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化学高一下《从黑火药到酸雨》word教案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5.1 从黑火药到酸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 学案设计

5.1从黑火药到酸雨(第一课时)一.知识梳理①黑火药的成分1、 黑火药的成分:硫磺、硝石、木炭2、 反应原理:S+2KNO 3+3C −−→−点燃K 2S+3CO 2↑+N 2↑②硫的性质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的固体,俗称硫磺。
熔点112.8℃ 沸点444.6℃——分子晶体密度比水重,2.078g/cm 3, 难溶于水, 易溶于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硫的化学性质(1)和金属单质反应Fe + S −→−∆FeS (黑色)现象:剧烈反应,移去火源后,固体保持红热,生成黑色固体2Cu + S −→−∆Cu 2S (黑色)S+Hg −→−HgS (黑色,实验室常用硫粉处理散落的汞滴) (2)与非金属反应H 2+S (g)−→−∆H 2SS+O 2−−→−点燃SO 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为淡蓝色、氧气中为蓝紫色)③硫、氧气、氯气氧化性比较Fe + S −→−∆FeS3 Fe + 2O 2−−→−点燃Fe 3O 4 2Fe +3Cl 2 −−→−点燃2FeCl 3④硫的用途硫磺石橡胶工业的主要添加剂、制硫酸主要原料、用作农作物杀菌剂和治疗皮肤的杀菌 软膏;广泛用于染色、制革、火柴、火药、烟火、国防等二、例题导引例1.关于硫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硫的非金属性较强,所以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②分离黑火药中的成分要用到二硫化碳、水及过滤操作③硫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反应均作为氧化剂④1.6g硫与6.4g铜反应能得到8.0g纯净硫化物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硫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以以游离态“硫磺”存在于火山口附近,也可以化合态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石膏(CaSO4·2H2O)和芒硝(Na2SO4·10H2O)等存在,①不正确;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硫磺、炭粉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分离时主要依据三种成分的溶解性进行。
具体过程如下:由上可知②正确;硫与金属反应时作氧化剂,与非金属反应时可能作氧化剂(与H2反应)−∆Cu2S知,1.6g 也可能作还原剂(与O2反应),③错误;由硫和铜反应方程式2Cu + S−→硫与6.4g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0g Cu2S。
高一化学下《5评说硫、氮的“功”与“过”5.1从黑火药到酸雨全球性的环境问...》496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讲

《评说二氧化硫的功与过》教学设计年级:高一年级版本:沪科课标版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沪科课标版高一下册《评说硫、氮的“功”与“过”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二氧化硫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重要反应物及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是学生初步认识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同时也会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通过对其性质的了解掌握,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及辨证认识化学物质—变害为利,是一个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良好的载体。
这是对高中化学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节后续内容硫酸的性质的学习打下伏笔,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
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SO2的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探究。
(2)通过对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习,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各活动、设计SO2装置方案及为水城县发耳火电厂设计烟气脱硫方案等活动,感受化学性质及其变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2.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和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相对系统水平。
(2)通过对二氧化硫与不同试剂反应设计实验方案的交流与点评,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
(3)通过探究SO2在葡萄酒里的作用和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发展学生学会以辩证客观的思想看待问题的认识水平。
(4)通过SO2发生反应装置的创新设计;为水城县发耳火电厂烟气脱硫方案设计等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视角的认识水平。
5.1 从黑火药到酸雨 第1课时 从黑火药到酸雨doc

资源信息表第五章说明本章主要介绍硫和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并介绍了物质的量浓度及其配制、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等,该学习内容是均为高中化学重点知识。
本章在选材上着眼于硫和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在知识安排上,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更突出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如酸雨的形成、化肥的施用等,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引入自然。
教材在编排时围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使学生在掌握性质时,初步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不但能学到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知识,还能认识到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形成化学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观点,进而使学生树立珍爱自然、爱护环境、科学地应用化学物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情景,充分进行相关资源的挖掘,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学中应发挥化学理论指导作用,应注意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交流互动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过程与方法教育。
5.1 从黑火药到酸雨(共两课时)第1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设计思想]本节课学习内容是高中元素化学重点知识——硫及其硫化合物。
硫及其硫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密切。
对单质硫及硫化氢的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景,充分进行相关资源的挖掘,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意从原子结构或元素化合价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硫及硫化氢的氧化还原性,发挥化学理论指导作用;应注意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交流互动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硫及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5.1_从黑火药到酸雨 教案

教师:学生:时间:2014年月日段一、本次授课目的及考点分析:1.知道硫的物理性质,掌握硫的化学性质,硫化氢的毒性、强还原性。
2.掌握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化学原理、酸雨的危害及防治二、本次课的内容:5.1 从黑火药到酸雨黑火药:S + 2KNO3 + 3C 点燃K2S + 3CO2↑ + N2↑ 氧化剂是,被氧化的物质是一、硫的性质1、硫元素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单质):②化合态:2、俗称,是一种固体,质脆,易研成粉末。
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3、硫单质的化学性质硫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常见化合价:,硫离子:(1)与金属反应:Fe + S −→−∆。
——体现性:(2)与非金属反应S + H2−→−∆——体现硫的性二、硫化氢(一)物理性质:有气味的色气体毒。
能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显性。
(二)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H2S ∆−−→2.可燃性:与氧气反应 (不完全燃烧)(完全燃烧)3、还原性:(硫化氢中硫是-2价,容易失去电子,固有较强的还原性。
)H2S溶液在空气中易变质:与二氧化硫反应(三)H2S实验室制法和收集1.原理:FeS + H2SO4→离子方程式为2.装置:3.干燥:4.收集:5.尾气处理: 6.H2S 气体检验:可用CuSO4溶液,或Pb(Ac)2试纸。
三、二氧化硫(一) 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与Cl2、NH3相似);常温常压下可以1:40溶于水,生成亚硫酸。
(二)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2)氧化性(3)较强的还原性(4)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例1.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A.通过品红溶液B.通过澄清石灰水C.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D.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例2.下列实验能证明SO2存在的是……………………………………………………( )。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5.1 从黑火药到酸雨-酸雨和二氧化硫 教案设计

酸雨与二氧化硫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一节从黑火药到酸雨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具有哪些性质?如何防治酸雨?教材采用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排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同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作用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硫酸的性质及制备做好了铺垫,在建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三已初步了解有关二氧化硫与酸雨危害的知识,并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二章学习过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对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即结构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本人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松江一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与防治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通性及还原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酸雨形成途径的探究,初步学会物质性质研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不同含硫化合物之间的转换,概括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特征及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酸雨形成途径的探究,增强物质变化观念。
2、通过对SO2的污染防治措施的讨论,形成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酸雨的成因难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教学流程以有别的途径形成酸雨吗?师:SO2SO3的过程需要什么特殊的条件?师:大气中那些物质可以做该催化剂呢?师:三氧化硫如何变成硫酸?【板书】SO3+ H2O→2H2SO4生:发生了氧化反应,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生:催化剂,加热生: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生:加水成为明线,以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推测为暗线,设置疑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一化学下《5评说硫、氮的“功”与“过”5.1从黑火药到酸雨全球性的环境问...》492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讲

1二氧化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能说出可逆反应的概念。
3.能熟练运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SO2相应性质。
2.通过启发、诱导、对比和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空气质量报告中SO2指标,通过SO2相应性质的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SO2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SO2漂白性和较强的还原性预备知识1.酸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酸性氧化物+水→__________如CO2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碱反应:酸性氧化物+碱→__________如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CO2与CaO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同种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_______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________性;处于中间价态时_________。
S的常见价态有:_________2【课堂活动】实验探究一步骤现象结论1.把带有胶塞,盛有S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胶塞。
2.待液面高度不再变化,在水下用胶塞塞紧试管,取出试管。
用另一试管取该试管内溶液2—3mL,再滴入1—2滴蓝色石蕊试液。
一.通过对SO2的观察,结合教材P90页第三自然段内容,总结其物理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1)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可逆反应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其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与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实验探究二步骤现象结论1.用一洁净试管,取原试管中SO2水溶液2—3mL,再滴入1—2滴品红试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5.1 从黑火药到酸雨-酸雨和二氧化硫 教案设计

酸雨与二氧化硫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一节从黑火药到酸雨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具有哪些性质?如何防治酸雨?教材采用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排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同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作用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硫酸的性质及制备做好了铺垫,在建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三已初步了解有关二氧化硫与酸雨危害的知识,并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二章学习过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对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即结构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本人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松江一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与防治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通性及还原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酸雨形成途径的探究,初步学会物质性质研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不同含硫化合物之间的转换,概括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特征及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酸雨形成途径的探究,增强物质变化观念。
2、通过对SO的污染防治措施的讨论,形成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2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酸雨的成因难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教学流程以有别的途径形成酸雨吗?成为明线,以的硫的过程需要什么特氧化生:发生了氧化反应,二氧二师:SO SO32测殊的条件?推原性化硫的还原性还设置师:大气中那些物质可以做该催化为暗线,生:催化剂,加热层层递疑问,剂呢?引导学生师:三氧化硫如何变成硫酸?进,生: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寻中究【板书】生:加水在探进而找答案,的生培养学OSO+ H→2H 综合能力。
沪教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5.1 从黑火药到酸雨-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

5.1.3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知识与技能】1. 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 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危害与防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2. 应用氧化还原的理论来理解硫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硫化合物的认识,以及对酸雨的了解,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SO 2:64>空气:29)(3)易溶与水(1:40),3222SO H O H SO ⇔+(弱酸) SO 2是H 2SO 3的酸酐;SO 3是H 2SO 4的酸酐 (4)易液化(沸点:-10C ︒)(书P7批注) 2-2,+6氧化性:KMnO 4>Cl 2>O 2>Br 2>I 2>SO 2>S>H 2S(1)氧化性:O H S S H O S 202224232+↓→+-+(书P6课堂实验1) (2)还原性A.与O 2反应:326202422-+∆+⇔+O S O O S 催化剂B.与卤素单质反应:14622022422-+++→++Cl H O S H Cl O H O S14622022422-+++→++X H O S H X O H O S (X:Cl,Br,I) 现象:溴水/碘水褪色 C. 与酸性KMnO 4反应现象:酸性KMnO 4溶液的颜色变浅(-4MnO :紫红色) (3)漂白性(演示实验+书P6课堂实验2)使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 SO 2褪色222通入品红溶液,那品红的褪色速度是否加快?SO 2 溶液变红(酸性) 紫色石蕊溶液Cl 2 溶液先变红后变白(酸性+漂白性)【讲述】虽然SO 2的漂白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工业上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也常常使用SO 2来漂白一些物质,达到短暂“白”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从黑火药到酸雨(共两课时)
第1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
[设计思想]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高中元素化学重点知识——硫及其硫化合物。
硫及其硫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密切。
对单质硫及硫化氢的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景,充分进行相关资源的挖掘,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意从原子结构或元素化合价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硫及硫化氢的氧化还原性,发挥化学理论指导作用;应注意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交流互动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硫及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同时,作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继续学习,可在卤素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研究非金属元素与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B)
(2)硫化氢的毒性、气味、强还原性(B)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单质硫性质的研究,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认识非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单质硫与铁反应的研究,认识研究化学反应的一般方法。
(3)通过黑火药发明和利用的介绍,明白我国劳动人民对化学物质及其性质的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黑火药发明和利用的介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通过硫化氢的可燃性,感悟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3)通过硫的用途以及硫化氢的性质,懂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硫的化学性质,硫化氢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
硫元素和氯元素非金属性的差异。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实验用品(硫粉、水、二硫化碳、酒精、还原铁粉、试管、酒精灯、白纸、磁铁、硫化亚铁、稀硫酸、启普发生器、尖嘴导管、火柴、烧杯)
四.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引入1:介绍一些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或提出一些与硫有关的实际问题。
黑火药介绍2: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制成幻灯片。
硫的物理性质3: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硫的化学性质4—
6: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合价两个角度分析,对硫与铁的反应做深入研
究,并以此让学生推理出硫和其他金属的反应并总结硫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在介绍硫与氢气和氧气反应之后,在学生总结基础上注意引导从氧化还原性上提升。
硫化氢性质7:从天然气井喷或硫化氢中毒事件说起,通过实验与问题让学生体会硫化氢的气味、毒性及强还原性。
五.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①郑长龙,化学新课程中教学素材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334—337
②硫化氢中毒成为上海主要职业中毒事件半年中事故7起夺命10条,东方网-文汇报。
③上海出台规定强化危险场所作业安全管理遏制中毒事故重复发生,2006年11月16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六.教学反思
对硫化氢的研究仅停留在最基本要求层面,可结合硫化氢中毒事件,对硫化氢的制备和性质作更深入探讨。
也可以布置类似“实验室多余的硫化氢应如何处理?生产或生活中如何防止硫化氢中毒?”等思考题让学生思考。
由于增加了黑火药发明和利用的介绍以及铁与硫反应的研究,时间可能不足。
5.1 从黑火药到酸雨(共两课时)
第2课时从黑火药到酸雨
[设计思想]
本节继续学习硫的化合物知识,重点介绍二氧化硫的性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本节内容有实验,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学生学习兴趣高。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
教学中注意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比较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全面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在进行酸雨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像资料、课件、实地察看、采集样本分析、查阅相关资料等帮助学生认识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酸雨的原理,加深学生印象,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B)
(2)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化学原理(B)
(3)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及亚硫酸的弱酸性(B)
(4)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实验技能(B)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探讨物质性质的化学思维习惯。
(2)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经历化学实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感悟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雨与环境保护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实验用品(二氧化硫气体、针筒、水、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硫化氢气体、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试液)
四.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引入1:可从每日空气质量日报或酸雨造成的危害入手,也可从不法商贩用二氧化硫熏制桂圆、粉
丝等坑害百姓的典型事件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氧化硫溶解性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研究。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3:其酸性氧化物性质通过溶解后水溶液呈酸性,可使石蕊试液变色得出,在学生回忆旧知识基础上,归纳出相关反应并引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引发冲突,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在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出二氧化硫氧化还原性的基础上,教师演示一些重要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体会性质。
漂白性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漂白原理、漂白对象等角度与氯水的漂白作用比较。
酸雨4: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式可多样。
五.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H
①林用,《二氧化硫》的探究性教学(一),化学教学,2005(6):41—42。
②兰宁静,《二氧化硫》的探究性教学(二),化学教学,2005(6):43—44。
③黄鹂,《二氧化硫》研究性教学实践,化学教学,2005(4):35—36。
④刘广宏,“酸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学,2005(12):34—35。
⑤中国科普博览/gb/earth/acidrain/
六.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可充分开展探究性教学,可先在教师指导下从理论上探讨二氧化硫的性质,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索、交流互动学习。
对酸雨的教学,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根据进度安排,作出如下调整:课前布置一些有关酸雨成因、分布、危害与防止的小课题,请同学们查找有关如“酸雨之旅”、“酸雨博物馆”等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酸雨形成过程和表现酸雨危害的实验,还可以就上海地区的雨水的酸度进行测定,实地了解上海地区酸雨问题。
条件许可时可将酸雨教学设计成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的模式。