的业务信道后,导频进入有效导频集,同时MS向基站发送HCM通知基站自己已经根据指示开始对多个基站同时解调。

(4)随着MS的移动,当两个基站中某一方的导频强度已经低于T_DROP,这时MS启动T_TDROP开始记时(MS对在有效导频集和候选导频集里的每一个导频保留一个T_TDROP)。

(5)当T_TDROP记时终止时(在此期间,其导频强度应始终低于T_ADD。

如果导频强度回升到T_ADD之上,记时器将复位),向基站发送PSMM。

(6)当基站接收到PSMM后,将此信息送至BSC,BSC再返回相应HDM 最后由基站再转发给MS。

(7)当MS收到来自基站的HDM后,MS将该导频从有效导频集移入相邻导频集,同时MS发送HCM通知基站已经完成切换。

此时MS只与目前有效导频集内的导频所代表的基站保持通信。

(8)MS接收基站发送的NLUM,导频进入剩余导频集。

下图是MS软切换的流程图:本次实验由于仅有一台基站,因此进行的是更软切换的模拟。

更软切换是由基站完成的,并不通知MSC。

对于同一移动台,不同扇区天线的接收信号对基站来说就相当于不同的多径分量,并被合成一个话音帧送至选择器(Selector),作为此基站的语音帧。

而软切换是由MSC完成的,将来自不同基站的信号都送至选择器,由选择器选择最好的一路,再进行话音编解码。

四.实验预期结果1.移动台通话正常,切换成功;2.通过与手机相连的CAIT工具可以观察到手机接受PN变化;3.可以从OMC-R上看到软切换完成后BSC通知MSC模拟器的切换执行消息;五.实验步骤与结果:1.开放扇区101(配置扇区增益1000),关闭扇区102(配置扇区增益0),MS建立一个通话;用CAIT软件可观察到MS在扇区101通话观察到MS在扇区101、102同时通话,解调两个信道到MS只在扇区102通话,解调扇区102信道思考题:1.为什么在更软切换的过程中,在启动扇区2时,扇区1和扇区2能同时通话?这样设置对于避免切换过程中的掉话有什么意义?答:在启动扇区2时,扇区1和扇区2的导频信道都在激活集中,因此能同时通话。

这样能大大减少切换过程中的掉话概率。

实验二硬切换一.实验目的验证BSS能在小区间进行硬切换,切换完成后应通知MSC;二.实验条件BTS配置为二个载频,频率为466、507。

频率466配置两个扇区101,102;频率507配置扇区111。

MS为试验移动台;关闭两个载频的三个扇区三.实验原理软切换是CDMA 系统所特有的,但系统同时存在硬切换的场合,包括从一个CDMA载波到另一个CDMA载波的切换和不同帧偏置的改变。

当移动台从一个CDMA 载波切换到另个CDMA载波时,链路必须中断;在帧偏置改变中,当移动台以相对于系统的时间改变其帧发送偏置时,链路也必须中断。

这种情况下,移动台保持在同CDMA载波上。

CDMA系统中进行硬切换可能会对系统运行产生不利的后果。

由于不能利用多小区/扇区支持呼叫所产生的分集增益,因此小区边界重叠区成为链路质量差的区域.这些边缘区域的移动台对基站干扰也更加敏感,导致呼叫掉话率增加。

此外,采用没有软切换的功率控制将会导致移动台对其邻近小区产生相当大的干扰,进而降低系统容量。

以下是CDMA硬切换发生的3种典型场合:1.跨MSC切换由于某些厂商的设备体系不支持属于不同MSC 的小区之间的软切换,因此移动台经过MSC边界的小区时,将遇到同一载波CDMA到CDMA的硬切换。

系统不支持MSC 之间的软切换可能会潜在地影响到MSC边界上的系统性能,但同一厂商内部可通过调整MSC边界避开话务热点地区,将危害减至最小。

2.跨Vendor切换在覆盖区连续的CDMA系统中,由于采用多家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因此不同本地网之间甚至同一本地网内形成了不同厂商的设备区边界。

由于目前基站控制器BSC间接口(A3/A7)未开放,因此造成移动台跨设备区边界发生硬切换。

对于不同本地网间的切换,由于其均处在省际/行政区边界、话务量低的区绩,因此硬切换对网络造成的影响不大。

同一本地网内的不同设备区边界如果不能避开闹市区、重要公路、铁路或江、河等,则其切换质量对网络运行将产生重大影响。

3.多载频切换在拥有多个CDMA载波的系统中,载波间的切换为硬切换。

不同小区间单层载波载频间切换由于异频切换引起的边界站与移动台间的干扰较小,因此硬切换成功率较高。

整网多载波系统载频间切换则可通过转化为同小区内不同载波间硬切换或不同小区不同载波间硬切换来完成,以提高硬切换质量。

硬切换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切换,由于其先断后接的特性,要想保证业务的一致畅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外,当硬切换区域面积狭窄时,会出现新基站与原基站之间来回切换的“乒乓效应”,影响业务信道的传输。

但是,在网络初建和升级过程中,在采用不同频率规划的交界区域,在基站系统发生异常的情况下,硬切换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其仔细设计,提高整个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性能。

四.实验预期结果1.移动台通话正常,切换成功;2.通过与手机相连的CAIT工具可以观察到手机接受PN变化;3.可以从A接口信令分析仪上看到切换完成后BSC通知MSC的切换执行消息;五.实验步骤与结果1.开放载频466扇区102(配置扇区增益1000),关闭载频466扇区101和载频507扇区111(配置扇区增益0),MS建立一个通话;用CAIT软件可观察到MS在扇区102通话2.开放载频507扇区111(配置扇区增益1000),准备好硬切的目的扇区件可观察到MS只在扇区111通话,解调扇区111信道思考题:1.进行硬切换时,MS为什么要重新初始化?答:当移动台进入一个新的MSC/VLR区域时,若MS用原来的VLR(PVLR)分配给它的临时号码TMSI来标识自己,则新的VLR在收到MSC"更新位置区"的消息后,不能直接判断出该MS的HL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